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建軍
① 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大師級的人物呢
給你一個參考啊,以下都是名人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
第二屆回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名單答
(共30人)
一、顧問
徐文良 原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
張耀燦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二、主任委員
鄭永廷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
三、副主任委員
吳潛濤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澍軍 東北師范大學教授
黃蓉生 西南大學教授
駱郁廷 武漢大學教授
四、委員
祖嘉合 北京大學教授
張再興 清華大學教授
劉書林 清華大學教授
劉建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陳秉公 吉林大學教授
邱柏生 復旦大學教授
余玉花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徐建軍 中南大學教授
羅洪鐵 西南大學教授
王樹蔭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王秀閣 天津師范大學教授
蘇振芳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王宏維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
張立成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楊曉慧 東北師范大學教授
高國希 復旦大學教授
沈壯海 武漢大學教授
萬美容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李 輝 中山大學教授
林伯海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盧黎歌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錢廣榮 安徽師范大學教授
彭慶紅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② 劉建軍的代表性著作:
1、《馬克思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馬克思主義信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3、《追問信仰》,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愛國主義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5.《思想理論教育原理新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代表性論文:
1.《信仰的對立:馬克思主義與宗教》,《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6期
2.《「馬克思主義新宗教」論評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3.《論社會思潮的發生.發展與消退》,《學術月刊》1995年第2期
4.《論馬克思主義是很朴實的道理》,《馬克思主義研究》1995年第4期
5.《論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研究》 1997年第2期
6.《傳統文化中的信仰概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7.《試論三種非宗教的信仰形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8.《從丁光訓神學思想看當代中國人信仰的特點》,《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9.《毛澤東與現代中國人信仰的變遷》,《華北電力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10.《接受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2期
11.《信仰教育: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的本質內容》,《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12.《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理想信念領域的變化?》,《前線》2001年第8期
13.《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14.《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8期
15.《共產主義理想追求的新闡釋》,《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4期
16.《關於理想信念教育的幾點理論思考》,《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1期
17.《從信仰視角看為人民服務》,《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第12期
18.《試論思想教育與思想自由的關系》,《思想理論教育》2005年第10期
19.《集體主義的理論證明》,《思想理論教育研究》第2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20.《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時代內涵》,《黨建研究》2006年第5期
2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高校理論戰線》2007年第4期
22.《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思想理論教育》2007年第7、8期合刊
23.《馬克思主義學術視野中的信仰概念》,《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8期
24.《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徵》,《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第9期
25.《試論意識形態的基本結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12期
26.《科學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歷史使命》,《學校黨建設與思想教育》2007年第12期
27.《論共產主義社會「按需分配」實現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1期
28.《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必然」論斷及其當代闡釋,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29.《關於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若干問題》,思想理論教育,2008年第7期
30.《〈共產黨宣言〉中的十個必然性論斷》,《北京高等教育》2008年第7-8期
