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吳教授
① 武大門口的"國立武漢大學"是誰
在武大的校門口,一塊寫著「國立武漢大學」的牌匾引人注目,這一獨特的名稱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這一名稱最初由曹立庵所書,源自武漢大學的創辦時期,即1928年。有趣的是,由於舊時漢語的書寫習慣是從右向左,若按照現代的從左至右閱讀,便成了「學大漢,武立國」,這一表述不僅富有詩意,還寓意深遠,展現了巧妙的智慧。
實際上,這一獨特的解讀源於1950年,當時的武大副校長吳於廑教授提出了「學大漢,武立國」的說法。對此,有兩種常見的理解。一是將其理解為倡導如同漢朝那樣憑借武力建立國家,喚起人們對「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英勇豪邁精神的共鳴。另一種解釋則是將「大漢武」連在一起,象徵著如同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大略和立國理念,漢武帝作為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其事跡深入人心。
② 武漢大學日語系的教授簡介
吳魯鄂教授,女,研究生導師。1954年11月24日出生,山東省寧陽縣人,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7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語文系日語專業,留校任教。1980年9月至1981年7月在北京中日合辦的日語教師研修中心進修。1985年4月至1988年3月在日本大妻女子大學國文學系攻讀日本近代文學碩士學位,1988年3月獲得學位回國。1990年9月至12月,赴日本東京參加日本國際交流中心組織的日語教師研修班,被國家教委指派為中方團長。1980年定為助教,1988年晉升為講師,次年晉升為副教授。1997年晉升為教授。主要科研方向是日本近代作家與作品研究,曾發表過「夏日漱石與老莊思想」等論文。著有《夏漱石與中國文化》一書,198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因本人現在日本講學詳情待歸國後續上)?
李國勝教授,男,碩士生導師。197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日語專業,後留校任教,一直擔任日語專業高年級的文學史、古代文選、報刊閱讀、古典文法、閱讀、口譯、視聽、語言文化等課程。1984~1986年留學日本同志社大學文學部獲文學碩士學位。1991~1995年任日本同志社大學客座研究員、客座教授。現任外語學院副院長、日文系主任、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日本學會理事、湖北省翻譯協會理事。主要成果除譯著《仇恨的證明》(小說)、《曾根崎殉情》(劇本)、《岩長姬》(劇本)、《中國漢語故事》(漢譯日)以及電影之外,還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多篇,如:《<菊花の約>考》、《中國古典劇〈曾根崎〉殉情》の形成過程——文學腳本から演出腳本へ》、《上田秋成〈蛇勝之淫〉與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鋒塔〉》、《〈曾根崎心中〉の中國語翻譯の思考》、《日本古典小說〈雨月物語〉題解補說》、《文學的世界性與高校日本文學課的教學》、《日中顏色詞與文化芻議》、《中日「廁」語與文化小考》等等。
③ 吳黎兵武漢大學教授
武漢大學計算機軟體研究所內,有一位備受矚目的教授,他的名字叫做吳黎兵。吳教授是一位男性學者,出生於1972年11月,擁有博士學位,專業背景深厚,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他在職期間,不僅擔任教授,還是一位博士生導師,展現了他在學術領域的深厚造詣和教學實力。
吳黎兵教授的學術研究領域廣泛,主要聚焦在分布式計算、網路管理、網路性能與服務質量以及可信軟體等多個重要課題。他有幸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級和省市級的重大科研項目,例如:
- 國家863項目——「電子學習系統與教育資源庫研究與開發」
- 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網格QoS的實現機制與關鍵技術研究」
-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大規模流媒體並行服務系統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網路編碼的高質量應用層組播研究」
- 湖北省衛生廳項目——「湖北省農村衛生資源查詢系統」
- 中央黨校幹部培訓教育網路演播系統
- 武漢市人事局項目——「武漢市人事人才在線培訓系統平台開發」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向低速率拒絕服務攻擊防範的安全適應性機制研究」
- 可信軟體重大研究計劃——「可信編譯理論與實現方法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
在教學方面,吳黎兵教授也取得了顯著成就,曾多次在武漢大學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包括2004年、2006年以及2008年的獎項,他的教學熱情和專業素養贏得了高度認可。此外,他還曾榮獲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和武漢大學第八屆傑出青年等榮譽,以及2010年的寶鋼優秀教師獎,充分證明了他的教學能力和學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