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跳樓導師有責任嗎
A. 碩士跳樓兩年後導師恢復招生資格,你如何看待此事
研究生在入學之後,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導師。在研究生的學習生涯中,與自己接觸最多的,或許就是導師了。因此和導師的關系如何,對於研究生學習生涯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武漢理工大學的前研究生陶某在研究生入學之後由於與導師有著不同尋常的關系,最終因為精神壓力過大而自殺。而負責帶他的導師,也在他自殺之後被取消了招生資格。不過,在兩年之後,陶某的家屬發現學校恢復了這位導師的招生資格,這讓他們感到無法接受,他們對學校的這番舉措,產生了質疑。
好在,武漢理工大學表示,這份導師名單還沒有最終確認,這位導致的招生資格,會被再次進行評估。
B. 武漢理工學生對陶崇園事件的導師發起抵制,該導師是否還會繼續教學
在11月27日,武漢理工大學已經通過官方微信給出了處理結果,決定陶崇園事件的導師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資格不予通過。這真的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情!
王攀還想讓陶崇園繼續留下攻讀博士,但是陶崇園已經找到了工作,並且和單位簽了三方協議,年薪大概在20萬左右,但是王攀之前讓陶崇園和他簽了一個所謂的協議,內容大意是即使工作了也要繼續為導師服務。這不就是所謂的,這不就是名副其實的”霸王條款”嗎?
還有種種的種種,最後終於逼得陶崇園不堪忍受,選擇了跳樓自盡。
一個家庭培養出一個這么優秀的孩子,不難想像父母花費了多少心思,也希望武漢理工大學能夠慎重的處理這件事情,不要砸了自己的招牌,毀了自己的名譽,也寒了這些大學生的心。
C. 自殺的武漢研究生是導師的「干兒子」嗎
如果不出意外,很快,陶崇園將會研究生畢業,穿上西裝,走上中國銀聯的工作崗位。
但這一切在月26日戛然而至。
3月26日早上六點多,陶崇園就跟母親在學校里進行了一次談話,主題就是他的導師王攀。約一小時以後,陶崇園獨自走回宿舍,母親跟在身後。走到半路,他突然撒腿就往宿舍跑,沒等母親反應過來,就跑進了宿舍樓。等到母親跑到宿舍樓大門時,陶崇園已經從樓下墜落。
3月31日,武漢理工大學宣傳部回復封面新聞:事件發生後,學校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專班調查和處置相關事宜。
「知遇之恩」與「捆綁」
早在陶崇園讀本科時,王攀就已經給他上過課了。陶崇園的專業是自動化,而王攀正是自動化學院的老師。因為學習優秀,陶崇園得到了王攀的賞識並進入了王攀的實驗室。「那個時候崇園對王攀還是充滿感激的,感激他的知遇之恩,兩人關系也很好,會一起吃飯。」陶慧說。
「他給我們上的《現代控制理論》是必修課,上課的前25分鍾王攀講他自己的『成就』,之後才上課,有一次還有學生和他當堂爭吵。」肖驍說。
本科畢業後,陶崇園保研華中科技大學,王攀對此表示不滿,強烈希望陶崇園能留在自己手下讀研。為此,在與陶崇園協商後,王攀發布公告。
在公告中,王攀許諾陶崇園在讀研期間,每年獲得5000元補助,並優先推薦進入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中心BEACON讀博或訪問研究。
「當時我覺得既然王攀承諾研究生畢業後送他出國讀博,就建議崇園在武漢理工讀研,現在想起來也是很後悔。」肖驍說。得到承諾後,陶崇園放棄了華科大的保研資格,跟隨王攀讀研。
成為王攀研究生之後,陶崇園和王攀的關系開始變化,逐漸和家人朋友講述導師對自己的「指使」。「我們都是勸他忍忍,到畢業了就可以離開了。」陶慧說。
在研三時,臨近畢業的陶崇園並沒有等到王攀推薦他出國的消息,於是自己聯系國外學校實驗室到導師咨詢讀博事項。
「要是想要出國讀博,大概需要導師推薦、學院通過、外方學校接收這三步,而王攀在第一步就沒有做到。」肖驍說。由於外方學校讀博需要研究生導師的批准,外方教師和王攀取得了聯系,而王攀沒有同意。
「崇園一直都很想繼續做科研,但是又很想脫離王攀的『控制』,只好選擇畢業之後找工作,離開王攀。」曾慶說。
陶崇園開始瞞著王攀找工作,獲得了中國銀聯的工作機會。卻被王攀發現,提出讓陶崇園主動退出所在足球隊,離開辦公室等舉措。
