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大學教授去農村教授農民

大學教授去農村教授農民

發布時間: 2025-08-05 17:17:40

1. 那個稱我國農民無用的專家王福重,受到很多人的批評,結果如何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引領時尚,走在世界的最頂端。以前那些落後的村莊,隨著改革也在逐漸變好,不少農村已經翻新,向城市化靠近。這一些改變,離不開勞動人民勤勞的雙手。而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在變好的同時,不但沒有報效祖國,感恩國家,反而還批判勞動人民。4年前,那個北大畢業的博士生,為了嘩眾取寵,提出廢除農民制度,結果怎樣?

為了名氣,王福重不惜提出這種想法。身為一個學者,他所受到的高等教育,這種話不應該從他嘴裡說出來才是。希望每個人都不要忘本,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從最基層慢慢起來的。

2. 大學教授46歲辭職改當農場主

我叫姜銘濤,59歲,現居美國威斯康星州馬拉松郡。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從山東農村走出國門,到加拿大讀醫學博士。九十年代,我又到美國讀了博士後,並被一所大學聘為助理教授,過上了兒女雙全、有房有車的體面中產生活。但實驗室長年枯燥的科研工作,越來越讓我身心疲憊,甚至出現了季節性抑鬱。2009年,46歲的我選擇結束科研工作,讓下半生換一種活法。我辦過球迷俱樂部,做過報社主編,還當過保險銷售員,機緣巧合之下,我在美國買了片土地,最終成為一名農場主。我祖籍山東,1963年在威海乳山銀灘鄉的一個農民家庭里出生。
大學教授46歲辭職改當農場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隨我一起看看吧。

這是《自拍》第345個真實故事

如果你有故事,請私信我

姜銘濤/口述

墩墩/撰文

祖一飛/編輯

我叫姜銘濤(@美國花旗參農場主姜博),59歲,現居美國威斯康星州馬拉松郡。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從山東農村走出國門,到加拿大讀醫學博士。九十年代,我又到美國讀了博士後,並被一所大學聘為助理教授,過上了兒女雙全、有房有車的體面中產生活。

對於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人來說,我好像是成功了,在象牙塔里爬了二十多年,終於變成家鄉父老口中那個爭氣的孩子。但實驗室長年枯燥的科研工作,越來越讓我身心疲憊,甚至出現了季節性抑鬱。

2009年,46歲的我選擇結束科研工作,讓下半生換一種活法。我辦過球迷俱樂部,做過報社主編,還當過保險銷售員,機緣巧合之下,我在美國買了片土地,最虛謹終成為一名農場主。

想看更多故事?點擊@自拍關注我們

3. 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星是誰

陶行知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

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頭翁,蹉跎悔歧路,

寄語少年人,莫將少年誤。

出身貧寒,自幼勤奮
1891年,陶行知出生於安徽歙縣西鄉黃潭源村,一個十分貧寒的教師之家。陶行知自幼聰穎好學,不似其他小孩,喜愛在外面打打鬧鬧。平日有小朋友找他去玩,他也不去,就愛在家看書學習,靜靜體察書中的不同人生和事跡。

一天,陶行知看書之餘,見陽光正好,就走出家門,路過一家學堂,見村裡孩子讀書讀的正起勁,聲音朗朗,從此以後他每天都在學堂窗外聽課。天氣逐漸寒涼,有一天雪下得很大,等陶行知趕到的時候,教室里傳出先生講課的聲音,他聽得入神,不顧寒冷站在門外,聽完一整節課。

下課後,先生發現有個小小身軀站在雪中,儼然一個雪人,趕緊叫他進屋,之後就考他,沒想到他居然都會,先生不禁道:此子日後定有一番作為。感慨之餘,先生隨即心思一動答應陶行知免交學費,第二天就可以來上學。陶行知沒想到竟然這么幸運,內心感動的同時暗下決心珍惜學習的機會。



日子就這樣按部就班過著,等到7歲的時候,陶行知被送到萬安街一所學堂讀書。教書先生是萬安街很有名的吳爾寬先生。吳爾寬先生學識淵博,為人嚴謹認真,陶行知自7歲拜入吳爾寬的門下,一直「寒窗苦讀」到他14歲,整整七年的時間給陶行知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

