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南開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南開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8-12 01:39:29

Ⅰ 張克忠的個人經歷

張克忠,生於天津。父親早喪,他與母親住在家境並不寬裕的外祖父家,母親靠做些女紅含辛茹 苦地撫養兒子。張克忠不負母親的希望,小學畢業後考入南開中 學。酷愛人才的張伯苓校長非常器重這個聰明過人又非常勤奮的學生,特批准他免費就讀,又由於他長於數學,破格特許張克忠當 寒暑假數學補習班的教師,這樣小小年紀的張克忠既是「南中」的學生又是「南中」的教師。張校長開通的政策終於使這個後來的化 學英才沒有因家貧而輟學。
張克忠中學畢業後,正處於草創階段的南開大學尚不具備招收數理科學生的條件,張克忠只好就讀於唐山交通大學。但很快 南開大學設立數理科系,張克忠重新報考,成為南開大學最早的文 理混合班學生,得以再續與南開的情緣。
同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董事長簡氏兄弟設立簡氏獎學金,以資助國內大學生赴美深造。只有大學一年級的張克忠本無資格報 考這項面向畢業生的考試,而一向愛才如命的張伯苓校長親自跑 到簡氏基本招考機構力薦張克忠。有伯樂,焉能沒有千里馬。張克忠被破格允許參加考試,年齡最小、學歷最淺的他竟脫穎而出,名列第一名。1923年,張克忠得到簡氏資助赴美留學,並且進入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在美國也是一門新興學科的化學工程學。從此,他一生的生命指針便指向了化工。
學院中被人們戲稱為化工「鼻祖」的著名教授路易士(W.K.Lewis)非常驚訝於張克忠這樣一個來自科學落後的國度的學生竟 有著這樣好的數理化功底和英文水平,親任張克忠的導師。
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終於使張克忠在五年後戴上了博士的桂冠。1928年,麻省理工學院在授予張克忠 科學博士學學位的同時,出版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擴散原理》一書。此書立刻轟動了美國科學界,一向不被看重的中國人竟令美國科學界大長見識,「擴散原理」被定名為「張氏定理」。那年張克忠只有二十四歲。
張克忠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以驚人速度學完一般需八九年才能完成的從大學本科到博士生的全部課程和實驗,寫出了高水平的博士論文。論文提出的擴散原理,是他研究精餾過程機理,將原基本擴散方程積分,結合實驗數據,對影響塔板效率的因素作定量分析得到的成果。這一擴散原理很有指導意義,被稱為「張氏擴散原理」,至今仍被沿用。1928年,張克忠以優異成績成為在該院獲得化學工程科學博士的第一個中國人。導師路易斯對張克忠的成就和才能極為贊賞,執意要他留下作助手,但張克忠懷著為祖國培養化學工程人才和振興化學工業的強烈願望,毅然離美歸國,回到母校南開大學。
路易士教授執意把自己最得意的學生張克忠留在麻省理工學院,先後三次為他安排職位。一面是工作生活條件都優越的美國,一面是科學上還是一片荒蕪的貧困的祖國。出於一片赤子丹心,張克忠選擇了後者,義無反顧地拒絕了導師的好意,返回祖國.
