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教授嚴拱標
『壹』 重慶交大土木工程碩士生導師介紹
兄弟,不加點分嗎??
土木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簡介
唐伯明,男,生於1962年10月,博士,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獲得者。長期從事西部山區和三峽庫區公路科研、建設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人事部人才基金等20多項科研課題,承擔國家交通重點科研項目5項,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完成的行業攻關項目《水泥砼路面設計理論與方法》榮獲2001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主要起草人編寫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獲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1部,參與研究編制國家行業標准3部。
瞿光義,男,1939年3月生,教授。主要從事橋梁設計、施工技術研究。主持設計了重慶上橋立交橋,先後負責重慶嘉陵江黃花園大橋工程、重慶——合川高速公路工程建設、奉節長江大橋工程建設。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主要從事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結構性能及設計施工技術研究,主持國家、部市級和地方科技課題20餘項,發表論文50餘篇,申請專利8項;首創「橫張預應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預應力砼八字形剛架拱橋」,獲得發明專利;目前承擔的國家級科技項目有「大型橋梁安全遠程智能監測成套技術示範」和 「大跨徑拱橋梁地震反應特性與減震控制研究」。
易志堅,男,漢族,生於1963年7月,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在道路橋梁破壞機理與防治技術、新材料、新結構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重大科技專項、交通部西部開發項目等在內的一批重要項目;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發表在國際權威刊物上,論文被SCI、EI等收錄或引用數十篇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
韓 西,男,漢族,1964年12月生,博士後,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結構動力學、振動工程、結構分析、結構試驗檢測。先後負責或主研了17個科研項目的研究。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其中被EI收錄的論文8篇,被ISTP收錄的論文1篇,主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齒輪傳動耦合非線性振動沖擊雜訊的識別與控制」2002年獲教育部全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負責的項目「橋梁振動故障診斷的理論及應用」獲2004年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獎。2004年獲重慶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吳國雄,男,1966年10月生,博士後,教授。重慶市首屆科技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重慶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主要從事山區公路線形設計理論與方法、立交規劃與設計、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分析與破壞機理、路面材料、公路邊坡治理與加固等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4部;先後承擔或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攻關項目等在內的重要科研項目10項和其它各類項目近20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
楊錫武,男,漢話,生於1963年11月,博士,教授,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主要從事路基、路面新結構與新材料研究,發表論文31篇,其中4篇被EI收錄,主持研究的「山區高等級公路加筋高路堤陡邊坡研究」獲99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重慶公路路面典型結構研究」獲2003年中國公路科學技術三等獎,獲專利1項,出版專著和教材3部。
何兆益,男,1965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交通部科技英才,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人選。中國公路學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分會理事,現為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副院長。
主要專業特長和研究方向:道路路基路面材料、路面結構分析、設計理論及施工技術;山區公路地基處理技術。近年來主持、參與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獲「山丘區高等級公路後評價綜合指標體系研究」、「重慶萬州機場高填方地基強夯處理應用研究」、「低造價縣鄉道路修築技術的研究」 「鹽漬土地基機場道面修築技術研究」等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5項。出版《高等級公路柔性基層半剛性瀝青路面》、《路橋施工計算手冊》、《路基路面工程》等學術專著與教材共5部。在《中國公路學報》《岩土工程學報》《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70篇,EI收錄3篇,受理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目前承擔國家、省部級項目多項。
徐君蘭,女,漢族,生於1936年,教授。199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跨懸索橋結構體系研究」。參加過重慶長江大橋、重慶李家沱長江大橋、重慶鵝公岩長江大橋、廣東虎門大橋、重慶大佛寺長江大橋、重慶上橋立交工程、滬寧高速路錫澄河大橋、廣西靜蘭大橋等設計和科研工作,獲得重慶市科技二等獎——「斜拉掛蘭設計研究」,交通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參研)——「靜蘭大橋工程」,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交通部優秀教材二等獎——「橋梁工程(下)」等獎項。主編出版的有《鋼橋》、《橋梁計算示例集——吊橋》、《橋梁計算示例叢書——懸索橋》、《大跨度橋梁施工控制》等著作。參編有《橋梁工程(下)》等多部著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有《大跨懸索橋重力剛度分析》和橋梁結構分析方面的論文數十篇。
