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浙江大學107個教授狀告電信

浙江大學107個教授狀告電信

發布時間: 2025-08-13 17:09:56

⑴ 以鄭強為首的107位浙大教授聯名狀告杭州電信的結果是什麼

結果是:在杭州市紀委「糾風辦」主持下,以杭州電信局副局長孫志華率幾位中層幹部為一方,以鄭強等12位浙大教授為另一方,展開了一場對話,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並沒有就核心問題取得共識。

事件經過:

由浙江大學107位教授聯名撰寫的《關於杭州電話收費中嚴重侵犯消費者利益的情況反映》,揭露杭州市電信局有收取長話「振鈴費」的「腐敗行為」。所謂「超短時長話」,就是通話時間在10秒鍾以下,相當於對方僅「喂喂」幾聲就掛斷了。比如,同一個被叫號碼,在去年12月14日15時8分28秒至15時8分40秒內出現5次計費,每次通話時間2—3秒鍾,計費1.2元。這是給西安打電話,連撥5次,都只是振鈴,而未通話,實際上杭州電信局收了她7.5元「振鈴費」。

面對教授們提供的長話費明細單,電信局方面承認存在超短時收費現象,但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被叫電話的終端有副件,如傳真機、錄音等設備,可以在主叫用戶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構成通訊迴路,雖然主叫方並未通話,其實電話已接通,收費系統開始計費。電信局否認收了「振鈴費」,並否認由電腦完成的計費系統有問題。

(1)浙江大學107個教授狀告電信擴展閱讀:

事件影響:

浙大教授與杭州電信局對話的內容被媒體披露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振鈴費」成為杭州市民近日來街談巷議的中心話題。一些市民向媒體反映,他們也發現超短時話費現象,呼應教授們的質疑。

據杭州《都市快報》報道:一個在電廠工作的鄭女士說:「我家情況跟教授們一模一樣,去查查賬單,有1分鍾打了4個長話的記錄,弄都弄不懂咋回事?」一位汪姓店主反映:他的店有一部公用電話,顧客打長途電話,明明沒有接通,可計價器已經開始跳了,為此他每月差不多要損失300多元。

據《浙江青年報》報道:一個名叫張揚的市民向該報反映:去年7月份,他去杭州市電信局要了一份長途話費清單,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其中有兩次電話計費,被叫號碼是同一個,第一次計時1分49秒,但僅隔1秒鍾,又有一次計時12秒。他肯定自己只打了一次電話,卻被收了兩次電話的費用。再說,只間隔1秒就打兩次同樣的電話,也令人難以理解。他為此要求杭州電信局作解釋。回答是被叫機終端連有傳真機或留言電話之類的東西。

而張揚說,被叫電話是打到朋友家的,根本沒有裝這些玩藝。經過兩個多月交涉,電信局終於承認可能是計費交換機有點問題,補了張揚100元錢。張揚認為:「浙大教授們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說話,這件事如果最後有了圓滿的結果,對大家來說都是好事。」

⑵ 吳冠中資料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

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

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


(2)浙江大學107個教授狀告電信擴展閱讀:

2010年,吳冠中再贈5幅水墨作品給香港藝術館作永久收藏,據介紹,此次香港藝術館獲贈的5幅畫作均為水墨作品,其中4幅為2010年的新作,包括《休閑》《幻影》《夢醒》和《巢》;另一幅為2001年創作的《朱顏未改》。

2006年9月,他將油畫長卷《一九七四年·長江》及水墨畫《江村》《石榴》3幅作品無償捐贈國家,並永久珍藏於故宮博物院。

⑶ 這個人的生平簡介

吳冠中,1919年出生,中國現代畫家。
1919年7月5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一個鄉村教師家庭。從無錫師范初中部畢業後,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
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他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等。

根據《吳冠中年表》中可以知道,1939年,吳冠中20歲,吳冠中於國立藝專期間,酷愛梵高、高更,在畫面中喜用大紅大紫強烈的色彩,給自己取名「吳荼茶」的筆名,後改為「荼」,專做畫面簽名。
參考資料:《吳冠中全集》第九卷《年表-1939》