就在張克忠回國的前夕,他曾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同學後來的化工學家張洪流促膝長談。他向張洪沅談到在擁有廣闊海陸資源 的中國,發展化學工業是一條可行的富國之路。張克忠還談到他 非常敬重張伯苓這位愛國的教育家,非常熱愛南開,為了報答恩師 的知遇之恩和母校的培養,他決定接受南開大學的聘請去任教,盡 管當時南大由於要自募經費,資金有限,能給他的薪金與國內同等 學校相比相差較大。張克忠甚至還說動了張洪流學成歸國後也來 南開,因為那裡大有「用武之地」。
張伯苓的理想是把南開辦成國人公認的名牌大學,而當時,南開與清華、北大這些知名大學相比,無論是在教授陣容、設備條件還是在經濟力量方面都相差甚遠,怎樣辦出自己的特色呢?張校長根據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認為教育本來就是要培養有用人才,研究也應切合國計民生,於是他決定抓住「應用」二字下功夫。
長於應用化學的張克忠的歸來,無疑使張校長如久旱逢甘霖 般興奮,難怪當時一些先生們開玩笑地對張克忠說:「張校長從麻 省理工學院得到了及時雨。」張克忠一向非常贊同麻省理工學院」 理論與實際並重」、「教學與科研並舉」的辦學方針,這本身就與張 校長的想法一拍即合。張克忠確實是張伯苓的「及時雨」,而張克忠回到南大也是如魚得水,馬上大幹起來。
張克忠受聘於南開大學時年僅25歲,是當時最年輕的教授。他首先積極創建化工系和工學院。1931年8月,化工系成立,他立即延聘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博士張洪沅教授,以及高少白教授、蔣子瞻研究員、伉鐵雋講師等來校,分別講授化工原理、化工計算、定量分析等課程。張克忠親自講授工業化學。他還每年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參加實際工作,如化學分析,設備安裝和調試等。張克忠是中國化學工程學會創始人之一。為活躍學術交流,張克忠和中國化學工程學會的同仁創辦的《化學工程》雜志於1934年起在天津出版,他擔任經理、編輯。文章用英文發表。每年4期,為1卷。這是我國第一本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化工類高水平學術刊物,頗受化工界同行重視。
應用化學研究所與化工系相繼建立起來,恰恰符合了「教學與科研並舉的方針」。張克忠也身兼應化所所長和化工系系主任之職。
在《南開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章程》上這樣寫道:「本所目的,在研究我國工商業實際上之問題,利用南開大學之設備,輔助我國工商界改善其出口之質量,俾收學與社會合作之實效。」張克忠強調「科研與生產並舉」,應化所進行的研究課題並非取自書本用之「象牙塔」,而是直接接受各工廠的委託搞技術攻關,解決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常說「要把科學技術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當時應化所所採取的科研與生產直接對接的方式無疑是最快的轉化方式了。
草創時期的應化所十分簡陋,設在當年教職員宿舍的鍋爐房附近,只有幾間低矮的小平房,屋裡是式樣各異的舊桌子和幾條長板凳。隨著科研與委託業務的發展,舊址實在不敷應用才搬到了 當時南大的理科教學樓——思源堂中的一間大教室。人員也非常精簡,全所人員最多時不過十五個,其中包括著名的化學家邱宗岳、楊石先和高長庚(字少白)教授,與張克忠「海外盟誓」的張洪流回來後擔任副所長兼研究部主任。雖然條件差,人員少,但大家卻都精神飽滿,工作效率也很高。張克忠更是以身作則,每日不分八小時內外,也沒有假日這類觀念,把教學之外的全部精力都投人了應化所。
