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觀眾不應苛刻舌尖
1. 粵語跟客家話是一樣的嗎
深圳 的本地人有很多是客家人
龍崗基本都是客家人
先說 廣東有三大方言 客家話 潮州話(閩南話的一種) 白話(即粵語)
廣東是沒有人會說有廣東話 的 廣東話就包括這三種
但是很多人不了解 就把白話(粵語)說成是廣東話了
客家話和粵語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客家人的歷史 一下子也說不清
上面有人已經詳細介紹了
客家人 是古代中原因為戰亂 遷徙到南方的漢族人、
所以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
客家人的方言是 客家話
客家話 很多保留了唐朝和漢朝的漢語
所以專家說 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一般以廣東梅州市梅縣的為標准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 福建 江西 廣西 四川 湖南 台灣 香港
已經海外有很多客家人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和國際廣播電台有客家話對外廣播、
主要為祖國統一服務的
客家人的民居 圍龍屋很出名
外國人研究 的 把客家人說的很好
特別說到客家女性時誇的很好
客家話與古漢語的關系
一般認為,客家話繼承了較多古漢語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一般認為,客家話和中古漢語之間的乘襲關系較為明顯。用客家話朗誦中古漢語的作品,如唐詩、宋詞,韻律方面的吻合程度比普通話要高得多。
客家人最早是隨著歷史上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中國北方遷移到中國南方的。他們的祖先是從現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從那時開始這些地區的語言開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官話方言)。而現在客家話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輔音-p -t -k,卻在一些北方官話中消失了。 由於客家人的遷移,客家話會受到客家先民遷移到地區的方言的影響。例如,在客家話、閩南語和粵語中能發現許多共享詞彙。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台灣,四川等7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汀縣,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岩;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台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依據內部的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台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話主要特點是: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p『],「地,大,弟」讀作[ t『-],「在,字,坐」讀作[ ts『-],「舊,舅」讀為[ k『-]。古非敷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訃」讀[p"-],「扶,肥,飯」也念[p"]。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讀法;大部分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聲調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話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話的永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
在詞彙語法方面,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在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公,子,哩,頭」等前綴、後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添加到搜藏 完善相關詞條
完善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粵語
• 吳語
• 閩南語
• 湘語
• 化州話
• 普通話
• 漢語
• 英語
• 法語
客家話
開放分類: 語言、方言、客家、地方民俗、撫州話
目錄
• 客家話主要特點
• 客家話的活化石撫州話
• 一、客方言形成概況
• 二、從古代漢語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 三、結束語
客家話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 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台灣,四川 等7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汀縣,寧化,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客家話的活化石是江西撫州話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岩;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台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依據內部的 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的粵東客家話,以 贛縣蟠龍話為****的贛南客家話。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台片,粵中片, 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話主要特點
[編輯本段]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 [p『],「地,大,弟」讀作[ t『-],「在,字,坐」讀作[ ts『-],「舊,舅」讀為[ k『-]。古非敷 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f-],「孵,訃」讀[f-],「扶,肥, 飯」也念[f]。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 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讀法;大部分 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聲調 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 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話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話的永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
在詞彙語法方面,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 (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在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頭」等前綴、後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 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客家話的活化石撫州話
[編輯本段]
