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武照雲教授
Ⅰ 誰有關於漢字的資料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惟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從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漢字一共有多少個呢?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古文字研究的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先生說,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代文字字頭已有4100多個,能和今天的字聯系起來、仍然「活著」的字有1250多個。
中國歷來重視編寫出版字書,最早的字書是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共收漢字9353個,《說文解字》的出現,使漢字書寫有了統一的標准和規范,許慎因此被歷代學者尊為「字聖」。
南北朝時期,南梁顧野王編撰的《玉篇》,收字16917字,這部書在唐代、宋代時修訂,收字增至22726個。宋代丁度等編纂的《廣韻》,收字達53525個,是古代收漢字最多的字典。清代張玉書奉詔編纂的《康熙字典》,收字達47035個,辛亥革命後,歐陽溥存等編的《中華大字典》,收入漢字達到48000多個。
近年來出版的《漢語大字典》,共收錄漢字56000多字,是迄今為止收錄漢字最多的字典,堪稱當今漢語字典的「世界之最」,它的編纂,曾被列為國家文化建設重點科研項目、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規劃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凝聚了300多名專家學者的10多年的心血。
據介紹,目前海內外漢字文化圈所擁有的人口數高達15億人之多,全世界已有85個國家的2100多所大學開設中文課。還有不計其數的海外中小學和社會辦學機構,也在開展漢語教學。據國家有關機構統計,國外學習中文的人數,已經達到3000萬人。
王蘊智介紹說,漢字的信息化處理技術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為了加強中國語言文字標准化和信息化的深度開發,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最近又組建全國語言文字標准化技術委員會。今後通過對古今漢語言文字定性定量研究和語料庫的全方位數字化建設, 一個符合國家規范標準的古今漢字信息化建設平台將會建立起來。 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最早刻劃符號在8000年前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Ⅱ 礦山工程的資源簡況
新中國成例50年來,開展了大規模礦產地質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現已發現的礦產有168種,探明有一定數量的礦產有153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8種,水氣礦產3種,探明儲量潛在價值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豐富、礦種齊全配套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能源礦產能源礦產是中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為93%和95%左右。由於礦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費中佔有主導地位,因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知探明儲量的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地熱等8種。
中國煤炭資源相當豐富,據地質工作者對煤炭資源進行遠景調查結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內的地殼表層范圍內,預測煤炭資源遠景總量達50592億噸。到1996年底止,探明儲量的礦區5345處保有儲量總量10025億噸。中國保有儲量總量中的精查儲量2299億噸,與世界探明可采儲量相比,中國煤炭儲量位於獨聯體、美國之後,據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紀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國家戰略、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世界經濟、國家關系和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是石油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比較廣泛,在32個油區探明地質儲量有181.4億噸。據美國《Oil &Gas》1997年報道,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390億噸,中國1997年公布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2.4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全國共有盆地319個,據對其中145個盆地估算,資源量達930億噸;其中,以證實有油田存在的有24個盆地,擁有資源量758.9億噸,占總資源量的84.48%;已發現有油氣的盆地有42個,擁有資源量75.66億噸,占總資源量的7.39%。
天然氣(包括沼氣)是重要能源礦產資源之一,也是國內外很有發展前景的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天然氣資源相當廣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產出。資源量也比較豐富,專家預測中國天然氣資源量約有7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約佔一半)。截止1996年底,中國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0.7060萬億立方米,世界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3.95萬億立方米,中國約居世界第21位。
中國是鈾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據中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陸續提供的一批鈾礦田的儲量推算,中國鈾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位之後,不能適應發展核電的長遠需要。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資源,也是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地熱資源分布較廣,資源也較豐富。