人們常說,應用化學研究所與何廉教授主辦的經濟研究所是張伯苓的兩顆掌上明珠。事實上,應化所也確是為南大增輝不少。
1933年6月,應用化學研究所接受了天津利中硫酸廠的設計、建設和投產任務。至1934年5月,試車成功,運轉良好。這個廠年產3萬噸硫酸,總耗資僅13萬元。此前廠方曾想委託外商承包,要價25萬元,還需另付外籍工程師和焊工生活費。兩者相比,節約投資10餘萬元。硫酸廠的建成,大長了中國化工科技人員的志氣,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1932年到1936年,應用化學研究所先後接受分析化驗樣品共約300多個。有的對原有分析方法作了改進,如錳礦石中錳含量的分析。還幫助企業研究解決了不少生產難題,如茶油硬化、蜂蜜脫臭、草帽辮漂白、印刷製版膠、自行車鏈發藍劑、手電筒反光鏡等。該所還仿製了金屬磨光皂、油墨、復寫紙、製革發光水、漿紗粉、辣醬油等產品;自行試製成功了酒精、硬脂酸、油酸、甘油、鉀皂、黃鉛粉、紅鉛粉等。這些雖然都只能小量生產,但對緩解市場需要,抵制洋貨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當年的應化所報告書中可見,在1932年到1936年五年間,應化所共接受委託分析化驗樣品323個。其中,美國的《化學文摘》曾摘錄了應化所研究人員對Goutel氏的煤發熱值計算方程式的修正以及對錳礦石內含錳量的分析方法的改進兩項研究工作的 要點。為了抵制洋貨,應化所還仿製了一些輕工業產品。同時,為了更好地解決生產難題,應化所還派人親自送技術上門,可謂「傳授到家」。
在應化所的委託工作中,有一件事值得特書一筆,那就是天津 利中公司硫酸廠的設計和建築。天津利中公司原本想讓外商包建一座日產三噸的硫酸廠,外商開的價是設備費25萬元加上負擔一名工程師每天15美元和兩名焊工每人每日5美元的工資,而當時利中公司所能籌集的資金總額不過20萬元。在此種情況下,利中酸廠的發起人趙雁秋與吳印塘兩先生慕名找到了應化所。張克忠 欣然同意,並和張洪沅、蔣子瞻二位挑起了這個重擔。從1933年6月開始投入設計到1934年5月酸廠試車成功,公司只花費了13萬元投資,酸廠就建成投產,各項包工指標都超過了外商。原來想撈些「油水」的外商除了嘆惜外,也只有嘆服了。利中酸廠的建立無疑給天津制酸工業奠定了基礎,也讓中國化工科技人員大長了志氣,應化所在1934年報告中記錄了這件事並得出結論:「中國問題可由國人自行解決」,「中國工程師未必不如外人也」。
大大小小的工廠一個接一個委託應化所解決生產中的問題, 在30年代中期,張克忠的應化所可謂「買賣興隆」了。應化所賺到 一些資金,又用於擴充設備和支持進一步研究。「以所養所」,張克 忠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以校養校」,手頭桔據的張伯苓應該微笑了.
應化所與化工系本來就是相得益彰,化工系學生在這里找到了實踐場所,而一些優秀的學生也成為這里的技術力量;後來天津市半導體研究所所長伉鐵鐫在應化所成立時只有大學二年級,但 也加入了所里的分析研究工作。
化工系雖辦起來了,但作為新興學科的化學工程學,國內沒有現成的教材,開始張克忠與張洪沅二人翻譯國外教材。後來二人乾脆與浙江大學的一些教授們開始自編教材,數易寒暑,中國化工學者自撰的化工教科書出版了。
此外,張克忠還會同各地同行對化工名詞進行重新審定和編譯,改變了中國化工名詞都是「舶來品」的局面。 正在張克忠的一所一系欣欣向榮的時候,1937年走近了……