撫州方言是贛方言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種很有特色、很有影響的地方語言。在國內「撫州方言」和「客家語言」有著神秘關系,受到語言界、學術界人士和客家人的廣泛矚目。三十年代初期,我國著名語音專家羅常培先生敏銳地發現撫州方言有顯著的特點:一是保持閉口韻尾,二是來紐三四等聲母變成[t],三是章昌二紐變同端透。羅常培先生對撫州方言進行了多年研究,並認為撫州方言有幾點和客家話的系統相近,開辟了客家語言活化石研究先河。他認為「撫州音系在南方語言系統中發音獨特,很可能代表北方客家遷徒傳下來的語言流變和當地土著語言的變異,可以作為民族遷徙和發展歷史的活化石來研究。」稱撫州話為客家話的活化石還有一定歷史原因。
撫州在春秋時期為「百越」之地;戰國先屬吳越後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東漢和帝永元8年(公元96年)開始建縣。因為地理位置介於吳、楚、越之間,受周圍環境影響,當地最早的方言是一種夾雜吳楚語音的土話。唐末的黃巢起義,導致許多中原漢人舉族南遷,來到當時僥幸沒有遭到戰亂的撫州定居,使這里的人口結構和語言音素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原漢人帶來的北方話,便和當地的土話合流,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經過長時間的揉合,才逐漸演變成今天這樣的撫州話—一種既從屬於贛語系統,又同客家話有神秘的聯系,保留了原客家語言的主流風格,為今後學術界繼續探索客家話與撫州的地域神秘關系提供了語言活物研究標本。
一、客方言形成概況
[編輯本段]
客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一個分支,它以廣東的梅縣話為代表。梅縣,這個名字為後起,據溫仲和《嘉應州志》載,梅縣在南朝齊時,開始稱程鄉縣, 是時有南齊時人程旻[ m n]居嘉應州義化鄉,後人思其德,名其鄉日程鄉,名其縣為程鄉縣。到了後晉,程鄉縣原隸屬廣州義安改隸屬為南漢國時,始改恭州為梅州。宋時幾經改置, 至明清時又復稱程鄉縣,隸屬廣東潮州府。至於稱「嘉應直隸州省程鄉縣」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事情,到嘉慶時,嘉應州升為府。直至民國,隸屬廣東省,廢嘉應州改稱梅州,後改為梅縣。 今梅州市含七縣一區,即梅縣、興寧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和梅江區,均操純客方言。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
梅縣的命名,起自民國。據《梅縣市文物志》所載舊制沿革, 梅縣應當包括舊稱三十六堡,即今現屬梅城及城郊區、長沙、水車、石坑、畲江、扶大、南口、荷泗、瑤上、大坪、石扇、西陽、白宮、丙村、雁洋、城東、鬆口(松東、松南)、白渡、隆文、桃堯、松源等區。 這些區與區之間的語言,其大系當然屬梅縣音系,可是微有差別。以梅縣話為代表的客家方言究竟怎樣形成的? 當代語言大師王力先生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據一九一二年梅縣煥文閣出版《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載。「客民本中原漢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戰亂「移徙於汀 贛之間」後轉到廣東,到了宋末,梅縣一帶舊是過客族,「遭元兵屠戮殆盡」,待元亂已定,復由灑贛之間「轉徙於梅」。清詩人黃遵憲《梅州詩傳序》雲:「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 語言不少變」,「守其語言」屬什麼語言?清語言大師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說:「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林海岩《客說》「客音為先民之逸韻」可見梅縣客家 為漢民,客話淵源,自然屬於中原先祖口語無疑,所以客家話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語音。黃遵憲說:「余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見《梅州詩傳·序》)。由於社會動亂,中原漢人 大批南遷,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縣地區,其所操的語言慢慢對發展成為一種方言——客家話,客家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定型下來,形成一種有別於漢民族共同語的獨立的、純潔的、 活潑的和豐富的客家方言。
二、從古代漢語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編輯本段]
我們知道,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隨著社會的統一而統一,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梅縣客家話,是中國社會長期發展的必 然結果。客家話的客家人(客人)所操的語言。「客民本中原漢族」,既是中原漢民族,口音當然是中原音系,羅香林《客家源流考》認為「就種族遺傳說,客家民系是一種經過選擇淘汰而保留下來的強化血統」,這就說明了 「客人是中華民族是最有力的一派」(《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足見客家人是中華漢族無疑,客方言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是漢語的一個支派。
(一)客音和古音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從客家 話的紐韻調上可以發現古音系統的一些問題,在這里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闡述,因為古音與客音的異同,古今漢語專家在專著里均有述及,我只是想從它們共同性的對應關繫上談談紐韻情況,至於調的問題,對古漢語調類說法亦 不統一,如古有二聲、三聲、四聲說,當今客話五華口語只有三聲,無去聲,梅縣地區其餘縣都為六聲說,就難以考定「古」「客」真相。我認為客方言的紐韻與古代漢語有一定的共同點和一定的對應規律的,譬如說聲母,客 方言無濁聲母[d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屬精、清、心聲母,無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說「知」為「低」(di),說,「值得」為「抵得」等等都是屬 於上古語音,即清代音學大師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提到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這話的意思是說,等韻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徹、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讀「端、透、定」即今人發 「zh」、「ch」、「sh」的舌後音聲母的字,在上古時有一部分讀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言正符合這個規律。錢氏又說「古無輕唇音」,認為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 (見錢氏《音韻問答》)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f(v)]聲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讀為重唇音 或[p]或[m],證之於客話,如說「飛」為「卑」,說「負」為「輩」,說「分」為「奔」,說「糞」為「笨」,說「斧」 為「補」,說「無」為「磨」等等,這就是客話中今天還保存下來的上古語音。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中說:「古音有舌尖泥紐,其後支另,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這話意思是說,今人讀「r」 聲母的字,證之於客話,客人說「汝(r )」為「你(n )」,讀「乳(r )」為「能(n ng)」,讀「挼(ru )」為「挪(nu )」等等,這些都說明客話沒有「日紐」,日紐在古音系統里應屬三十六字母的「泥紐」。