金屬礦產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鍺礦、鎵礦、銦礦、沲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鈦、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種很多,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有88種,為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紅柱石、硅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瑩石、寶石、玉石、瑪瑙、顏料礦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堊、白雲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葉岩、硅藻土、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潤土、鐵礬土、橄欖岩、蛇紋岩、玄武角閃岩、輝長岩、輝綠岩、安山岩、閃長岩、花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長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
資源特點
中國礦產資源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劣並存的基本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人均資源相對不足;2、礦產品種齊全配套,資源分布不一;3、礦產質量貧富不均,貧礦多,富礦少;4、超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5、共生伴生礦多,單礦種礦床少。
管理
礦業管理是指國家礦產資源行政管理機關對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利用活動的管理。礦業管理的主要內容有: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管理,探礦權與采礦權的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地質勘查開發行政管理和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等。
基本情況
1949年以前,中國礦業很不發達,礦山企業不多,礦山職工隊伍規模很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工作的進行,礦業職工隊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遍布煤炭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核工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工業、黃金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工業、輕工業等許多產業部門。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市場機制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方針的指引下,不僅在上述主要產業部門擁有相當數量的礦業職工隊伍,而且其他一些部門也擁有一定數量的從事礦業采選的隊伍在進行礦業開發活動;不僅中央國有企業在進行礦業開發,而且還有許多地方國有企業、鄉鎮集體和個體企業以及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也在進行礦業開發活動,從而在全國范圍形成一個龐大的礦業職工隊伍。
中國礦業法制建設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法制建設是礦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中國法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進程中,在全國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的大潮中,中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法制建設從不健全、不完善到逐步健全與完善。198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批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之後,從1986~1995年底,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等28件有關礦業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改後,國務院於1998年2月12日又發布了〈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管理辦法〉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等三個配套法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相應配套法規的頒布實施為標志,初步建立了中國礦產資源的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礦架,使礦產資 源及其勘查開發與管理進入有法可以的軌道。從而對於加快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步伐,促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障與推進礦業的改革於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礦業管理體制
中國傳統的礦產勘查開發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它的基本特點是通過《憲法》和《礦產資源法》等法律形式確定了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家中央財政核算撥付地質勘查資金,交由各地質勘查主管部門組織地質勘查隊伍,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查;經地質勘查獲得的地質資料和礦產儲量成果無償地毫無保留地上繳國家,國家計劃部門及各礦業開發部門根據國家制訂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規劃來制定礦產資源開發計劃並納入國家總的計劃中。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形勢的發展,原有體制已不能適應需要,因而在實踐進程中進行了一系列變革。中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體制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經歷了一個由集中走向分散,又逐步走向集中統一管理的復雜歷程。大體可分四個階段。1、從1949年到1979年,這是中國傳統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體制形成的時期,從政府部門管理看,也是一個由比較集中走向部門多頭分散管理的階段。2、從1979~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止。這個時期在礦產資源開發運行機制方面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家實行鼓勵鄉鎮集體和個體采礦的方針。鄉鎮集體小礦迅速興起,為緩解礦產資源緊張形勢、發展地方經濟、脫貧致富、促進國家建設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有些小礦亂采濫挖、破壞與浪費資源的情況時有發生。3、1986年10月~1998年3月。這是開始實施對除石油、天然氣之外各類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進行統一管理的階段,也是地礦行政法律法規體系和管理機構建立與逐步完善的階段。4、自1998年3月始。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機構改革方案,一是撤並原地質礦產部、國家土地管理局、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測繪局,組設統一管理的國土資源部,將原國家計劃委員會、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等部門和單位所行使或代行使的礦產資源管理政府職能全部交由國土資源部統一集中管理。二是將原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化學工業部等改組為相應的國家局,統一交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從而使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真正實現了集中統一管理。