1937年7月29日午夜一點,蓄謀已久的日本侵略者炮轟天津城,而炮轟目標之一就是南開大學。張克忠苦心經營的應化所與化工系也遭轟炸,南開蒙難,他未在現場,而是在南京協助范旭東、侯德榜擴建硫酸鈕廠。留守的高少白教授與伉鐵鐫冒著炮火搶救出了許多的設備,隨後,他們攜帶著這些設備隨南開遷往西南後方。
張克忠雖然與妻子、母親、二兒子在重慶團圓,而大兒子張松 壽卻因兵荒馬亂罹病不得治療而夭折了。承受著喪子之悲的張克 忠沒有消沉,在重慶重建應化所和化工系,他終日忙碌奔波,不遺餘力地與困難斗爭,還創辦了小規模的工廠——南開化工廠。化工廠最初的情況是不錯的。
但是國難當頭,科研困難可想而知。燒鹼、硫酸一類最普通的化學葯品也得從香港進口。儀器則多半隻能購用本地偽造的,這些儀器欠靈敏,實驗誤差大得驚人。那時只能是有哪些葯品,就做哪些研究,有什麼設備,就開展什麼工作。張克忠縱有雄心壯志, 終究化為無聲的嘆惜!化工廠關閉了,應化所也停止活動,張伯苓的掌上明珠就此失落了。
在此之前,同樣是時局的影響,張克忠協助范旭東、侯德榜進行的永利寧廠擴建工程也受阻。張克忠慨嘆:永利沽廠(同為范,侯所開)生產鹼,在東南亞僅次於日本。范、侯請先生此次傾盡心 血擴建永利寧廠(在南京)發展硫酸5亞的生產,這樣有了酸鹼一對翅膀,中國的化工可望展翅高飛了。但是終於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天不遂人願。
國難當頭,張克忠原本想辦好一系一所並在南開辦一個中國 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想破滅了。而他並沒有停下腳步,他感到大敵當前,身為七尺男兒,即使不能親赴沙場抗外侮,也應追隨愛國的實業家范、侯諸前輩為振興民族工業、發展化學工業做一番事業。張克忠走出書齋,開始辦工廠搞技術,可惜這條路一樣不順利。
天府之國的四川 地,地下寶藏豐富,范、侯以及張克忠等人 在四川的老龍壩、五通橋一帶打鹽井,並創辦了永利川廠。在當時,技術落後的中國的制鹽業仍是使用鹵水經濃縮而後製成鹽的笨辦法。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永利川廠想採用德國的專利「察安 法」,於是派侯德榜、張克忠等去德國。在柏林的談判桌上,趾高氣揚的洋人百般刁難,竟至提出用這一專利生產出的產品不準到「中國以外的東三省去賣」,在他們的眼裡東三省已不是中國領土。侯德榜怒不可遏,當即正告德方:東三省是中國的領土,我們的產品當然要銷售到東三省去!洽談就此破裂。
張克忠認為,德國之行雖然沒有買回察安專利,但是買回了比之更為寶貴的教訓。一個民族不御外侮,根本無所謂富強,弱國無外交,弱國連與外國人進行平起平坐交易的權力也沒有。中國人要富強首先要靠自己。
侯德榜可謂與張克忠心有戚戚焉,他向化工界同行呼籲:「黃頭發、藍眼珠的人能夠搞出來的東西,我們黑頭發黑眼珠的人一定也要搞出來!」侯德榜卧薪嘗膽,苦鬥三年,共進行五百多次試驗, 創出了震驚中外化工界的
「侯氏制鹼法,打破了國外專利的壟斷, 化工界同仁無不為之振奮」。
這一時期,張克忠出任昆明化工廠廠長,在別人眼裡這或許是大材小用,而他卻甘心情願,或許他覺得那裡可以誕生中國化工業騰飛的「雙翼」。事實上張克忠正是這樣做的:他親自設計改造舊有的設備,生產出了硫酸;在缺乏先進設備的情況下,經過一番努力,土洋結合,生產出了小批量的純鹼及食用鹼。也許個人的命運、事業的成功總是與國運聯系在一起的,日本侵略者很快加強對西南的封鎖,昆明遭到轟炸,張克忠嚮往的發展已成為海市蜃樓。
抗戰八年,張克忠屢次拼搏雖取得了不少成果,卻屢次陷入無可奈何之境。好在他從未放棄過,幾次三番從頭做起,痴心不改地做著祖國化工事業的騰飛之夢,但不知好夢何時圓?
