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老師
㈠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的主要領導
顧海鷹:院長
1963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次,南通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三等獎2次。擔任教育部高校醫葯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雜志首席專家、《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編委、《交通醫學》雜志常務編委、南通市農葯協會理事。在指導本科生及研究生方面,曾獲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指導教師、江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各1次,並多次獲南通大學優秀畢業碩士學位論文、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指導老師稱號。 周逸萍:黨委書記
1962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副教授。獲江蘇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工作者,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江蘇省大學生風采工程先進個人,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擔任中國心理協會交通分會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江蘇省醫學倫理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江蘇省高等學校醫葯教育研究會醫學人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南通市心理衛生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陸偉家: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1965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副研究員。獲得江蘇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南通市高校服務地方工作先進個人,入圍2009年全國優秀輔導員200強。是國際勞工組織KAB培訓講師、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江蘇省公務員錄用面試考官。 沐仁旺:副院長
1959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教授。獲2003年南通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2007年南通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擔任南通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康衛東:副院長
1960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副教授。獲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團隊優秀指導教師,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南通市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指導教師。擔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會員,國際商業美術師江蘇地區專家委員會委員,南通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曹陽:副院長1975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副研究員。主持參與多項省級教學研究課題。參與完成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兩項,主持完成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研究課題一項,同時還主持完成其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多項。其研究與實踐成果獲得南通大學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曾被評為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大學優秀黨員。現為江蘇省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南通市語言學會會員。 倪衡建:正處級調研員1954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生導師。獲交通部優秀教育工作者,擔任中國高教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解剖學會神經解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交通高等教育研究會理事,江蘇省高教學會理事,江蘇省高校醫教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醫學法學會常務理事,循證醫學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分中心主任,南通市崇川區人大代表,崇川區人大常委會委員。 時金芳:正處級調研員1958年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教授。獲江蘇省優秀課程獎,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江蘇省社會哲學獎,江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個人。擔任中國學習科學學會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南通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㈡ 南通大學的醫學院(護理學院)導師如何
青年人朝氣蓬勃,最具創造熱情和創新潛力,從本科生入校時開始強化科研育人,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學風,提升學生的基礎研究能力,更是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辯胡穗的重要途徑。
在南通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挑戰杯」特等獎、中國「互聯網+」銀獎指導老師吳輝群帶領本科生徜徉於醫學研究之海,享受著思維上的碰撞,一步步探索出他們自己的科技新天地。