向中富,男,生於1960年1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橋梁設計理論(側重橋梁結構體系、結構分析、橋梁穩定性等)、橋梁施工及控制技術、橋梁診斷及加固改造等。近年來主持、參加完成10餘項省、部級及重大橫向研究課題,出版《橋梁施工控制技術》等專著、施工手冊2部,主、參編出版《橋梁工程》等教材、計算示例5部,發表論文近30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教師獎3項。
梁乃興,男,生於1957年1月,工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高性能築路材料開發與性能研究。近年來,主持完成了10餘項研究課題。出版了《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現代道路工程材料》等專著,施工手冊一部。主編《路面材料科學》等教材,發表論文40餘篇。
凌天清,男,漢族,生於1962年2月,博士,教授。主要從事道路工程新材料、新技術研究,在核心期刊和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5篇論文分別被EI、ISTP收錄。主編交通部統編教材1部,參編交通部統編教材2部,編寫專著2部。完成的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公路工程施工設備及築路材料產品系列標准研究」特別是在楚大高速公路上利用加筋土技術成功地修築了高度達43.75米高的特高大雙面加筋土擋牆,創造了我國高速公路最高擋土牆的美譽,獲得雲南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系統地建立了一套柔性路面結構非線性分析的方法
蒙雲,男,漢族,生於1949年11月,教授。主要從事橋梁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研究,大跨徑橋梁設計與理論研究及舊危橋加固改造研究,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兩部,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烏江P.F.C吊拉組合橋設計施工工藝研究》獲1999年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低預應力三鋼混凝土連續梁研究》獲2001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劉忠,1963年8月生,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大跨徑橋梁設計理論與工程式控制制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各1項,博士論文獲得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目前在美國工作。
肖盛燮,教授,防災減災研究所所長,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部市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指導碩士研究生多名,現與重慶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及博士後。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基金項目、「春暉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西部開發科技行動」重大項目20餘項,獲部省市科技獎8項次,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6部。在研究中形成了交通設施「防災減災」領域特色,首次提出「橋梁承載力演變理論」和「工程防災鏈式理論」。
范草原,1961年6月生,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路基結構物設計理論與災害治理技術研究。
楊德斌,男,漢族,生於1964年7月,博士後,教授。主要從事建築新材料、新工藝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軍隊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在「嚴酷條件下的混凝土」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發表論文40餘篇,獲得世界華人發明金獎、軍隊及重慶市科技進步獎、博士後學術大會獎多項。
顧安邦,男,1935年10月生,教授,畢業於同濟大學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橋梁的結構行為研究和工程式控制制。多年來主持和參加了二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在大跨橋梁的非線性分析、徐變分析、施工控制及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十項,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重慶市首屆學術帶頭人、重慶市教學名師,目前正在進行「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及養護關鍵技術研究」、「大跨PC連續梁結構行為及存在問題對策研究」以及「波形鋼腹板組合箱梁橋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的研究。
劉山洪 1968年2月生,博士(後),副教授,橋梁工程系。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預應力混凝土(PC)大跨橋梁的結構行為;結構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橋梁隔震設施、技術及其性能;爆炸及沖擊效應的安全防護及其數值模擬理論與方法;智能橋梁及其設備。
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完成國家、省、部級課題十餘項。
施尚偉,男,1963年2月18日出生,大學本科,畢業院校:浙江大學動態測試與自動化儀表專業(1983),副教授,在重慶交通大學橋梁結構工程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工作,一直從事橋梁施工監測和控制、橋梁結構試驗檢測和承載力評定、結構振動試驗分析、計算機測控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來主持完成科研項目20餘項,參與重大科研試驗研究項目10多項,主持完成100多座橋梁的試驗檢測和承載力評定,發表論文10餘篇,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二次,省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