在陶崇園的電腦中,有一份個人說明,其中提到:其畢業後在武漢工作,並繼續為足球隊及導師王攀提供幫助和資金支持。而王攀則建議陶崇園,「發到研究所群上。」
D.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墜亡導師獲公示,恢復其招研資格是否合理
2018年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某墜亡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根據墜亡研究生家屬反映,這起跳樓自殺事件和導師王某有直接的關系,經過法律審理,被告導師王某向原告研究生家屬賠付撫慰金人民幣 650000 元,這個案子就此告一段落,本以為風平浪靜了,但是在2020年 11 月 20 日,該校的官網發布了一則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審核的教師名單中,又發現了王某的名字,再次引起大家的熱議。
既然武漢理工大學在當時已經停止了王某的研究生招生資格,就說明他所犯的錯誤是相當嚴重的,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又要恢復他的招生資格,難免引起外界的猜測。學校方也應該嚴格地規范老師們的言行,整頓學校風氣。
E. 雙一流大學研究生自縊身亡,遺書曝光,這是怎麼回事
大連理工大學一研三學生在實驗室里自縊身亡,在遺書中記錄了自己考上研究生後的日常,他經歷了很多研究生都經歷過的窘境:實驗室的設備老化,動不動就罷工;如何進行下一步研究全靠自己查閱文獻;千辛萬苦做出來的實驗數據被評價為毫無意義,導師只說有問題,卻沒有點撥思路……在經歷過絕望與無助後,他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長遠的目標可以引導學生奮斗的方向,但如果不關注當今當時當地的一舉一動,那麼,一道小小的溝坎很可能就會讓他栽跟斗,使他對漫長的跋涉更加灰心。有太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都放在關注成功,而鮮少關懷失敗。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正是源源不斷的關心,這些關心讓他徒增焦慮。所有人都在關心他如何走向成功,卻沒人站在身後對他說失敗也不可怕。誰的生活不是九分苦一分甜呢?勇敢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功。
胸中沒有大目標,一根稻草壓斷腰;胸中有了大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因為壓力,人才會產生一種責任感、一種上進心,還有不斷前進的動力。這個世界確實是不公平的,而學生,就是為了改變這種不公正的世界才存在的!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爭取最適合自己的公平」!
F. 寒門博士死後又一碩士墜樓,導師行為誰來規范
首先,個人認為肯定還是要嚴格研究生導師的評選制度。當然,這只是這個的觀點,因為據個人了解,大學老師想要當研究生導師非常簡單,只要研究成果夠了,職稱夠了,就能夠帶研究生,大部分學校都是這樣的,並沒有什麼統一、嚴格的評選制度,包括我之前讀書的時候,我們學校的老師想要帶研究生也是比較簡單的,老師申請就可以了,只要你研究生成果夠了,一般都能夠帶研究生,有時候職稱不夠還可以破格。所以個人認為首先要嚴格研究生導師的評選制度,讓那些不合格的老師直接沒有辦法帶研究生。
最後,當然國家和學校還是有必要規范和約束導師行為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導師在學生能不能畢業這一點上權力過大。其實個人也是不太懂,為什麼很多學校有導師組,答辯的時候有答辯組,但是研究生的論文能不能送外審,研究生能不能畢業都成了導師的一言堂,別的老師根本沒有話語權,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搞導師組和答辯組呢?還有個人認為,因為建立健全換導師的制度,現在研究生一旦選擇了一個導師,如果不合適,想要換一個導師,簡直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