再說客方言的韻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韻部, 如羅 雲《客方言·自序》所說「今考客音耕清韻嬰聲諸字,與真韻因字諸字無以別也;清韻之情、貞、成、盈、呈,與真之韻秦、真、臣、仁、陳,無以別也;青韻之輕、屏、 萍、 ,與真韻之親音與清同;到臻韻這臻音與精同,就如顧(按:顧炎武)說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矣。」這段話說明了客家話韻母系統與古韻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處,所謂「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是合乎事實的。 客方方韻母具有入聲韻尾[- p ]、[ - t ] 、[ - k ]和陽聲韻尾[ - m ]、[ - n]、[ -η ]特點,與《廣韻》系統相符,但韻尾[-η]在[ Z ] 、[ I ]之後變為 [ -n ]、韻尾[ k ]在[ Z ] 、[ I ] ,「痕」與「真」各別。
(二)客方言與古語詞
客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一個分支,因此客話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著名音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對客家語言系統作一過番研究工作,撰述《嶺外三州語》附在《新方言》後,選取了六十三條客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方言的詞源與客話所本,自志漢民族一派語言,早已如此。現舉幾條《嶺外三州語》例敘說 如次:
(1)《方言》說:「渾、 」皆訓盛,郭 曰:「們、渾、肥、滿也」,《鄒陽傳》言「壤」子,壤即 也。故今三州謂小子曰滿子。 按(筆者,下同):今客方言對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滿子」,最小這女為「滿女」。
(2)《夏宮》「繕人」註:「繕之言勁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謂美曰勁,亦謂之產。〈廣雅〉:「凈,善也。」亦謂之產,鄭公孫僑字子美,亦為產,明美、產同訓矣。 按:「勁」字客話讀[ k no]有美麗,漂亮之意。 ,客話讀[cts Bn],稱美而白凈之意。用於指物,如說「瘦肉」為「 肉」(精肉)。
產,客話讀[csan],多指人(孩子)長得漂亮,也可指物。
(3)《說文》:「 ,白好也。」則旰切。三州謂人白好曰 。按:贊,客話讀[ts『anC],很好的意思,對事物表示贊許,常說「異女贊」、「奇女贊」(蕉嶺)。
(4)《說文》:「桄,充也」古曠切。《樂記》「號以立橫,橫以立武」《注》:「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釋文》:「橫,古曠切。」桄、橫同字。三州謂廓大充滿為桄,轉入庚部。 按「桄、橫同字」,但今客話音讀不同;從反切來看,古音是應讀「桄」為[ckuBng],但今管話讀「橫」為[cvBN],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家話說袋子里裝東西裝得滿滿的為「桄桄鼓鼓」[ckUBN ckUBN ckUckU]。
上引章氏《嶺外三州語》,可以證明客話形成的歷史的悠久性,自詩書始,既具先民語言,然經時代的發展和先祖居地的變遷,與當今客話不完全吻合,這很符合語言發展的演變規律,所以客話的形成應該是與中華漢民共同語言並行而不悖。
(三)客方言的音變與古音——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紀元前三世紀,曾居山東、山西,到了秦朝(紀元前249至209)被迫遷於河南、安徽(見王力《漢語音韻學》「參考資料」引)等地。從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看來,多為王幾所在,中原冠冕之居,乃中華語源的正宗,客話 則為語言正宗的支派,故客方言仍保存大量古代漢語而不少變,如《詩經》第一人稱「 」字,與客話第一人稱口語「崖( 涯)」的本源書面語「我(吾)」是同源字。因為客話「崖( 涯)」的讀音紐韻歸類屬頑母[N]、 拜韻[BI],正好與《中原 音韻》陽平聲疑母[N]、來韻[BI]相吻合。但「崖」的口語為[NB],開口呼,陽平聲。「我」的客話讀音屬頑母[N],在《廣韻》系統里屬牙音疑母[N],韻部為上聲第十二歌[o],上古音屬侯部[o],因此,「我」的 讀音為[No],正合乎今天客話的讀音。但日常口語不說[No],而是說[NB],作物主代詞用,如說「我的書」[cNBkeC csU]這里的,上古音屬魚部,《廣韻》屬麻韻《中原音韻》「家、麻」合韻,汪榮寶《論歌戈虞模古讀》說:「唐宋 以上,凡歌戈韻之字,皆讀音,不讀[o]音·魏晉以下,凡魚虞模之字亦皆讀,不讀音或[ ]音也」「吾」字雖然在今天客話中不能歸韻,但事實上是「我」字口語的另一種書寫形式,如上述「吾」上古為魚部,實際讀音為[NB],「我」 在段氏古音十七部,「 」在十六部,合音最近。可見,現今客家話書面語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應為[NB]。所以客話「崖( 涯)」、「我」、「吾」三字是同一音義,分別為口語、書面語和物主義代詞的三種不同書寫 形式和讀音。而客話「我(吾)[NBN]《詩·邶風》「人涉印否」發生韻尾變化的結果,即「我(吾)」(陰聲)帶上鼻音韻尾則為「印」(陽聲),失去鼻音韻尾則為「我(吾)」,這就是客家旅順保存下來的古音。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統 里屬端母[t],上古屬元部[an]。客方言「端」屬癲母[t],不送氣、韻部為還韻[an],合口呼。可見「端」客音與音相一致。「端」即《詩經》中的「掇」字。《詩·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廣雅》:「掇,取也。」,「取」 統言之為「拿」,「掇」[tuat]、「端」[tuan]為「陰陽對轉」,「掇」即「端」。現今梅縣地區(含七個縣)客家話凡「拿」指用「兩手捧著」義常說 「端」,如「端菜」、「端飯」、「端前來」等等,這又證明了今天客話中保存了上古的語音語義。
(四)客方言語法特點與古代漢語——這里所談客方言語法特點,只是舉隅之談,從此透視出客話的構詞特點與古漢語有相通之處,並非偶然撮合,而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漢語,藉以說明客話早已形成。
(1)同義復詞在古代漢語里早已出現,也不乏其例,據王念孫《讀書雜志·史紀第四》 「數讓」條載:「《廣韻》曰:`數,讓`責也,數讓邊文,猶誅讓連文,古人自有復語耳。」所說「連文」「復語」是同義詞連用,即是同義復詞,古已有之。客家方言中,同義復詞 的繼承應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說「雨篤濕」(即「雨濕衣」),其實「篤」 就是「濕」,「濕」也是「篤」,這是客話中保存下為的上古語音與構詞特點,因「濕」是輕唇,「篤」是重唇(見上引錢氏《音韻問答》,客話讀「濕」在古音系統里則為「篤」,由此變可見古今客話演變之一斑。客話繼承了古漢語同義詞復全使用的規律, 今天還保存在口語里;又如客話有「行嫁」一詞,事實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義復詞,這在古漢語中也能得到證明。《儀禮·喪服》鄭玄註:「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人曰適人,」《高唐賦》:「赤帝女瑤姬,未行而亡。」這此 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今天客家人說嫁出之人到男家說成是「行嫁」,正是繼承了古代漢語這種說法特點同義復合的構詞方式。
(2)動詞重疊的構詞 方式,古漢語與客話無異中《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句中「行行」是動詞的重疊。 表示事物的狀態。客話中如說「目昌昌(客音[mau ]」,「眼瞠瞠(客音[ctaN」、「眼 (客話)[cmo]」、「頭眈眈(客音[ctBm])」等等構方詞式,非常豐富。
三、結束語
[編輯本段]
梅縣客家話的形成,從上述上古和中古漢語語音系統與客話對比看來,客話保存了大量古音,可以說它的形成應該在有中華漢民語言對已開始,至於發展和定型下來的客話,那又經過了多少漫長歲月?試從梅縣地區客家人的搬遷史看,現有較早的族譜「嘉應州黃姓家 譜載」:自豫南遷,二千二百年前已到江夏。」這說明梅縣黃姓客家先祖居地在今河南省,約在東漢建安年間遷往在今湖北地方;又興寧縣「廖氏族譜」載:「五世誠希公,原籍汝南,因五湖之憂,太元九年復遷江南。」這是說廖氏客人從河南汝南縣,因五胡之憂,在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約在公元944年)再一次遷徙到江南之地居住。兩姓族譜均未說到南下廣東,什麼時候?很難確切,至於客家人南遷的約略時間,應該是「及到晉朝(紀元後419)他們又不於於豫皖,於是徙於江西、福建多山區域。唐初,復經變亂,他們又被迫南移 ……在宋代(960—1278)他們當了兵,1279年與蒙古人(辦按:即元軍)戰於澳門之西,與宋之末主同死難者數萬人。大約在此時,他們也遷徙至廣東沿海各地,但直至明朝(1368)才算住定了(見王力)《漢語音韻學》「參考資料」引)」,後又從汕頭沿東而上至嘉應州 (今梅縣地區——梅州市)。客人由北至南的大遷徙,客居幾個省區,原屬中原先祖語言,所操客家口音,經沿途漢方言口語的影響,吸取了外來方音,到了廣東梅縣山區以後,口音逐漸定型下來,這就形成了今天的梅縣客家話。