陳世民,1964年10月出生,副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主要從事結構有限元分析研究,包括大型結構空間、非線性、動力、穩定性分析,工程力學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大型橋梁安全遠程智能監測等研究方向。
撰寫學術論文多篇,專著1部,教材1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次。正從事或已完成多個課題研究,包括科技部攻關項目、重慶市重大科技專項「橋梁安全遠程智能集群監測系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橋梁工程診斷機理及承載力測試研究」,以及「北汊橋非線性極限承載能力研究」、「奉節大橋非線性穩定性研究」、「南寧永和鋼管混凝土拱橋非線性極限承載能力研究」、「Nastran系列大型有限元結構分析系統應用開發研究」等項目。
已指導或擬指導研究生的學科專業領域:大型結構空間、非線性、動力、穩定性研究,橋梁工程中的非線性動力有限元研究,橋梁工程中的工程力學,大型橋梁安全遠程智能監測
郭小宏 男 60年10月出生 教授 本科 土木建築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道路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道路工程項目管理,在公路資源配置與優化理論,公路建設項目管理,高速公路機械化施工(養護)工藝與技術等方面,在全國具有優勢與特長。
近年來科研項目及成果:主持完成的國家、省部級及國家重點工程科技項目十四項,出版著作四本。成果曾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市青年科技創新優秀獎以及部委、學校等十餘項科技成果獎。主要科研項目和成果有:
1科技部: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劃 機群智能化工程機械-道路施工機群資源配置和計劃調度。
2科技部: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劃 基於PLM的機群智能化工程機械-道路施工機群資源配置和計劃調度。
3科技部: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 高等級公路機械化施工組織技術。
4交通部:高等級公路路面工程建設項目合同最佳規模研究。
5交通部:路面工程機械化施工組織動態設計法與機械動態作業定額應用研究。
6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 公路工程施工設備及築路材料產品系列標准。
7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 舊水泥路改造施工工藝研究與施工設備指南編寫。
8重慶市科委:高等級瀝青砼路面機械化施工組織與其機械綜合作業定額。
田文玉 女 1964.11生 土木建築學院材料系副教授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材料科學專業畢業,同濟大學混凝土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共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11項,發表科研論文多篇,編寫公開出版教材多本。主要學科研究方向是無機、有機膠凝材料基建築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工程應用。
『貳』 吳寧一校的歷史
一、東陽的歷史
東陽歷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獻帝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縣制,名吳寧,屬會稽郡。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東陽縣,素有「婺之望縣」的美譽。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東陽撤縣設市,掀開了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春秋戰國:
春秋時(公元前770--前476年),吳越爭霸,屬越國;
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屬楚;
秦漢三國:
秦時(前221--前207年),推行郡縣制,埋灶東陽地為諸暨、烏傷縣之一部分,屬會稽郡。
西漢:
郡、國並行,先後屬劉賈荊王國、劉濞吳王國、會稽郡、揚州刺史會稽郡。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縣制,取「吳地安寧」之意,名吳寧,屬會稽郡。此為東陽建縣之始。
三國時,以吳寧縣屬吳揚州會稽郡。
吳寶鼎元年(266年):
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長山縣(今金華)。吳寧縣屬東陽郡。取東陽名,是因郡「在金華山之陽,水之東」。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罷郡治州,改會稽郡為越州,東陽郡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義烏(原烏傷縣)東沖要地及吳寧縣故地,襲舊郡名,建東陽縣。時有「婺之望縣」的美譽。
五代時,吳越王錢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
宋元明清:
宋,復東場縣為東陽縣,並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為寧越路,又改為金華府。
清,承明制,東陽縣仍屬金華府。
近現代:
民國時期,浙江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前後多次劃屬不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東陽解放。解放後,東陽屬金華地區(後為金華市)管轄,磐安縣先後在58年劃入、83年又劃出東陽,縣治相應變化。
1988年5月25日,東陽撤縣設市。
2003年,成為浙江省17個經濟強縣(排第13位)
二、東陽吳寧二中簡介歷史
學校創辦於1968年,現址東峴峰麓、南市路東端,佔地50餘畝。學校現有教職工72人,中高級職稱人數達73%;教學班20個,學生近千人。
學校曾引領 *** 。1991年首創東陽市少年軍校;隨後勞技教學又在省內掌聲響起,有多位同學的小發明、小創造獲國家專利;《東峴峰》文學社秉承盧宅「詩禮傳家」之遺風,曾在全國校刊評比中獲二等獎;2002年被金華市委宣傳部等單位授予「宣傳公民思想道德先進單位」;學校體育成績出色,是金華市體育傳統項目(田徑)學校。
當今,學校緊抓機遇,努力創建「學習型學校」。新課改一年來,成效喜人。獲得了金華市自然科學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東陽市美術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數學探究性學習的研究》獲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科研規劃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品位盧宅」獲東陽市首屆綜合實踐活動方案評比一等獎;學生電腦作品多人獲金華市一等獎。
