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清華大學張悅教授

清華大學張悅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14 12:29:39

① 2010清華大學入取名單

2010清華錄取名單如下:
黃遠林 曾鴻斌 陳鋒 姚超 江建勇 李傑 童志榮 曹競基 包玉凌 張冰輝 王黃 吳漢
張俊傑 賴晨暉 黃婧 方宜 張德俊 蔡松 卓文明 黃蕾 余翔 毛行凱 周長涵 鮑道敏 林強
孔類能 桂靖雯 唐林芳 王小東 陳柯麟 尹嘉偉 張春輝 唐林芳 黃連英 高彥鑫 陳櫻 鍾山
沈琳琳 黃振華 劉文洪 陸美美 林臻 蘇小華 沈小麗 唐偉明 唐曉艷 陳建寧 黃晌 陳燕
林敏 孫滿滿 李玉華 孫中燦 郭子晴 蔣井英 龔文芳 曾繁瑜 劉毅 雷濤 曾繁瑜 盧雲飛
陳麗麗 全長紅 覃宿選 程鴻 林雲 朱少華 林飛 林赫然 黃藝林 江偉 李翔 楊斌 陳煜
戴麗明 郭子健 李一凡 李傑 陸文斌 孫賢臣 高雪松 高翔 岳全 楊可嘉 王沖 吳軒軒 馬龍
屈冠南 馬曉 張夢娜 劉思偉 趙哲豪 張魏宇 閆明 黎立順 曹輝陽 莫子祥 鹿平 石家喜
莫年桂 葉麗妹 汪新星 王嬌 王軍行 沈貝貝 韓美玲 付央 李丹 周凱 黃婧 孫峰巒 馬雲
王雲龍 陳琳 陳勝兵 崔亞坤 韓夢嫻 李向楠 田一丹 吳柯佳 謝琰 徐嬌 徐晶晶 楊延強
楊顯興 張蕊 賈雯晴 曹夢瑩 付偉 李文龍 王薇 李妍 王麗麗 徐敏輪 閆曉君 張悅 劉強明
唐昌國 宋營營 李紀傑 薛茜 卞能飛 林業欣 陳斐 葛帥 林秋雲 劉洋洋 宋攀 王永麗 許揚
林秋成 陳斐 蘭孝宇 劉茜茜 溫子若 禹陽 鄭逸 史鴻飛 顏文飛 楊斌 狄佳春 王詩博 張星
唐笙萍 邵媛媛 張夏香 黎泉 張嶔 胡江龍 褚旭 李雨 馬曉峰 曹建剛 金鑫 葉聖濤 張巫軍
楊幼雲 冒霞 李春順 張岩 趙楊 張淑文 劉曉麗 馬娜 魏文傑 褚姍姍 金夏紅 廖慧敏 盧媛
覃方園 謝芳騰 陳傑丹 陳宗金 范昕琦 馮志明 胡冠軍 江晗 孔維一 李揚 劉吉燾 齊志靜
徐世科 宋普文 王靜 王爽 韋琮 張昆鵬 張燕 韓世鳳 胡金龍 康海燕 李鵬 郭勇 劉愛群
劉紹釗 龍迪 徐世科 李邦軍 陸倩未 劉巍 玉琪 魏鴻江 方真 葉晗捷 陳房 莫祖林 翟志春
肖紅
秦開華
彭華

② 2012年天津耀華中學教實驗班的數學老師中有叫張悅的嗎,如果沒有其他數學老師都叫什麽名字。謝謝。

張悅老師,天津市最好的數學奧林匹克教練員之一,如果是五所理科班的學生,盡管跟他學吧

③ 張悅的獲獎

2011年 負責項目獲中國建築學會全國人居經典設計競賽規劃、環境雙金獎回
2009年 負責項目獲2007年度全國答優秀城鄉規劃設計3等獎
2008年 負責項目獲2007年度北京優秀村鎮規劃設計1等獎
2008-2009年 負責項目獲Holcim全球可持續建築獎亞太區金獎、全球銅獎
2007年 主持設計獲國際建協國際鋼協LivingSteel住宅競賽最終入圍獎(等級2)
2007年 撰寫論文獲清華大學高等教育學會優秀論文獎2等獎
2006年 協助吳良鏞院士負責項目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優秀獎1等獎
2005年 獲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
2004年 主持設計獲法國維拉努維鎮規劃國際競賽第3名、提名獎
2003年 主持設計獲韓國漢森DBEW住宅國際競賽第1名、最高獎