吳冠中,別名荼,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1964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79年,當選中國美協常務理事。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根據《吳冠中年表》中可以知道,1939年,吳冠中20歲,吳冠中於國立藝專期間,酷愛梵高、高更,在畫面中喜用大紅大紫強烈的色彩,給自己取名「吳荼茶」的筆名,後改為「荼」,專做畫面簽名
吳冠中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十餘個主要城市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館、堪薩斯大學藝術館、紐約州聖約翰博物館及底特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市立塞紐奇博物館等舉辦畫展。已出版個人畫集50餘種、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生命的風景》、《吳冠中文集》等十餘種,曾寫《橋之美》。
編輯本段藝術家生平

從無錫師范初中部畢業後,吳冠中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
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他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吳冠中素描、色彩畫選》、《吳冠中中國畫選一輯》、《吳冠中散文選》等
編輯本段解讀吳冠中
專注於該專注的

羅列吳冠中畫作價格的變化或拍賣成交率無疑會令讀者厭煩。概言之,他是中國在世畫家中畫價最高的。毋庸諱言,大多數人是因為他畫價的驚人而引起對他畫作的興趣。
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大眾所關心的畫價變化,恰恰是他最不關心的。畫價價值連城,他本人卻生活簡朴,不尚虛華。
在吳冠中先生眼裡,藝術市場受到人際關系、利益包裝、經濟沉浮等人們無法迴避的因素影響。市場價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樣,價格低了,也沒必要沮喪。藝術品的優劣,能否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後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確。
莊子曾謂「凡外重者內拙」。吳冠中則如是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
一以貫之的認真
早就聽說吳冠中先生是較真兒的人: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全部毀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目的只有一個: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
不久,筆者便親身領略了吳冠中的認真勁兒。1993年初,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與香港東方藝術中心聯合舉辦「東方杯」國際水墨畫大賽,邀請吳冠中,張仃、劉迅、劉勃舒、朱乃正、鄧林、袁運甫、王明明、李松為評委。評獎的當天上午,七十多歲的吳先生准時來到人民日報社,穿一身休閑的西服,腳著運動鞋。
第一輪,淘汰不佳的作品。禮堂四壁掛滿畫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錯的也會有同樣的命運。每每見到模仿評委畫風的作品,評委們都會會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選。模仿妨礙藝術家的真情流露。擔任評委會主任的吳冠中給大賽的題詞是:「自家真情,勿效東施。」
第二輪,評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吳先生認真地審視每一幅作品,遠看近觀,有時屈膝下蹲審視作品,不時在小本子上認真記錄,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後來,我們和公眾一起領略了這位藝術家的認真勁兒。對簿公堂恐怕是吳冠中抗爭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11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同時賠償經濟損失。最終,吳冠中勝訴。
為何眼裡揉不進沙子?藝術家應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吳冠中告誡人們說。
出入與拖鞋
中國書畫之道,深不可測。歷代名家非常注重處理好入與出的關系。入,方能領略前人用心處之妙;出,則能運用得透脫。
吳先生曾經形象地概括了處理出入關系的訣竅。他曾這樣為青年畫家指點迷津:「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方有自我,信然!
喝茶與喝酒
吳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如果清朝畫家虛谷活到現在的話,他很想請他喝茶。而若張大千、任伯年請他喝酒,他卻不願意去,因為跟他們沒什麼話好說。以筆者的粗淺理解,虛谷的靈魂在略顯生拙的畫作中顯現了;而張大千、任伯年們卻因技術的純熟而泯滅了自我太多的東西。
變則通,通則久
解讀吳冠中無疑是一種徒勞。畫家像是一個喜歡玩捉迷藏的頑童,當所有的藝術評論家拿著繩子要把他捆個結實,卻發現難以措手:他總在不斷地變、動!因為結論往往產生於終點,而吳冠中的藝術追求卻沒有終點。所有的標簽都不適用。如果勉強要下一個結論,只能說,變,不斷尋覓表達內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線。
