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復旦大學教授
⑴ 跪求鎧甲勇士刑天的扮演者,幫幫忙吧 最好有照片
李昊天(李巍飾)刑天鎧甲的召喚者,可變身為鎧甲勇士刑天(第六集變身)變身器類似照相機,不愛說話,內心豐富,愛好攝影,而他最大的理想是幫人傳遞幸福,經營著一家「幸福快遞」。代表日月星的「日奇」似乎擁有某種預知能力,比歡迎更了解有關幽冥魔的事,在5歲時從外婆那得到了變身器以及簽訂了契約之後,終於決定了要消滅幽冥魔並戰斗著。
⑵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網友們或認真或逗趣的「求知慾」,引發記者專門采訪了幾位歷史文化領域的專家,解密有關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現在才弄清楚,祝親朋好友『端午節快樂』是不恰當的,好比清明節,沒誰祝誰快樂的……」網民「陽光youth曉敏」說。
為什麼呢?復旦大學民俗學教授鄭土有說,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古語曰「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二是要拴葫蘆、掃把,掛五毒圖。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等習俗。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
從這個角度說,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類似於今天的「公共衛生日」。因此,說「端午祥瑞」「端午安康」,顯然就貼切得多。
100餘位惠山經濟開發區居民齊聚一堂包粽子,場面熱鬧非凡。 孫權 攝
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嗎
吃粽子顯然不只為了紀念屈原。專家解讀,「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物。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著人們在夏至要吃粽子的習俗。
美食、美景、詩詞歌賦,構成了中國人傳統佳節的氛圍。微信公眾號「寶寶念詩」創辦人、上海江東書院創始人韓可勝說,在元宵節、中秋節,好詩詞特別多,一輪明月就足以誦詠不絕。而其他節日的詩詞歌賦就相對較少了,而端午節的詩詞更少。對詩詞愛好者來說,一首蘇軾的《浣溪沙·端午》聊表慰藉:「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承載著家國情懷、融入了真情實感、從歷史長河中走過來的「粽子」,味道也越發豐厚起來,成為人們紀念和懷念的重要載體。
如此看,說端午節是「粽子節」,其實也無不可。
「小時候的端午節,我媽會早早煮好粽子,拿塑料袋包好,放到我的書包里,讓我在課間的時候吃。端午節過完,粽子多的可以吃一周。」網友「廖曉橙」說:「而現在,端午節,只是一通電話,一條簡訊。離家在外吃的粽子啊,永遠比不上家裡媽媽包的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