④ 孫維剛的孫維剛生平簡介

孫維剛老師(1938~2002),漢族,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938年12月6日生於山東省海陽縣郭城。大學畢業,中國共產黨黨員。自1962年起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任數學教師兼班主任。
在長達近四十年的教師生涯中,孫維剛同志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以自己突出的智慧、淵博的學識和獨特的教學教育方法,培養出了一批批全面發展,學有特色的優秀學生。
自1980年開始,孫維剛開始在二十二中進行從初一年級至高三年級的大循環實驗,致力研究數學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用德育促進智育,德、智、體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數學實驗教學和擔任班主任的整個過程中,他將自己扎實的學科知識能力,深厚的文化素養功底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充分地加以運用和發揮,並用自己的靈魂去鑄造學生的靈魂。將施教者與受教者的個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課程。孫維剛的實驗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中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90年,孫維剛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腸癌,期間經歷了多次大手術,但是他憑著頑強的毅力,同病魔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並始終堅持工作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這十年中取得的。為了表彰他為教育事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政府給予了他許多榮譽:1986年被評為「北京市特級教師」;1989年被評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並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獲得「首都勞動獎章」,並被評為「北京市模範班主任」;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教師」並獲「人民教師」稱號;1996年榮獲「孺子牛金球獎全國中小學十傑教師」稱號,同年獲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學優秀教學成果獎;1998年榮獲「全國十佳師德標兵」稱號,同年成為「北京市精神文明獎章」獲得者;1999年,獲得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特等獎及全國蘇步青數學教育一等獎。同年還獲得第四屆全國「十佳職業道德標兵」稱號和「首都楷模」稱號;200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以外,孫維剛同志還擔任了許多社會性工作,他是中國數學會理事、北京市數學奧林匹克學校校務委員兼教練、東城區奧林匹克學校校長。先後當選為東城區第九屆、第十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屆人大代表和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孫維剛同志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他所為之獻身的教育事業。當他成為受到公眾和社會信任的人時,他真心實意的把自己當作了社會和公眾的財產。他待人謙虛平和,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充滿了摯愛和責任感。他嚴謹治學,學識廣博,勤於求索,思想深刻,他在數學教學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領域中極為難得的範本。
從教四十年來,孫維剛同志把他的聰明才智毫無保留獻給了他所摯愛的學校,他所摯愛的學生和他所摯愛的教育事業。他的才學,他的自信,他的勇略,他的毅力和他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都會長久地激勵教育工作者們不斷創新,努力工作,一無返顧地走向奮斗之路,成功之路!
1992年,孫維剛執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達534分(滿分710分),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1996—1997年度全國數學聯賽中,全班共14人獲獎;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學平均分為558.67分,數學平均分為117分,38人達到全國重點大學錄取線,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華。(當年北京市清華錄取線567分)。而在當年升入中學時,這個班2/3的學生,成績低於區屬重點中學的錄取分數線,1/3的學生是就近入學的學生,俗稱「大撥哄」。
孫維剛怎樣教數學?他說:「八方聯系,渾然一體,漫江碧透,魚翔淺底。」
孫維剛的教學方法被稱為「結構教學法」,講究新知識和舊知識的比較和聯系。他從不擔心學生的腦子夠不夠使,比如教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時,課本上只是延長三角形底邊並做出一邊的平行線引導學生做出證明,而孫維剛則是把問題交給學生,上來就讓學生猜想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證明。幾種證法出來後,孫維剛再問「那麼多邊形內角和是多少」,學生答「(n-2)180,」並把幾種證法寫在黑板上,孫維剛做總結—這就是數學歸納法的思想。數學歸納法是高二才接觸的東西,可是,求三角形內角和的初一學生就知道了,這么教學生受得了嗎?可跟著孫老師學下去腦子就會「強大」起來。
