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研究生因受導師
❶ 感覺不自由,無非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手頭上還有一份重要不緊急的工作沒做完,卻怎麼也做不下去。於是收拾了東西,比平時要早的停止了加班。回家的路上,你想到自己來到了一個網評發展度前十的城市,做著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自己的家境雖不算優渥但也絕談不上糟糕,父母無需刻意牽掛,也有三五好友可以隨時談心,但卻隱隱的覺得不幸福不快樂。
這種不幸福不是因為眼前工作沒做完,也不是最近一天兩天才出現。
你感覺自己置身於一個囚籠之中,隱約覺得——
這種不幸福叫做不自由。
其實感覺不自由,無非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1.你缺乏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人的一切煩惱根源就是人際關系。心理學家阿德勒一語道破天機。
2018年1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陸經緯因不堪導師折磨跳樓自殺。
無獨有偶,2017年12月,西安交大在讀博士楊寶德因不堪導師奴役而溺亡。
類似的悲劇層出不窮。
在大家口誅筆伐現在大學亂象,導師腐壞,為年輕生命惋惜的同時,我更是慨嘆這些人不敢與導師撕破臉皮的軟弱。
他們並沒有被導師囚禁,綁架,僅僅是導師的喜愛和開心,斥責和威脅,就像一條無形的繩索舒服住了手腳,也像一塊黑布蒙上了眼睛。
你肯定會說與導師撕破臉皮畢業怎麼辦?
我會說與畢業相比,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更重要。
但是很可惜,他們沒有被導師討厭的勇氣。
討厭這個詞很討厭,直覺上,沒有人想成為被人討厭的人。幾乎所有人都想成為被所有人喜歡,被所有人點贊的人。於是,這個妄念就扼殺了你的自由。只為了得到那句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你還不錯」,就成為了受人驅使的囚徒。
但是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討好所有人。你可以舉得出歷史上很多受人尊敬的人物,但你不敢說他一生的所作所為,沒有讓任何一個人討厭。
困惑時就想想榮格和阿德勒,因為覺得弗洛伊德把什麼行為都歸為性與童年那一套不對,那即使曾經是最得意的弟子,最親密的夥伴,即使要被咒罵,被他人誤解,那也要去追尋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人生很短,需要為自己好好活著。你隨便翻開一本歷史書,隨便翻一頁,就可能過去了1000年。而你的壽命還不到這頁字的十分之一。
缺乏被人討厭的勇氣,除了有生命危險,還可能損害愛與幸福。
《奇葩說》里陳銘在一次談拒絕的辯題里說道,「有一次我和我的老婆說,你看我對你多好,從來不對你發脾氣,你看我多愛你」。他的老婆聽了很不以為然,回答說「你對別人發過脾氣嗎?你對誰都沒發過脾氣,怎麼就得出你愛我了?」他一時語塞,從此決心不做老好人。突然發現自己輕鬆了很多,自由了很多,然後和自己愛人或朋友的關系更好了。
我看到這里的時候也是一箭錐心,猛然醒悟。什麼叫不舍愛與自由,從心出發,主動選擇,喜歡的就傾瀉而出,不喜歡的就毫不貪戀。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已經離不開手機,有統計說每天的屏幕點亮時長平均為5h。也就是說,我們都幾乎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看手機,包括與親人朋友的聚餐。我們在朋友圈和各種社交APP中不斷的對比和集贊,而諷刺的是,有一份研究表明,每天刷朋友圈的時間越長,人們反而會越空虛失落和不幸福。
道理很簡單:被人際關系綁架,讓渡了自我,讓渡了時間,也就讓渡了自由。而獲得了什麼呢?似乎是nothing。收入-成本=-成本,不幸福也就不奇怪了
2.你缺乏討厭自己的勇氣
討厭自己?
