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南京大學檔案學教授

南京大學檔案學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8-07 23:25:09

❶ 求檔案管理方面傑出人才的資料~~~

檔案學方面的有傑出貢獻的人有不少,如吳寶康、曹喜琛、和寶榮、陳兆祦、韓寶華、陳智為、馮惠玲、傅榮校等等,都是大家級別的。

1、吳寶康【主攻檔案學基礎理論】
中國 現代檔案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教育事業的創始人。1917年9月4日生於浙江省湖州南潯鎮。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秘書處副處長、檔案室主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處副處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檔案系主任、名譽主任,南京大學、蘇州大學、上海大學、空軍政治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檔案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兼學術部主任、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檔案學通訊》雜志總編輯、編委會主任等職。
他長期從事檔案教育事業和檔案學研究工作,主持、組織和直接參與制定了檔案專業高等教學計劃和課程建設計劃,編撰出版一整套檔案專業高等教育教材,支持中國各地高等院校檔案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他領導的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培養了專業人才3000多名,組織和指導專業研究生,為中國檔案事業的建設培養、輸送了業務骨幹力量。他著述豐富,發表論文 100多篇,總字數達百萬以上,精選51篇輯入《論檔案學和檔案事業》(1988)。其專著《檔案學理論與歷史初探》(1986),系統闡述了檔案學基本理論問題以及中國檔案學的思想、原則和理論的發展歷史。全書由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和領袖與檔案、檔案學及其歷史、建國以來中國檔案學的研究及其今後發展和檔案學的若干理論問題 4部分組成。他還主編了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檔案學概論》(1988)。他重視中國檔案學歷史遺產資料的搜集、整理、出版和外國檔案學書刊資料的翻譯出版。多次組織和參與起草檔案科學研究規劃,倡議成立專門的檔案學研究機構。
在檔案學研究中,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論學說論述檔案工作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規律。他闡述了檔案學是一門科學的理論觀點,提出學科體系結構的設想,把檔案學劃分為理論檔案學與應用檔案學兩個類別,主張兩者協調發展,相互促進提高,推動各分支學科的建設。他重視檔案利用理論的研究,多次闡述「檔案工作貴在做活」的思想,主張通過檔案利用把檔案工作與國家各項建設事業聯系起來並為其服務。他還是檔案學基礎理論和中國檔案學思想史研究方面的學科帶頭人。
他是中國檔案學會的創建者和組織者之一。1978年由他主持的、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起草的檔案學發展規劃提出了成立中國檔案學會的建議。他在任職中國檔案學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檔案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期間,為中國檔案學會的組建和開展檔案學術研究活動而積極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1990年4 月經中國檔案學會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為名譽理事長,並授予「檔案學研究榮譽獎」,以表彰他為創建和發展新中國檔案學、熱心從事中國檔案學會工作所做出的特殊貢獻。

2、曹喜琛【主攻檔案編纂方面】
曹喜琛 男,1935年3月生,黑龍江省五常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留校任教後,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長兼系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院長,現任教授,1993年經國務院學校委員會批准為歷史文獻學(含檔案學)博士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圖書、情報、檔案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圖書、情報、文獻學評議組評議委員、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檔案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檔案局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自1960年任教以來,從事檔案文獻編纂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撰寫教材、專著、譯作10餘種,發有著作有:《檔案文獻編纂學—高校文科教材》(主編)、《中固網路全書·檔案卷〈檔案文獻編纂學〉》(分支主編)、《中國檔案文獻辭典》(主編)、《檔案文獻編纂學教學大綱》(主編)、《檔案編研概論》(主編)等等。主要論文:《先秦檔案文獻編纂活動之探討》、《中國古代奏書編纂述略》、《中國古代詔書舉要》、《我國檔案文獻編纂學科近上年為的發展與展望》、《檔案編研泛論》等。曾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特殊貢獻及政府特殊津貼證書,並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榮譽證書。

3、和寶榮【主攻檔案管理方面】
和寶榮,黑龍江穆棱人。教授。1946年至1948年在松江穆棱興源鎮小學任校長,1949年後任松江穆棱縣人民政府教育科科長,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幹事。195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檔案管理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檔案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1981年起任中國檔案學會第一屆理事、副秘書長,第二屆學術研究協調委員會副主任,第三屆理事、檔案學基礎理論、歷史與教育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檔案工作基本知識》(與他人合著)、《檔案管理學基礎》(主編之一)、《檔案學概論》(副主編)、《檔案管理學》(主編之一),以及論文《堅持用辯證的觀點指導檔案工作》、《檔案分類的特點和種類的劃分》、《實現檔案價值規律性和檔案的科學管理》等。