吳冠中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挑戰,當他的藝術觀點被斷章取義為「筆墨等於零」時,有的人期待吳冠中挑起全盤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吳冠中強調起當代水墨畫與傳統文化必要的聯系,甚至對西方油畫也產生了懷疑,他說,今天他對西洋現代美術的愛好與崇拜之心念全動搖了……
這種變是真誠的,不是投機,是鄭板橋所謂的靈苗自探的漫長過程。最終他得出結論: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
吳先生曾經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創作出來,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至於是否把不跟外國人走,實行民族化,建立中國自己的面貌等作為中國人創作的標准,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選擇會帶來太多的負擔,無所適從才會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麼工具,也不會有意搞中西結合,藝術就是不擇手段,百無禁忌,一切自有後人評價。真可謂大象無形,大藝無疆!
去年,吳冠中曾在文章中寫道:「從藝以來,如獵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彎弓射大雕。不獲獵物則如喪家之犬,心魂失盡依託。在獵取中,亦即創造中,耗盡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雖瘦,心胸是肥碩壯實的。」自評新作道:「反芻之草,滄桑味苦,卻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處眉眼,畫面隨之而呈現簡約,強調創痛,呈現無奈——人生之曲,不憑音色悅耳,當亦有未老、將老或老之知音。」吳先生曾說過「一切藝術不止於音樂,而進於詩,詩更蘊人情」。觀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謂異代同心、一脈相通!
·其他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被國際藝壇認定的20世紀現代中國畫的代表畫家。他提出"風箏不斷線"的創作原則,堅持有自然根據的感覺抽象和油彩墨彩的輪轉間作,嘗試西方形式結構同中國意境韻味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獨特的"自然--形韻"新體系。
「大嘴事件」老人講了真話
年高89歲的畫家吳冠中近日開講,他說:美術界大部分畫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們的作品情懷和境界上不來;美協和畫院就是一個衙門,養了許多官僚……從中央到地方,養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雞;(人事派別之爭)導致幾十年裡中國美術實際上沒有什麼發展和創見,美術成了政治的工具,藝術活動就跟妓院一樣;在這樣一個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環境里,藝術家泛濫,空頭美術家、流氓美術家很多,好的藝術卻出不來了;現在的問題,不光是藝術教育,還有藝術場館、大賽評獎、市場,全方位都有問題,而問題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體制問題;中國當代美術水準落後於非洲……(《南方周末》1月10日)
這些帶刺的話語,響亮地激盪著耳鼓。老先生真是敢言,敢言人之心中或許都有卻未必能夠說出來的話。美術家的情懷問題、美術團體有否必要存在的問題、藝術的身價問題、創新問題、藝術家的命運問題——問題意識在藝術家漸漸老去的時候,真實地浮現出來,並以這樣的一種強烈的措辭方式表達出來,讓人感佩,讓人嘆息。
不談具體的作品,也不論其是不是懂得中國文化,僅就吳老先生上邊談到的諸多問題,我相信,這些問題確實是困擾並將繼續阻撓中國美術發展的桎梏。也可能,老先生的某些見解有些偏頗,比如把畫院美協統統比做妓院,說得有些痛快有些過火。但某些見解的激烈掩蓋不了思想的光芒,或者乾脆說,很多話之所以強調到極致,就是要以這樣的「過度表達」來引起注意。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耳朵變得嬌嫩起來,不再能夠聽得了「不一致」的意見?藝術雲者,不就是在不斷地堅持與抗爭中生發、成熟起來的?如果連允許質疑的勇氣都沒有,最多隻配做一個獨裁式的「藝術家」。
觀諸吳冠中「大嘴事件」,我尤其感興趣的是,為什麼像這樣應該成為常識的大實話,要一個已經89歲的老人來激烈地表達?而且老人在表達時,不自覺地表現出壯懷激烈的意味。那些青年才俊哪裡去了?那些中年精英哪裡去了?大家既然已經投身藝術,為什麼不能同時投入一份熱忱、投入一份責任在其中呢?聯想 2006年、2007年陳丹青先生關於美術教育方面措辭激烈的批評,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激動之餘,往往也看到了這個領域的空泛和蒼白。
其實,諸如上邊的提問,也不過是聊以自慰的說辭而已。大家都在利益的局中,真正願意打破平衡的,只能是無所顧忌的那些人,不再打算在這里混的那些人。陳丹青,原本就是海歸,與國內美術圈子若即若離;而吳冠中,一是「我都這個年紀了!」二是人家本身就是法蘭西院士,跨國的。
幾乎可以想見,吳冠中的這些言論會使他招致如何猛烈的還擊——那樣的情形,在他此前抨擊美協畫院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預演過一次了。盡管那一次美協領導人的回擊過於拙劣,居然以如果取消了美協,政府安排的大畫將何以組織來應對,但畢竟表明了態度。這一次,可能因為話語打擊面更大,因而招致的回應可能更大更激烈。也好,早就應該撕破這樣的一團和氣了,吳冠中說得好,創新不能講和諧。不然,如何發展?

