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民族大學楊姓退休教授

北京民族大學楊姓退休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8-01 23:15:05

Ⅰ 鄭氏十七房的鄭氏簡史

據民國《鎮海縣志·壇廟下》載:「黃公祠建在鄭姓屋前河運里」。黃公,名黃恕,治水英雄。黃公祠建於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鄭姓屋前河運里」,即今十七房村路沿鄭。說明1250年前鄭氏已定居澥浦鎮路沿鄭。
又據光緒《鄭傳笈·朱卷》載:「鄭氏始祖靖侯,宋南渡遷居澥浦靈緒鄉,擇山之陽(即今十七房北側的小山崗『擇山』)塘路沿(即路沿鄭)」。《澥浦鄭氏宗譜·源流考》記載得更為明確:「鄭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靈緒鄉擇山之陽塘路沿,厥後分東、西、中央三房。」這說明如今仍保護良好的東房、西房、中央房是鄭氏十七房的最早的發祥地。又據《鄭氏宗祠碑記》載:「鄭氏祖宋靖侯宗道公,以道一、道二、道三為一世,分東房、西房、中央房。」「傳六世之後分居十七房。」原因是什麼?鄭德容《明·處士東滄公傳》載:「以舊宅不敷居處,乃於舊宅之西北隅,別營新宅,東滄公名鄭銓,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為十七房。」這就是十七房的由來。
《澥浦鄭氏宗譜·陰宅圖》載:「鄭氏始祖靖侯公墓,位於路沿鄭中央房與東房之間的『金鉤釣月』處」。調查證實,靖侯公墓的位置與記載完全一致。據鄭氏後裔鄭玉琪先生說:「這一座墓是我們世世代代千辛萬苦才保存下來的,公社化時,平整土地,鄭氏世代近百座墳墓都拆光了,唯靖侯公墓沒有拆,如今已作了修繕和保護,成為鄭氏後代祭祀之地。」
至於鄭氏為何在南宋時遷居澥浦路沿鄭,那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宋皇室受金兵四面追擊,岌岌可危。朝廷官僚都有一支龐大的眷屬,為保護他們的子孫後代不遭滅頂之災,紛紛設法把家眷隱居於他鄉,如鎮海境內的包氏、盛氏、方氏、葉氏等上代都是南宋為官的,他們在宋室南渡時都把眾多的家眷安排在鄉村僻壤之地。鄭氏也是南宋為官的一個大族,「卜居擇山之陽的路沿鄭」是歷史的事實。據清光緒二十八年編纂的《鎮北龍山鄭氏宗譜》(龍山原屬澥浦靈緒鄉,與十七房鄭氏同屬,現劃為慈溪市)載:「宋高宗趙構蹕南來定(宋時鎮海縣稱為定海縣)居於此,迄今已歷三十有三世(按一世為25年左右計算,合700多年,剛好是南宋時期)。」
宋高宗為什麼不去住宿定海城裡,而定宿鄭氏民宅呢?《寶慶四明志·宋高宗車駕巡幸》說得非常清楚: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車駕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縣,縣為金虜所焚,上惻然曰:「朕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戊戌出米七千斛,賜明州居民為虜所焚者」。可見當時定海縣城已成為廢墟,宋高宗無法去定海城裡居住。更何況澥浦在南宋時就建有「行宮」(《四明談助》「西四明外護」1554頁),而且那裡地處澥浦港口(宋時澥浦是浙東重要進出口城鎮),停御舟安全又方便,所以趙構住在鄭宅是必然的。 文獻史料證明,鎮海鄭氏十七房商人,為寧波幫最早經商家族集團之一。十七房原有建築面積達6萬平方米之多,佔地面積達8萬平方米,由於歲月的變遷,如今仍有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佔地面積6萬余平方米。有如此大的規模建築群,不是靠做官發財,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經商發跡的,在寧波幫早期商人中,沒有一個商幫氏族集團可與之相比。
據《寧波幫研究》載:「鎮海十七房鄭世昌(1664-1728)承父命外出經商,康熙年間在北京東四大街開設四恆銀號(即恆興、恆利、恆和、恆源),歷久不衰,地位舉足輕重(錢庄、銀號業影響著全國)。直至1900年庚子事變,北京火災(八國聯軍搶掠所致),時任順天府尹的陳夔龍在其《夢蕉亭雜記》寫道:『市既被毀,爐房失業,京城內外大小錢庄、銀號匯劃不靈,大受影響。越日東四牌樓著名錢鋪四恆首先歇業。開設京都已200餘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廣。一旦歇業,關系京城數十萬人財產生計,舉國惶惶。』甚至驚動了慈禧太後,下令撥庫銀100萬兩接濟四恆。」這是寧波商幫萌芽時期的最早商人。
第二位外出經商者為鄭光礽(1707-1780),他在清乾隆初,「精於白圭之術」,「屢能奇中,數致千金。」在這期間,鄭氏外出經商的還有鄭維嘉、鄭德標等人,他們經營有方,「內理瑣屑,外權奇贏,蓄積余羨,以浸為蛟川(鎮海舊稱)巨室」。 鄭德標四子鄭勛、五子鄭熙,鄭德標弟鄭德楹,侄子鄭士旦,也都承長輩之業紛紛出外經商,他們「別營居積,勤慎固練,屢獲倍息」,「越中賢豪長者,咸樂與訂交」。