一個初一的學生問他的數學老師:「您在課上講,有理數是整數和分數的總稱,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數和分數有什麼道理呢?」
老師回答:「這是數學上的規定,沒有什麼。」
這一問一答被孫維剛聽到了,他為學生旺盛的求知慾而欣喜,也為老師輕率的回答而遺憾,甚至感到了殘酷—幾經如此,求知的火花將熄滅,孩子們將會懶於思考。
孫維剛說:「科學上的任何規定都有為什麼,數學尤其如此,世界上沒有沒有為什麼的事。」
「讓不聰明的學生變聰明,讓聰明的學生更聰明。」
1980年9月,孫維剛開始了從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環」實驗,這下就輪了3輪,輪了17年。
有一位同事滿腹委屈地跟孫維剛說:「這點兒東西(指教學內容)開揉碎地給他們(指學生)講了8遍啦,可一考試,48個有47個照錯不誤,這學生可怎麼教?而人家重點中學的學生,你怎麼教,他怎麼會,你不教,他也會。」
孫維剛說,應當承認,學生的聰明程度是有差別的,有的老師曾用這樣的辦法—找來重點中學的練習與作業連夜復印,第二天布置給學生。重點中學講什麼,怎麼講照過來,這套辦法當然行不通。因為你的學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業,這么做永遠趕不上重點中學的學生。
他說,根本的辦法在於提高學生的智力素質,「讓不聰明的學生變聰明,讓聰明的學生更聰明。」
第一輪實驗班上到初二結束時,不少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不及格,但孫維剛的教學實驗並沒有因此止步。等到這個班初三畢業參加中考時,數學平均分達到了94.47。
1985年春節,班裡女生蔡冰冰因為平常學習成績很好,上課時有點兒無所適從,所以來跟孫維剛聊一聊怎麼學習。孫維剛說,我上高中時聽數學課,有一次忽然覺得老師在講以前講過的東西,我就掐大腿,結果還疼。這說明,我不是在夢里,老師的確在重復以前的知識。這種感覺在以後的課堂聽講時經常出現,而且頻率越來越高。為什麼?實際上是許多知識都是互相聯系的,比如高中時要學的餘弦定理,你就應該明白勾股定理就餘弦定理的一個特例。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那麼數學就變得簡單多了。
那次「春節談話」之後,孫維剛和蔡冰冰約定,談話內容不要向別的同學透露,這或許是怕別的同學誤以為孫維剛在鼓勵「上課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績卻使他反思起「聽課」的效率——聽講要專心,專心的標準是什麼?精神集中,不走神。孫維剛覺得這不是一個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師的講授內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師的後面亦步亦趨,處在被動姿態。他建議它;一個例題提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判斷它的真假;一個定理或公式寫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證明它;一個例題寫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學習進程中自己設想,該提出什麼命題了,該定義什麼概念了,讓思維跑在老師的前面。如果達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設想正在說著的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麼。
從1987年開始,孫維剛就不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而這時的第二實驗班,數學成績卻相當驚人——1989年,全國初中數學聯賽,北京賽區一、二等獎共15人,這個班佔12名(北京擁用千所中學,重點賽區前137名,這個班佔12名(北京擁有千所中學,重點中學50所以上),中考數學平均成績96分(滿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滿分120)。
大多數中學生,上到高三,數學課就不再學新東西,他們要開始整整一年的復習。而孫維剛則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內容都講完——微積分、概率,他相信,讓同學們掌握的東西越多,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越強,而講課越瑣碎越重復,學生思維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孫維剛說:「人們喜歡說,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做人成長沒有唯一的標准,但我認為還是有最高標准,比如正派、誠實、無私。」
很多學生的家長信賴孫維剛這個「品牌」,盡管這個「品牌」的另一面聽起來頗為「殘酷」,1983年初,孫維剛給他的第一輪實驗班立下了班規:不許留長頭發,不許穿皮鞋,不許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許輕浮地說笑,不開生日晚會,不寄賀年卡。
這套班規是怎麼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老師跟孫維剛聊天,提醒孫維剛注意,那些中考成績原本排在前幾名的學生在22中上完高中後,考大學時往往名落孫山,為什麼?因為他們相對優秀,更容易引起異性同學的好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孫維剛這套班規一出台,就流傳於附近的諸多中學,在不少學生的想像中,孫維剛堪稱「凶神惡煞」。但10餘年來,這套班規卻被孫維剛的學生遵守著,更有不少家長正因為這種嚴厲,更願意把孩子交給孫維剛。
1991的,學生桑麗芸母親把孩子送到孫維剛的初一新班時說:「我寧可孩子將來是個笨蛋,也不能讓她成個混蛋。」如今讓這位母親自豪的是,她的女兒桑麗芸就讀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系。
「寧可孩子是個笨蛋,也不能讓他成個混蛋」這句話曾被孫維剛多次在家長會上引述。學生溫世強的父親還保留著1994年1月12日的家長會記錄——孫老師:「一如既往,我們要堅持品德第一,學習,第二;訓練發達的腦子第一,學分第二。」
