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香港大學教授
① 程明的介紹
程明,男,1978-1982年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讀大學本科,獲工學學士學位;1984-1987年東南大學電機專業碩士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1997-2001年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獲哲學博士學位(Ph.D.)。1987年6月至今一直在東南大學電氣工程系任教,現任東南大學風力發電研究中心主任。12014年11月,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程明教授當選IEEE Fellow(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當選理由:在用於風力發電與汽車動力的定子永磁電機的技術領域有突出貢獻。
② 城市規劃的院士都有哪些人
葉嘉安,男,香港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及系主任,同時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齊康,男,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及所長,同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鏡堂,男,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工程院院士,他的專業領域同樣涵蓋了城市規劃與設計。
吳良鏞,男,清華大學的兩院院士,他在建築學領域的貢獻也極大地推動了城市規劃的發展。
這四位院士在城市規劃與設計領域都有著卓越的成就,他們的研究和實踐不僅豐富了學科理論,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葉嘉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的學術背景深厚,他在香港大學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系擔任要職,對香港乃至整個亞洲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
齊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擔任所長,他的領導和創新精神推動了建築學與城市規劃的結合。
何鏡堂工程院院士作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領軍人物,他的設計理念和實踐成果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建築風貌。
吳良鏞兩院院士則以其深厚的學術積累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在清華大學引領著城市規劃與建築學的發展,為全球城市規劃領域貢獻了智慧。
這四位院士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學術研究上,更體現在他們對實際項目的指導和參與中,他們通過一系列的規劃和設計項目,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他們的工作不僅推動了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科的發展,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經驗和智慧將繼續激勵後來者不斷探索和創新。
③ 東南大學張在琛教授怎麼樣啊
東南大學是國內著名的985大學,學校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
東南大學是以工科為主的多科型綜合大學,涉及的學科領域除工科外,還有醫學、管理、藝術、文科等領域。
張在琛教授本科和碩士均畢業於東南大學,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是東大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他目前的研究領域/方向為第六代移動通訊信息技術。張教授的學術水平非常厲害。
④ 城市規劃的院士都有哪些人
在眾多的學術領域中,城市規劃領域聚集了許多傑出的院士。這些院士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在推動中國城市規劃事業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馬國馨,男,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工程院院士與總建築師,同時也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葉嘉安,男,香港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與教授,兼任系主任。江億,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工程院院士與教授。齊康,男,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與教授,擔任所長。
何鏡堂,男,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工程院院士與教授。吳良鏞,男,清華大學的兩院院士。張錦秋,女,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的教授級高級建築師與總建築師,同時也是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工程院院士與教授。
陸大道,男,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的科學院士與研究員。周干峙,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兩院院士,同時也擔任副市長職務。鄭時齡,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的科學院院士與教授。黃衛,男,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工程院院士,擔任副市長。
彭一剛,男,天津大學的科學院院士與教授。這些院士們的學術成就和專業貢獻,為中國城市規劃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⑤ 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的榮譽校友
沈向陽
沈向洋1980年(13歲)從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畢業後進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後相繼獲得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成為著名的計算機專家拉吉·瑞迪(Raj Reddy)教授的學生,1996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人專業博士學位。
沈向洋曾在DEC公司劍橋實驗室及蘋果公司交互媒體實驗室工作。
1994年,當沈向洋公布第一個三維全真模型時,幾乎還沒有人在這一領域從事這樣的工作。
1996年加入微軟,成為微軟美國研究院視覺技術組研究員。
1999年1月,沈向洋博士跟隨李開復博士回到北京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計算組主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同年發明了一種稱為同心拼圖的方法,將四維全光函數簡化為三維函數,從而大幅度地降低了需採集的數據量。
1999年8月在全球計算機科學研究領域最富盛名的會議之一的國際圖形學年會Siggraph』99上宣讀的論文引起人們高度的關注。