關於客家話,試舉如下著述,以供參考:
羅美珍《客家話概說》,黃雪貞《客家話聲調的特點》,楊恭恆《客話本字》,楊時逢《台灣台源客家方 言》,羅美珍《福建長汀客家話的連續變調》,李作楠《客家話的幾個語法特點》、《客家話和普通話在 詞彙上的主要差別》,橋本萬太郎《客家話基礎語匯集》羅肇錦《客語語法》黃雪貞《客家話的分布與內 部異同》等。
2.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
導語: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火爆熒屏,朗讀的庄嚴感賦予了這檔朗讀性節目獨有的精神面貌和氣質,使它與時下某些油腔滑調、痞里痞氣、沒有正經、缺少底線的娛綜節目區別開來。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朗讀者第十寬櫻飢期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1】
葉嘉瑩與小朋友們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寫道: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或許因為它只存在於心裡,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寫道: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頌耐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或許因為它只存在於心裡,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央視《朗讀者》將以味道為主題,邀請到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著名導演張艾嘉、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得主葉錦添、都市愛情小說掌門人張小嫻、杭幫菜掌門人胡忠英、青年鋼琴演奏家吳純等嘉賓一起在朗讀中分享記憶中與味道有關的故事。
古詩詞大師葉嘉瑩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從第一期節目中的中國英法翻譯第一人許淵沖到後來的敦煌女兒樊錦詩、中國焊接學科奠基人潘際鑾,《朗讀者》的舞台上時常會出現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師。本期節目中,又有一位這樣的大師登台,她就是已經93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師葉嘉瑩。
葉嘉瑩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後師從於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學習,深得老師的賞識。1945年大學畢業後,葉嘉瑩便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先後於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化,去年還獲頒影響慎返世界華人大獎終生成就獎。她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贊譽。
葉嘉瑩曾說過:我以為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著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古典詩歌中的興發感動之特質,也是與吟誦之傳統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於吟誦詩詞這一活動,葉嘉瑩一直十分倡導。而吟誦,其實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讀。在本期節目中,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師將在《朗讀者》中暢談古典詩詞文化對自己人生的影響,並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歲月女神張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與味道
提起張艾嘉,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都是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而對於女人來說,故事幾乎就等同於她的味道。
作為一個明星,張艾嘉從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齡。在節目中,當被問到如何界定年齡的味道時,她坦言:一切都來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對於女人的味道,張艾嘉也用自然來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嘗的,我相信味道是來自於你自己人生的態度,你怎麼看待自己,那你散發出來的東西是自然的,那個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經,李宗盛為張艾嘉寫的一首《愛的代價》被無數人奉為最能代表愛戀成長的經典。但在當時,張艾嘉還覺得這首歌的名字有點土。而前兩年再唱這首歌的時候,張艾嘉卻發現自己的心與這首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個心經歷過更多的事情了,就覺得歌裡面幾乎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和故事,所以特別感傷。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2】
提起味道,我們率先會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滿足。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地域給了中國飲食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賓胡忠英,就是一位從業50年的名廚,也是杭幫菜的掌門人。在去年杭州G20峰會上,他擔任餐飲文化組的組長,為全球幾十位政要人物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國味道的獨特魅力。他將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國文化驚艷世界舌尖。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胡忠英講述他的中國味道。
他是目前中國唯一獲得國際三博士學位的青年鋼琴家,童年卻沒有一架屬於自己的鋼琴。他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少年時卻和單親、下崗的母親,飽嘗貧苦、分離之痛。吳純的人生是他和母親的苦難澆灌出的花朵,不過苦澀與甜蜜總是相依相伴,品嘗人生之極苦才能讓成功時的甜更加誘人。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吳純講述苦澀的味道。
1994年第一部小說《麵包樹上的女人》在《明報》上連載,張小嫻開始走紅。她創作的60本書,全都與愛情有關,她的作品被稱為愛情治癒文學,許多讀者習慣從她的文字中來尋找處理感情的方式。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張小嫻 解讀愛情的味道。
93歲高齡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贊譽。這位老先生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甘為誇父死,敢笑魯陽痴」,來表達她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計高齡,往來奔走,為的是不讓這傳沿千年的中國味道所期無人。一起卿聽朗讀者葉嘉瑩講述她的詩詞味道。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3】