鄭天治(1760-1868),十七歲時就隨父到岱山,「稟承父訓,籌劃屢中,業日起」,「岱山暨同業者重公行,咸推為領袖。」
從康熙到光緒中期,鄭氏共有6支經商集團,約計40餘人,形成鄭氏一族的龐大商業隊伍。鴉片戰爭以後「五口通商」,上海成為寧波商人最活躍的地方,見識過人的鄭勛,借其積蓄多年的雄厚資本和有利時間,在上海開了寧波幫最早的錢庄業,其業「籌算屢中,屢獲信息,家日隆隆起」。當上海錢庄業興起時,他卻轉到寧波自開錢庄業,不久就成了寧波錢庄業的巨頭。「蓋屹然為甬江砥柱二十年」,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鄭氏十七房人非常聰明,為保護其巨額資金和宏大的民宅不受侵犯,他們也採取「買官」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據《澥浦鄭氏宗譜》載:以捐資公益事業或出錢買官的共有30多人,最大的是二品官銜。這樣有權、有勢,就不怕別人欺侮,所以十七房人數百年來,過著「太平」的生活。 在清代建築中,有一種簡明的組群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組群建築:一個單元或一進庭院。而十七房卻另有組群風格,它以幢(多間組成)為單元組成庭院,從而顯示其雄偉、壯觀的氣魄。它的庭院布局大體分為兩種,一種在縱軸線上先置主要建築,如「前堂」、「中堂」、「後堂」,再在堂的左右兩側安設次要建築相對性的「廂房」,廂房又分成「明軒」和「暗軒」兩種,構成冂形或H形的三合院;有的還在主要建築的前面,再放一座次要的建築,名曰「倒軒」,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稱為「南方的四合院」。這種布局方式,適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制度,便於分清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的明顯區別。三合院、四合院成了十七房民宅的主體組群結構,充分體現一代望族的獨特風采。
俗話說:十七房有三寶,棋桿最多、最高,寧波都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會涸;十七房馬頭牆最多,一級要比一級高,台風吹不到。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鋪、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環河,家家有埠頭,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寧波,河邊小橋流水、鴨子戲水、楊柳拂岸、倒影橫斜。
十七房建築幢幢相連,有分有合,過廊設亭,屋檐寬大,下雨天往來不沾水。廳門、馬頭牆、明堂、祖堂按等級權力分設。各家自立門戶,有邊門、隔門、柵門、弄門、後門、串堂門,井井有序。廊、巷組合,互通門戶,四通八達。進入內院,如入迷宮,分不清東南西北。規模最大的「後堂樓」是十七房最具代表、最為完整的建築群體,共有八幢大院組成,四大門南北對峙,馬頭牆鱗次櫛比,高低錯落,氣勢恢宏、古樸,西端正大門,不論官員大小,一律停轎下馬,步入百步御路,才可進入內院。
十七房的雕塑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礎、門上、窗上承重輕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磚雕,這些雕塑以細膩、精緻著稱;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為主,雕琢粗獷,線條簡練。門窗裝飾,獨具匠心,考慮非常周密,甚至連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鳥。興房、恆德、後堂樓等很多窗盤、門盤上都刻滿多種花紋圖案。恆德的窗盤特別考究,四周花草,中間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是羅漢,十七房人稱它為一百羅漢圖。很多花格欞窗,無一相同花紋。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門中雕著各種各樣的奇異珍果,寄託著五穀豐登,年年有魚(余)的美好願望。
十七房的裝飾色彩,也非常有特色,多以白牆、灰瓦和粟、黑、墨綠、褐、赭等色在梁、架、牛腿、柱、檐、牆壁等處裝飾,形成樸素、自然、雅淡、透麗的格調,物體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十七房的四周小河環繞,又有小漕、小池無數,這些水系數百年來一直保持水清如鏡,他們在主要河道上豎碑立牌,上寫:「禁放牛羊,禁堆雜物」等族規。若族內有人往河裡投扔雜物,要罰犯規的人挨家挨戶分饅頭,或者立著曬太陽示眾,從中可看出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十七房鄭氏為浙東大族、商幫之家,歷代名人輩出,現列出部分近現代名人,以飧讀者。
