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黃教授
Ⅰ 王糾思的家庭介紹
長子:黃方剛(1899-1944)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學美國哈佛大學主修哲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東北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他是第一位將老子的《道德經》譯成英文向世界推介的中國人。
二子:黃競武(1903-1949)革命烈士,民盟會員。192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同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後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上海鹽務稽核所會計、中央銀行稽核。1949年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其子黃孟復,現任全國工商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其女黃雅言,過繼給弟弟黃大能撫養,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後在國家體育總局田徑中心工作。
三子:黃鄱陽(早逝)。
長女:黃路(1907-2001)早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後在中華醫學會工作。
四子:黃萬里:(1911-2001)我國著名水利學家。1933年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1934年赴美,相繼獲得康乃爾大學碩士、伊利諾伊大學工程博士,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1937年春學成歸國。先後在南京政府經濟委員會、四川水利局任職,1947年任甘肅水利局長。解放後,曾任東北水利總局顧問、唐山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
二女:黃遼(早逝)。
三女:黃小同(1913-1996)燕京大學肄業,曾在首都圖書館工作,後在北京80中學擔任英語教師。
五子:黃大能,1916出生於上海,是我國著名水泥混凝土技術專家。193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土木系。1943年至1946年赴英國留學,進修水泥工藝。建國後,歷任大連大學工學院副教授,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高級工程師,武漢工業大學、上海建材學院教授,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副總工程師,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等。1946年10月加入民盟,1950年5月加入民建,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11月後,先後當選為民建第四至六屆中央副主席。是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現為民建中央名譽副主席,中華職業教育社名譽副理事長。
六子:黃必信(1925-1966)1949年參加革命,曾任大連工學院講師、普通電工教研室主任。文革期間含冤去世。
四女:黃小素(早逝)。
五女:黃學潮,1920年出生,金陵女子大學肄業,中國致公黨黨員,曾任空軍藍天幼兒園副園長、致公黨北京市委婦委會主任。
六女:黃素回,1923年出生,在內蒙古醫學院工作。
Ⅱ 黃侃的生平簡介
黃侃,1914年後,曾在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范(武漢大學前身)、北京師范大學、山西大學、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金陵大學等學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學期間,向劉師培學習,精通春秋左氏學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歿於南京,年僅49歲。二十世紀有不少著名學者皆出其門下,如楊伯峻、程千帆、潘重規(潘氏為其婿)、陸宗達、殷孟倫、劉賾、黃焯等。
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他主張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 和《廣韻》 兩書為基礎,他重視系統和條理,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系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
黃侃的古文字學主要見於《音略》(《國學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聲韻略說》(中央大學《文藝叢刊》1936年第2卷第2期)、《聲韻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冊)、《黃季剛先生與友人論治小學書》(《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冊)等論著中。他對上古聲韻系統的貢獻主要有:提出古聲十九紐說;提出古韻二十八部說;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聲說。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會貫通,建立了自己的古聲韻系統,即古音學體系。他在古音學上所取得的成就結束了自顧炎武以來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為清代古音學的殿後大師。作為其語言文字學著作的一部分,他還有幾十種表譜對古代漢語進行分析。他的《文心雕龍札記》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有過很大的影響。他的《漢唐玄學論》《禮學略說》《講尚書通例》等著作對哲學、經學的研究也有許多創見。由於他治學嚴謹,不肯輕易著書,若非定論,不以示人,並曾說:「年五十,當著書」,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時,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過早地謝世了,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點校箋識古籍的遺稿。
黃侃的主要著作有:《黃季剛先生遺囑專號》(中央大學《文藝叢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4年)、《集韻聲類表》(上海開明書店1937年)、《日知錄校記》(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等。在湖北省蘄春縣青石鎮的青石中學,有一所黃侃圖書館。
治學之餘,藏書豐富,藏書3萬冊,因南京淪陷而精華散盡。目錄學家汪國垣記其「唐以前類書和叢書較多,至集部則選擇頗嚴」。1947年其夫人黃菊英將藏書5 000冊捐給湖北省圖書館,其中黃侃批校本有60餘冊,珍本百餘冊。有《黃季剛先生遺書目錄》。
Ⅲ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學院下設各系介紹
下設4個研究所,即產業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所、現代金融研究、城市管理與區域經濟研究所。負責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和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金融學、數量經濟學等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的建設,同時承擔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2個本科專業學生的培養。現有教師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講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25人,在讀博士6人。
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重大專項、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遼寧省科技計劃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市級及企業項目6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及各類教材40餘部.
