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教授
A.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怎麼樣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廣州市惠愛醫院、廣州市腦科醫院、廣州市精神衛生中心)坐落於珠江南岸,白鵝潭畔,由美國醫生嘉·約翰(John Kerr)於1898年創辦,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三級甲等腦科醫院。醫院佔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分設芳村總院、江村院區和荔灣門診部,擔負著廣州市乃至華南地區的精神心理的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重任,是華南地區精神、神經疾病疑難重症診療中心。
醫院現有職工1400餘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者200餘人,中級技術職稱約400人,醫學博士、碩士約200人。碩士研究生導師62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5人,博士後導師15人,現有編制床位數1920張。
醫療服務上,醫院以「大專科、小綜合」為特色,設置涵蓋精神科、心理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科及重症監護科(ICU)在內的14個臨床科室和6個醫技科室。精神科包括心身醫學科、早期干預科、兒少精神科、中醫科(神志病科)、成人精神科、情感障礙科、老年精神科、物質依賴科、司法鑒定所、慢性病科、康復科、社區精神科;神經科包括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康復科、ICU,心理科包括臨床心理科、睡眠障礙科、心理危機干預中心;醫技科室包括物理治療科(MECT、rTMS),檢驗科、影像科、葯學部等。醫院擁有兩個國家臨床重點專族喚科,分別是精神醫學及中醫神志病專科;物理治療科每年安全、高效地完成兩萬多例改良電抽搐治療及經顱磁刺激治療,被中國醫師協會授予全國示範基地;葯學部可檢測40多種精神、神經科葯物的血葯濃度及葯物代謝P450酶基因檢測,為臨床醫生精準治療提供了參考,服務范圍涵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神經內科收治了大量腦炎、神經梅毒、神經系統變性病、癲癇、腦血管病、譫妄等器質性腦病患者,為各大綜合醫院提供聯絡會診,每年收治大量疑難雜症,獲得較好口碑;神經外科主要處理各種顱內腫瘤、腦血管畸形、腦出血、三叉神經痛及腦外傷等,還建立了特色功能神經外科,針對帕金森病、強迫症、難治性抑鬱症、難治性癲癇、葯物成癮開展深部腦刺激(DBS)及迷走神經刺激術治療,為難治性精神、神經疾病帶來希望。康復醫學中心,由多學科組成:包括精神心理康復科、神經康復科、康復治療部,正在打造國際一流的神經精神康復中心,採用以患者為中心、以功能為目標導向的臨床與康復一體化服務模式,可滿足從神經系統功能損傷、慢性病健康問題和精神心理疾患多層次多周期的康復需求。?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醫院專科綜合排行榜》中,醫院位列全國第七。
?在教學方面,建立了精神醫學人才從本科到博士的全系列培養體系,兆耐凱2016年醫院成立了廣州醫科大學精神衛生學院,開始招收第一屆精神衛生專業本科生,學生完成五年的本科教育取得學士學位後可進入到醫院的住院醫師培訓基地進行三年的規范化培訓,經全國統考順利拿到「四證」方可成為合格的精神科執業醫師。學生若對醫學研究有興趣,還想進一步深造,可繼續攻讀醫院導師的碩士、博士學位。醫院是國家五大精神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之一,每年可容納60名精神醫學專業、10名神經內科專業的規培醫生;此外,醫院還承擔廣州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等高校的碩、博士學位培養點和實習基地,每年招收碩士40餘名,博士3-4人,博士後6-10人。
在科研方面,醫院擁有廣東省精神疾病轉化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精神疾病臨床轉化重點實驗室、廣州醫科大學精神心理研究中心,聘請了耶魯大學、多倫多大學、中南大學湘雅二院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作為特聘教授,擁有一批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 (PI),掛牌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華南分中心;研究所佔地面積2000平米,擁有價值4000多萬的科研設備,可進行神經科學的動物、細胞基礎研究,醫院作為老牌的國家葯物臨床試驗基地,每年完成十幾項一期及二、三期葯物臨床研究;過去三年,醫院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畝此8項,科技部精準醫學等重大研發項目3項,還有一批廣東省、廣州市科技計劃重大專項,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發表SCI論文200餘篇;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儀器儀表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葯學會科技進步獎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2019年中國醫院科技量值」中,位列精神醫學專科第七名。