鄭景豐,1852年在甬創辦全盛源記民信局,設總號於上海,在甬、紹、杭、定等地廣設分局,為國內民信局中最有威望、最有影響的一家。
鄭方正,1916年在滬與奉化鄭源興合辦承余蛋行,以後營業發展,擴為茂昌蛋品公司、茂昌冷藏公司,規模為國內蛋業之首,後任副總經理。
鄭尊法(1849-1970),早年留學日本,1924年在滬集資創辦民生墨水廠,任廠長,為我國民族墨水工業開拓者。1966年民生墨水廠更名為英雄墨水廠。
鄭家駿,1925年出生,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1949年赴美國留學,1954年獲化學博士學位。1957年在堪薩斯市中西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1999年在堪薩斯大學任癌症研究院院長,當年退休。已發表論文250篇,獲專利13項,設計及綜合抗癌、抗瘧、抗農害葯物共3000多種,其中米托蓖醌對乳腺癌及白血病有極佳的抑製作用,1973至1983年多次獲研究獎,並被中國大陸、台灣及美國20餘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榮譽教授。
鄭毓明,系鄭家駿之二女,現任美國BP阿莫科全球業務中心新興市場集團副總裁、美英石油公司國際貿易副總裁,該企業在全球500強中名列前茅,近年在四川、太倉等地投資數十億美元;在北侖大榭投資1億美元,設立寧波華東BP液化石油氣有限公司,兼任北京阿英科東方煉油公司總裁。現住美國東部格林維爾。
鄭百平,字祖蔭,1916年出生。抗戰時在重慶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返滬後從事進出口貿易與輕工產品製造。1949年去台灣入復興航業公司,1951年任該公司日本分公司經理,1959年任該公司美國及加拿大西岸代表。1965年任萬利輪船(美國)公司經理。
鄭穎人,1933年出生,早年求讀於澥浦啟緒小學,抗美援朝時參軍,195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後分配到軍事工程學院,轉到空軍工程學院,少將軍銜,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屆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與地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防務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等職。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由於他長期從事軍事隧道、洞庫的研究,完善了隧道力學理論,發展了岩土的應變空間塑性、多重屈服理論,在軍事地下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並於1996年獲總後「一代名師」稱號。
鄭達甫(1891-1956),本名孝綱,字善綱。家貧少孤,在家鄉小學任教,性喜繪畫,尤擅臨摹。20餘歲時去慈溪一店鋪司帳,旋赴滬,以賣畫為生。初時無人問津,後為一楊姓商人剽竊牟利達20餘年。抗戰期間,鬻畫不易,返鄉以采樵、賣餅為生。解放後,再度赴滬,全國美術家協會征其畫,參加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同時受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其畫別具風格,名「錦灰堆」,畫面展現的多為舊書、殘帖、斷簡、公文、廢契、短柬等,看似雜亂無章,故又名「打翻字紙籮」。鄭逸梅《清娛漫筆》評論說:「達甫把那些東西加以錯綜組織,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燼余,或似揉皺,充分表演藝術意味,耐人欣賞。」 這大概也是寧波幫所以能獲得好評和得到發展的一大原因。悲天憫人,憐貧恤孤,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出田助祀,捐資興學,睦親諧鄰,修橋鋪路造涼亭,所為種種,幾近十七房的族規。他們尤其重視教育,族辦私塾或小學,不但學費書費全免,他姓的鄉鄰也可同樣享受,此舉堪稱我國早期小范圍的「義務教育」。每遇天災人禍,十七房總能伸出援手,不但開倉賑災,施粥救飢,還成立「敦族會」、「合鄉普善會」,為無力安葬死去的族人或鄉鄰免費提供棺材並安葬。十七房的各種義舉善行,往往以一定的組織和基金會的形式出現,通過出資和捐田,動用的僅是其中的租息,這樣善舉就可以「黃澤不竭,老子仍有」了。十七房有良好的口碑,一些他姓淑女皆以嫁給十七房人為榮為安。
如果把「鄭氏十七房」與「胡雪岩故居」作比較,我以為,十七房的建築面積是胡雪岩故居的好幾倍,然胡雪岩故居之豪華達到登峰造極,且耐看耐游,此為十七房所不及。胡雪岩故居僅為一家之居,且只享用短短數年,就被迫易主改姓,而十七房歷時七百餘年,最多時聚居近千家鄭氏後裔,直到近年對外開放搬遷為止。