學生張悅的父親說,孫老師班裡的學生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他們懂禮貌,知道向收發室的大爺和電梯工問好,家長會服務時站得筆直,雙手接物,畢恭畢敬。學校勞動,圖書館搬書,都願意找這個班的學生,因為他們幹活兒認真。我們這些家長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成長起來的,對那個時代中一些美好的東西非常留戀。在孩子上中學的這6年裡,孫老師就是我們和孩子聊得最多的話題——孫老師怎麼樣了,孫老師說什麼了,等等。
孫老師說什麼了呢?他給學生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講《普通一兵》,講「活著,是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數學講座之後,他給學生們布置的作業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媽媽問一聲好。
第三輪實驗班的建班方針是,第一,誠實,正派,正直;第二,樹立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立志為人民多做貢獻;第三,做一個有豐富情感的人,要因為我來到世界上而使別人生活的更幸福。
1997年8月,這個班的學生畢業之後,孫維剛曾這樣談論他的高三(1)班:「快樂幸福的標准因人而異。對於我們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理想是成為劃朝代的科學家,他們應考慮更大的例題,比如國家、人民。我以為,我他們的幸福快樂就是刻苦學習,磨煉自己,奉獻於他人。這一階段的成功就在於獲得一種高水平的思維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養。人們說,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做人成長沒有唯一的標准。但我認為還是有最高標準的,比如正派、誠實、無私。」
1998年4月27日,孫維剛住進了腫瘤醫院接受第8次手術,這一次是直腸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學生家長日夜輪流陪床護理,直到孫維剛6月1日出院。這些家長都還記得,1991年,當他們把學生送來時,孫老師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對學生家長說:「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們送進大學。我要讓一半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後來,他教的這個班幾乎全班考進了清華、北大。
一位學生家長回憶說:「那一年,孫老師患膀胱癌,手術治療時不去協和醫院,要去北京六院。因為六院離22中近,他住在高層,上課間操時,孩子們看見孫老師站在窗口。」
很難說是孫維剛的情感還是孫維剛的班規在無形中約束著他的學生——因為每個中學都強調紀律和秩序,但布鞋、短發、不談戀愛所標榜的價值觀正被普遍地漠視。孫維剛說:「作為一個中學老師,面對流俗,我是蒼白無力的,我無法左右社會上的大氣候,但可以構建自己的小氣候。」
2002年1月20日上午9時41分,在北京市第六醫院,63歲的北京22中數學教師孫維剛因癌細胞擴散去世。
孫老師逝世後,幾十名教育專家、400多名優秀教師後續又參與了研究工作。不斷研究、總結和提煉孫維剛老師教學經驗背後的科學規律和他所運用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於素質教育推廣的模式和方法。
課題組經過近十年對孫維剛老師教學經驗背後的科學規律和運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世界上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系的,而這些聯系之間是有規律可循的。孫老師訓練學生「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多題歸一」,就是在訓練學生大腦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站在系統的高度看問題,進而升華到從哲學的角度認知世界,從而形成強大的學習能力。所以孫老師帶的實驗班,不單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績也有顯著提高。我們把孫老師的教學思想在各個學科進行應用,都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原來各學科的思維結構和思維原點是相通的,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從這些思維原點中提煉出來一個基本模型,這個模型是由四種基本學習能力組成,即發現研究對象的能力、圍繞研究對象確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尋找知識之間聯系規律的能力、建構知識網路製作聯系導圖的能力。這四種能力的訓練能夠在短時期內使學生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學習,令學生能夠經常處於浮想聯翩思潮如涌的思維狀態。
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學生可以熟練掌握這個基本學習模型,學習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在此基礎上,我們又研發出一個復合學習模型,這個復合學習模型是由六種復合學習能力組成,即理解概念的能力、研究概念的能力、理解原理的能力、研究原理的能力、審題解題的能力和研究試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這個復合學習模型,提升的是自己的智力素質,這樣就可以很輕松自在的運用到所有科目的學習中去,一理通,百理通。更為重要的是,它使使學生在思維的根源上具備了面對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打開了思維的萬千視角,讓學生將這種領悟延伸到未來,受益終生。
課題組將基本學習模型和復合學習模型定名為學習源點認知論。利用這個理論,在孫維剛實驗班中進行了大膽嘗試,高一入學在普通中學分數線的學生,通過基本學習模型的訓練,用一年的時間輕松學完三年的高中課程。
