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科研匯報
1. 天津Valse2022-三維數字人生成:交互性、沉浸性與創造性-劉燁斌-清華大學
在天津舉辦的Valse2022大會上,清華大學劉燁斌教授分享了關於三維數字人生成的報告,特別聚焦在交互性、沉浸性與創造性的應用。報告指出,當前元宇宙與人工智慧的熱潮推動了基於神經網路的數字人重建與生成技術的廣泛研究。報告特別強調了圍繞真實人物對象的三維重建、運動捕捉和智能生成技術在構建現實與虛擬世界橋梁中的關鍵作用。報告內容分為三大方面,包括智能數字人的交互性、沉浸性和創作性。這些方面涵蓋了人體、人臉、人手的運動捕捉、動態三維重建與視頻高質量生成等前沿視覺圖形學技術。此外,報告還對沉浸式全息通信技術與AI數字人等熱門前沿領域進行了展望與探討。
劉燁斌教授,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長聘副教授與博士生導師,擁有豐富的科研成果。他分別在2002年和2009年於北京郵電大學與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獲得工學學士與博士學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三維視覺,已在PAMI、SIGGRAPH、CVPR、ICCV、ECCV等頂尖學術期刊與會議上發表近50篇論文,其中CVPR、ICCV的口頭報告論文就有10篇。他擔任中國圖象圖形學會三維視覺專委會副主任與人工智慧學會人機融合智能專委會副秘書長。在科研成就上,劉教授榮獲2012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3),2019年獲得中國電子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一)。2015年,他榮獲國家基金委優青,2021年晉升為國家基金委傑青。
2. 謝曉雲-清華大學老師
謝曉雲,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科學與技術系講師。1981年11月出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技術科學系,獲得學士學位。繼續深造,於2003年-2009年在清華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取得博士學位,期間在江億教授的指導下,構建了間接蒸發冷卻式空調的理論研究體系,並完成了相關技術從流程構建、內部熱濕交換機理到核心部件性能、機組設計研發等方面的研究,最終完成系列間接蒸發冷水機與間接蒸發冷風冷水機的機組設計研發。研發成果在新疆的建築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我國西北地區公建空調的主導方式。
博士後階段,謝曉雲的研究轉向供熱節能領域,重點關注新型空調方式、吸收式換熱流程分析、實驗台搭建與傳熱傳質過程研究。在江億教授的指導下,他組建了由工程師、研究生和本科生組成的團隊,搭建了大型真空環境下吸收式傳熱、傳質實驗台,成為目前國內外最大規模的實驗平台,可研究各類熱源/冷源輸入、真空環境下傳熱、傳質過程及新型吸收式換熱器基本結構。
作為建築熱濕營造過程熱學理論研究團隊成員,謝曉雲參與了間接蒸發冷卻式空調和大溫差吸收式換熱流程的熱學研究。他提出了蒸發冷卻過程的參數匹配系數,構建了基於火用和火積聯合分析的較佳間接蒸發冷卻空調流程,並提出了分布火積損失均勻的原則優化簡單的顯熱換熱網路。研究成果在多項專利、文章發表和獎項中得到體現,包括中國專利優秀獎、國家技術創新獎、中國製冷學會技術創新獎、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
謝曉雲教授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課程,包括城市能源系統、供熱工程與鍋爐、生產實踐等。他的研究聚焦於新型能量轉換裝置及其熱基礎理論,如吸收式熱泵、蒸發冷卻技術、真空傳熱傳質等,致力於推動建築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創新發展。
謝曉雲教授的研究成果包括間接蒸發冷卻技術、吸收式熱泵等,涵蓋了理論研究、實驗平台搭建、工藝結構設計、新技術和新結構開發等多個方面。通過與清華大學公司的合作項目、國家科普支撐計劃、北京市科技部重點項目、教育部博士學位基金等,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獲得多項獎勵和認可。
謝曉雲教授在學術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等方面表現出色,與蔣毅、唐一丹等學者合作,共同在能源與動力工程前沿、暖通空調等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他的研究不僅推動了建築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發展,也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基礎。
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謝曉雲教授以其卓越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貢獻,贏得了學生和同行的廣泛認可。他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顯著成就,還積極參與教學工作,為培養未來建築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