Ⅱ 歷史上楊氏的名人

楊姓名人

楊堅(公元541-604年),姓楊,名堅,鮮卑姓普六茹,名那羅延。
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是位積極、有進取心的人。修築「京杭大運河」。
楊震:名聲最大的古代楊姓名宦。勤奮好學,博覽群經,東漢時有「關西孔子」的稱譽。
楊杏佛:又名楊銓,最早透露紅色中國真相的勇士。
楊虎城: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1908年拉起打富濟貧的隊伍。1911年辛亥革命時率隊加入陝西民軍。任營長、游擊支隊司令。
楊振寧:最早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華人之一。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
楊簡:楊姓歷史名人中壽命最長的人。南宋哲學家。生於1141年,卒於1225年,享年84歲。
楊炯:楊姓成名最年輕的人。唐代著名詩人。幼年聰敏好學,10歲就被選為神童,待制弘文館。27歲應制舉,補校書郎,官至崇文館學士。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稱「初唐四傑」。
楊國忠:名聲最壞的楊姓奸臣。本名楊釗。天寶年間因為他的堂妹楊貴妃深受唐玄宗的寵愛,他由監察御史升為侍御史,賜名楊國忠,身兼15職,權力逐漸大起來。兩次出兵征伐南詔,喪師20萬。752年,李林甫死,他便代替為右相,兼有40多個職位。他結黨營私,賄賂公行,滛縱不法,在私第選定官吏。後來與安祿山的矛盾日漸加劇,755年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舉兵叛亂;楊國忠隨唐玄宗逃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被士兵殺死。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楊太真,是唐玄宗的貴妃,又稱楊貴妃。她體態豐腴,肌膚細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為妃,後因為美貌被唐玄宗召進宮中,封為貴妃,深受寵愛。楊氏一家因此而顯貴,堂兄楊國忠操縱朝政,敗壞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馬嵬驛,兵士嘩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而死。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楊尚昆: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勇(瀏陽籍),開國上將。
楊至成,開國上將。
楊成武(長汀籍),開國上將。任過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得志(醴陵籍),開國上將。任過解放軍總參謀長。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號稱明代博覽第一。因得罪嘉靖皇帝被罰到雲南充軍,其最有名的代表作為膾炙人口的詞——滾滾長江東流水,浪花掏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戶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萬里(1127-1206年),漢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授贛州司戶,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勉勵教誨。孝宗即位後,張浚入相,即薦萬里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後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年)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1187年),遷秘書少監。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為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年),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萬里以為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祠祿,等於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開僖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胄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謚「文節」。

Ⅲ 歷史上楊氏的名人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艷。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青面獸」排行17。 楊雄: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病關索」排行32。 楊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錦豹子」排行51。 楊春: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白花蛇」排行73。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後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 「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昺(bǐng):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山東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鶴:明末崇禎時將領,任職三邊總督。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神話人物
楊回:即西王母。 楊戩:中國神話傳說中一個重要人物,掌管天庭司法,即司法天神二郎神。
近代名人
楊秀清:太平天國傑出領袖之一,東王。 楊輔清:太平天國重要將領。 楊深秀:清末維新派重要人物,「戊戍六君子」之一。 楊銳:清末維新派人物,「戊戍六君子」之一。 楊守敬:清末歷史,地理學家,書法家。 楊子榮:東北人民解放軍牡丹江軍分區軍官。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抗日名將。 楊虎城:抗日愛國名將,「西安事變」發動者之一。
當代名人:
楊虎:上將,上海警備司令。 楊可權:某師部參謀。 楊懷:抗日名將。 (共產黨「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新中國三大楊姓上將,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時稱「三楊」。 楊尚昆:已故國家領導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開慧:新中國開國元勛毛澤東同志的夫人,1930年11月14,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毛澤東的這首寫於1957年的詞《蝶戀花 答李淑一》,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詞中熱情懷念的「驕楊」就是他的夫人和戰友楊開慧。 也可以說,楊開慧在毛澤東的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楊白冰:原名楊尚正,楊尚昆主席和楊闇公烈士的弟弟,原籍:重慶潼南,上將軍銜,曾擔任中央軍委委員兼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楊得志:原名楊敬堂,1911年1月3日生於湖南省醴陵南陽橋(今屬株洲)三望沖一個鐵匠家庭。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上將軍銜,1980至1987年擔任總參謀長職務。 楊傳廣:台灣體壇第一人,「亞洲鐵人」,十項全能運動冠軍獲得者。 楊利偉:航天英雄,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楊潔篪:外交部部長。 楊德昌:台灣著名電影導演,「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 楊朔:當代著名作家。 楊晨:央視著名主持人;又:著名足球運動員 楊琨:央視社教節目中心記者。 楊國強:當代企業家,「中國首富」。 楊樂:現代數學家,證明了「楊張定理」。 楊振寧: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丞琳:台灣演員,歌手,主持人可愛教主。 楊紫瓊:馬來西亞華人影星,1992年成為亞洲最富知名度和片酬最高的女影星。 楊坤:當代著名歌手。 楊睿智: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野手。 楊騏嘉: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投手。 楊松弦: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隊外野手。 楊博超: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二軍}隊捕手。 楊鐵梁:香港終審法院前任首席大法官 楊受成:香港企業家,英皇集團主席。 楊森: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民主黨成員。 楊孝華: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自由黨成員。 楊永強: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前任局長。 楊潔恩:香港無線新聞外電記者兼主播。 楊采妮:香港歌手。 楊冪:大陸演員。 楊丞琳:台灣演員,歌手。 楊謹華:台灣演員。 楊千嬅:香港歌手。 楊宗緯:台灣歌手,星光幫成員。 楊恭如: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楊玉梅: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楊怡:香港藝人。 楊思琦:香港藝人,前任香港小姐。 楊愛瑾:香港歌手,偶像樂隊Cookies前任成員。 楊淑君:台灣女子跆拳道選手,代表出戰北京奧運。 楊雲:當代著名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楊威:當代著名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楊金閣:當代知名策劃人。 楊致遠:「世紀網路第一人」,雅虎創始人。 楊洋:大陸演員,新版《紅樓夢》中成年寶玉的扮演者。 楊蕊:大陸演員。 楊暑東:攝影家,占星家,職業經理人。 楊金貴: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經濟合作部副主任,跨國商務精英俱樂部秘書長,著有《微利時代-新思路決定新出路》等作品。 楊瀾:陽光媒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著名主持人。 楊文平:設計師,及同名縣長。 楊雲超:網路工程師 楊洋:中國大陸新生代女歌手,2011年快樂女聲全國5強