(附文)《 讓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孫維剛
如何讓中學數學教學在整個中學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關鍵在於正確的觀念和有效的實行兩個方面。
一、關於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
人們常把數學在社會生活和科學中的地位與數學教學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同等看待,其實,它們有著不同的重要性。
幾乎在一切人類活動中,都離不開數學工具,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一切領域,數學更是重要的工具,是基礎。但以此來認識中學數學教學的作用,卻不夠全面,甚至是舍本取末了。
中學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各科知識嗎?誠然,它們是需要的,但是,僅此而已嗎?愛因斯坦曾援引過勞厄的一段名言:「當一個學生畢業離開學校時,如果他把幾年來學到的知識忘光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時他所剩下的,才是學校教育的真正成果。」 我理解這「真正成果」,是指知識之外的東西,是人的能力、素質。就是說,學校的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的教育既要見「物」(知識)更要見「人」(能力、素質)。數學教學,尤宜如此。
北京大學張築生教授曾談過一種看法:「數學是研究人類思維方式的科學。」因此,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自然地應當表現為,通過教授數學知識,把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通過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能力提高的基礎之上,不斷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素質。
在這個目標逐步實現的過程里,中學生逐步掌握了數學知識,並且由於能力和素質的大大提高,必將使其它課程的學習效果大大改觀。在非智力因素等同的條件下,智力的差異是決定性的。因此,把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定在「通過知識的教學培養能力,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素質,使學生的聰明日益長進」上,不恰恰是使中學數學教學在整個中學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遠見卓識嗎!而且也正是中學教育的需要。
二、有益的實行
1.時時刻刻、事事處處,總使知識以「系統中的知識」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著眼於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規律,使學生養成從系統的高度去把握知識、認識世界和進行思考。
2.著眼於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規律的同時,著意於數學思想的滲透,更著重哲理觀點的升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哪一位不同時是思想家、哲學家?他們都是站在思想的高度、站在哲理的高度進行觀察與思考的。把這些思想和哲理觀點編成教材來教中學生,他們無法接受,學會了也是教條,無助於他們以此為武器進行思考和應用,當然增長不了聰明才幹。但是在數學教學中點點滴滴地長期滲透,則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過程中得到熏陶。
3.課堂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形成學生「超前思維,向老師挑戰」的課堂氣氛。例題寫出來了,由學生思考、分析,到講台上講解;定理、公式寫出條件時,鼓勵學生想出它們的結論;再進一步,學生主動構造定理、公式;甚至,瞻前顧後,審時度勢,提出應該給誰以定義和如何定義;乃至,對於教師課堂上的講解,都搶在前面猜想它的下一句是什麼……這樣做的優點,將使學生在思維活動中得到思維的訓練。同時,一切都是自己動手完成,歷盡艱難」,熟知其中的「溝溝坎坎」,必將印象深刻、記憶久遠。學生向老師挑戰,如果思考失誤了,將從反面加深對正確認識的理解;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當然要大大改善只模仿教師一個人的局限性。另外,這種給學生們以在自己同伴面前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將是一種很好的鼓勵青年積極追求的方式。
4.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多題歸一。學數學需要做題,別的課程也如此,但怎樣才能起到做題的作用,達到做題的目的呢?我認為,題不在多而在精彩。在這里,精彩是指題目本身無錯誤,不只是對定義、定理、方法進行復述,題目的思路應充滿活力、綜合性強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多題歸一」。一題多解,將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理解;多解歸一,是尋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質,乃至不同知識類別及思考方式的共性,上升到思想方法、哲理觀點的高度,從而不斷地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解題思考方法——多題歸一。為了這種「把題做透」的目標能夠實現,教師必須少留作業。
5.倡導學生從小進行學術研究。圍繞中學數學內容,從初一到高三隻要你去發掘,可以研究的課題大量存在。自1990年以來,我的學生在報刊、雜志發表的及在中學生論文比賽中獲獎的論文,有30篇以上。這里也一定要指出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學生進行研究,最大的收獲不是成果本身,更不是獲獎,而是成長。