45年8月抗戰勝利了,歡天喜地的張克忠帶著一批精良的技術骨幹同赴青島接收敵偽化工廠,八年的抗戰結束了,該是重整河山的時候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共有11個化工廠產品投放市場,而當一切才有起色的時候,內戰爆發了。1946年底宋子文派人與張克忠談判,想給張克忠一個經理之類的職位,實際目的是想囊括這十幾家化工廠。張克忠無力與宋子文「鬥法」,最終揮淚放棄了青島的工廠。
本來篤信科學的人是不該講緣分的可說來也奇怪漲克忠自從進入南開中學以來,事業發展最輝煌的時刻都是在南開渡過的, 他與南開有著解不開的情緣。
1947年,也就是南大復校不久,張克忠回來了,擔任工學院院 長兼化工系主任並重建應化所。
此時張克忠教授上「工業化學」課,並親自利用業余時間編寫該課程的教材,《無機工業化學》與《有機工業化學》兩書相繼出版了。
張克忠是位嚴師。據當時張克忠的學生現在天津大學化工系副教授姚玉英回憶:「張先生常常是還沒講課就考試,使大家非常緊張,上他的課之前必須預習,而考完試之後,他又會根據考試中 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一來大家記憶非常深刻 …… 他的考試非常難,有一次全班只有一個同學及格。同學們都怕他。……一次我做實驗時,用電爐加熱,由於想去拿一些東西, 只離開了片刻。正巧被張先生看到,他狠批了我一頓,因為接操作規程是不允許的。百分之一的疏漏都可能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大家雖怕他,卻誰也不得不折服於他在學術上的嚴謹……張先生的家長作風很嚴重,在我畢業前夕,他根本就不與我仔細談談,徵求一下我的意見,而只是對我說一句『你留校』,也就替我決定了我的命運。」話雖如此說,姚玉英如果不是出於對老師的一片敬畏之情,想離開學校也並非難事,張克忠的三個字決定了她的大半生。
其實,張克忠也是一位「慈師」。張克忠是在恩師張伯苓的幫助下才沒有被貧困壓服而得以完成學業的,張克忠對於貧困的學生也有著一份特殊感情。現南開大學化學系的申泮文教授以及天大化工系前主任張建侯教授等人都在不同時期接受過張克忠的幫助。
政治風雲變幻,張克忠看清了國民黨的本質。1947年下半年,老朋友楊公庶想拉他去台灣辦公工廠經營,張克忠永遠無法忘記青島十幾家工廠被宋子文吞並那段傷心的經歷,他果斷回答了楊公庶:為蔣介石、國民政府去殉葬,我是絕對不幹的。並且勸楊也不要去。張克忠由於情緒過於激動在由上海回天津的途中,暈倒在飛機上,經
急救脫離了險情,但高血壓卻就此紮下了致命的病根。
很快,天津局勢緊張起來,學校成立了「安全委員會」以做好護校工作張克忠也是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張克忠與工學院師生齊心合力,在最後的黑暗中,保護了應化所、工學院各系,迎來了天津的黎明。
解放初期的日子裡,張克忠接受著新中國溫暖陽光的照耀。 南開的校友周恩來關心張克忠和發展化工的問題。他應邀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並應邀列席最高國務會議。 在與會的第一天,張克忠感到自己尚未為新中國做出值得稱道的貢獻,不願在指定的席位上人座,而是選了個不顯眼的末席坐下來,想不到周總理很快發現了他,並且走過來,微笑著拉起他走到毛主席身邊,介紹道:「這是張克忠,子丹教授。」毛主席竟早就對他有所了解,見到他彷彿見到老朋友一樣高興。毛主席說:新中國要富強,就要發展科學,發展化學工業,你們任重道遠啊!張克忠激動不已,感到那個二十幾年來不斷做著的祖國化工騰飛的夢已不再遙不可及。