⑷ 有姓倉的姓氏嗎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史官倉頡,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倉頡,為黃帝時期的史官,復姓侯剛,名倉頡,一名蒼頡,是漢字的發明和創始人。
在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
倉頡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倉頡氏、蒼頡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倉氏、蒼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顓頊帝的後裔倉舒,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八愷倉之後,漢有江夏太守倉英,望出武陵。」
昔高陽氏顓頊帝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陽氏是繼黃帝以後又一個傑出首領。傳統的記載說他是華夏族人的祖先,可是又有其他古書記載說他生在東方,或說他的後裔在南方,或說他的子孫在西方,也有說他是北方民族的祖先。
高辛氏有才子十六人,世謂之「八凱八元」。
據史籍《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孔穎達疏:「愷,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在史籍《舊唐書·韋湊傳》中記載:「八凱、五臣,良佐也。舉八愷,無不時序,地平天成。」
高辛氏的才子八人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即垂、益、禹、皋陶之倫,庭堅則皋陶之字,其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高辛氏另外還有才子八人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此十六族世濟其美,不隕其名。顓頊帝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無不時序,地平天成;又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此謂之八元、八愷,齊聚華夏之庭。至是臣下民眾皆服。
蒼舒,為「八愷」之首,為人沉穩大度,智慧絕倫,曾指揮顓頊部落聯盟在伊河岸邊徹底擊敗共工,還發明了象棋。
蒼舒的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蒼舒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倉氏、蒼氏、舒氏等。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倉庫官之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周朝時期,有倉人、倉吏,為姬姓王族親族所當,隸屬地官所轄,掌管穀物入藏,職如稟人。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倉人,掌粟之入藏。」其實九穀盡藏,以粟為主。
在倉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上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倉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庫管理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前157年)執政時期設有倉部,以倉曹參軍為首,掌管國家糧庫,官位六品,秩四百石,兼管倉儲、租賦、財貨、市場等事,隸屬於六尚部(漢朝初期設尚書、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稱「六尚部」。漢武帝時因系近臣,地位漸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晉升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戶曹、主客曹,職權始重)。
自漢文帝始,在各郡、州亦設有倉曹史,負責掌管各郡之官家倉庫
在倉曹參軍、倉曹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分別稱倉氏、庫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隋、唐時期官庫管理官倉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隋朝時期開始,朝廷在各郡、縣設有倉督一官,郡級倉庫統領稱「倉督」,縣級倉庫統領稱「司倉」,專職負責掌管國庫之縣屬倉庫。其權責可越過郡、縣之令而直接對中央王朝負責,因此,權力頗重。到唐朝時期,沿襲隋朝官制,不過改稱「倉部侍郎」。
在倉督、司倉、倉部侍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倉氏、督氏。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官庫管理官倉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金國時期,中央政府仿宋朝政制,在州、縣各設倉使官位,正使官秩為正八品,副使官秩為正九品,負責掌管倉稟積糧、受納租稅、支給俸祿等事宜,其下屬吏員有攢典、倉子等。倉使皆清一色的女真族人,由金國朝廷戶部指派,各州、縣之令不得干預其作業。
在倉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倉氏。