4、陳兆祦【主攻檔案管理方面】
中國現代檔案學者。1931年11月17日生於上海嘉定縣。1952年入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專修科學習,次年畢業後留任檔案教研室教員兼實驗室主任。1961年任歷史檔案系檔案學教研室副主任。1974年於北京師范大學任圖書館采訪編目組組長。1978年調回中國人民大學,歷任檔案系副教授,檔案管理學教研室主任,檔案系副主任、主任,檔案學院副院長。兼任空軍政治學院教授,《檔案學通訊》總編輯等。
他致力於檔案專業教育和檔案學研究,主編有《檔案管理學》(1962)、《三十國檔案工作概況》(1985)、《檔案管理學基礎》(與和寶榮共同主編,1986),論著和論文有《檔案工作基本知識》(與和寶榮合作,1982)、《對檔案定義若干問題的探討》(與和寶榮合作,1982)、《再論檔案的定義——兼論文件的定義和運動周期問題》(1987)、《再論文件的定義》(1987)、《比較檔案學導論》(與黃坤坊、和寶榮合作,1987)、《國家檔案的集中統一管理問題》(1986)、《談文件與檔案管理一體化問題》(1988)、《談檔案全宗和全宗內檔案分類問題》(1988)等。

5、馮惠玲【主攻電子文件方面】
女,管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
馮惠玲教授,1953年8月17日生,江蘇儀徵人。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學習,1985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86年任講師,1991年任副教授。1992年10月至1994年3月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1996年晉升為教授。1994年至1997年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7年獲博士學位。1999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自留校以來歷任檔案學系副主任、主任、檔案學院院長,2001年2月被教育部任命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任檔案館館長。
馮惠玲教授還擔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檔案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檔案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社會職務,主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撰寫和主持編寫著作、教材20餘部,發表論文百餘篇。1991年、2004年兩度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1997年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1999年7月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000年6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方向:檔案管理、文獻檢索、電子文件管理;

6、韓寶華
韓寶華 男,1940年生,天津人。中共黨員。教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助教,北京醫學院教員,天津師范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教員。現任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主要貢獻:自著有《檔案文獻編纂學綱要(初稿)》、《檔案文獻編纂學教程》;合著有《檔案文獻編纂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及國家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編研概論》(獲中國檔案學會科研成果二等獎)、《中國檔案文獻編纂史略》等教材;發表有《論檔案文獻編纂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原則》、《回顧與展望:發展中的檔案文獻編纂學》(獲中國檔案學會科研成果三等獎)、《走向共享:中國的檔案文獻編纂》、《再論檔案定義與檔案的本質屬性》等論文;編輯有《文獻編纂學參考資料》、《檔案文獻編纂學參考資料》;合編有《帝國主義與膠海關》、《檔案編纂新論》;主審有《佳句秀語大辭典》、《檔案管理精覽·檔案文獻編纂與研究》;曾參與《中國大網路全書》、《檔案學詞典》、《中國檔案文獻辭典》部分條目的編寫工作;合譯有《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

等等,推薦檔案管理雜志網站——檔案界
http://www.danganj.net/,檔案學生學習很不錯的一個資料網站

❷ 檔案學讀博怎麼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應該是首選,從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成果數量和質量、平台等各方面來講,都是國內最突出的,而且老師多,方向全,選擇的餘地也比較大。

就在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這幾個裡面選擇,上海大學也有檔案學的博導和老師,不過沒前面幾個好。

其他幾所學校帶檔案學的老師都不是很多,像南京大學主要就是吳建華老師,中山大學主要是陳永生老師。上海大學的老師倒是多些,金波老師、丁華東老師、於英香老師、連志英老師、周林興老師等都帶博士。

我覺得選擇博士的學校,一是要看學校本身的平台,二是看學科建設,三是研究方向和導師。讀博的話,研究方向和導師是非常關鍵的。至少我受導師的影響就比較大,帶有很濃的導師的風格和色彩。

然後如果想出國讀博的話,目前國內碩士出去讀博的不多,據我所知,人民大學安小米老師畢業於利物浦大學,武漢大學王玉珏老師畢業於法國檔案學院,天津師范大學潘未梅老師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此外,還有正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等學校的檔案學讀Phd的中國學生。

總結如下:

如果是前者,我的回答是看你的目的是什麼了。我覺得,讀博還是件蠻辛苦的事情,遇到的挫折也會很多,有讀不完的文獻,做不完的事情,每天都有DDL等著。

但如果能夠喜歡這件事情,願意享受這個「痛並快樂」的過程就沒問題。如果想將來進高校當老師,那麼讀博也是可以的。



熱點內容
美國漢華大學 發布:2025-08-08 02:06:04 瀏覽:744
大學生實踐手冊 發布:2025-08-08 02:00:53 瀏覽:579
健壯的大學生 發布:2025-08-08 01:51:40 瀏覽:733
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入黨積極分子名單 發布:2025-08-08 01:45:15 瀏覽:441
大學生滿月 發布:2025-08-08 01:44:33 瀏覽:264
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復試時間 發布:2025-08-08 01:38:32 瀏覽:694
法律大學老師 發布:2025-08-08 01:37:46 瀏覽:205
南京2017大學報道時間 發布:2025-08-08 01:33:22 瀏覽:706
大學生剛畢業找什麼工作 發布:2025-08-08 01:08:56 瀏覽:173
杭州大學各專業分數線 發布:2025-08-08 00:57:09 瀏覽: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