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一骨科脊椎黃教授
1. 黃家教家庭背景
黃家教的家庭背景源於一個充滿學術氣息的家族。黃際遇,他的父親,被鄉親們尊稱為「舉人爺」,是一位聞名遐邇的數學家,同時也精通文學、音韻學和書法。他在中山大學擔任文、理、工三院的教授,以其跨學科的教學風格,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學者的風采。黃際遇通曉英語和日語,著作豐富,盡管有些尚未公開出版,但他在近現代歷史上的地位顯赫。
黃際遇的長子黃家器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澄中校長,他的其他子女也大多從事教育事業,如成為大學教授或中學教師。其中,黃家教作為第三個兒子,專門致力於語言音韻學的研究,是家族中的一位資深學者。他曾感慨道,父親培養的每個孩子,即使各自專精一門專業,也無法與父親的學識相比,這體現了家族學術成就的遞減趨勢。
黃際遇先生的學術遺產,主要由他的第三個兒子黃家教保存。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黃家教與其他兄弟經過協商,將這些珍貴的遺作捐贈給了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名人檔案庫」,使其得以永久保存,供後人研究和傳承。
(1)中山大學附一骨科脊椎黃教授擴展閱讀
黃家教(1921-1998),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廣東澄海人。194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之後一直在中山大學任教。退休前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顧問、汕頭市中國語言學會顧問等職務。黃家教教授從事語言教學與研究四十多年,為中國教育事業和語言研究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也培養大批的語言學人才,如林倫倫,李如龍等。黃家教夫人是龍婉芸。
2. 王琰的主要成就
他參與編寫黃家駟、吳價平主編《外科學》中脊柱畸形及矯正骨科章節,參與《創傷骨科與斷肢再植》英文的《顯微外科》、《現代顯微外 科》等書的編寫。在《中華骨科》、《手外傷雜志》及美國骨科、顯微外科雜志,德國創傷雜志等發表論文五十餘篇,並多次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報告風濕病及免疫 學論文或特邀演講。豐碩的成果並沒有讓王琰醫師在醫學領域止步。他先後承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華醫學專項人才基金及教育部跨 世紀優秀人才基金10餘項, 逾400萬元的研究項目。自1988年起,先後獲得衛生部甲級獎,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二次,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深圳市科技進步獎多次。
職務:上海八五醫院骨科特聘專家,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顯微外科主任,暨南大學及廣州醫學院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會。
擅長:強直性脊椎炎、股骨頭壞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經歷:1956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醫療系本科,1988年參加深圳醫學代表團赴美講學,1990年及1998年二次到德國訪問學者,參與《創傷骨科與斷肢再植》英文的《顯微外科》、《現代顯微外科》等書的編寫。曾與「中國顯微外科之父」陳中偉院士完成國內首(多)例斷指(肢)再稙手術,為我國顯微外科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3.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有哪些博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官方網站上明確列出了各專業博士生導師的名單。其中,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包括區鷢、黃國文、王東風、常晨光、曾蕾、丁建新和Peter Swirski。值得注意的是,黃國文、王東風兩位學者同時擔任英語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除了上述提到的黃國文和王東風,還有蒲志鴻、周小兵、Wendy Bowcher和邱雅芬四位博士生導師。
這些導師在各自領域內均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區鷢教授在英語文學研究方面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黃國文教授專注於語言學和翻譯研究,王東風教授則在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樹。常晨光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英語語言學,曾蕾教授則側重於英語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丁建新教授則在外國文學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而Peter Swirski則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語言學專家。
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方面,蒲志鴻教授長期從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周小兵教授則在語言學教學和研究方面有著顯著貢獻。Wendy Bowcher教授是一位在語言學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學者,邱雅芬教授則專注於應用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
這些博士生導師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指導學生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