時下正在央視熱播的綜藝類節目《朗讀者》深受大眾好評。說實話,這樣一檔表現內容並不復雜、藝術形式也談不上多麼豐富多彩的節目之所以能打動億萬觀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每期嘉賓聲情並茂的朗讀,在與大眾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由內到外的文化張力,切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讓一場場朗讀深慰人心。
曾幾何時,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讀,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朗讀者是字正腔圓的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他們一出場,往往是手拿書夾筆直站在麥克風前,用標準的普通話讀著一篇精美的文學作品,通過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變化以及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常常能打動人心,帶給人一種溫暖和感動。但是,這種站立式的朗讀方式,由於表現形式過於單一,又常常給人留下一種缺乏變化的詬病。雖然說朗讀者有著美妙的嗓音,但從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上而言,僅憑聲音的婉轉起合去營造持久的藝術魅力,顯然有些勉為其難。
反觀正在熱播中的《朗讀者》卻以顛覆者的形象,為傳統的朗讀藝術開辟了嶄新的表現形式。首先,朗讀者的身份不再局限於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而是將各行各業的業界精英和社會名流都納入到朗讀者隊伍中,通過主持人董卿亦訪談亦推薦似的一番介紹,巧妙地將朗讀者的社會身份、心路歷程與所要朗讀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觀眾對朗讀者所要朗讀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其次,在表現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站立,朗讀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雖然一些朗讀者未必字正腔圓,也鮮有直戳淚點的煽情,但他們朴實真誠的朗讀,反而呈現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別是朗讀內容與朗讀者本身在生活際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趨同,更加凸顯出朗讀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義。再次,這些朗讀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無論是思想性也好,藝術性也罷,都堪稱人類史上的精神瑰寶。藉助於現代聲、光、電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搖曳的燈光,舒緩的音樂,加之朗讀者至真至純的用心朗讀,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和價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點一滴地浸潤開來,於無聲處給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啟迪。此外,《朗讀者》的舞台置景既雍容華貴又彰顯出雄渾博大的藝術氣息。而緩緩推開的城門,更像是打開了一扇智慧的書窗,透過這扇窗觀眾在品味經典的同時,也收獲了精神上的滋養,讓文化的力量通過朗讀者的口口相傳,通過他們情真意切的朗讀,最終散發出溫潤持久的思想華光。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永恆的經典,通過影視作品的再加工、再創作是在傳承經典,截取其中的精華,以本色朗讀的方式去詮釋其豐富的內涵,同樣也是在傳承經典。前者宏大、氣勢磅礴,常給人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後者婉約、沉潛靜美,卻以其內在的文化品位吸引著每一個熱愛生活的觀眾,這種靜謐的氛圍,對於去除當下人們浮躁的社會心態,以寧靜致遠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價值,或許更有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啟迪。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4】
《朗讀者》中的眼淚不少,但細細想來,這些眼淚,與文章本身,有多大關系呢?
濮存昕和醫生的故事感人,卻多多少少和老舍與宗月大師的故事隔著層皮;姚晨作為一個媽媽感激月嫂,和魯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長又存在著些許出入。人設和情感與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來自本土,而是我早先並不看好、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夫婦。他們的幽默、淡然、豁達、開朗,才正應了馮驥才的《老夫老妻》,既沒有搶戲,又很合適。
當我看到羅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淚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兩個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靜。
雖然他們的故事是喜劇收場,但相信許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繹得哀而不傷。因為,我們要向孩子傳達的是,比感動更遠的領悟,是即使面對苦難,也能平靜處之,淡然微笑的風度。
學會節制,比只會哭泣更重要。
學會內心深藏悲愁卻不顯露,而不是滔滔不絕去訴苦抱怨。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
有人會說,讀書的境界本來就分為兩層,一是我注六經,二是六經注我,也就是說一種是用自己的話解釋好文章,一種是用文章的觀點來說自己的故事,《朗讀者》顯然屬於後一種,它的境界更高呀!
這種觀點似乎也說得通,但對於孩子,連第一種我注六經都還沒有親自體會,直接給第二種不應該是過度拔高嗎?
所以,如果要給孩子看《朗讀者》,還是先讓他讀文章,看書,讓他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看節目更好。
反觀也還算熱的《見字如面》,請兩位教授來解讀文章,就來務實得多。但無奈,比起一本正經地討論文本,還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讀面前,每一個讀者都是平等的,他無關乎名望、地位、金錢、曲折的經歷,你可以飽經滄桑,也可以不諳世事,閱讀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簡愛那句話,我們的靈魂穿過書本,站在作家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唯有熱愛書本身,才會給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並賦予他們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5】
如果你在視頻網站翻開朗讀者的內頁,標題內容基本被明星的朗讀占滿了。就拿第3期來說,麥家講述的故事明顯比徐靜蕾更走心、更誠懇,可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傳仍然是話題女王徐靜蕾。
第7期,董卿開頭片花里就說,這一期最喜歡曹文軒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離別,可宣傳的時候,用的還是姚晨。
《朗讀者》更相信名氣,這是粉絲市場,還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們不妨先從節目的定位說起。
朗讀者的宣傳語:一個人、一段文。你沒看錯,就是人在文前面。就連節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讀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視一姐,當紅炸子雞,她的人脈和資源絕對一流。於是,利用這些人脈和名人效應,來號召大家讀書,不是順理成章、兩全其美的事嗎?
