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南京大學曾科教授

南京大學曾科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8-09 16:04:55

1. 研究發現「植物RNA」可操控人體基因

《細胞研究》一項令人震驚的發現

《細胞研究》,刊登了南大生命科學院張辰宇教授、曾科教授課題組的新發現:稻米中一些微小RNA(核糖核酸)能經過烹飪、咀嚼、消化後,「活著」進入動物體,並直接操控「宿主」的基因!

原本存在於大米、包菜內的元素竟然「跨界」進入人體,並直接操控「宿主」的基因!

你吃下一口米飯,飯粒中蘊藏的一些微小RNA就能「跑」進你的血液,從而影響你的身體。按這個說法,「被吃」的食物,一直在幕後悄悄改變著我們的身體嗎?要驗證這一點,讓我們先看一個實驗吧——

大米和西蘭花中含有的東西,人體血液中竟然也有!

做這個實驗的是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張辰宇教授。

他在稻米中發現了一個編號為「168a」的植物微小RNA,其實它在稻米中的含量非常豐富,中國人吃的水稻各個品種中基本都含有它。而且實驗證明:即使米飯煮熟後,這種編號為「168a」的植物微小RNA也是「活」的,它煮不死。

「植物RNA」哪來的?

人體中的「植物RNA」哪來的?竟然來自煮熟的米飯!

隨後,進入到動物實驗階段。以大米為例,它到底是不是人體中這些植物RNA的來源呢?研究人員在小鼠的血液、肺、小腸和肝臟中檢測到這兩種濃度可變的微小RNA,當用糙米餵食小鼠(已證實煮熟的米飯也含有168a)後,它們的濃度顯著上升。

張辰宇說,發現這一現象,他自己都很驚訝。此前,科學界普遍認為,食物中調控基因的微小RNA是不太可能被「吃」進人體的。

與遺傳「天書」DNA不同,RNA更像一個工人,能主動將DNA中的內容「翻譯」出來,行使各種生理功能。以前,科學家一直以為各種RNA均是生命體「自產自銷」,但這次卻發現RNA家族中的「小個子」——微小RNA竟能「跨界」工作,在植物中產生,被動物吃下肚後,還能「興風作浪」。

張辰宇介紹,微小RNA十分特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吃的不僅僅是食物,還有信息。」

這些東西進入人體會怎樣?讓人更易得糖尿病。

微小RNA從植物中進入到人體,意味著什麼呢?張辰宇告訴記者,以「168a」為例,實驗發現,它能與肝臟中一個基因的信使RNA結合,抑制該基因的蛋白表達,進而減緩低密度脂蛋白從血漿中清除的速度。「簡單說來,這會讓人更容易得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疾病。」他說,以往研究表明,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易得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這或許與我們以稻米為主的飲食結構有關。

趕緊追問,我們現在吃的大米里有哪些東西在「控制」我們?

張辰宇說,目前談不上是控制人類,因為大米裡面一直都存在著很多活性物質。微小RNA作為新近發現的一種新的活性物質,它有很多品種,存在於大米中。這些品種有的對人有害,有的對人有益,都有待發掘。

如果有人別有用心,米里加東西,就會控制人類?

萬一未來有別有用心的人,在大米蔬菜里加入某種特定成分,是不是可以進入人體,從而「控制」人類呢?對於記者這個問題,張辰宇搖搖頭。記者隨後從其他途徑了解到,要進入人體,首先要滿足的條件是:經過高溫烹煮依然「活著」,而且能從植物中「活著」進入人體,要滿足這些條件比較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吃什麼補什麼,真有道理?

這個發現,讓「吃什麼補什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老話」似乎有了理論依據。

比如,我們除了吃「食物」以外,我們還在攝入「信息」:此信息即是微小RNA的序列特徵,因為來源於不同食物的多種多樣的微小RNA一旦被人體吸收,將導致潛在的不同類型的基因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古語「吃什麼補什麼」也許會得到科學解釋。而此前,關於「吃什麼補什麼」一直存在爭議。

父親的一句話,令他回國搞研究

微小RNA被發現的早期,還在哈佛大學做助理教授的張辰宇就意識到這一小分子的重要意義,決心在美國深入研究。但一次回國探親的被罵經歷,讓他改變了主意。

張辰宇的父親是哈工大的教授,工程院院士。有一次,張辰宇回國探親,父親的學生來探望老先生,很興奮地談到搞成了一項技術。此時,張辰宇在旁邊插嘴說,這項技術已經比美國落後5至7年了。然而,老爺子聽後勃然大怒:「如果我們不去搞,連這個東西也沒有!國外的技術雖然先進,但不是我們的!」這次談話,觸動了張辰宇,2004年他離開哈佛,毅然回國,受聘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令張辰宇教授高興的是,2006年底,他們研究團隊的主要成員曾科教授也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在美國EMORY醫學院的研究助理教授職位回國,加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受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假說太「詭異」,學生們根本無法相信

此次研究的植物基因跨「界」影響動物乃至人類,在許多人眼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談到所遇到的困難,張教授笑著說,最主要的是開始的時候,不知如何設計合適的實驗。而且進行了一年左右的時候,由於該假說過於「詭異」,學生們幾乎無法相信。

在采訪中,張辰宇教授總是把團隊掛在嘴邊。他甚至說:「如果不是報道我們的團隊,我不會接受采訪。」在這個研究團隊里,有6名教授、11名副教授,還有一大批年輕講師、博士後……張教授說,是大家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結果。(摘自《揚子晚報》)

熱點內容
大學生中英文簡歷範文 發布:2025-08-09 20:14:59 瀏覽:759
2017本科生畢業生參軍 發布:2025-08-09 20:10:12 瀏覽:125
2016大學生創業失敗率 發布:2025-08-09 20:10:10 瀏覽:313
我院邀請大學教授開展主題講座 發布:2025-08-09 20:09:07 瀏覽:319
大學開學和放假時間 發布:2025-08-09 20:09:03 瀏覽:26
大學生唱歌被舍友砍死 發布:2025-08-09 19:57:58 瀏覽:292
俞茂宏先交通大學教授長期從事 發布:2025-08-09 19:42:29 瀏覽:104
去莫斯科大學讀博士 發布:2025-08-09 19:41:03 瀏覽:30
大學生畢業入職化學老師申請書 發布:2025-08-09 19:39:14 瀏覽:794
大學生該讀的經典書 發布:2025-08-09 19:37:35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