大數據帶來醫學研究範式的轉變,人工智慧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早在2011年,吳輝群便開始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研究中嘗試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十幾年來,吳輝群一直致力於醫學信息學的教學和研究這個新興交叉學科,希望將最新的信息技術融合到傳統的醫療器械、醫療方案當中,大大降低技術推廣的時間,實現「讓患者少走路」的目標。
作為我院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帶頭人之一,吳輝群積極投身於「新醫科」教育實踐探索。近年來,他主持並參加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獲得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骨幹教師、南通市第五期「226工程」,參加江蘇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境外研修計劃。
近三年,吳輝群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EI論文二十餘篇,獲得南通市青年崗位能手、南通大學學科競賽優秀指導教師、南通大學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吳輝群不僅是中華醫學會醫學信息學分會的全國四個青年副主委之一,也是中國醫學信息學學科發展聯盟的首批理事。
依託人工智慧的進化、互聯網的發展和大數據的應用,信息技術不斷催生出「醫療黑科技」。順應時代趨勢,立足社會需要,吳輝群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既要埋頭苦幹,也要抬頭看路。
醫學生學習任務重,在課業和實踐上要花費大量精力,學習之餘,一定要善於了解和學習當下的信息技術,把這些技術轉為更好的醫療方案去服務病人,造福人類。」「我希望通大培養的醫學生比其他院校在'信息素質'上能更有特色,在人工智慧時代更擁有競爭力。」吳輝群談到新醫做空科人才培養時,眼裡放出一絲光。
近年來,吳輝群帶領學生在智能醫學領域不斷進行著研究與實踐。他鼓勵學生運用現代醫療技術進行社會實踐。2019年暑期,他擔任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老師,指導學生運用自主開發的眼底AI系統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老年人進行眼底篩查服務。通過AI識別,高效獲得了每位服務對象的精準數據,精準抓住了病攜卜灶。
目前,吳輝群及其團隊將人工智慧技術、數字孿生體、元宇宙等新技術應用於醫療領域,並選送優秀項目參加各項比賽,獲得評委們的高度贊揚,部分項目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優秀創新創業展品獎。
針對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都處於迅速上升的趨勢,幾位本科生向吳輝群老師提出了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篩查肺癌病理細胞的想法。吳輝群知道這一相對較前衛的想法真正實現起來並不容易,但他始終對學生耐心引導和積極鼓勵。
通過日以繼夜的辛苦標注和實驗,終於實現了肺癌病理細胞的自動識別。經過一路披荊斬棘,「慧眼識癌——肺癌細胞病理診斷賽道的領跑者」項目最終獲得第七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
聚攬英才,指路亮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吳輝群始終堅守教育初心,甘為人梯,樂於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在學生們眼裡,吳輝群是一位既嚴格又溫暖的老師,對待工作和科研一絲不苟,在學習和生活中對大家關懷備至。
吳輝群十分關心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從迎接新生入學到老生畢業離校,從學期初的班會到期末的學習成績分析,從考研前的悉心指導到筆試結束後的分析交流,吳輝群時刻關心學生,為學生成長成才傾注了大量心血。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吳輝群經常和學生交流想法,鼓勵學生開展科學研究。面對學生們稍顯稚嫩或聽上去「不著調」的想法,吳輝群從不會有一絲的不耐煩,他尊重學生的想法,盡可能創造好的科研環境,耐心指導學生進行科研訓練,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研究方向,為學生實現科研突破打下堅實基礎。
臨床醫學專業2016級學生吳英成在大二時就向吳老師表示自己對醫學科研有濃厚的興趣。結合吳英成同學的興趣和優勢,吳輝群建議他在生物信息領域開展研究。經過研究討論,吳英成最終選擇了「計算生物學和基因組學」這個新興方向,並進行了 「免疫檢查點PD-1/PD-L1 (PD-L2)的調控機制研究」項目研究。
在團隊幾位老師的共同指導下,該項目通過大數據分析結合分子和動物模型驗證,發現了多個影響PD-1/PD-L1(PD-L2)的關鍵因素,揭示了腫瘤細胞異常表達PD-L1(PD-L2)的新機制。最終,項目獲得了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臨床醫學專業2015級學生郟科人在本科階段提出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研究腫瘤的想法,得到了吳輝群的肯定和支持,畢業後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繼續深造。醫學影像學專業2017級學生孔維正在吳輝群的指導下開展了人工智慧影像方面的研究,這段研究經歷幫助他在免試推薦的激烈競爭中獲得了導師的青睞,成為上海交通大學胸科醫院的直博生。
近年來,吳輝群指導的本科生屢屢在全國賽事上斬獲佳績,獲得第七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三等獎等榮譽。看到學生們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逐浪前行,吳輝群內心感到無比幸福。
㈢ 南通大學老師需要什麼學歷
南通大學老師需要本科學歷。
南通大學,簡稱「通大」,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學校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運輸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建設B類高校。
學校始建於1912年,源自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張謇先生創辦的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和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
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原南通醫學院、南通工學院、南通師范學院三所省屬公辦本科院校合並組建新的南通大學。
南通大學特點
截至2021年5月,學校有4個校區,佔地面積3700餘畝,建築面積近100萬平方米;館藏紙本文獻總量約296萬冊。
設有20個學院、1個獨立學院、1家直屬大型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擁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專業學位碩士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