Ⅳ 楊氏起源

楊姓起源

楊姓出自姬姓即周文王後裔,來源有二,一支系以國為氏,一支是以邑為氏。

其一,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封於楊(今湖北、襄陽一帶),號楊侯。後來,楊地並歸晉國。尚父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地封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有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唐叔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

唐叔的後裔有封在楊地的。楊地(在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為晉國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為氏,姓楊。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另外,還有楊氏系少數民族的姓或改姓。

從西晉末年起,楊氏開始從中原遷入福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遷徙:一是晉永嘉年間,中原動盪,有13姓族人入閩,其中有楊姓;二是唐高宗總章年間,隨從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者有楊永、楊珍等楊姓校尉,他們的後代散居在閩、粵、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楊氏隨王潮、王審知入閩。

楊氏移居台灣,始於明代,全是福建、廣東人,清代以來人數不斷增加,不少人陸續到海外謀生。

2、楊姓名人

楊震:名聲最大的古代楊姓名宦。勤奮好學,博覽群經,東漢時有「關西孔子」的稱譽。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拒賄成名言佳句。當時漢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豐等貪污驕橫,他多次上疏切諫,被樊豐所誣罷官,後自殺。楊震子孫世代任大官,其「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楊杏佛:又名楊銓,最早透露紅色中國真相的勇士。1931年間,正當國民黨加緊「圍剿」江西紅軍的時候,國民黨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楊杏佛去江西後寫了一篇對江西時局的考察報告《赤禍與中國之存亡》,作為中央研究院文件印行。這篇考察報告中全篇記述了中共在江西蘇維埃運動的實際情形,與當時國內一些國民黨御用報紙專門對共產黨和紅軍進行的造謠誣蔑形成鮮明對照。因參與並領導中國人權保障同盟,於1933年6月18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楊虎城: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1908年拉起打富濟貧的隊伍。1911年辛亥革命時率隊加入陝西民軍。任營長、游擊支隊司令。1924年加入國民黨。任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馮玉祥的國民聯軍第十路總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蔣介石。任新編第十四師師長,第十七路軍總指揮。後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漢宸等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共」軍事失敗和中共的爭取下,覺悟到應聯共抗日,與張學良部東北軍一起,停止與紅軍作戰。1936年12月12日與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兵諫」,促成了國內和平。1937年4月被蔣介石強迫辭職,6月出國。1937年11月回國抗戰,被蔣介石囚禁共達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被蔣介石指使軍統特務殺害於重慶。
楊振寧:最早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華人之一。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1922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1946年赴美留學,從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與李政道合作發表了關於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於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獎金。
楊簡:楊姓歷史名人中壽命最長的人。南宋哲學家。生於1141年,卒於1225年,享年84歲。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陸九淵的弟子,官至寶謨閣學士。
楊炯:楊姓成名最年輕的人。唐代著名詩人。幼年聰敏好學,10歲就被選為神童,待制弘文館。27歲應制舉,補校書郎,官至崇文館學士。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稱「初唐四傑」。
楊國忠:名聲最壞的楊姓奸臣。本名楊釗。天寶年間因為他的堂妹楊貴妃深受唐玄宗的寵愛,他由監察御史升為侍御史,賜名楊國忠,身兼15職,權力逐漸大起來。兩次出兵征伐南詔,喪師20萬。752年,李林甫死,他便代替為右相,兼有40多個職位。他結黨營私,賄賂公行,滛縱不法,在私第選定官吏。後來與安祿山的矛盾日漸加劇,755年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舉兵叛亂;楊國忠隨唐玄宗逃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被士兵殺死。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楊太真,是唐玄宗的貴妃,又稱楊貴妃。她體態豐腴,肌膚細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為妃,後因為美貌被唐玄宗召進宮中,封為貴妃,深受寵愛。楊氏一家因此而顯貴,堂兄楊國忠操縱朝政,敗壞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馬嵬驛,兵士嘩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而死。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楊尚昆: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勇(瀏陽籍),開國上將。