⑤ 求助:季羨林的人生格言

品格——季羨林——傳承

今年的《溫暖》新增了一個板塊叫做「探望」,這主要是受到《藝術人生》最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在完成的「拯救老藝術家」這一工程的啟示。

有一批老人一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無聞,他們從來都是不是聚光燈的焦點,或者說他們也從來都沒想過像明星一樣去生活,他們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堅持,到今天,他們的生命已經走到垂暮之時,從他們的本心來講,他們並不願意成為任何一個節目的嘉賓,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安靜,需要把以往沒來得及寫的字下來,需要把現在每一個可能轉瞬即逝的思考記下來。

可是,我們需要去探訪他們的足跡,需要聽他們講話,需要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因為,我們更需要他們身上那種可以溫暖我們的人性力量,需要去感受那種必須要在心和心之間傳承品格。

當季羨林老人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時候,現場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雖然老人的頭腦還相當清晰,可畢竟95歲了,老人的每句話我們都必須特別專注才能聽得清楚。

聽見朱軍叫他「爺爺」,老人開心極了;提到95歲還經常在夢中相見的母親,老人說,他19歲離家就再也沒見過母親,現在天天想,可就是想不起媽媽的模樣了,「我要是知道當初我一走就再也見不到俺娘了,我永遠也不會離開俺娘」;說到誠實,老人說,他這輩子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一輩子都要過完了,所有的一切都回歸到最初的朴實,故事不再需要修飾,身份不再需要吹捧,這一生到最後剩下的就是一種品格——質朴、淳厚、誠懇、平易、骨頭硬、心腸軟、壞真情、講真話,多想別人,少想自己,夠了!