城市管理與區域經濟研究所負責工商管理學院本科和研究生的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宏觀經濟管理學、技術經濟學、經濟預測方法、區域創新、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經濟熱點分析等多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工作,並承擔數量經濟碩士點的建設任務;產業經濟研究所依託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產業經濟學碩士學科點、企業管理博士學科點以及東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心(「985」工程STS創新基地),圍繞產業經濟學科主流研究方向開展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工作,其核心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跨國公司發展戰略和國際產業轉移。與國外多所大學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現代金融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金融市場復雜性,投資銀行業務與證券市場,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政策與監管,保險理論與實務,公司金融。具有金融學碩士研究生授予權。國際貿易研究所是國際貿易學學科所在的基層研究所。國際貿易學科是經濟學門類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中的二級學科,是以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政策與實務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本學科主要涵蓋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國別貿易政策、WTO規則、跨國公司、國際經濟合作等研究領域 。 下設6個研究所,即企業運作管理研究所、市場營銷研究所、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研究所、會計管理研究所、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所、財務管理研究所。該系現有專職教師47人,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副教授21人,講師1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9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12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6人,具有學士學位的教師2人。
近五年來,工商管理系在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業績,產出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研究方面,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公開發表論文60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20餘部;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近3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各部委及省級基金與軟科學計劃項目20餘項;市級軟科學計劃項目10餘項;獲得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沈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成功建設省級精品課程1門。
在應用研究方面,五年來,共完成30餘項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研究課題,共獲得科研經費300多萬元。面向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在戰略管理、運作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營銷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咨詢活動,為提高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科學管理與決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貢獻。
近五年,共培養出2名技術經濟與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工商管理學科下屬的企業管理、會計學及技術經濟與管理三個碩士點共培養出碩士畢業生350餘名。
「十一五」期間,工商管理系將以建設企業管理省級重點學科為突破口,以獲取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以及會計學和技術經濟與管理兩個二級學科的博士授權點為牽引,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爭取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 下設3個研究所,包括信息管理與決策研究所、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研究所、工業工程研究所,負責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及碩士點建設。同時承擔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2個本科專業學生的培養。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1998年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第15,同年被評為遼寧省重點學科。本系現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13人,講師7人。樊治平教授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學緣結構較合理,逐步建立了學術梯隊。
主要研究方向
1、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在這個研究方向上,主要針對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的建模、協調、優化、控制、對策等一系列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在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學術帶頭人為黃小原教授。近五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在供應鏈管理研究方面,發表論文近100篇,其中大多數論文是發表在國內一級學術期刊上,同時在寶鋼、遼化等國有大中型企業獲得了許多實際科研項目。
2、管理決策分析
在這個研究方向上,主要在多屬性決策、群決策、多指標綜合評價等理論、方法和應用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學術帶頭人是樊治平教授,近五年來,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檢索40餘篇。發表的論文被他人引用100餘次。
3、工業工程
在這個研究方向上,主要研究庫存優化控制、物流管理、人因工程、現場管理、質量管理等問題。學術帶頭人是郭伏教授和戢守峰教授,近年來,在此研究方向上,獲得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1項,獲得過省、市級科研項目和一些企業合作項目。發表論文近80篇,其中EI及ISTP檢索近20篇。出版教材及專著6部。
4、電子商務、ERP和管理信息系統
在這個研究方向上,主要面向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實際,為實現企業信息化提供解決方案。近年來,先後承擔了寶鋼電子商務、寶鋼ERP、首鋼ERP、撫順石化設備管理信息系統等實際項目的咨詢和系統開發任務。學術帶頭人是黃小原教授和樊治平教授,學術骨幹為盧震副教授、尤天慧副教授、朱寶琳博士、俞竹超老師等。
主要成果
近5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重視科學研究,並通過科學研究帶動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如下:
1、人才培養
已培養了30多名博士(其中包括管理學院的部分青年教師)、近150名碩士、近100名MBA學員、150名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生、近100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生。
2、科學研究
1)科研項目。近五年以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80餘項。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項(2005年);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和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項目;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啟動基金項目、省計劃項目及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等近20項;在科研獲獎方面,獲得遼寧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01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2001年)。
在應用研究方面,與寶鋼、遼化、撫順石化、遼寧移動通訊等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了合作研究,研製開發了決策支持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為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管理科學水平做出了貢獻。
2)論文與著作。在供應鏈管理、管理決策分析、金融工程和知識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已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近5年,在國內外雜志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國際雜志論文近20餘篇。論文被SCI、EI、ISTP收錄100餘篇。在國內重要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數量在國內同學科名列前茅,出版著作及教材近10部。
3)學術活動與學術交流。研究所堅持每周1次的學術活動。同美國、加拿大、日本以及香港的著名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學術合作關系,進行了本科生互換培養。另外利用學院給研究所投入的學科建設資金支持教師出去開學術會議,並邀請校外專家來我系講學。近2年,教師參加國內學術會議超過30人次。邀請專家做學術報告近16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