楊至成,開國上將。
楊成武(長汀籍),開國上將。任過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得志(醴陵籍),開國上將。任過解放軍總參謀長。
開國中將:楊秀山、楊國夫、楊梅生。
開國少將:楊思祿(於都籍)、楊卓(興國籍)、楊力(瑞金籍)、楊漢林(興國籍)、楊俊生(瑞金籍)、楊懷珠(吉安籍)、楊恬(德安籍)、楊世明(瀏陽籍)、楊永松(大埔籍)、楊尚高(平江籍)、楊尚儒(連城籍)、楊國宇(儀隴籍)、楊家保(吉水籍)、楊輝圖(大埔籍)等33人。以上近1/2出自客家聚居地。《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楊林(紅一方面軍參謀長)、楊傑(國民黨少將)、楊至成(解放軍上將)、楊家騮(國民黨追贈少將)、楊嗣震(國民革命軍三十軍政治部副主任)等5人。贛南楊姓名人還有出自的瑞金名列明末「江西五大家」的學者楊以任,清初著名詩人楊枝遠,及頗具阮籍風格的詩人楊方立;出自興國的自強不息光明磊落的省委書記楊尚奎等。 在中國歷史上,楊姓稱帝稱王者有十幾人,先後建立有隋、吳等政權。北朝末,華陰人、北周外戚楊堅,在靜帝年幼即位時任丞相,總攬朝政,封隋王,於581年廢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587年滅後梁,589年滅陳,結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統一全國。隋朝歷二帝38年,於618年滅於唐。五代時,合肥人楊行密創建吳國,都揚州,歷4王36年。南宋初年,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楊么領導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稱大聖天王,並用以紀年,有眾加萬人。金末,紅襖軍首領、益都(今屬山東)人楊安兒建立反金政權,建元天順,有眾數十萬人。元初,寧海人楊鎮龍率領浙東農民起義,國號大興,年號安定。
除了稱帝稱王者外,楊姓在文化、科學、軍事、政治等方面涌現出許多傑出人才。戰國初期有哲學家楊朱。西漢有學者楊何,無神論者楊王孫,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新莽末年有赤眉軍政權大司農楊音。東漢末有文學家楊修。三國時魏有不畏豪強的京兆尹楊沛。魏晉之際有哲學家楊泉。西晉有太傅、大都督楊駿。北魏有驍勇善戰的平東將軍、氐族人楊大眼,散文家、《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炫之。隋有大臣楊素、楊玄感父子。唐代,楊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楊炎,曾定議改革賦稅制度,堪稱理財家,學者楊士勛,雕塑家楊惠之。五代時有書法家楊凝式,筆勢雄傑,變化多姿.評者說他用筆有破方為圓、削繁為簡之妙。宋代,楊氏最顯赫的人物莫過於以楊業為首的楊家將。楊業,又名繼業,原為北漢將領,號稱「無敵」,河東歸宋後,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曾在雁門關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他率軍收復雲、應、寰、朔四州,後在主帥潘美和監軍王 的錯誤指揮下,他孤軍被陷於陳家谷口,重傷被俘,絕食而死;其子楊延昭、孫楊文廣均為北宋名將。楊業的事跡,在當代即被人傳頌,後經文學藝術家的渲染,形成豐富的楊家將傳說,更具傳奇色彩。此外,北宋有文學家楊億,學者楊時,醫學家楊介。南宋有詩人楊萬里,數學家楊輝。元代有詩人楊載,對外貿易家楊樞,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散曲家楊朝英,戲曲作家楊梓、楊顯之、楊訥。明代,楊榮、楊士奇、楊溥在英宗時同輔朝政,並稱「三楊」;楊繼盛劾權相嚴嵩十大罪,楊漣彈劾魏忠賢24大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謂不畏權奸的英雄;還有詩人楊基,文學家楊慎,學者楊東明,針灸學家楊繼洲,畫家楊文聰,中原地區農民起義首領楊虎,民間抗倭英雄楊鈿。清代有學者楊名時,戲曲作家楊潮觀、楊恩壽,藏書家楊以增,太平天國將領楊秀清、楊輔清,湖南末陽農民起義領袖楊大鵬,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佛教學者楊文會,外交官楊儒,「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現代有1925年省港大罷工領導人之一楊殷,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夫人楊開慧,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化學家、造紙專家、冀東抗日領袖楊十三(又名楊裕民),教育思想家楊賢江,教育家、法學家楊秀峰,中國可靠性系統工程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楊為民。
僑居海外的楊姓華人,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例如,前已述的美國有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寧,著名企業家楊雪蘭;紐西蘭有「菜花大王」楊汶釗。楊汶釗和菲律賓的楊應琳、馬來西亞的楊忠禮,以及香港的楊連景父子、楊受成,澳門的楊秉正,台灣的楊塘海等,均以擁有財富超過數億或十多億美元而聞名於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Ⅳ 楊氏起源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16。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楊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廣泛分布。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楊」稱作「木易楊」,其實這是錯的,實際上「楊」字的右邊並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陽)。 而非「木易」。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2、郡望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恆農郡。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楊氏歷史名人