第七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蒼馬爾紀氏,滿語為Tsangmargi Hala,世居黑龍江沿岸地區、碧新(今俄羅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後冠漢姓為倉氏、馬氏、紀氏。
②滿族薩克達氏,源出巴雅拉氏,屬於覺羅氏的分支,後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四平)、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流域)、黑龍江等地,後冠漢姓多為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倉佳氏,滿語為Tsanggiya Hala,世居松花江沿岸地區。後冠漢姓為倉氏。
第八個淵源:
出自商末諸侯倉侯,位於今西安市東北。
遷徙分布
今山東省的臨沭縣,河南省的開封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江蘇省宿遷市、江蘇蘇州、江蘇鹽城、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花蓮縣等地,均有倉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蒼 葛:周朝時期陽樊人,襄王以陽樊溫原攢茅之田與晉,陽樊不服,晉師圍之。蒼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
蒼 英:漢代人,曾官江夏太守,後其子孫遂為江夏人。
倉 舒:又作倉舒,上古高陽氏八才子之一。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八人是:蒼舒、隤(Tuí 頹)敳(ái 挨)、檮戭(Yǎn 演)、大臨、尨(Máng 忙)降、庭堅、仲容、叔達。都是治世能臣,他們幫助堯處理國家大事,政績很好。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孔穎達疏:「愷,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倉舒為八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壽祚很長,一直到禹舜君臨天下,還曾禎舉之使主後土,以撰百事,他的後世子孫即以倉為姓,亦稱倉氏。
相傳黃帝的孫子顓頊有八個兒子,都是治世能臣,世稱「八愷」,其中長子名倉舒(亦作蒼舒),其後人以倉為氏,舜舉薦他掌管後土,是為倉氏的始祖。「八愷」,謂八個溫順的人、才德之士。分別是倉舒先生、頹敳先生、檮戭先生、大臨先生、龍降先生、庭堅先生、仲容先生、叔達先生。都是黃帝王朝第三任君王姬顓頊先生的子孫。
倉 頡:倉頡又叫蒼頡,是個傳奇人物,傳說他是黃帝時的史官。所以他的家鄉叫史官鄉,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在許多書籍中,倉頡大概是個對整理古代文字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或者說他是許許多多文字創造者的化身。傳說倉頡是從天上下來的神人,他的品德高過大聖賢,長著四隻眼睛、神光四射,倉頡生而能書,也有傳說他見了鳥獸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跡,心有所悟,而創造出中國的象形文字。我國在仰韶文化時期,就有了圖畫文字,殷商時代的甲古文遺存至今的尚有三千五百多字,甲古文記載了當時人們的種種社會活動。文字的形成,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文明的門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自然要感謝頌揚文字的創造者,於是出現了造字神話和造字神倉頡這個傳說人物,倉頡被神話為天神下凡。他有超過凡人的一對眼睛,這樣就是他具有遠遠超過常人的特異功能,能看得更多、更清,因而才能創造非凡的業績。
又作「倉頡」,是古代神話人物,相傳為黃帝史官,文字發明家,觀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以代結繩之政,後世奉為神。古籍亦有將蒼頡作「倉頡」的,《漢書·藝文志》及東漢延熹五年這蒼頡廟碑,均明書「蒼頡」。壁畫中蒼頡形象為六目(傳說為四目)老翁,濃眉深目,躬身謙和,使人感到智慧無窮。
倉 振:三國時官魏國敦煌太守,曾幫助瑤族百姓學習文化,並在驛道兩旁種植松樹、榕樹,為後世人所稱頌。有一說: 倉 振:元朝人,他因為「諭降徭」,帖然向化,而著稱,曾幫助瑤族百姓學習文化,並在驛道兩旁種植松樹、榕樹,以便行者,為後人稱頌。這樣造福於民的好官,當然會被老百姓感念不已。
倉 慈:三國時期淮南人,字孝仁,初為郡吏、長安令,後官敦煌太守。為官清儉,抑強扶弱,吏、民對他又畏又愛。出任敦煌太守時,百姓對他是清官還是貪官議論紛紛。一日,貧民王老漢狀告當地一霸張財主,強買他的土地,強納他女兒小蘭為妾,小蘭不堪受辱而跳河,至今下落不明。張財主在堂上百般抵賴,退堂後還指使同僚對倉慈行賄。倉慈為查明真相,微服私訪,得知當地財主一貫欺壓百姓,歧視胡人,強買、強賣,小蘭原先已與胡人二虎相愛,張財主橫刀奪愛,逼得小蘭無奈投河的事實。第二次升堂,倉慈巧妙地懲治了張財主,把他行賄的錢用於二虎和被二虎所救的小蘭的婚禮上,並且頒布了均田賦、保護工商的新法令,大快人心,使敦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倉春瑞 男,1957年4月生。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任職於上海國際信託 投資公司。並是世界醫葯研究中心預測醫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醫療保健中心 專家,上海市虹口區赤峰醫院針推專家。從事氣功身活動30年;氣功點穴推拿25年;氣功信 息針刺20年。氣功信息針刺推拿融西醫中醫、氣功之精華,合人體結構解剖、神經沖動理論 、中醫陰陽學說、氣功經絡理論為一體,自成一派。擅長治療小兒腦癱、帕金森氏病、病毒 性腦炎後遺症、腦震盪後遺症、中風後遺症、頸、腰椎病及多種運動損傷性疾病、內、婦科 疾患及疑難雜症。