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沒卵用
㈠ 讀大學到底有沒有卵用
文憑很重要,當然,你如果被騙了,你只是花巨款蹭了四年課,最後沒有文憑。你覺得值不值呢?畢竟你學習了啊,你獲得了和其他真正的大學生一樣的教育啊!
但你肯定覺得不值,因為文憑是你以後找工作的最重要的武器,而學習經歷一文不值。所以讀大學,並沒有什麼卵用。
如果你問一個經濟學研究者,讀大學是不是沒有個卵用,他會告訴你,就算學的東西是沒用的,文憑也是有用的。
一個標準的解釋是,文憑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僱主不知道你是高能力的還是低能力的,而文憑就起到了一個信號傳遞的功能——高能力的文憑高,低能力的文憑低。
你立馬就想到了,這個東西不是「激勵相容」的,因為低能力的完全可以讀一個高文憑,來冒充高能力的人。所以我們又不得不假定,高能力的人讀書更容易,低能力的人讀書更困難,所以高能力的人總能選擇一個受教育水平,使得低能力的人也接受這個水平的教育時成本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還不如接受一個低教育水平,獲得低工資呢。
如果你接受這個解釋,你會發現我們的教育制度遵循一套非常荒唐的邏輯:學習是痛苦的,文憑體現了你忍受痛苦的能力,你忍受痛苦的能力越高,越容易獲得好工作,所以讀大學就是去受苦去了——就像你明明討厭吃辣椒,但是你覺得吃辣椒顯得很爺們,別人不敢欺負你,你就拚命吃辣椒,辣得你快不行了。
所以你們會聽到一種說法:高考沒有別的用,就是把聰明的從笨的里篩選出來。不過你會感到納悶,既然高考的唯一作用就是信號傳遞,那我們幹嘛要浪費四年時間,去學些沒用的東西呢?要知道上大學的成本太高了,除了交學費之外,光是學習,應付考試也是一種痛苦,與此同時,你的經濟系哥哥姐姐會告訴你,這里還有一種叫做「機會成本」的東西,就是你本可以把上學的時間用於工作,那麼為了上學你少賺的錢也是你的成本。既然如此,國家為什麼不幹脆高考完了直接發文憑,讓我們少受四年罪呢?
讓我們接受你計算成本收益的方法。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教育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收益,是要遠遠大學給個人帶來的收益的。這就是經濟學家經常說的「外溢效應」。就像抽煙的人給別人帶來了負的外部性,知識給其他人帶來了正的外部性,而你在計算自己的成本收益的時候,沒有把你獲得知識給其他人帶來的收益算進去,而國家是站在整個國民的角度思考問題,當然要算進去。
你說關我屁事,我的夢想是考上北京大學,做一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看到我的發小小學沒畢業就去打工,現在腰纏萬貫了已經,再想想比爾蓋茨,扎克伯格,一個個都很牛逼,都沒讀完大學。可見讀書沒用。
這個問題就和中醫等偽科學一樣,你總能找到這樣的例子。假如我告訴你彩票中獎能得1千萬,你肯花1百萬去買彩票嗎?你肯定不會,因為你知道得1千萬幾乎沒有可能是你,但是你卻認為小學畢業就能腰纏萬貫的肯定是你,大學畢業賣豬肉的也肯定是你?
所以你需要數據,無數的數據。當你發現平均來說,收入越高的,學歷也越高,並且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你就不會只想著你的小學同學,而對你的決策有了一些較為科學的依據。
且慢,聰明的你立馬想到:這個依據是虛構的。考慮以下事實:
1、越有錢越能賺錢,越有錢越喜歡多接受教育,而其實教育和收入本沒有關系。
2、智商越高越能賺錢,智商越高越能多接受教育,而其實教育和收入本沒有關系。
是啊,如果收入的提高僅僅取決於你們家本來就有錢,或者你智商本來就很高,那麼教育又成了浪費了。問題是,你的數據能告訴我們更加精確的因果關系嗎?
很簡單,既然如此,我們就找數量足夠多的孩子,要求他們具有同樣的智商,同樣的家庭背景,然後一個實驗組,一個對照組,實驗組接受教育,對照組不接受教育,同樣22歲讓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20年後看看他們的收入如何,不就完了?奧對了,我們的實驗必須是「雙盲實驗」,孩子們不知道自己是哪個組,僱主也不知道。
你會說扯淡,你自己接受沒接受教育你都不知道?那我們可以給他們類似「安慰劑」的「安慰劑教育」,就是看起來很牛逼的知識,實際上沒有半點用處,比如你們高中的《思想政治》,「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你會說那不行,萬一我是對照組,萬一教育真有用,我這一輩子不就完蛋了嗎?你賠得起嗎?你怎麼能拿人當小白鼠呢!
我當然不會,就算我想,也沒有人資助呀!要想獲得滿意的結果,樣本足夠大,實驗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足夠嚴格,這么多錢哪來的啊!