吳寧二中要學誇父逐日精神,立志辦成一流學校,讓人民滿意。
三、東陽白雲雅居學區是哪裡
吳寧一校:人民路以西,吳寧東路以北,南街——西經澤巷——華康路以東,中山路以東大於306號及中山路以東的興平西路牌號,東庄小區、西庄小區的農業戶籍。
吳寧二校:東陽二建圍牆——原竹編廠以東,博大新天地廣場及以東,環城北路以南,中山路以東到306號止及中山路以東的漢寧西路牌號,通江花園。桃岩路——新塘路——百家巷以西,吳寧西路以北,南街——西經澤巷——華康路以西,白殿小區。
實驗小學:東峴路以西,吳寧東路、西路以南,百家巷——新塘路——桃岩路以東。
吳寧四校:人民路以東,振興路以北,東站路、峴峰路以東。(除成家裡小學招生范圍)
吳寧五校:東峴路以東,吳寧東路以南,人民路以西,振興路以南,東站路、峴峰路以西。
第二實驗小學:東陽二建圍牆——原竹編廠及以西,博大新天地廣場以西,環城北路以北,中山路以西,八華路以東。(除白雲片小學招生范圍)
吳寧一中:人民路以西,通江路——解放路——南街——雙峴路以東區域。雙峴路——南街以東,東街以南,十字街——朝陽路以西區域設為吳寧一中、吳寧三中教彎蠢扮育集團中山校區初一新生自主選擇就讀區域。
吳寧二中:人民路以東區域;羅屏及原榮躍小學部分范圍。人民路以東、吳寧東路以北、藝海路以西區域設為吳寧一中、吳寧二中初一新生自主選擇就讀區域。
吳寧三中教育集團中山校區(原東陽二中校址):雙峴路——南街——解放路檔孝——通江路以西,關山路——環城北路——望江南路以東區域。
吳寧三中教育集團漢寧校區(開發區初中校址):關山路——環城北路——望江南路以西區域。(除白雲初中招生范圍)
四、東陽有多少年的歷史,有什麼文化
1、東陽歷史悠久,公元195年(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建縣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素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之美稱,被譽為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和中國恐龍之鄉。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域,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歷史文化名城。東陽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孕育了北伐名將金佛庄、新聞先驅邵飄萍、科學泰斗嚴濟慈、植物學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2、文化:素稱「 歌山畫水」之地,教育發達,文化優渥。這里,地處浙江腹地,建縣已有1800多年歷史,以「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聞名遐邇。這里的文化事業,管理機構健全,文化網路遍布,設施完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1997年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市」稱號,1998年相繼舉辦首屆農民藝術節、周邊九市(縣)藝術精英(品)邀請大賽、「振興婺劇」大型戲曲文藝晚會、慶祝撤縣設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全市文化工作有聲有色,充滿了勃勃生機。 東陽的群眾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好戲連台,充分顯示出「民間藝術之鄉」的魅力。首屆工藝美術節民間文藝節目表演中,3000多人參演的《迎風大旗》、《九龍鬧海》、《吳侯盾牌》、《岸龍舟》等11個大型節目,風韻獨具,蔚為壯觀;建縣1800周年慶祝大會上,4000多人參演的《鮮花迎賓》、《東江放歌》、《三鄉奇葩》、《百獅揚威》、《吉祥巨燭》、《虎鹿秋車》等美不勝收;98首屆農民藝術節上的「千鼓鬧黌門」表演,從2米直徑的「鼓王」到小的撥浪鼓,1200多隻鼓匯聚黌門廣場,場面恢宏,其獨特的藝術風采轟動城鄉;周邊九市(縣)藝術精英(品)邀請大賽,反響強烈;「振興婺劇」大型戲曲文藝晚會,是新老婺劇精英的大薈萃,賦予古老的婺劇藝術以新的活力;慶祝東陽撤縣設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盛況空前,特別是「奔向新世紀」大型文藝晚會全由自創自導自演的節目組成,地方特色濃郁,受到中外來賓的一致好評。
五、吳寧的個人資料
1、浙江大學城市規劃系08屆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吳寧簡介 吳寧,男,1984年3月出生於浙江,籍貫龍游。
0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系,同年保送浙大城市規劃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城鄉規劃設計、遙感影像處理、城市建築和道路目標識別、三維數字地球等方面研究。
發明專利與發表論文 目前已有兩項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參與編著的教材有《城市規劃CAD》,多篇論文被《遙感學報》、美國IGARSS會議等收錄。 2、北京協和醫院教授教授吳寧簡介 吳寧,女,1931年11月出生於北京,籍貫福建。
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學專家,師從黃宛、方圻教授。 教授吳寧的工作介紹 1948~1951年就讀於燕京大學生物系醫預科,後轉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醫科,1956年畢業。
長年從事第一線醫療工作,參加診治及搶救危重患者。較全面掌握內科心血管病的基礎知識和臨床經驗。
尤其是心律失常、心電圖、臨床和實驗心電生理的專業知識及實踐經驗較豐富。主要科研工作為臨床及實驗心電生理學。
對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臨床表現、葯物效果、分類及電生理特徵均有總結及觀察。與研究生觀察缺血性動物模型中室律失常的針刺反映,缺血再注中心律失常與葯物的作用等。
吳寧教授早年參與創建阜外醫院,後來全面掌舵協和內科,同時也參加醫學院教學,主持過衛生部研究課題,擔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任委員、中華心血管病雜志副主編等學術職務。 曾於1985年獲得首屆「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赴美交流。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國內率先帶領建立並開展射頻消融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臨床工作,取得國內較好的療效,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在2008年1月31日至2月2日北京召開的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大會(CIT)上,吳寧教授因其在心律失常射頻消融中的突出貢獻被授予中國心臟介入終身成就獎。
2009年,吳寧教授被評為「協和傑出貢獻專家」。 3、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吳寧簡介 吳 寧,女,1935年出生,教授。
1954年畢業於成都無線電機械製造學校。1962年畢業於重慶大學電機系,後任教於重慶大學。