離鄉求學,堅定自我
1906年,陶行知離開萬安到歙縣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那個時候學堂教授的內容已經開始豐富起來,不僅有國文、四書五經的課程,還有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已經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知識面和視野都擴大了,求知慾望也更強了,苦學的日子變成陶行知日後的精神支柱。

1908年,陶行知從崇一學堂畢業,那時的他已經17歲,模樣沉穩篤定,完全褪去了稚氣。此時,他准備從萬安啟程到杭州學醫,父親在得知他要去杭州的消息後,特地從歙縣趕來為他送行。

也許是因為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最底層,所以對在社會基層辛苦勞作人民的不易有深切的感受。那時候的陶行知便立志為改變當時中國鄉村貧窮落後的面貌和農民悲慘處境而奮斗。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他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



求學之路漫漫,時隔23年後,正值不惑之年的陶行知已是譽滿天下的知名人士。1914年陶行知從金陵大學畢業,後遠赴美國留學,在美國學習的時候,陶行知從未忘記自己的志向,異國他鄉清苦的生活卻讓他報國為民的心更加強烈。1917年回國之後,陶行知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

以智教人,以愛育人
等到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兩個男生互相朝對方扔磚頭,十分危險。他見到後立馬將兩位男生制止,並叫打人的男孩子下午3點到校長辦公室。沒到3點,陶行知從外面回來,就看到男孩忐忑的站在校長室門口等候。

陶行知見狀,笑著掏出一顆糖對他說:「這顆糖是給你的,因為你很守信,沒遲到還提前到。」男孩茫然的伸出手接過糖果,完全沒明白咋回事。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說:「這顆也是給你的,我讓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校長,尊重別人是最重要的品質啊。」

男孩被這兩顆糖徹底擊暈了,陶行知又道:「據我了解,你拿磚頭扔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男孩子一下感覺自己被包圍在理解與愛里,他感動的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行知一見到男孩認錯,又掏出一顆糖:「你知錯認錯,實在難得,不得不再獎勵你一顆。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顆糖,內心無比甘甜,眼神里也流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光。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正是用愛來長善救失,因為有年少經歷的深刻影響,陶行知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不僅僅是做個教授、大學校長,而是要改變中國的教育。陶行知說:「這個國家以農立國,人們百分之九十都在鄉下生活,所以現今的教育就是到農村去的教育,如果農村沒有改善,國家也就沒有希望。」

為人師者,德音永存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給自己改名,父母給他取名陶文浚。等到19歲,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影響的他,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於實踐。但很快,他認識到其中的唯心論色彩,於是提出「行是知之始」。到了43歲時,再一次給自己改名「陶行知」。自此,陶行知這個名字印在了農民的心中,印在了萬千學子的心中,更印刻在了他揮灑熱血的那片土地上。

1946年7月,陶行知因為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宋慶齡曾為其親筆題寫四個蒼勁大字——萬世師表。陶行知曾說:「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用自己的赤子之忱,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點亮了無數人的人生,也用自己的一生溫潤過中華,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經濟要振興,教育要先行」,可見,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而一個優秀的人才要想獲得更好的成長,則需要依託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老師的細心教導。

華中師范大學寶安附屬學校是康達爾集團聯袂寶安區政府、華中師范大學,傾力打造的九年一貫制公立學校,其背靠古華薈萃的鐵仔山,面朝碧波盪漾的前海灣,伴山瞰海間,傾心助力每一位天驕成就無限精英未來。

此外,該校在寶安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被確立為「微軟創新示範校」,屆時,學校將實現先進的微課、翻轉課堂、雲教育等教學形式,建設如未來課堂、3D工坊、MR混合現實實驗室、可編程機器人創客、Minecraft我的世界等功能室,讓孩子接觸最前沿的軟體、電子器械、新能源等科學技術信息,賦予今天的孩子創造明天的能力。



華中師范大學寶安附屬學校實景圖

康達爾·山海上城Ⅱ天賦

建面約83-175㎡山海美宅全城發售中

原生態 醉美境 高品質

好生活給最值得的你

歡迎親臨品鑒!