可事情就是這樣,重點太多,往往容易喧賓奪主,有道是此消彼長,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輕朗讀的文。
看節目時,我很喜歡看起來有點偏執的程何,她翻譯的《我,堂吉訶德》音樂劇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那些語句多美啊!然鵝,我到網上搜歌詞,卻幾乎搜不到。我搜出來的都是程何、劉陽和羅穎珊的故事,最後,我好不容易才在一個門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內容。
面對這赤裸裸的人比文紅,只有一聲嘆息吧。
不過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利用明星或是自己製造的明星的號召力,讓大家把他們當作偶像,來推廣閱讀。但殊不知,真正熱愛閱讀的人,不是為了誰讀,而是熱愛文字本身,熱愛去書本里體驗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感受。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6】
當時的我是何等溫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發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中國詩詞大會》第六期節目中,一位孩童清脆地唱著《春夜喜雨》,父親輕輕地和著,主持人董卿被這一幕感動,眼裡閃著淚花,隨口念出了葉賽寧的《我記得》。這樣的董卿讓人動容,也難怪選手王若西誇贊董卿道:美人當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更重要的是以詩詞為心。
猶記春晚時,董卿莫名的因為口紅顏色上了熱搜,都贊她說被這唇色映襯的膚白貌美。緊接著到了《中國詩詞大會》,眾人方知原來唇色所襯不過是外表,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董卿慧心如蘭,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
董卿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從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爸爸董善祥是報社的總編輯,媽媽金路德是大學物理系教授。
董卿的爸爸出生農村,家境窮困,父親英年早逝,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讀書,董爸爸每天上學之前,都要先到池塘里抓魚、抓蝦,再跟著母親到集市上把魚蝦賣掉,掙些生活費。董爸爸很喜歡文學,高中時老師建議他考復旦大學新聞系。農村少年憑著滿心喜愛和不屈的韌勁,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堅持,考上了這座名牌大學的名牌專業。
董爸爸對董卿心愛至深,卻也嚴厲至極,董卿稍能識字,爸爸就讓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並且背誦。稍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7歲的時候,董爸爸要求董卿必須分擔家務勞動,還不允許她花時間在穿衣打扮上。
正因父親的魔鬼教育,董卿自小熟讀詩詞歌賦,浸潤她的精神世界,從小培養的良好品格鑄就她的德性骨骼,歲月的積淀歷久彌香,董卿一步步走來,越發透著知性魅力。曾經讀過一次又一次的文字和真實的生活相交融,成為精神的引導力,也成為揮之不去的情結。
2017年3月,董卿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如果說《朗讀者》和其他文化垂直類,或者讀書類節目有什麼不同,大抵在於這檔節目所飽含著的情感和熨帖人心的溫度。
朗讀、者、情感紐帶是這檔節目三個關鍵內核。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節目緊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間的情感紐帶,既每期節目中的主題詞。再有主題詞擴展開來,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目前節目已經邀請到了不少嘉賓,有濮存昕、柳傳志、許淵沖、斯琴高娃、王學圻等。
在這樣的設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別人筆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讀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號,印刻著它的情感、經歷,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鳴。就仿若詩詞之心賦予人們的雋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脫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節目展現著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蘊含著董卿對文學的敬仰,也蘊含著她對爸爸的愛,還蘊含著前來節目的朗讀嘉賓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情感體驗。
有時候愛得如此深沉讓我不知怎樣表達,不如讀一段你我都喜愛的文字,讓我們靜靜聆聽它。《朗讀者》讓你站在當下的時光中,回眸來時的路,朗朗讀書聲,讀的是文字的美,傳達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著的是精神家園。
3. 周華斌的治學經歷
周華斌生於1944年的無錫,那一年,正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前一年。
適在無錫國學專科學校任教的著名學者周貽白,看到自己的第二個兒子在國難之際降臨人世,於是便在取名的時候費盡心思——華斌,意味著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中國人。
幼年的周華斌在無錫、蘇州等地的里弄里與母親一起度過,繁忙到四處奔波的周貽白在當時聲望卓著,既是一位知名的學者、教授,又是一位出色的「金牌編劇」與暢銷書作家。家中的事務與孩子的培養,自然都落到他的賢妻楊玉女士的身上。待到1950年,周貽白才與歐陽予倩等學者一道,從香港輾轉返回到北京,與周華斌母子團聚。
但周華斌真來到北京生活、讀書,卻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的事情。
幼年在蘇南的文化熏陶,讓周華斌具備了北方學者很難具備的儒雅之風。說話語速緩慢,待人誠懇平和。沒有接觸過他的人幾乎都認為,周華斌應該是一位風流倜儻、衣著考究的紳士學者,但是一旦接觸他,就會知道他雖然「紳士」,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土紳士」,既不穿名牌,也不講求享樂,那為何兩種認識反差會如此之大?