能通過對人體生命信息的檢測,知被測考者的健康狀況,並作「即時狀態 」的調整。現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醫療保健中心及上海市虹口區赤峰醫院專家特色門診坐 堂。自1995年起,先後被《遠東經濟畫報》、《青年一代》、《美化生活》、《康復》、《 上海老年報》、《東方城鄉報》及《特藝家——邁向21世紀的特藝世界》一書等介紹,至海 內外並被上海電視台、新民晚報記者采訪過。參加世界特藝家協會、上海特藝傢俱樂部、世 界醫葯研究中心預測醫學研究會、上海市氣功科學研究會、上海市氣功康復協會等,獲得上 海市首屆健身氣功論文三等獎。在大眾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健身氣功活動,取得很好的社會效 益,能發揮自己在西醫及中醫的針灸、湯葯、氣功、推拿等綜合優勢,獨辟蹊徑,攻克難關 ,治癒頑疾,還健康於大眾。
倉林忠 男,1949年5月生,江蘇鹽城人。副教授。中共黨員。1976年畢業於江蘇 師院。現任鹽城工學院副處級紀檢員。江蘇省高校黨史研究會會員。江蘇省高校紀檢監察研 究會會員。長期在中學、高校任教政、史、文、法等課程,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行了 《高校歷史五步式教學法》;深入開展科研工作,近年來發表歷史、社會學、古文字、教學 ,紀檢類論文多篇,其中國家級級核心期刊4篇,被人大復印資料收目7篇,全文轉載1篇, 《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摘要1篇,《全國報刊索引》收目一篇,山東大 學出版社1997年9月版《史學研究新視野》摘要3篇,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4、6月版《中國 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2篇。論文《關於黃帝堯舜禹時期帝位繼承製度的思辨》獲鹽 城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關於堯舜殛鯀千古隱秘的探析》獲《江蘇省廣播電視 大學學報》1996-1998年優秀論文一等獎。他還從事業余創作活動,先後發表了一些散 文、小說、隨筆,1993年獲南京市組織的國際母親節寶慶杯海內外徵文大賽二等獎。主要著 述:論文《關於堯舜殛鯀千古隱秘的探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中國近代史 開端之辯》(《贛南師院學報》1996);《1840一1949年中國社會性質榷》(《湘潭師院學報 》1998);《關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度成因的辨析》(《江西教院學報》1997);(《中國古 文字產生的歷史時期淺說》、《黔南民族師專學報》1997);《從<說文解字>索解中國古 文字產生的歷史時期》(《江西教院學報》1998);《關於黃帝堯舜禹時期帝位繼承製度的思 辨》、《揭開四千餘年鐵幕籠罩下的帝位繼承之謎》(《天中學刊》1996、1997);散文《二 姑母,我的母親》(載1993.12《獻給母親的歌》)《風雨一家人》(載《三月風》1997.1) ;代表作《古風·讀江嶂歸隱圖》。
倉修良 男,1933年3月生,江蘇泗陽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浙江師范學院 歷史系,一直在杭州大學歷史系任教。1998年國務院決定四校合並,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 授。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方誌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浙江方誌學會副會 長,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兼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兼職教授、寧波 大學兼職教授等。已出版專著《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章學誠和〈文史通義〉》、《方 志學通論》、《章學誠評傳》等;古籍整理《爝火錄》、《文史通義新編》;主編《中國史 學名著評價》上、中、下三冊、《史記辭典》、《漢書辭典》。還曾參加《中國歷史大辭典 》的編寫,並任《史學史》分卷編委,主編和參與編寫教材多種。畢生致力於中國史學史、 歷史文獻學、方誌學和譜牒學等方面教學與研究,並在這些方面都有所建樹。另發表上述諸 方面論文近兩百篇。事跡已被收入《中外名人辭典》十多種。享受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的 政府特殊津貼。

熱點內容
轉預備一般什麼時間大學 發布:2025-08-13 17:47:16 瀏覽:934
大學各專業簡介 發布:2025-08-13 17:35:06 瀏覽:581
浙江大學107個教授狀告電信 發布:2025-08-13 17:09:56 瀏覽:190
美國大學2016排名 發布:2025-08-13 16:38:06 瀏覽:509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在華衛演講 發布:2025-08-13 16:19:49 瀏覽:830
青海失蹤女大學生青海網 發布:2025-08-13 15:45:09 瀏覽:628
浙江大學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時間 發布:2025-08-13 15:30:11 瀏覽:286
上班族與大學生的戀愛 發布:2025-08-13 15:26:31 瀏覽:254
如何放貸給大學生 發布:2025-08-13 14:51:59 瀏覽:587
大學生體測不去 發布:2025-08-13 14:47:38 瀏覽: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