大學教授陰陽的一個視頻
① 北京大學楊立華教授對《道德經》理解的怎麼樣
北京大學楊立華教授,一位70後的博導,以其帥氣的外表和豐富的著作,在2010年榮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2017年獲得首屆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獎。
楊立華教授專注於中國哲學領域,特別是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的研究。
作為北京大學教授,楊立華教授在《道德經》的研究上具有代表性,可以反映出70後學者在《道德經》研究方面的水平。
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都有研究《道德經》的著名學者,其中以北京大學學者水平最高。
如高明、樓宇烈、李零、馮友蘭等,都對《道德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探討楊立華教授對《道德經》研究的得失,評價依據為《中國哲學十五講》中的第二講。
一、《老子》成書的年代
楊立華教授引用了馬史遷、錢穆等研究成果,結合《莊子》和「古史辨」時期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三個
1. 完整本的《老子》出現較晚,至少在《論語》之後。
2. 《論語》編成時,孔子最年輕的學生曾參已去世,老聃無法活到《老子》成書時。
3. 《老子》中可能包含老子本人的思考,但由於由其後學完成,無法判斷哪些部分是老子本人的。
這三個結論存在邏輯漏洞,總體評價為「不靠譜」。
二、《老子》第1章的斷句與語義
楊立華教授對前人研究成果有相當的了解,對第1章的理解雖然沒跑太偏,但同時也「製造」出了新的問題。
他認為《老子》第1章是綱領,但實際上去掉第1章《老子》依然存在,不影響全書價值。
對於第一章斷句的問題,他認為馬王堆帛書《老子》的公布解決了根本問題,但這個結論存在邏輯漏洞。
三、有生於無
楊教授認為,老子的萬物生成論中的「道、一、二、三、萬物」中的三就是陰、陽、沖氣,萬物之存續是陰、陽、虛氣相互作用和轉化的體現。
這里的錯誤在於,楊教授沒有使用前人所說的三就是「陰陽沖」的結論,同時製造出一個「虛氣」的概念。
四、天下之至柔
楊教授否定了至柔是水的觀點,但同時又走向了虛無,認為至柔只能是無。
這里的問題在於用形而上來解讀形而上,而在《老子》一書中,除了「道」以外,其它論述必須落實在形而下。
五、無為
楊教授對「無為」的理解要優於很多人,如易中天。
他的幾個觀點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帛書甲、乙本「俱殘」不代表沒有「無為而無不為」的內容。
總論
本文對楊立華教授的研究成果總體上給予否定性評價,但這不影響對楊教授作為學者的肯定。
《中國哲學十五講》這本書其它部分還有大量真知灼見,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
中國哲學圈研究《老子》的困境,楊教授只是代表人物之一。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中最難啃的兩塊骨頭之一,一直被國人混亂地理解著。
近現代,尤其是現代,我們對《老子》的研究有兩個便利:一是有出土的帛書作為參考,二是有專門的學者對《老子》進行系統的研究。
世界並不是豐富多彩的,但我們用豐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② 如何評價浙江大學教授蔡天新
浙江大學教授蔡天新挺不錯的。
蔡天新,男,漢族,1963年3月3日生於浙江台州黃岩,童年在七個村莊和一座小鎮度過,1978年考入山東大學控制理論專業,讀研時改為數論方向,1987年獲山東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指導老師潘承洞院士。數論學家,詩人、作家,現為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求是特聘學者。
他提出了形素數和加乘方程的概念,後者被德國數學家普萊達·米哈伊萊斯庫贊為「陰陽方程」,有關華林問題的研究被英國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阿蘭·貝克贊為「真正原創性的貢獻」。
2021年9月,蔡天新的作品《我的大學》由商務印書館再版,這本由32篇回憶性隨筆組成的書中記錄了他在山大的九年求學時光,得到莫言先生、樊麗明校長和王小雲院士鼎力推薦。
其中《素數》和《潘師》先後被《南方周末》整版刊登,《馮陸》、《少年》和《學習》三篇在《中華讀書報》刊出後,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