4. 王福重:生在農村,卻罵農村人懶的「忘本」教授,現在怎麼樣了呢

相信在當今這個社會上,說到農村很多人都會覺得十分的親切。多數人,即使如今已經在城市當中買房買車了,但是其根也還是在農村。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帶上好禮回到農村老家中與家人團聚。很多人生於農村且長於農村,他們對農村有著很深刻的印象。說到對農村的印象,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農田。

做人不分高低,工作不分貴賤。在這個社會上,每一份合法的工作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任何人都不應該自以為是的"優越"且看不起其他的職業。

存在即合理,法律既然允許這些工作存在,那它便是有用處的。而農民更是一份偉大的職業,沒有農民我們都無法吃上新鮮果蔬以及任何主食,因此我們應該尊重他,敬佩他。

5. 關於桂希恩的事跡

1、做一個對人民有益的人

1960年,桂希恩即將大學畢業,同學們都想方設法留在大城市,桂希恩的父親桂質庭、母親許海蘭都是武漢大學的知名教授,他完全有條件留在武漢,但年輕的他心中有一個抱負———將自己的所學獻給缺醫少葯的邊區人民。他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這一願望時,父親桂質庭對他說,你以後的路由你自己選擇,你只要把握一點,做一個對人民有益的人。

在青海,桂希恩主要從事的是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青海的溝溝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1976年,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桂希恩調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原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工作,當了一名傳染科醫生。

2、幫助農民是一生的安慰

桂希恩從不張揚他的過去。他經常下農村,並常對學生說:「不到農村一線是學不到真正的知識的。」「是農民給了我們糧食,也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我能用知識去幫助他們這是我一生的安慰。」桂教授跑遍了湖北的二十多個縣,很多時間是在「三九」、「三伏」天的寒暑假,因為那段時間他可以帶著學生一同前往。

3、為實驗親身注射干擾素

1985年,為了開展國內的出血熱治療,他從美國帶回了基因工程干擾素。

由於這種干擾素為1000萬單位,需要進行臨床實驗,桂教授將這種干擾素注射進自己的體內,結果高燒不止。他是我國第一個接受基因工程干擾素注射的人,也是我國第一個使用基因工程干擾素的醫生。

從1985年到1987年,他連續三年都到鍾祥進行出血熱防治工作,每次一去就是三個月。1986年底,在鍾祥進行病毒唑治療出血熱的臨床實驗,要過年了,同去的人都走了,他一個人堅持了下來,既當化驗員又當醫生,240例臨床實驗他一人就完成了80多例。

4、四年工作拉響艾滋警報

1999年夏天,桂希恩的一位來自河南上蔡的學生告訴他一件事,說村裡很多人得了一種怪病,發燒、拉肚子,怎麼也治不好,還有一些人已死於這種「怪病」,向老師請教這到底是什麼病。幾天後,桂希恩就來到上蔡縣文樓村。第一次抽了11人份血樣回來,結果10人艾滋病檢測呈陽性。第二次抽140人份血樣回來,一半艾滋病是陽性,而且他們都賣過血。

從當年開始,桂希恩數十次深入到河南艾滋病高發區,傾其所有為當地人提供檢測和治療的幫助,並開展家屬內傳播和母嬰傳播的研究。

在長達4年的「地下」工作後,艾滋病高發區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艾滋病高發區就這樣被發現。桂希恩發現艾滋病高發區,不僅揭示了中國艾滋病感染者之眾,而且還揭示了艾滋病在中國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血液傳播。這對中國防治艾滋病工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5)大學教授去農村教授農民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附屬中學(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117號,現武漢市第十四中學)。

1960年,畢業於武漢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療系,後志願赴青海省從事地方病防治及臨床醫療工作。

1976年,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原湖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科從事傳染病臨床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

1981年,到美國進修學習,第一次認識到艾滋病病理和臨床表現。此後再次赴美進修。

1999年7月,到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調查不明原因的傳染病疫情,發現該傳染病是艾滋病,隨即向河南省上蔡縣政府報道疫情的嚴重性,但未獲理睬。相反,河南省當地政府以「破壞了上蔡縣的形象,影響了上蔡縣的經濟發展」為由,宣布桂希恩為「不受歡迎的人」,並強行阻攔他進村開展更多調查。

為了盡早獲得該村疫情更詳細的第一手資料,他被迫秘密進入上蔡縣,並在多位熱心村民的幫助下悄悄深入文樓村調查。同年10月,帶著上蔡縣文樓村的詳細調查報告去北京,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匯報疫情的調查結果,得到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批示。