通過這次政府機構改革,在中國礦業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取得土突破性進展。
中國礦聯
中國礦業聯合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覆蓋礦業全行業的社團法人組織。主要由國內外有關礦業公司(含油田)、地勘企業、全國性礦業同業協會、省級礦業協會(聯合會)以及與礦業相關的科研院所(校)和礦業城市自願組成。其宗旨是遵循礦業自身發展規律、堅持為礦業企業服務、為政府服務、為礦業發展服務。主要功能是在礦業企業和政府間起橋梁、紐帶作用。
中國礦業聯合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為會員代表大會;執行機構為主席團會議,經常性工作機構為會長辦公會議。
中國礦業聯合會的辦事機構為秘書局,同時設有若干分會、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並辦有中國礦業報、中國礦業雜志、中國礦業網、中國礦業年鑒等媒體。依託上述部門和媒體在政策法規咨詢、市場信息供給、專業中介服務、國際聯絡交流以及維護會員權益等多方面提供行業、企業、政府需要的服務。為擴大與地方和國外礦業公司的聯系,在國內部分省(區、市)設有辦事處,在重要礦產國設有代表處。
同名期刊
《礦山工程》是一本關注礦山工程技術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主要刊登礦山工程技術領域在科研、管理、信息、生產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及經驗、學者討論和專業評論等多方面的論文。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礦山工程技術 ,礦山地質學 ,礦山設計,礦山地面工程,井巷工程,采礦工程,選礦工程,鑽井工程,油氣田井開發工程,石油、天然氣儲存與運輸工程,礦山機械工程 ,礦山電氣工程,采礦環境工程,礦山安全,礦山綜合利用工程。 圖書編委介紹 編委會
許江 教授重慶大學 (Prof. Jiang Xu, ChongQing University)
董東林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Donglin D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劉衛群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Weiqun Li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印萬忠 教授東北大學 (Prof. Wanzhong Y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周子龍 教授中南大學 (Prof. Zilong Zhou,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傅貴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Prof. Gui F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秦波濤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Botao Q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郭廣禮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Guangli Gu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韓可琦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Keqi H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高延法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Prof. Yanfa G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譚雲亮 教授山東科技大學 (Prof. YunLiang T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陳金剛 教授鄭州大學 (Prof. JinGang Chen, ZhengZhou University)
唐民安 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Prof. Min'an Ta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劉曉文 副教授中南大學 (Dr. Xiaowen Liu,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趙洪寶 副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Dr. Hongbao Zh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趙海峰 副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Dr. Haifeng Zh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檢索信息
《礦山工程》期刊論文被以下資料庫收錄:Open Access Library。
Ⅲ 鄭大法學院研究生在全國排名如何
鄭州大學限於本省,實力一般,為地方培養法律人才,2016年在全國高校回學科排名為32名,但在河南省首屈答一指,鄭大法律實力名氣強於河南大學。
法律碩士(Juris Master簡稱JM)是專業學位之一,法律碩士學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職業背景的職業性學位,主要培養面向立法、司法、律師、公證、審判、檢察、監察及經濟管理、金融、行政執法與監督等部門、行業的高層次法律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法學碩士的培養目標是以教學、學術、實務多方面為指向,而法律碩士則是以致用、實務為指向。以下為全國法律碩士招生院校排名分析。
2016法律學校排名