31.《試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的學科歸屬》,《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8期
32.《共產黨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33.《親歷與思考:柏林反資本主義危機大遊行》,《理論視野》2009年第6期
34.《社會大氣層:對意識形態概念的新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25日
35.《恩格斯早年的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論著——〈德國民間故事書〉一文初探》,《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1期
36.《激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職責》,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第8期。
獲獎情況:
1、參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於2002年11月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3、參編《鄧小平理論青少年讀本》於2001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4、《馬克思主義信仰論》一書於2000年6月獲中國人民大學第七屆優秀科學成果獎。
5、參編《新時期的旗幟》(鄧小平理論教學片)於1999年12月獲首屆「國家音像製品獎」。
6、《論馬克思主義信仰》一文於1998年12月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③ 到哪裡去尋求理想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宣傳文化領域「四個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應該到社會的發展中去尋找和追求理想。 ■劉建軍在信仰及其實踐中,包含著對理想的尋求與追求。縱覽人類對理想世界的尋求,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路向:一是到「天上」去尋求理想境界,二是在心靈中尋求理想境界,三是在社會中尋求理想境界。這幾種不同的路向,體現了不同的信仰體系和不同的文化類型。 首先,到「天上」去尋求理想境界。宗教就是這樣的。比較成熟的宗教體系都有其終極性的理想世界,基督教講「天國」,伊斯蘭教講「天園」,佛教講「西方極樂世界」等。這些理想世界基本上都是不存在於人世間的,而據說是存在於天上或天外。但究竟指的是什麼地方,也比較模糊。其實,宗教里講的天國、天堂,並非實指,也不能深究,它不過是代表一種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是一種虛幻的理想——一種超級的「烏托邦」。正因為如此,宗教講的天國及其到達,都不是指我們現實的人或我們現實的生活方式。 宗教對天國世界的預設雖然是虛幻不實的,但它作為一種與人的心理期望相對應的價值存在,對宗教體系和宗教信徒的生活起著很大的引導作用。人期盼一個遠方的理想世界,不論這個世界是否真實存在,只要這個理想世界能夠使相信和追求它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起到精神上的引領作用,使人們思想感情和行為能超出個人的功利眼界而得到精神文化上的提升,無疑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特別是當信仰者對天國世界的嚮往和追求並被引上社會道德的路徑時,當這種追求變成一種正向的道德追求時,它就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行善積德上天堂,傷天害理下地獄」,這樣的表述雖然不具有科學意義,但卻具有一定的道德意義。 其次,到人自身中特別是人的心靈中去尋求理想境界。道德現象中的理想人格追求集中體現了這一點。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宗教的成分,但佔主流的不是宗教而是道德。在理想追求方面主要是道德理想,而不是宗教的天國理想。中國人對理想世界的態度,往往不是向外探求,而是反身向內尋求,更多地體現在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上。當然,我們也並不是沒有向外的理想追求,但這種追求往往是從內在的理想追求開始的。「治國平天下」算是一種治世的理想,但這種理想的追求是從「格物致知、正意誠心」開始的。 對道德理想的追求,是一種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道德本身雖然離不開日常的人倫,但人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卻可以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境界,不僅可以協調人際關系,而且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這種在人自身中探求理想的做法,使我們營造起了博大的道德文化,為我們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支撐點,也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正向的引領。注重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在當代社會中尤其具有啟發醒世的作用。不過,對道德理想的追求也有其不足,即過度關注人的心內世界而忽視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和改造。 再其次,到社會中去尋求理想境界。社會生活是人們理想追求最基本的領域和空間,人應該首先和主要地在社會生活中追求和實現自己的理想。這里既包括理想的社會狀態(社會理想),也包括理想的人生狀態(個人理想)。這兩者相互聯系,個人理想融入到社會理想之中,豐富著社會理想。但是,社會往往是不完善的,甚至有時是令人失望乃至絕望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就可能會脫離社會,到社會之外甚至物質世界之外去尋求理想。 同樣是在社會中尋求理想,至少有三種路徑:一是到社會的「過去」去尋找,二是到社會的「邊緣」去尋找,三是到社會的「未來」去尋找。 有些思想家喜歡向後看,認為理想社會存在於消逝了的過去,社會的變化和發展離理想界地越來越遠。因此,尋求社會理想,就要回到遙遠的過去,事實上是回到原始社會末期去。這樣的理想尋求是開歷史倒車的,不現實。還有一些夢想家,包括近代西方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到社會的邊緣地帶,比如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大洋深處的海島等處找尋理想的境界,這體現了他們理想的虛幻性。陶淵明的桃花源是一處不易尋找的地方,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島」本身就是烏有之處。 馬克思主義主張到社會的未來中、到社會的發展中去尋找和追求理想。社會本身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完美的,但社會本身是發展的。在這樣的發展空間里,可以容納更多的理想成分。共產主義是一種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社會形態。這個社會形態的到來無疑是一個長期的甚至十分漫長的過程,但不論這個過程有多長,只要社會是不斷進步發展的,它一定會越來越接近並最終達到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