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山大學國學教育與自身修養老師

中山大學國學教育與自身修養老師

發布時間: 2025-08-11 01:11:40

1. 真正的國學大師有哪些人

1、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

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2、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3、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4、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

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5、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

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1)中山大學國學教育與自身修養老師擴展閱讀:

國學解釋:

1、「國學」即「中學」

這一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但因有「西學」一說而提出與之對應的「中學」並不周全。

因為與「中學」相對應的概念應是「外學」,而「西學」則僅僅是「外學」中一部分,並不能涵蓋日學、印度學等等所有「外學」。另外,因世界各國學校一般都有大、中、小學之分,用「中學」這樣的概念,也很容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引起誤解。

2、「國學」即「國粹」

這一釋義,是針對「中學」提法太籠統、寬泛而另提出的。但顧名思義,「國粹」即國家學術文化之精粹。「國學」與「國粹」不論外延或內涵其實都不一樣,硬把兩者等同起來,無疑與事實不符:因為「國學」並非一切皆「粹」,而是有「粹」有「渣」。

因此,把「國學」與「國粹」等同,要麼名不副實,要麼等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以外的內容排斥在外,又因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之理解不盡相同,自然就很難使「國學」的內容及其解釋規范化。

而在實際操作上,這樣的釋義也行不通。主張這一說法的人,實際上認為中國傳統學術一切皆「粹」,因而把傳統學術一籃子兜進了「國學」的筐子里。

3、「國學」即「國故」

這一釋義,是針對「國粹」一說太籠統,又鑒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並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這種提法曾經被當時許多著名學者所認可。「五四運動」時期的「舊派」、「新派」「國學」家們,幾乎都使用過「國故」一詞。1919年初,新舊文化激烈交鋒,北大較保守的學者創辦《國故》月刊以「昌明中國故有之學術」。

在此背景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雜志撰文,針對「抱殘守缺」、「追摹國故」的傾向而提出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整理國故」。所謂「整理」,並非限於考證、訓詁,還包括了評判價值、探尋因果。他們既以現代觀念發掘、闡揚古學,又強調清理「國渣」,打倒「偶像」。

熱點內容
黑龍江科技大學可以轉專業嗎 發布:2025-08-11 03:35:26 瀏覽:917
湖南師范大學數學系匡教授 發布:2025-08-11 03:07:22 瀏覽:710
美國藝術大學留學 發布:2025-08-11 02:46:10 瀏覽:855
東北大學姜茂發教授簡介 發布:2025-08-11 02:42:17 瀏覽:573
美國大學研究生院校排名 發布:2025-08-11 02:30:14 瀏覽:437
南京大學教師名單 發布:2025-08-11 02:09:49 瀏覽:695
哪裡有北京科技大學博士英語真題2014 發布:2025-08-11 02:08:27 瀏覽:906
大學生補助申請理由 發布:2025-08-11 02:08:21 瀏覽:597
南開大學商學院齊善鴻教授 發布:2025-08-11 02:08:21 瀏覽:183
大學生溢價 發布:2025-08-11 01:40:13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