1992年評聘為教授。90~95年,任國家教委第二屆高等學校工科電工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高級會員。 長期從事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先後曾講授電工基礎、電路原理、電磁場原理等本科課,網路分析、有源網路綜合及濾波器設計基礎、電網路理論等碩士生課,和博士生課程人工神經網路、現代濾波器理論。指導碩士生12人、協助江澤佳教授指導博士生2人。
九十年代初,開始在電路原理課教學中,有計劃地進行按單元組織教學的教學法改革試點,取得良好效果,後得到逐步推廣。作為電工原理教研室主任和電路原理課程負責人,組織建設和申報優秀課程,1992年電路原理課被評為重慶大學首批優秀課程之一。
主編與科研成果 主編研究生教材《電網路分析與綜合》,科學出版社於2003年3月出版。參加編寫高校本科教材《電路原理》第二版、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於1985年、1992年出版,該書第二版獲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參加編譯《信號.電路.系統資料匯編 Ⅲ---非線性電路與系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科研工作的主要領域為現代濾波技術和人工神經網路。
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用人工神經網路實現智能有源電力濾波技術的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智能化有源電力濾波技術的研究」,研究成果「有源電力濾波器諧波電流檢測和控制技術研究」 於2002年獲教育部頒發的《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1完成人)。完成了橫向課題「腦電波的人工神經網路識別」、「大功率開關電源的研製」和「逆變電源的研製」。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4、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吳 寧,女,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6年3月生於安徽桐城,1983年9月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先後在武漢大學獲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0年7月-2004年4月在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工作,2001年6月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2000年7-9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2003年9月-2004年3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派遣在哈佛大學哲學系做高級訪問學者,2004年5月調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吳寧教授在國內較早從唯物史觀的視野研究非理性與日常生活問題,已出版相關學術專著三本,並在《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國外社會科學》、《哲學動態》、《自然辯證法研究》、《世界哲學》、《光明日報》等期刊報紙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近100多篇,其中有多篇論文引起了學術反響和關注,為《新華文摘》、《中國哲學年鑒》、《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刊物多次選介或轉載,得到了許多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相關學術論文《非理性主義的主題及其得失》榮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94-1998年)三等獎,相關科研課題「轉型期社會沖突中的非理性行為及其化解」獲2001年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六、1910年左右的歷史
1910年
2月倪映典領導的廣州新軍起義失敗。
4月汪精衛等人刺殺載灃未遂被捕,此事轟動全國。
6月孫洪伊發起第二次國會 *** *** 。
10月清 *** 資政院正式成立,舉行開院禮,攝政王載灃宣布訓辭。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後改名絳,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國近代著名朴學大師。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藤野嚴九郎生於日本福井縣,世代為醫,藤野嚴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醫生。他生於1874年7月1日,9歲時父親亡故,由大哥二哥撫養。嚴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讀小學時,同時跟酒井藩校教師野坂先生學習過漢學。1892年4月,從福井學校中途退學,進入愛知醫學校,1896年10月畢業,留校作解剖學教師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醫生開業證明書。同年7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學習解剖學一年。1901年10月,藤野應聘到仙台醫專任解剖學講師,其時藤野剛剛滿27歲。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擔任一年級的解剖學理論,他還擔任二年級的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一年級的專業課只有解剖學,一年級的正副班主任大體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擔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圍很廣,據當時仙台醫專規定,諸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管理教導、出席情況、考試成績的統計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負責。
1911年,東北帝國大學成立,1912年仙台醫專並入,成為東北帝大醫學部,所有校舍、教職員、學生原班未動。1915年決定成立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被迫於6月底提出「請求免職」,7月1日降為臨時講師,8月9日被解除講師職務。
藤野因生活關系,認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東京三井公司的慈善醫院就業。1919年回故鄉自立診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