2017年,醫院牽頭成立「華南地區精神心理專科聯盟」,為聯盟單位提供醫、教、研、管理等全方位的合作及幫扶,獲得聯盟單位的認可及好評;在對外交流與合作上,與中南大學湘雅二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每年舉辦湘雅-惠愛精神醫學高峰論壇,並開展全面合作;與多倫多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2018.2-2022.2),開展臨床、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一系列合作項目;舉辦了兩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精神醫學高峰論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交流成果。
作為廣州市精神衛生中心,每年較好的完成了政府交給的各項公共衛生任務,包括對廣州市各個社區的精防醫生進行培訓、督導,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對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的宣教、篩查,對突發事件人員的心理危機干預,突顯了重要的責任和擔當,承擔廣州市精神心理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及廣州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來源網址:點擊查看
B. 鍾南山真的是在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工作嗎
鍾院士在廣州醫學院任院長一職,正是帶領廣醫騰飛的領軍人物。
當時鍾院士剛上任雖然擔任的是院長一職,但因有院士的銜頭,所以行政職位尤在書記之上。當時廣州醫學院下屬附屬醫院只有一院和二院,而在省內有一席之位的就只有蛇毒研究所,但鍾大菩薩既然來了這座小廟,當然得供著,自然就任了呼研所的所長一職。一直鬱郁不得志的樣子,其實擁有的都是虛名。2003年「非典」是鍾院士體現自己身價值的契機。
當了英雄,身價和地位自然是大不一樣了。現在頭銜第一位是中華醫學會會長,然後才是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醫學院院長、廣州市科協主席、廣東省科協副主席等職務。身兼如此多重要職務的人物,工作性質當然就很復雜了。你說他上班也行,因為他在廣醫附一院呼研所的工作崗位上還不斷出佳績;你說他不上班也行,因為他真的沒多少時間在那。
到一院的公交是到廣醫一院總站(靖海路),194路、40路、58路、華南新城樓巴5都到(網上資料)。
不要以為去他上班的地方可以見到他,基本上人家是傳說中的人物了。去廣州醫學院還有可能碰到他,他在學校還在一個「南山班」上課,好像偶爾還會去體育館打籃球。前幾年還住在校內住宅區,有次還被個有眼不識泰山的歹人搶了手提電腦。也不要以為去醫院可以掛到他的號,能掛他號的都不是普通人,人家可是指定的中央領導保健醫生。
C. 如何評價廣州醫科大學的附屬第一醫院
在醫療領域,評價一家醫院的品質和口碑是至關重要的。今天,我們要聚焦的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這所全國知名的呼吸病研究機構,承載著鍾南山院士的崇高聲譽。然而,實名患者的體驗卻與它的光環形成了鮮明對比,揭示出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
名頭之下的瑕疵
盡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表面看來享有盛譽,但實際情況卻讓人感到失望。醫生看完檢查報告後,竟然可以對患者和家屬不作任何解釋,僅以安排住院了事,這樣的冷漠態度令人難以接受。病人家屬的詢問更是招致了70歲以上老醫生的呵斥,這種服務態度讓人質疑醫院的核心價值觀。
流程混亂與服務質量
醫院內部的流程和服務評價讓人堪憂。門診與住院部門之間的銜接混亂不堪,患者需要重新掛號才能有住進院的可能,而醫務人員對下一步流程的指導更是模糊不清。辦理住院期間,醫院無視家屬的合理需求,反復推諉,彷彿KPI的追求凌駕於患者權益之上。
門診量的魔咒
廣醫附一以門診量作為考核指標,這導致了他們採取一些不恰當的手段來增加就診人數。比如,做核酸必須先掛號,不僅效率低下,還加重了患者經濟負擔。醫院甚至濫用核酸檢測政策,讓患者每天重復掛號做核酸,只為獲取住院資格,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質疑其初衷。
公信力的流失
住院期間,家屬的核酸檢測報告要求更是嚴格到荒謬,明明其他醫院只需24小時,而這里卻要第二天。這種差別對待,無疑是對患者和家屬的不公,也反映出醫院對門診量追求的痴迷。站在醫學生的角度,這樣的行為無異於自毀前程,消耗的是公眾對醫療系統的信任,以及醫院的公信力。
患者建議與反思
站在患者的角度,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體驗讓人難以推薦。建議大家除非必要,否則盡量避免前往。而作為醫學生,我們呼喚醫院回歸治病救人的初心,別讓門診KPI的追求成為損害患者權益的借口,因為這關繫到醫療行業的長遠發展,以及鍾老的聲譽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