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山大學田野調查教授

中山大學田野調查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8-07 13:58:37

㈠ 劉志揚人類學者,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劉志揚,1965年出生於四川閬中,成長於新疆塔城,是中國著名的人類學者。他先後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士)、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中國民族史專業(碩士)、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文化人類學專業(博士),現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西藏民族學院兼職教授,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常務理事,並曾為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西藏中心訪問學者。

1986年,劉志揚本科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隨後,他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攻讀中國民族史專業碩士,導師為著名歷史學家陳連開先生。其勤奮好學,在碩士期間就已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碩士畢業後,他進入事業單位工作,同時仍堅持學術研究。隨著政策的改變,他於千禧年之際再次進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文化人類學專業學習。畢業後,他留學任教,並在2012年被評為教授。

劉志揚重視田野調查,多次帶隊主持田野調查實習,積累了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他熟練掌握藏語、英語,能用日語進行基本交流,閱讀專業文獻。研究方向主要為文化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發展、藏學人類學,目前專注於研究川、滇、藏三省交匯處「大香格里拉」地區的文化。

劉志揚的代表成果包括專著、論文等。專著有《鄉土西藏文化傳統的選擇與重構》、《藏彝走廊里的白馬藏族:習俗、信仰與社會》、《尋求內源發展:中國西部的民族與文化》等。論文則涉及明代哈密_土魯番地區回回的成分及伊斯蘭教的滲透、從滿族傳統觀念的轉變看漢文化的響影、飲食_文化傳承與流變_一個藏族農村社區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等多個方面。

劉志揚的學術成就得到了認可,其專著《鄉土西藏文化傳統的選擇與重構》獲得國家民委2010年度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論著類一等獎。這些成果體現了他在文化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發展、藏學人類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和貢獻。

㈡ 江應梁的人物生平

江應梁先生幼年坎坷,家境貧寒。但他好學上進,於192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學預科,次年升入本科。大學期間,江先生博覽群書,並撰文投稿,發表了不少文章。1932年大學畢業後留暨南大學附中教書,兼任暨大南洋文化事業編輯部幹事。1936年,江先生憑論文《研究西南民族計劃》考入中山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組,師承朱謙之和楊成志先生。在中山大學研究院學習期間,江應梁先後到粵北瑤山、海南島五指山、雲南德宏傣族地區作田野調查,考察研究瑤族、傣族及黎苗關系問題,他在雲南徵集到大量的民族文物,拍攝了許多資料照片,撰寫了《雲南西部的「擺夷」研究》等多篇論文。他徵集的民族文物和拍攝的照片在廣州、香港展出後,受到學界和社會的一致好評;撰寫的《雲南西部的「擺夷」研究》作為畢業論文參加答辯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被聘為中山大學歷史系講師,講授中國民族史、西南民族研究等課程。
抗日戰爭爆發後,江應梁為中山文化教育館撰寫的《抗戰中的西南民族問題》一書,作為該館抗戰叢書第53種出版。中山大學遷到雲南徵江後,江先生也遷居徵江,此間他多次帶學生到徵江、昆明、路南、武定等地作少數民族田野調查。1940年中山大學遷回廣東,江應梁留在雲南並接受了三個任務:一是到重慶為民國政府教育部開辦的邊疆民族訓練班和邊疆學校教授3個月的中國民族史;二是入大涼山調查彝族社會;三是調查西雙版納傣族。江應梁不畏艱險,深入大涼山腹地和西雙版納地區考察,順利地完成了這三項任務。1947年2月,江應梁回到廣州,受聘為中山大學、珠海大學教授,並兼任珠海大學文史系主任。在此期間,他根據多年的調查整理並出版了《西南邊疆民族論叢》、《涼山彝族的奴隸制度》、《擺夷的生活文化》等三部專著。後兩部書成為研究彝族、傣族歷史文化的經典之作,現被不少大學列為人類學、民族學和民族史專業的研究生必讀教材。
1948年10月,江應梁受雲南大學聘請,任雲南大學教授,先後教授文化人類學、傣族史、彝族史、彝族社會、暹羅史、中國民族史、民族史等專業課程。江先生上課以調查所得的事例為題材,內容翔實,講解生動,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同時,他還深入滇南進行民族調查,根據豐富的調查資料寫成了《滇南沙甸回族農村調查》。
1950年江應梁參加了中央民族訪問團並任團委,到雲南武定、麗江、維西、芒市等地訪問;1951年赴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1953年雲南大學院系調整後,江先生轉而研究民族史。他把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與民族史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發表了《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結合》、《人類學的起源及其在我國的發展》等文,出版了《百夷傳校注》、《明代雲南境內的土官與土司》等兩部著作。「文革」期間,江應梁被誣為「牛鬼蛇神」而曾遭迫害。 1979年江應梁參與籌建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歷史研究所並任所長。1984年,江先生被聘為雲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帶出了一批優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我省第一位研究民族史的女博士方慧教授。同時他的巨著《傣族史》出版。該書是他長期從事傣族研究的結晶,榮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晚年以來,江應梁先生不顧年邁體弱,在他的學生林超民博士等人的協助下,從已經發表的百餘篇文章中挑出22篇經典論文整理成《江應梁民族研究文集》。同時,他還組織編寫《中國民族史》。終因積勞成疾,於1988年12月與世長辭,享年79歲。江應梁一生教書育人,筆耕不輟,為雲南大學培育了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師,對中國的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㈢ 黃現璠生平簡歷

黃現璠的生平簡歷如下

  • 出生與教育背景:黃現璠,原名甘錦英,1899年11月13日出生於廣西扶綏縣。1922年考入廣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後轉入北京師范大學,師從陳垣、錢玄同等名師,接受了長達九年的系統歷史學教育。

  • 留學經歷:1935年,黃現璠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師從和田清、加藤繁等東洋史學大家,並在此期間結識了郭沫若等中國學者,共同進行學術交流。

  • 學術與職業生涯:歸國後,黃現璠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擔任史學教授,成為壯族首位大學教授。他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顯著成就,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如抗戰期間任《國防周報》編撰委員,組織多次學術考察團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查,成為現代少數民族田野調查的先驅。

  • 民族識別與壯學研究:新中國成立後,黃現璠在民族識別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編撰了中國共有56個民族的民族識別工作,為廣西民族研究所和壯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他被譽為「壯學宗師」。

  • 學術著作與教育貢獻:黃現璠的學術生涯豐富多產,編著了《中國通史綱要》、《壯族通史》等多部學術著作。他的研究成果在社會生活史、文化史等領域具有開創性。此外,他還創辦了灕江業余大學,對中國的民辦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 社會榮譽與職務:黃現璠生前曾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民委委員、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他的名字被鐫刻在廣西師范大學和桂林中學的獎學金中,以表彰他的卓越貢獻。

熱點內容
重慶大學博士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10 04:20:06 瀏覽:690
大學生建檔立卡免學費 發布:2025-08-10 04:01:31 瀏覽:456
北大學生會主席級別 發布:2025-08-10 04:00:42 瀏覽:633
大學生貸款法 發布:2025-08-10 03:51:31 瀏覽:903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10 03:48:57 瀏覽:778
近幾年大學教授最火的講座視頻 發布:2025-08-10 03:48:55 瀏覽:660
復旦大學教授觀眾不應苛刻舌尖 發布:2025-08-10 03:29:20 瀏覽:977
清華大學畢業數學老師 發布:2025-08-10 03:27:45 瀏覽:986
湖南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 發布:2025-08-10 03:06:31 瀏覽:703
山西大學體育老師 發布:2025-08-10 03:05:52 瀏覽: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