沒錯。就是討厭自己。過度的討厭自己容易自暴自棄,確實不可取。但是適度的討厭自己,是主動去發現自己的問題,是來自心底的吶喊,是別那麼輕易放過自己。
人是得好好愛自己,不過愛得無底線了,就成了溺愛。
你本來打算假期要讀書,結果在渾渾噩噩中假期就結束了。你有點後悔,但轉念一想,反正是假期嘛,之前那麼累,休息一下也無妨。你沒敢討厭自己。
你本來打算第二天要早起晨跑,因為近期走形的身材已經把你嚇了一跳。但是溫暖的被窩實在太誘人了,於是你捏捏自己的肚子,安慰自己說其實還看得過去。你又沒敢討厭自己。
你最近看到一個數據分析工具還不錯,想周末自學一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手持利劍,削鐵如泥,結果賴床刷劇看新聞,時間就過去了。你覺得算了算了,人間不值得,於是決定下周再學,你又沒敢討厭自己。
……
結果是什麼,18年的flag全部翻倒,整個一年還在原地,19年的flag立得既痛改前非,大徹大悟,卻又忐忑不安,力不從心。
有本書叫《巨人的工具》,裡面講的是很多牛人的方法論,其中有個人物叫做傑克·威林克,他曾經擔任過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的指揮官,對海豹突擊隊的領導方法和制勝策略爛熟於心,且運用起來游刃有餘。他就主張——
自由就是自律,絕對的自律帶來絕對的自由,要對自己擁有極端所有權。
威林克每天4:45起床,做運動,看書。他說早起能讓他獲得一種在心理上戰勝了敵人的感覺。他討厭浪費時間,被人安排的自己。
你或許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哪天起早了,有充分的時間從容洗漱打扮,思考今天要完成的事項,認真地吃完一頓早餐,出門的時候不自覺地就信心滿滿,意氣風發,看外面的陽光都覺得更閃亮了,整個一天都處在極佳的工作狀態。
因為這一天,你沒有被事項安排著走,而是主動安排事項。你擁有了對自己的所有權,你獲得了自由。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境界的提升不僅僅是歲月的贈予,更是主動不斷發現自己,不斷面對自己,敢於做真誠真實的自己而被別人討厭,敢於討厭自己以不斷改變。這樣七十才能隨心所欲,否則更可能是個庸碌的軀殼。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或許是智慧。然而寶玉不喜歡,就敢大喊「俗氣」。
願你的內心中也住著一個赤誠桀驁的少年,願你從2019年開始,一路自由。
❷ 同濟大學博士錄取由導師決定嗎
同濟大學在博士錄取過程中,導師的決定占據主導地位。錄取過程是競爭性的,導師同意接收且有名額的情況下,學生被錄取的可能性較高。導師在選擇學生時,會綜合考量學生的科研基礎、學習成果以及性格等多方面因素,以選出具有發展潛力的人才。
在錄取決策中,導師的主觀判斷權重顯著。學生需與同一導師的其他申請者競爭,具備與導師研究方向契合度高、科研背景扎實、學術成果突出等條件的學生,更易獲得導師青睞。
分數作為考量標准之一,雖然非決定性因素,但不可或缺。學生必須達到大學設定的分數要求,這是進入面試乃至最終錄取的門檻。此外,高分能夠為學生在競爭中增添籌碼,增加被錄取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同濟大學博士錄取流程中,導師的決定權與學生的分數要求並重。學生不僅需展現學術能力與科研潛力,還需滿足分數門檻,以提升自身競爭力,爭取進入心儀的學術研究領域。
❸ 同濟大學醫學院有哪些權威的研究生導師值得選擇
同濟大學醫學院是一所享有盛譽的醫學院校,擁有眾多優秀的研究生導師。以下是一些值得選擇的權威研究生導師:
1.陳家駿教授:陳家駿教授是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的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他在心血管病領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學術造詣,培養了眾多優秀的研究生。
2.王建民教授:王建民教授是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的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腫瘤學的研究。他在腫瘤學領域有著廣泛的研究興趣和深入的專業知識,培養了許多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研究生。
3.張衛教授:張衛教授是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的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科學研究。他在神經科學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卓越的學術成就,培養了許多在國內外具有競爭力的研究生。
4.李曉東教授:李曉東教授是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的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消化系統疾病的研究。他在消化系統疾病領域有著廣泛的研究興趣和深入的專業知識,培養了許多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