原因在於一張照片。
「那是我在美國訪問時的照片。」每當有人提及周教授是「美男子」,周華斌都會哈哈大笑,「那個時候還是八十年代初,出國都要穿西裝,而且在美國剪頭發太貴,我就把頭發留著。當時辦手續不是要登記照嗎?我就去拍了一張照片。」
周華斌不愛拍照,這張從美國帶回來的照片被他用到了自己專著的「個人簡介」裡面,於是他的書賣到什麼地方,他「風流倜儻」的形象就被傳播到什麼地方。
周華斌之所以如此衣著普通,甚至不修邊幅,是和他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有關。
大學畢業後,毛澤東主席號召學生們學工學農,「工人階級」便成為了當時最時髦的職業,一腔熱血的周華斌隨即棄文從工,毅然投身到了祖國的建設事業當中——他來到了北京第六建築公司。
當時的北京第六建築公司,待遇並不算最高的。但是周華斌勤勤懇懇、文筆又好,很快獲得了六建領導的賞識,於是就被安排到宣傳部門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周華斌在「六建」的同事可謂是「群星雲集」,其中有聞名世界的華語作家北島,以及日後做了北京市副市長的劉敬民。
但當時都是一腔熱血的年輕人,為了革命理想而奉獻著青春。
建築工地的生活既辛苦,又繁忙,周華斌養成了衣著隨意、不修邊幅的習慣,並且將這種習慣帶到了日後的學術研究與大學課堂。周華斌對於自己這段經歷覺得意義非常,「建築工人做事情講目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吃飽穿暖有力氣幹活就行了,做學問也是如此。」 周華斌在建築公司上最大的收獲還在於,他自學成為了一名畫家。
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北京畫院院長的王銘銘,曾是周華斌當年的「畫友」,兩人一同切磋畫藝,周華斌的繪畫功底,卻是在六建畫速寫時鍛煉出來的。
因其美術造詣,北京市美術家協會還將他吸納為會員,躋身專業畫家領域。
現在的周華斌,仍有出門背著美術畫夾的習慣,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會拿著畫夾子,隨手作畫,北京的鳥巢、國家大劇院、水立方,都是他筆下的速寫對象。周華斌的速寫線條明快,透視感強,可謂風格獨到、自成一家。
如果沿著畫家這條走下去,周華斌日後也會成為王銘銘、潘公凱或陳逸飛這樣的美術大師,但他卻在1977年的一個冬日,毅然選擇子承父業,干起了戲劇史的研究。
若是論其最大的原因,是因其父周貽白的逝世。
周貽白,1900年出生,湖南長沙人。早年曾做過戲劇演員,亦參加過北伐戰爭。1936年國難當頭之際,不滿中國的戲劇史由日本人來寫,於是憤然撰寫了《中國戲劇史略》與《中國劇場史》兩部專著,名噪一時,遂被復旦大學、無錫國專聘為教授。期間創作戲劇電影劇本、小說數百部,被譽為「金牌編劇」。1950年受愛國情節感召從香港回京,與歐陽予倩、田漢等學者創辦中央戲劇學院。文革期間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1977年含冤逝世。
「我父親去世後,我還沒有搞戲劇史。」每當周華斌提到這段歷史,都會熱淚盈眶,「我父親弄了一輩子戲劇史,直至他去世,他都認為自己的子女沒有一個搞戲劇史的。他去世後,我去周揚家裡,告訴周揚我父親的去世,周揚第一句話就問『你們家還有誰弄戲劇史嗎』?」
周貽白的逝世,對周華斌觸動極大。在1977年的寒冷冬天,他第一次認識到父親畢生所致力於研究的工作竟如此有意義、有價值。於是他開始一頭扎入書房,將周貽白留下的資料悉心披閱,父親熟悉的字跡、文字讓周華斌覺得這不只是家族的榮譽,更是一個值得延續、傳承的文化事業,困頓書齋數年,周華斌終於將周貽白的數部作品整理出版。其中包括《中國戲劇史講座》、《周貽白小說戲曲論集》與《中國戲劇史發展綱要》。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周華斌自己也了解到了相當多的戲劇史知識與學術觀點,兼之平時耳濡目染,對於父親的愛及懷念,對於一門事業的潛心熱愛,終於在不惑之年成為了自成一家的戲劇史專家,並受聘於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講授中國戲曲史。期間在全國各大重要刊物發表了數十篇具有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擁有了較高的學術知名度。 《日落月上》是近年來周華斌出版的一部文集,所謂日落月上,指的是他剛剛從事戲劇史研究時,自己困頓教師公寓,白天上班,在日落月上的晚上開始閱讀、創作的人生經歷。
直至現在,周華斌都習慣晚上寫東西。朋友、學生們常常收到周老師凌晨三四點發來的電子郵件,都覺得非常愧疚,讓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勞累到那麼晚。
「我習慣晚上寫東西,安靜,也沒有誰打擾。」周華斌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影響到了身邊很多同事、學生,「剛剛開始弄戲劇史那會兒,我晚上都睡的很晚,為了防止失眠就抽煙。」
中國傳媒大學,前身北京廣播學院,是以培養廣播電視領域的人才為主的一門專業性重點院校。建校五十餘年,為我國廣電事業培養人才數以萬計。但是這所學校卻不是一所戲劇專門院校。就我國戲劇專業而言,有重視話劇舞台的中央戲劇學院,也有重視西方戲劇的上海戲劇學院,更有以戲曲表演見長的中國戲曲學院,除此之外,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對於戲劇戲曲學的研究,也較之北京廣播學院而言,亦是起步早、成果多。
周華斌是一個肯動腦子的人,如何在中國傳媒大學這所特色鮮明、風格獨特的院校開展戲劇戲曲學的科研教學工作,是他一直琢磨、一直思考的問題。
戲劇,這門古老而又新穎的學科,是世界上最早的娛樂形式與藝術樣式之一。演員在舞台上演出,觀眾在台下觀賞。這樣的觀演關系實際上與現在電影、電視甚至互聯網無二。只是戲劇比後者更苛刻,戲劇講求的是「在場傳播」,即演員與觀眾之間消解掉了「第四堵牆」,兩者可以互動,但演員不能出紕漏,否則就會被哄場。隨著科技的發展,剪輯技術的提高,在後者中,演員的錯誤可以被「剪」掉,許多需要在台下苦練數十年的撲騰翻打,現在只需電腦滑鼠動幾下,演員就能騰雲駕霧……
無論怎麼變,不還是「觀演關系」嗎?