1楊榮 2楊炳 3楊炯 4楊簡 5楊士奇 6楊文會 7楊延昭 8楊守謙 9楊安辨 10楊秀清 11楊敬之 12楊乃武 13楊子榮 14楊開慧 15楊守仁 16楊虎城 17楊尚昆 18楊朔 19楊萬里 20楊漣 21楊雄 22楊深秀 23楊貴妃 24楊振寧 25其他

人物簡介:

1楊榮:(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令更名榮。累官文淵閣大學士。後佐仁宗即位,累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與楊士奇、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卒謚文敏。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

2楊炳:榮泉州晉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累官左司諫,嘗論治贓吏當自大吏始。太學生碭宏中等六人因指責朝政受罰,炳上書辨其冤,被誣結黨為奸,出知泉州。以寶謨閣直學士奉祠。卒年八十一。人《易說》、《禮記解》、《西掖稿》、《諫垣存稿》等。

3楊炯:(650-693?) 唐弘農華陰人。幼聰明博學,善屬文。十歲舉神童,授校書郎。後遷盈川令,卒於任。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炯嘗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時議然之。有《盈川集》。

4楊簡:(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稱慈湖先生。楊挺顯子。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授富陽主簿。師事陸九淵,發展心學,主張「毋意」、「無念」、「無思無慮是謂道心」等。寧宗嘉定初出知溫州,首倡廢除妓籍,以廉儉為民所愛戴。官終寶謨閣學士。卒謚文元。有《慈湖詩傳》、《楊氏易傳》、《先聖大訓》、《五誥解》及《慈湖遺書》等。

5楊士奇:(1365-1444)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年家貧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修《太祖實錄》。尋試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編修,入內閣,參機要。先後歷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內閣為輔臣達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廉能為天下稱。又善知人,於謙、周忱、況鍾之屬皆為所薦。卒謚文貞。有《東里全集》、《文淵閣書目》、《歷代名臣奏議》等。

6楊文會:(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縣人,字仁山。自幼讀書,不喜科舉。博學能文,兼通老莊。二十七歲於病中讀《大乘起信論》,遂屬意佛學。處移居南京,創金陵刻經處,刻印佛經。曾至倫敦、巴黎。協助日本編輯《續藏經》, 並供給密教典籍。與英人李提摩太將《大乘起信論》譯成英文。宣統二年又創辦佛學研究會,自任會長,擔任主講。編寫《大藏輯要目錄》。

7楊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楊業第六子。父死,堅守邊關,屢敗契丹。在邊二十餘年,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身先士卒,為將士愛戴,契丹憚服之,呼為楊六郎。

8楊守謙:(?-1550) 明徐州府人,字允亨,號次村。楊志學子。嘉慶八年進士。累官保定巡撫。後被嚴嵩誣陷,下獄。守謙胸懷坦盪,居官清廉,馭下多恩,及死,將士無不流涕。隆慶時追謚恪愍。

9楊安辨:清灑河南祥符人,字為山,一字巽行。乾隆時貢生。父楊聖化知秦州,以西北用兵,地方不勝供應,賠累罷官,留秦州不能歸。安辨不父事所累至十數年,六十歲時方好。從此閉門著書。有《瓢斟集》、《隴西雜記》、《清華志》等。

10楊秀清:(約1820-1856)清廣西桂平縣人,原名嗣龍。以種山燒炭為業。後參加拜上帝會。道光二十八年,太平軍人心不安時,假託天父下凡附體,從此取得會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時,封東王、九千歲,節制諸王。三十二年在湖南道州與西王蕭朝貴發布《奉天討胡檄》。其軍令嚴明,為將士所服。對外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後居功自傲,傳有逼封萬歲之事。韋昌輝以天王密詔為名,發兵圍東王府,秀清與家屬部眾悉遭殺害。