2000年,繼續赴河南省調查艾滋病疫情,依舊被當作不受歡迎的人。有當地官員認為,桂希恩作為湖北醫生,「不該管河南的事情」。後到其他地方調查艾滋病疫情。

2001年,將5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帶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做全面檢查,卻引發一些周圍人群的恐慌。為了證明艾滋病不會通過普通接觸傳染,打消人群的顧慮,將這5名患者帶到家裡同吃同住。被媒體報道後,桂希恩廣受贊譽,此後致力於艾滋病的預防工作。

6.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石雪暉個人先進事跡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石雪暉個人先進事跡

30多年來,她始終把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同熱愛學生的真實感情融為一體,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積極幫助和關心青年教師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質。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石雪暉個人先進事跡,歡迎閱讀參考!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石雪暉個人先進事跡一

義工博導——

送葡萄苗她不收一分錢

長年在農村奔波,石雪暉與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到哪個屋裡都有飯吃。」石雪暉自豪地說。「沒有一點報酬啊?」有人不解。「怎麼能要農民的錢?」她說,就是到後來,她幫扶的農民有許多發財了,她也沒收過他們一分錢,帶的土特產什麼的,她會「打發(回贈)」更多的東西,送的錢,她一分錢都不會拿。

就是像王先榮這樣的種植大戶,她去過不下百次,給王先榮送苗子她也不收一分錢。王先榮內心深感不安,有一年葡萄大豐收,他高興地給石老師預存了3000元手機話費,石雪暉生氣地說:「我堂堂教授,還交不起電話費啊?」邵陽農民李愛生,知道當面給錢石雪暉肯定拒絕,就通過郵局寄了2000元,還特地寫上「顧問費」,石雪暉根本不去領,幾個月後,郵局退回。

「我有錢,足夠了。」石雪暉經常對人說。其實她的錢哪夠,過去下鄉,她自掏腰包,為省錢經常坐班車。

「甩手掌櫃」——

她也是個好母親好外婆

學校提供的統計數據表明,這么多年來,在教學中,石雪暉年年超教學工作量,有時1年幹了3年的活;下鄉走村串戶的時間無以計數,行程達6萬多公里,足跡遍及湘鄂贛的56個縣市。

「但我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在家裡是『甩手掌櫃』,其實我也是做家務的。」石雪暉說,特別是這些年當了外婆之後。

30年前做母親的時候,石雪暉自認為做得不太好,女兒8歲之前,至少被寄居了3次,最長的一次是1年3個月,接她時女兒臉上長滿了濕疹,而且連媽媽也不認識了。「但是後來,女兒就再也沒有離開我了。」石雪暉說,雖然不是事無巨細都管,但許多關鍵時刻,比如高考,比如考研,自己還是操心不少的。只要有時間,做飯、做家務,她什麼都願干。

她說,現在他們這個年齡段里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爺爺炒股奶奶跳舞,外公外婆二百五」,這個「二百五」的意思就是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中,外公外婆傻呼呼地兢兢業業帶外孫,而爺爺奶奶卻在瀟灑地炒股跳舞。他們家的寶貝外孫女是她和老伴親自帶。她說,她和老伴心甘情願當這個「二百五」,盡管同事們常笑她「兩個二百五您最多二十」,意思是她很少帶外孫女,都是老伴在忙碌,但石雪暉很得意,「外孫女還是跟我這個『二十』親啊,他那『四百八』都比不上我。」石老師說,她實在是事情太多了,只要有一點時間,她都會帶孩子、抱孩子玩。就在接受采訪的前兩天,女兒女婿帶外孫女回農村奶奶家,忙碌中的石雪暉還抽了兩天時間專程護送前往,並且一路抱著孩子,往返700多公里。「我當媽的抱著還不行啊?」女兒不解,「我不放心。」石雪暉笑著說。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石雪暉個人先進事跡二

9月8日晚,教育部會同有關中央新聞單位聯合舉辦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評選揭曉。湖南農業大學石雪暉教授從96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躋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葡萄110」

與新中國同齡的石雪暉是湖南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她的學術專長是研究葡萄,老師和同學們親切地稱她「葡萄教授」。而在農民朋友眼裡,她是葡萄種植戶的「守護神」,無論誰家遇到什麼難題,首先會想到向她請教。而石雪暉不管多忙,對農民朋友的困難總是有問必復、有信必回。久而久之,她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110」。