敏銳的周華斌迅速地捕捉到了這樣一層特殊的藝術關系,「戲劇」與「影視」實際上一脈相承。對戲劇的審美心理研究,當然有助於開拓影視美學的新路子。於是,「大戲劇」成為了周華斌在新時期的學術發生點。於是,學術界開始關注周華斌的「大戲劇」:《大戲劇:作為視聽藝術的電視劇發展觀——訪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周華斌教授》、《「大戲劇」觀念與21世紀戲劇前瞻——訪中國傳媒大學周華斌教授》……周華斌還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李興國創辦了公開出版發行的《大戲劇論壇》學刊,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
涉足廣播電視藝術研究後的周華斌,近年來出版了數部專著,在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卓有建樹。並被教育部藝術碩士廣播電視藝術專業委員會聘為指導委員,負責撰寫教材的廣播電視藝術部分。除此之外,還被中國傳媒大學增列為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博士生導師。
但是周華斌並未因此而忽視對於戲劇戲曲學的研究與探索。在周華斌的帶領下,中國傳媒大學成為了國內戲劇戲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特色基地。戲劇教育形成了戲劇影視文學本科、戲劇戲曲學碩士博士與博士後四層教育梯隊,為我國戲劇戲曲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培養輸送了諸多專業性、建設性的突出人才。 《人民日報》曾刊載過一篇報道周華斌的文章,稱其為「藝術家氣質的學者」(《人民日報·海外版》1 9 9 8年6月2 2日第七版)。但周華斌本人做起學問來,卻是相當的嚴謹。
其中,對於儺戲的研究,讓周華斌擁有了世界性的學術聲譽。
儺戲,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演劇形式。其演出方式以群體頭戴面具,跳舞歌唱為主,伴隨著祭祀、巫術等民俗形式。由於它與最古老的戲劇形式有著千絲萬縷的精神賡續,故被學術界稱之為戲劇的「活化石」。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類演劇形式逐漸越來越不為人所知,以趨於亡。最後只在我國的湖南湘西、貴州、以及中原等偏遠農村還有殘存。對於儺戲的研究,既是對於戲劇史的補充與再認識,亦是為研究戲劇觀演關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為了考證一個歷史史實,或是尋訪一段表演,周華斌不止一次前往實地進行考察。由於缺少經費,許多次他都是到當地城市的朋友那裡借一輛舊自行車,白天拚命地騎,晚上住在三毛錢一晚的大鋪,和過路的農人閑聊。在山西考察儺戲文物,周華斌多次考察了晉南二十幾個最偏僻的區縣,廢寢忘食、日曬雨淋地穿墓道、睡大炕,完全沒有一點教授的架子。至於對於儺戲表演的考察,周華斌更是多次去尋訪廣泛分布在我國南方和中原偏僻鄉村的儺鄉,打破了「中原無儺」的說法。他在有關的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並匯集成《古儺尋蹤》、《中國巫儺面具》等著作,在國內外戲劇界影響深遠。
周華斌教導學生,研究若局限在案頭,難免膚淺、主觀,他認為採取文物、文獻、田間考察三並舉的方式,即走出書齋進行研究,學問才能充滿生機,理論創作才能充滿靈感。對每一批開學的新生,周老師都會教導他們:做快樂學問,過美麗人生。
二零零七年初,北京市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作為人大代表的周華斌積極建言獻策。向人大提交了「文學創作應作評職參考」的提案。他認為,目前高校教師評職稱單純依靠發表論文數量、刊物等級等方面的量化標准,小說、畫作等在實踐中創作的作品卻不被列入其中,造成了很多刊物公開明碼標價牟取暴利、學術造假等現象。「現在評職稱,只要看看你的論文是否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共有多少字就可以了。這樣的工作,中專生就能幹,外行就能幹。這種簡單的管理弱化了管理人員的職責,降低了他們的水準。」
周華斌的提案在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北京晨報》、騰訊網、《北京商報》等媒體紛紛報道這一新聞,博導提議將文學創作列入高校職稱評定標准,在全國尚屬首例。
「吃文化雜糧」,是周華斌長期掛在口頭的一句話,他認為自己的學問就是吃文化雜糧積累起來的,所謂「文化雜糧」是他的一個學術主張,他要求在文科領域尤其是文藝領域做學問,萬萬不能「過於精專」,畢竟文藝是相通的,搞文學,要懂得藝術,做戲劇戲曲研究,要懂得音樂美術,這樣才能夠開闊眼界,尋求到文藝審美中相同的邏輯聯系。
半個世紀的光陰,將一個蘇州少年熏陶成了一位年過花甲的藝術理論家,這不得不說是「文化雜糧」的功勞,學問相通是周華斌一以貫之的學術態度。他雖然沒有直接從其父周貽白先生那裡求學問道,但是他的文化觀念、治學風格卻是與周貽白極其相似,他坦承自己受周貽白的影響很大,「我父親也是吃文化雜糧,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但他自學自立,視野開闊,治學一生且著作等身。」
4. 東北林業大學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東林有很多教授的課都值得蹭,下面我就說幾個我比較了解的一定要去蹭課的教授吧。
因為我是土木院的一名學生,因此我首先要推薦的就是我們土木學院的賈傑老師。老師給我們講授的課程是工程力學,是我們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主幹課程,難度比較大,賈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全程都採用板書和課件相結合的方式,思路清晰,知識點講解明確,例題講解通俗易懂,而且講課又幽默風趣,真的值得蹭課。
其實東林有很多很多優秀的教授,教學質量都非常高,都很值得去蹭課,由於院系的原因,我對其他一些優秀教授的了解比較少,希望小夥伴們在業余時間可以多問問身邊的人都有哪些課值得蹭,在大學期間多涉獵一些自己專業接觸不到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也不辜負大學四年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