今年的《溫暖》新增了一個板塊叫做「探望」,這主要是受到《藝術人生》最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在完成的「拯救老藝術家」這一工程的啟示。

有一批老人一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無聞,他們從來都是不是聚光燈的焦點,或者說他們也從來都沒想過像明星一樣去生活,他們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堅持,到今天,他們的生命已經走到垂暮之時,從他們的本心來講,他們並不願意成為任何一個節目的嘉賓,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安靜,需要把以往沒來得及寫的字下來,需要把現在每一個可能轉瞬即逝的思考記下來。

可是,我們需要去探訪他們的足跡,需要聽他們講話,需要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因為,我們更需要他們身上那種可以溫暖我們的人性力量,需要去感受那種必須要在心和心之間傳承品格。

當季羨林老人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時候,現場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雖然老人的頭腦還相當清晰,可畢竟95歲了,老人的每句話我們都必須特別專注才能聽得清楚。

聽見朱軍叫他「爺爺」,老人開心極了;提到95歲還經常在夢中相見的母親,老人說,他19歲離家就再也沒見過母親,現在天天想,可就是想不起媽媽的模樣了,「我要是知道當初我一走就再也見不到俺娘了,我永遠也不會離開俺娘」;說到誠實,老人說,他這輩子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一輩子都要過完了,所有的一切都回歸到最初的朴實,故事不再需要修飾,身份不再需要吹捧,這一生到最後剩下的就是一種品格——質朴、淳厚、誠懇、平易、骨頭硬、心腸軟、壞真情、講真話,多想別人,少想自己,夠了!

我平生優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甘後人,即使把我燒成灰,每一粒灰也還是愛國的。可是我對當知識分子這個行當卻真有點談虎色變。我從來不相信什麼輪回轉生。現在,如果讓我信一回的話,我就恭肅虔誠禱祝造化小兒,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別再撥弄我,千萬別再把我弄成知識分子。

愈成愈誠~~~

季羨林,1911年出生,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1935年赴德國,入阿根廷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並任系主任長達40年.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等.先後獲印度國家文學院名譽院士,伊朗德黑蘭大學榮譽博士等榮銜.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羅摩衍那初探》等
其的格言有: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翹尾巴的高度與人類前進的危險性成正比/ 要了解自然,認識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點就是好人.

⑥ 張悅的教育簡歷

1996-2003年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生(直博)學習,獲得工學博士及工學碩士學位
1991-1996年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學習,獲得建築學學士

⑦ 成都愛迪眼科怎樣聽說是新開的醫院,不曉得手術怎麼樣我想做近視手術,誰又合適的醫院介紹一下。

請問做眼角膜移植的有關事項?現在咱們國家的角膜供體好像很緊缺,成都愛迪眼科醫院的角膜好像又很充足,不知這供體的來源是哪裡?

⑧ 張悅的個人簡介

張悅,女抄,四川省人民醫院、眼科襲教授 。1982年重慶醫科大學畢業。
國家準分子激光上崗資格考試評審專家
歷任四川省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四川省人民醫院科技處副處長。現任中華醫學會大型設備上崗考試專家組成員,中華
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四川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庫成員,《實用醫院臨床雜志》編委、四川省醫學會器官移植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學會眼科分會常委、四川省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常委、四川省醫學會眼科分會視光學組副組長。

⑨ 張悅的工作簡歷

2011年至今 清華大學教授
2010年至今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8年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2006-2011年 清華大學副教授
2002-2006年 清華大學講師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生留漢 發布:2025-08-02 04:06:11 瀏覽:234
成都中醫葯大學老師介紹 發布:2025-08-02 04:01:25 瀏覽:16
世界大學食品專業排名 發布:2025-08-02 04:01:20 瀏覽:21
四川大學期末考試時間 發布:2025-08-02 03:52:48 瀏覽:710
大學生違紀主要 發布:2025-08-02 03:49:52 瀏覽:966
太原大學老師招聘 發布:2025-08-02 03:48:18 瀏覽:600
怎麼找國外大學的教授 發布:2025-08-02 03:42:33 瀏覽:987
人民大學天津專業 發布:2025-08-02 03:35:36 瀏覽:732
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按摩手法講學 發布:2025-08-02 03:29:49 瀏覽:17
復旦大學副教授徐沖 發布:2025-08-02 03:22:54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