9月10日上午,石雪暉和幾位獲獎教師應邀到光明日報社參加交流活動,她在路上還接到湖南省寧鄉縣金洲鄉關山村葡萄種植戶王浪飛打來的咨詢電話。石雪暉在電話中耐心地告訴對方如何施肥、枝蔓怎麼處理,一口氣講了十幾分鍾,直到對方滿意地掛了電話。

30多年來,石雪暉熱心為「三農」服務,足跡遍及全省50多個縣市,為農民科技致富作出貢獻,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湖南省高校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

「南方吐魯番」

在湖南澧縣,石雪暉的學生王先榮是遠近聞名的.「葡萄大王」。他牽頭組織的湖南農康葡萄專業合作社有社員1073戶,遍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種植戶每畝葡萄能賺1萬多元。王先榮光榮當選為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村優秀實用人才等殊榮。在他看來,他的成功離不開石老師的幫助,他們在南方數省推廣種植的歐亞種葡萄(提子),就是由石老師選種培育成功的。他說,石老師為人師表,平時大家喜歡喊她「石媽媽」。

王先榮說,上世紀90年代初,巨峰葡萄每斤只能賣8角到一元錢。他在廣州、深圳的超市發現,一種叫「提子」的進口葡萄每斤能賣到20多元。他萌發了引種「提子」的想法,家裡人都反對,因為南方多雨、潮濕,不易成功。但石老師對此表示支持,她查閱大量資料,制訂了科學的技術路線,創新性地建立了歐亞種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開展了大量的品種引進工作,先後引入240多個品種,選育出20多個適宜南方栽培的品種。

如今,「南方提子」被廣泛種植,價格也降到每斤4元至6元。湖南澧縣的葡萄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種植面積達到2.4萬畝,年產值超過2億元,堪稱「南方吐魯番」。而湖南全省推廣種植歐亞種葡萄達40萬畝,南方數省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

「科技特派員」

石雪暉從教34年,一直承擔著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9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無論哪個層次的課程,她都求精、求實、求深,探索出一套讓學生自學課程、備課試講、老師全程引導、課後評析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她還常說:「我們不能光在課堂上栽果樹,要栽到農村去;成果不能只寫在論文里,要裝進農民的口袋裡!」

一些種植戶常因各種原因導致葡萄主梢未掛果而絕收,石雪暉有針對性地開展「葡萄負梢掛果研究」,成功解決了前茬未掛果的問題。2008年8月15日,著名科學家袁隆平來到石雪暉的試驗基地,高興地說:「這與我們的『再生稻』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通常,葡萄只能在7月前後收獲一季,到8月初就罷園了。葡萄在高峰期上市,也很難賣出好價錢。通過冷藏等措施,葡萄也能儲存一段時間,但畢竟不新鮮。於是,石雪暉帶領課題組又開始新的研究。王先榮告訴記者,他們種植的葡萄可望實現6月到11月,每個月都有新鮮葡萄上市。

2007年4月,石雪暉又受聘擔任寧鄉縣金洲鄉關山村的「科技特派員」,幫助村裡做現代農業觀光園建設規劃。石雪暉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技術讓成千上萬的農民富裕起來了,她自己喜愛的交通工具仍是那輛舊單車。湖南農大的學生把石老師的事跡編成校園音樂劇《葡萄教授》,屆屆相傳,成為同學們心中珍貴的記憶。


熱點內容
新加坡國立大學張教授 發布:2025-08-05 21:19:37 瀏覽:342
北京理工大學的專業排名 發布:2025-08-05 21:11:39 瀏覽:164
下令槍殺大學生 發布:2025-08-05 21:08:10 瀏覽:818
浙江大學王維安教授 發布:2025-08-05 21:03:43 瀏覽:971
清華大學朱岩教授 發布:2025-08-05 20:47:37 瀏覽:971
精神病大學生 發布:2025-08-05 20:38:20 瀏覽:296
周清雷教授鄭州大學 發布:2025-08-05 20:23:41 瀏覽:842
美國總統大學出身 發布:2025-08-05 20:22:21 瀏覽:251
美國大學評價 發布:2025-08-05 20:19:40 瀏覽:562
奶狗大學生 發布:2025-08-05 20:05:56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