2000年8月,升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在他的帶領下,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計算機視覺、圖形學、人機交互和統計學習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04年1月7日沈向洋晉升為第三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2007年10月30日卸任並升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全面負責微軟全球的live搜索及在線廣告研發工作。
孫曉東
85級吳健雄學院學生,1989年7月提前獲得碩士學位。 1989年8月進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他在研究生第三年的開始就與導師和計算計系另一教授獲得了該校跨學科課題的研究基金。研究應用統計方法提高計算機語音識別系統的准確率。經過一段時間,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於發聲系統原理構造的語音模型來解決對話式語音中存在的連音現象對語音識別帶來的難題。1995年6月,他正式擔任貝爾實驗室統計研究室研究員。孫曉東的突出成就之一是「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elephone Network Fraud Detection」研究項目。他和三位同事一起研究開發出一個高統計方法來實時跟蹤和發現非法使用電話者。他的另一主要成就是在「Internet Traffic」方面的研究成果。他隨同其他三位研究員於1998年底開始進行網際網路交通的數據採集和研究。在2001年,他們宣布了一個震撼整個網際網路交通研究領域的研究結果:「Traffic on heavily loaded and high-capacity network links loses its burstiness and becomes more random, regular, smooth and manageable.」當這個結果在2001年6月SuperComm的新聞發布會上公諸於眾後,受到學術領域和整個通訊領域的巨大關注。1997年,他與C.F.J.Wu教授和Dr.Y.Y.Chen的合作論文榮獲「the Jack Youden Prize for the best expository paper in Technometrics for the year 1997」。這篇論文第一次用最優理論研究調度問題的系統的概述。2000年,他和Dr.C.H.Liu合作的論文榮獲「the Frank Wilcoxon Prize fo the best ractical application paper published in Technometrics for the year 2000」。在2001年他被選為泛華統計協會理事。2002年他還作為統計界權威人士受美國國家科學院邀請與幾十位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起參加對一些國家重大項目和科研部門的評審工作。
朱 榮
1985年從揚州中學考入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在生物醫學工程系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1992年至1994年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高頻技術研究所學習,聯合培養博士。 1995年獲得東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1995年至1999年在深圳飛通光電子技術公司工作。
1999年至2001年在德國卡塞爾大學技術物理研究所和基因系從事核酸分子的力學測量研究。在2000年留德華人物理學者年會上演講的論文《分子力測量系統的校準》獲得大會的最佳論文獎。
2001年至今在奧地利的林次大學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上奧地利研究公司從事生物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
張紅寧
1986年考入吳健雄學院,後轉入生物醫學專業,並在韋鈺(前校長)指導下獲得碩士學位。
1993年考入北京大學,師從中科院資深院士唐有祺教授攻讀結構計算生物學的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旋即又到美國著名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科學探索。在全世界最為有名的生物基因研究公司CeleraGenomics任職基因研究科學家。研究工作已有十篇左右論文發表在中外著名的科學期刊(包括Science)上,並擁有若干美國專利。
讀書期間,曾獲得東南大學的胡夢華-關淑貞獎學金和北京大學的光華獎及東港獎學金等多項獎勵。
王長林
1986年考入吳健雄學院,1988年轉入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1993年4月碩士畢業。
畢業後到電力部電力自動化研究院工作,主要從事電力自動化方面的研究並承擔相關工程項目。
1997年-1999年,作為主要的設計人和項目規劃者,參加RCS-9000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研製和開發項目,其中獨立完成的「IEC-870-5-103規約模塊」是國內第一次在監控後台上實現IEC國際標準的保護規約。1999年-2001年,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RCS-9011保護信息系統子站」的項目規劃、主要設計和主要開發工作。2000年起,作為分項目組長,正在進行國家電力公司下達的「500KV變電所綜合自動化系統」項目研製開發工作。
現為南瑞繼保公司高級工程師、項目經理,IEEE會員,江蘇省微電腦協會理事。
李儼
87級吳健雄學院學生。1991年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1993年進入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在導師沈連豐教授的指導下開發的簡易無線尋呼台獲東南大學學生發明大賽一等獎,1995年畢業並獲碩士學位,接著開始在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程時昕教授,期間參加尤肖虎教授領導的863項目「IS-95 CDMA微蜂窩系統的開發」,設計開發IS-95反向基帶接收機,1998年5月畢業並獲博士學位。1996年8月,參加首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獲一等獎。
1998年6月,加入諾基亞中國研發中心,從事W-CDMA的標准工作。1999年1月,進入大唐電信集團,工作至今,負責IS-95/CDMA2000-1X基站系統的開發。現為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1999年6月至2001年底承擔863 C3G項目中的「CDMA2000-1X基站控制器的開發」項目,較好地完成了課題。由於在863計劃工作中做出的貢獻,2001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863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個人稱號。
1999年至2002年,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承擔信息產業部的產業基金項目「IS-95基站系統的開發」和「CDMA2000-1X基站系統的開發」,成功地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S-95和CDMA2000-1X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在完成上述課題的同時,先後在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餘篇。
鄒求真