以上排名是根據各校法律專業學科水平,包括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以及涉外、涉僑等部門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Ⅳ 求CCTV-10的《百家講壇》的節目名單,主講人,主講人的職稱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 感悟人生〉》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大年初一說經典》 於 丹: 《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我讀經典之〈在成長中感悟〉》 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劉邦》錄制中)、《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文景之治》(即將播出) 紀連海:《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連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錢文忠:《玄奘西遊記》、《解讀〈三字經〉》、《我讀經典之〈獨特的啟蒙〉》、《千古中醫故事之李時珍》、《班墨傳奇》、《解讀《弟子規》》、《我的老師季羨林》(即將播出) 金正昆:《金正昆談現代禮儀》 張望朝:《楊子榮》、《抗日名將楊靖宇》 蒙 曼: 《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 大明嘉靖往事喬 良: 《新解三十六計》 康 震: 《唐詩的故事》(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我讀經典之〈莊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即將錄制)、三蘇父子(即將錄制)) 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隋麗娟:《慈禧》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讀經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 馬 駿: 《二戰人物》、《我讀經典之〈有用與無用〉》 張帥戈:《四大古國》(即將播出)、《亞特蘭提斯》(即將播出)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王家興:《透視地鐵安全 》(即將播出) 王啟濤: 蜀地探秘(多位主講人) 劉揚體:《經典中的愛情》 姜安:《張儀》、《蘇秦》 李煒光:《解碼包公》 張頤武:《中國電影百年》 曾國平:《智商與情商》 趙世民:《探秘中國漢字》 馬騮鐳:《解密山水畫》(即將播出)、《謎影穿越二十年》(錄制中)、《老鼠愛上貓》(錄制中)、《土龍傳奇》(錄制中) 王曉秋:《大變動中的中國之甲午風雲》 公孫強:《凝固的夢想》(錄制中)、《UFO追蹤》(錄制中) 福索音:《南京大屠殺》《即將播出》 第五傑:《一戰風雲》(即將播出)、《二戰風雲》(錄制中) 趙玉平:《向諸葛亮借智慧》 王海峰:《八國聯軍》《錄制中》 馬援利:《走進非洲》(即將播出) 汪方遷:《蒼蠅的絕密飛行》(即將播出)、《解密蠅子》(即將播出) 王新陸:《解讀中醫》 康 爾:《傳奇紫砂壺》 周文順:《焦裕祿》 趙英健:《清朝陵寢之謎》 韓秀雲:《身邊的經濟》 陳毅明:《我心目中的陳嘉庚》 李昌集:《《西廂記》中的愛情》、《從悲到喜說西廂》 孔慶東:《孔慶東看武俠小說》、《走近魯迅》、《我讀經典之〈的魅力〉》 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的故事》、《我讀經典之〈無形中的指引〉》 姚淦銘:《老子與百姓生活》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 方爾加:《孔子眼中的「仁義禮孝」》、《漢代國策風雲》 閻崇年節目李 蕾: 《紅旗渠的故事》 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雜項篇) 喻大華:《道光與鴉片戰爭》、《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苦命皇帝咸豐》、《末代皇帝》 葛劍雄:《我讀經典之〈荀子的啟示〉》《地域文化》 周嶺: 《周嶺解密曹雪芹》 曾仕強:《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我讀經典之〈易經與人生〉》 鮑鵬山:《鮑鵬山新說水滸》(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袁騰飛:《兩宋風雲》、《塞北三朝》(遼、金(即將播出)、西夏(即將播出)) 趙曉嵐:《李煜》、《金戈鐵馬辛棄疾》 江英:《回首開國大典》 酈波:《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清官海瑞、「救時宰相」於謙) 方誌遠:《大明嘉靖往事》 酈波魏新:《東漢開國---劉秀》 莫礪鋒:《詩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伶界大王譚鑫培》、《梅蘭芳》 呂立新:《水墨齊白石》 董平:《名相管仲》、《傳奇王陽明》 商傳:《永樂大帝》 於濤:《走近曹操》 吳桐禎:《成語趣談》 梅錚錚:《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碼關公》 王樹增:《軍旅作家王樹增講長征》、《王樹增解讀淮海戰役》 周思源:《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正說三國人物》、《周思源也說秦可卿》 高日暉:《范進中舉》 徐放鳴:《另類英雄李雲龍》、《我讀經典之〈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劉強:《竹林七賢》 楊治國:《大年初一說經典》 周國平:《愛的四重奏》 高友鵬:《過年》 趙愛鐸:《汶川地震原因初探》 朱翔非:《中華孝道》(正在播出) 張大千:《名人酒故事》 羅大中:《大國醫之王孟英》 楊雨:《俠骨柔情陸放翁》 韓田鹿:《三言二拍》 梅毅:《鮮為人知的楊家將》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高日暉:文學博士、大連大學副教授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軍銜 段懷清:浙江大學副教授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 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 蕾:海南師范學院中青年學術骨幹。博士、教授 錢文忠 節目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趙 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葉廣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歷史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 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 駿:法學博士、國防大學教授 戴錦華:北京大學教授 張少泉: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曾仕強: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孫 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袁騰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趙曉嵐:文學博士後,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江 英:教授,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正師職, 大校軍銜 酈 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副教授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第五寅教授大頭照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王家興:武漢大學教授 張帥戈:浙江大學教授 劉強:同濟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