11楊敬之:唐虢州弘農人,字茂孝。楊凌子。憲宗元和二年進士,平判入等。歷遷屯田、戶部二郎中。後任檢校工部尚書,卒。嘗作,《華山賦》示韓愈,愈稱之,士林一時傳播,李德裕尤咨賞。性愛士類,雅善項斯為詩,所至稱之,斯由是擢上第。

12楊乃武:(1841-1914) 浙江餘杭人。字書勛、子釗。同治舉人。1873年被誣與畢秀姑(外號小白菜)謀殺畢氏之夫,屈打成招。其姐上京兩告御狀,得夏同善等相助後洗冤。釋後以植桑養蠶度過餘生。

13楊子榮:(1917-1947) 山東牟平人。名宗貴。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林口杏樹村隻身深入匪穴,說服四百多名土匪全部投降,榮立特等功,並評為戰斗英雄。1947年初,率五人扮成土匪再次深入匪穴,活捉匪首座山雕。同年2月23日在海林梨樹溝戰斗中犧牲。後被東北軍區授予特級偵察英雄稱號。有關戰斗事跡被寫在小說《林海雪原》及京劇《智取威虎山》中。

14楊開慧:(1901-1930) 女。湖南長沙人。原名楊霞,字雲錦,幼名霞仔。楊昌濟之女,毛澤東夫人,革命烈士。192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中共湘區委員會負責機要兼交通聯絡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隨毛澤東在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從事革命活動、創辦農民講習所。大革命失敗後,在長沙板倉一帶堅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長沙壯烈犧牲。今板倉有其塑像。

15楊守仁:(1872,一作1871=1911) 湖南長沙人。原名毓麟,字篤生。光緒二十四年進士,任湖南時務學堂教席。1902年留學日本,先後與黃興、陳天華等發刊《游學譯編》;參加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組為軍國民教育會;組織暗殺團,加入華興地、同盟會。1907年與於右任等創辦《神州日報》,任總撰述。1908或1909年留學英國。1911年6月13日,因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憂同志犧牲,憤憤清廷腐敗,赴利物浦投海自沉。兄德鄰。

16楊虎城:(1893-1949) 陝西蒲城人。原名忠祥。國民黨愛國將領。曾參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國民黨。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36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和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逼將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解決後,被蔣迫令離軍出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為蔣長期監禁。重慶解放前夕慘遭殺害。夫人謝葆真先予被害。

17楊尚昆:(1907- ) 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共青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在川、滬等地從事學生運動。1927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回國後任中央宣傳部長等職。1933年後,任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色中華》、《斗爭》編輯,黨校副校長,第一方面軍政治部、總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委,參加長征。之後,任中央北方局書記,軍委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歷職至中央軍委常、秘書長、常務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屆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四哥暗公。

18楊朔:(1913-1968) 山東蓬萊人。作家。早年在哈爾濱謀生,並攻讀英文及中國古黃文學,開始發表作品。1937年初到上海,創辦北雁出版社。1939年參加作家戰地訪問團到華北,隨時八路軍轉戰於各地,從事文藝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解放後,任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文藝部長,加入中國作協。參加過抗美援朝。1955年轉入中國作協。歷任中國亞非作家常設局聯絡委員會秘書長,全國第三屆政協委員。「文革」中不幸逝世。著有《潼關之夜》、《鴨綠江南北》、《東風第一枝》、《楊朔散文選》、《帕米爾高原的流脈》、《月黑夜》、《北線》、《錦綉山河》、《三千里江山》、《楊朔短篇小說選》等。

19楊萬里:南宋詩人,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

20楊漣:明朝人,上疏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迫害致死。

21楊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太玄》、《法語》,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22楊深秀:清末人,光緒進士,戊戌政變發生後,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23楊貴妃:名太真,小字玉環。深得唐玄宗寵愛,以容貌美麗聞名於世,通曉音律。

24楊振寧: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

25楊姓稱帝王者有十幾人,先後建立有隋、吳等政權。唐代楊氏任宰相者11人。

熱點內容
銀行本科生工資 發布:2025-08-02 13:31:54 瀏覽:316
老師對學生評價語大學 發布:2025-08-02 13:26:03 瀏覽:842
本科生申請csc 發布:2025-08-02 13:21:29 瀏覽:164
復立大學教授陳果關於視頻 發布:2025-08-02 13:20:41 瀏覽:5
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考研真題 發布:2025-08-02 13:20:40 瀏覽:27
東南大學考研好嗎 發布:2025-08-02 13:17:10 瀏覽:58
謝菲爾德大學熱門專業 發布:2025-08-02 13:16:23 瀏覽:115
山東大學材料學院考研 發布:2025-08-02 13:15:43 瀏覽:460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考研調劑 發布:2025-08-02 12:58:04 瀏覽:206
老師大學畢業了 發布:2025-08-02 12:47:04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