Ⅱ 南開大學的名人有哪些

南開大學名人較多,列舉如下三個:

1、周恩來:生於1898年,死於1976年,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是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

2、陳省身:生於1911年,死於2004年,出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是美籍華裔數學大師,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他在整體微分幾何的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譽為「現代微分幾何之父」。

3、吳大猷:生於1939年,死於2000年,原籍廣東高要,畢業於南開大學。1939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1943年獲教育部第一等科學獎金,1946年赴密西根大學任客座教授,1948年被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Ⅲ 南開大學名人

南開大學的名人有:張伯苓、嚴修、陳省身、胡世華、姜立夫、張偉平、吳大任、江澤涵、龍以明、孫昌璞、周恩來、於方舟、徐紹史、王安順、楊明生、喬保平、李祥林、彭文生、王麗麗、李振江、尹滄海、魯園等。

一、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二、楊明生,男,漢族,1955年8月生,遼寧海城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

三、孫慶聚,1951年出生,男,漢族,山東省臨沂市羅庄區人。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研究生學歷,教授。

四、李建華,男,漢族,1954年9月出生,河北故城人,1969年12月參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

五、雷鳴山,男,漢族,1961年9月生,山西河曲人,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4月參加工作,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高級經濟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開大學

Ⅳ 為啥有人說艾躍進是南開之恥

因為艾老師點破了所謂公知的真面目。

南開教授艾躍進當年去北大演講時,一位北大學生驕傲的問他:「老師,我們北大大概有1/10的學生在美國留學,你們南開有多少?」

艾躍進笑道:「我們南開肯定沒你們多了,請問你們回來了多少?」

那學生傻眼了,回答說:「哎呀,不好意思,回來的不多。」

艾躍進道:「那就是你北大的恥辱,都走了,都給別人服務去了。那老一代海歸要都不回來,中國能有兩彈一星嗎?」

用艾老師自己的原話點評:

別扯什麼物質條件不行,什麼人際關系緊張,物質條件不行還能比五六十年代差嗎?你嚮往的是西方物質條件,你不願意在一個貧困的祖國為自己國家做貢獻,你就明說,還找別的借口乾嘛。

這幾年真是從國外回來的除極少數愛國者之外,那大部分不都是混不下去才回來的嗎...當然了出去轉一圈也好,漲漲世面也不是壞事,別太那麼高。

艾躍進個人簡介

艾躍進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哲學專業,畢業後在校團委工作,後組建軍事研究小組,開設課程。生前曾任南開大學教授。

全國著名演講家,口才藝術、社交禮儀專家;領袖學、成功學、軍事學專家;國際問題和形勢政策專家;中華規范婚禮創始人;

著名策劃人、主持人,天津市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多次接受新華社、央視《新聞聯播》、《新聞頻道》等媒體的采訪,擔任天津電視台四個欄目的嘉賓,被媒體評為「魅力教授」、「最受歡迎教授」。

每年在全國各地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北大、清華等著名學府,舉辦上百場講座和演講,現場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曾擔任天津市高等學校軍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市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市國防教育協會理事,天津市台灣問題研究會理事,天津市婚慶協會總顧問,天津市博士達教育咨詢公司首席專家,天津市水上勇敢者冬泳俱樂部秘書長,南開大學演講團團長兼藝術總監。

熱點內容
國防科大博士導師目錄 發布:2025-08-12 03:23:42 瀏覽:714
揚州大學新生報道時間 發布:2025-08-12 03:18:46 瀏覽:600
墨爾本大學美國 發布:2025-08-12 03:18:16 瀏覽:199
溫莎大學碩士錄取時間 發布:2025-08-12 03:00:20 瀏覽:837
陝西高水平大學名單 發布:2025-08-12 02:54:47 瀏覽:801
大學生服兵役期間可以考軍校嗎 發布:2025-08-12 02:53:19 瀏覽:910
大學裡面學不會能問老師嗎 發布:2025-08-12 02:34:49 瀏覽:915
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金教授 發布:2025-08-12 02:28:12 瀏覽:586
廣州中醫葯大學羅教授 發布:2025-08-12 02:23:19 瀏覽:273
青海大學二本專業 發布:2025-08-12 02:15:34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