89級吳健雄學院學生,1992年,他提前一年完成本科學業並以優異成績獲美國斯坦福大學全額獎學金入該校研究生院學習,只用一年時間於1993年獲碩士學位,時年19歲。
後受雇於美國高通公司。由於工作成績突出,至2000年2月未滿26歲的鄒求真就被任命為高通公司副總裁,負責高新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工作,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領導骨幹。
鄒求真是高通公司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組的創始人之一。這個組的任務是設計碼分多址(CDMA)無線電通信系統的晶元。鄒求真剛加入這個組時只有幾個人,現已發展成為幾千雇員、產值十幾億美元的部門。鄒求真積極投入晶元的研究、發展和製造,並從一群極有天賦的工程師中脫穎而出。他領導設計的晶元,僅2001年一年就為公司創造了13億美元的產值,成為高通公司產值的主要來源。
薛建軍
90級吳健雄學院學生,1993年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年完成大學本科學習,免試進入東南大學無線電系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碩士研究生的學習。1995年3月提前一年進入博士研究生的學習,1998年4月完成博士論文和答辯並於同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曾獲「亞仿」、「陳章」等獎學金。
畢業後先後在摩托羅拉中國軟體中心和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中央研究院任軟體工程師和項目經理等職。
作為核心成員參加了CDMA手機協議測試軟體和CDMA基站系統樣機的開發,並作為項目負責人參加了「863」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項目開發總體組的「通用CDMA基站系統平台」項目的開發。
現任職於國內最大的獨立手機設計公司,中電東方通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任項目經理,從事GPRS手機的開發。
章勇
90級吳健雄學院學生,1993年畢業後保送東南大學無線電系信息與信號處理專業讀研究生。1996年獲得工學碩士學位,並考入浙江大學信電系,攻讀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博士。
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受聘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器與電子工程系,任博士後研究員,為期兩年,主要從事數字圖像的國際編碼標准MPEG以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的研究工作。
2001年赴美國矽谷工作,現為美國Lattice半導體公司工程師,主要從事通信與數字信號處理的晶元開發任務。
湯凱
1991年高考中以南京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吳健雄學院。1994年以三年時間完成本科學習,並且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獲全系第一。
1994年至1997年在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通信與電子系統碩士學位,師從尤小虎教授。期間作為技術骨幹參與了國家863計劃CDMA/PCN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參與開發了工作站平台上的CDMA移動通信系統信號鏈路模擬軟體,該項目於1996年通過了驗收,並且獲得好評。
1997年起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湯凱的研究課題是無線電通信系統中的CDMA干擾抑制與信道編碼技術,先後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論文,並且於2001年順利通過博士學位答辯。
畢業後進入高通公司(Qualcomm)從事無線電通信系統晶元開發工作。
季皓
1991年被保送入東南大學電子工程系,一年後轉入吳健雄學院。1993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生活動積極分子。1994年被評為學校三好生標兵。提前一年修完所有本科課程,在電子工程系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0年3月在美國加州大學計算機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
現任美國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y研發部經理。
2001年在亞洲及南太平洋地區設計自動化會議上發表KSim:A Stable and Efficient RKC Simulator for Capturing On-Chip Inctance Effect的論文。
孫靜
92級吳健雄學院學生。在校期間曾獲得全國數模競賽金獎。
1995年提前一年獲學士學位,保送到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碩士。
1998年9月進入俄亥俄州大學電子工程系信息處理系統實驗室研究信息理論、編碼理論及無線電通訊。
陸綏華
93級吳健雄學院學生。在校期間在美國大學聯盟協定數學與應用組舉辦的國際數模競賽中獲獎,1996畢業並獲東南大學畢業獎學金。隨後進入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數學系並於2001年獲該校博士學位。
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集中跟蹤系統:開發了多種跟蹤演算法,測定了不同的跟蹤濾波器,實現了大規模跟蹤系統(C++),在C++代碼與Matlab軟體中間實現了互相通信。
網路分布式跟蹤系統:設計和實現了三種網路分布跟蹤系統結構:網路多重任務集成化(Multiple Frame Assignment),基於本地數據和網路跟蹤的MFA,以及基於任何數據和網路跟蹤的MFA。對於不同結構可以選取和比較不同的方案。
特徵半自動跟蹤:貝葉斯定理的論證,提供論據的論證和信息融合。
美國首都國際機場Milpitas大規模集成電路公司任高級軟體工程師。
陸建華
94級吳健雄學院學生。曾任吳健雄學院94級班長,浦口校區學生會主席,無線電系學生會主席。兩次蟬聯校運會5項全能冠軍。1998年9月保送至無線電系讀研究生。2002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
在東南大學讀研究生期間,主要從事高速光纖收發機集成電路設計。參與並完成多項國家863課題,在國內核心期刊、國內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7篇。其6.1GHz 1:4 0.35um CMOS靜態分頻器、8.5GHz 1:8 0.35um CMOS動態分頻器和4.8Gb/s 0.35um CMOS光纖通信用4:1復接器三塊晶元通過863專家參加的省級鑒定,被評為國際先進水平。
甘露
94級吳健雄學院學生。大一時不幸腿部患疾,以至無法到學校上課。但甘露仍然靠著頑強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在家中自學各科課程,成績優異,始終名列前茅。大一時,她的《數學分析》得了全校唯一的一個滿分。
憑借良好的數學功底,她在碩士階段就在國內權威雜志《電子學報》上發表關於小波理論的論文,並提前一年獲得碩士學位。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方芳
95級吳健雄學院學生。曾擔任東南大學校學生聯合會主席,江蘇省學生聯合會副主席。
1999年保送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2000年以全優成績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並被美國卡納基-梅隆大學研究生院錄取,仍以全優成績獲得該校碩士學位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