這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社會科學很難做嚴格的實驗,他們研究的對象雖然是人,但是他們不能幹預人,只能做一個真實世界的觀測者。
那麼我們去真實世界找找。等等,你剛才說,我們的實驗要把同樣智商,同樣家庭背景的人,一個上學,一個不上學,然後比較收入,我們有現成的啊!就是雙胞胎啊!如果雙胞胎一個上學,一個不上學,豈不是可以看做把其他因素都控制住了?是的,但是雙胞胎也有很大的內生性,因為畢竟雙胞胎做不到完全一模一樣。
你又可以這樣想,問題的關鍵是能力相同的人隨機分為兩組,有沒有一種情況是,上不上學是完全隨機的?在某種情況下,上不上學就是完全隨機的,例如我們知道,我們每次考試成績都有很大的隨機性,可能腦子抽了,少得了幾分,腦子忽然靈光了,多得了幾分。所以我們說,601分和599分,其實能力是一樣的,區別就是601分的比較幸運而已。
那就太好了,如果分數線是600分,豈不是正好601分和599分是能力相同,又隨機分成獲得教育和沒獲得教育的兩組,我們只要比較他們的收入差異不就得了!這就是斷點回歸的思想。
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這種事情,不用我們像自然科學一樣設計實驗,就能起到實驗的效果,我們說這叫自然實驗。再舉一個例子,你也許是一個星座愛好者,那麼請問,出生月份和接受教育有關系嗎?
有關系。例如我們有義務教育法,規定16歲以前不能上班,如果你7月份生日,讀完初中發現你年滿16歲了,又不想讀高中,你就去上班了,如果你5月份生日,讀完初中發現你差接近一年才能到16歲,按照規定你不能上班,你得等快一年,你可能就想著,這段時間不能浪費,要不我再讀個高中?
你看,16歲這個年齡,是執政者腦洞一開給規定的,這就是個自然實驗。假如每個月份的人分布都是相同的,那麼每個月份的人接受教育也是相同的,例如1月份有20%大學生,20%研究生和60%高中生,那麼10月份也會有20%大學生,20%研究生和60%高中生。但是一旦有了這么一個規定,有的月份就會多接受教育,有的月份就會少接受教育,那麼他們的收入是否有差異呢?
有人把出生月份作為接受教育與否的「工具變數」,出生月份能作為教育的工具變數,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出生月份自身和收入不相關,只通過教育影響收入;第二,出生月份和教育高度相關。如果第二條不滿足,我們說這叫「弱工具性」,你很容易發現,這里很有可能是個弱工具變數,例如發達國家幾乎人人都上高中了!
我們中國的學者發現,這個東西在我國80年代的城市人口中,是和教育高度相關的!原因是當時我們的國家創造不了多少工作崗位,而且我們城市主要就業的地方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很多時候是「繼承製」,有一個崗位空缺,就有一個孩子能去上班,這時候如果有一個孩子沒滿16歲去上班了,其他家長會不願意,因為這相當於擠佔了他們孩子的的工作崗位,所以他們就去舉報,與此同時,當時大家普遍的受教育水平都不高,有了個工作就直接去工作了,誰還去上學呢?所以出生月份就和教育高度相關了。
你看,我們有這么多科學的辦法幫助你決策!然而你會問,你說了這么多,那麼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收入呢?等你考上大學自己去研究吧!
㈡ 為什麼現在好多人覺得讀大學越來越沒用
讀大學沒用,這句話首先是徹徹底底的錯誤的。一個人的任何經歷都會對其人生產生影響,大學是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又美好的經歷,怎能說讀大學沒用呢?從這句話本身來看,邏輯有問題。你現在經歷的每一件事對你的將來都會產生影響,所以讀大學沒用首先邏輯上解釋不通。
剛才有點強詞奪理了,其實我能理解說出讀大學沒用這些人的潛台詞:讀大學,出來還是打工,掙不了多少錢,所以沒用。
㈢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怎麼樣 客觀真實!
二工大很普通,教育一般,師資一般,地理位置也不偏,兩站路就有地鐵(奉賢三校偏嗎?總不能在市中心建學校吧?),總之對得起它是個二本院校的名聲。當然,二工大肯定比不上清華復旦,這個沒得說,考的上清華復旦的也不會來問二工大。但是不可質疑的每個學校都有尖子,每個學校也都有敗類,遇到一兩個不怎麼拔尖的老師或者同學就黑整個學校都不好,我只能說是當事人心理素質太差。覺得二工大是最小的學校?EXO ME?你來過?學校大你沒事兒逛著玩嗎?每天早上臨遲到你一定就希望學校小一點了。二工大不小的,從宿舍走到校門口半把小時呢!如果有興趣想丈量二工大面積的歡迎來玩~另外地域歧視的那些同學,我只想說二工大的氣氛還是很和諧的,但是偶爾也會有一些意外。在班級里挑大樑有用?春招秋招就招你們一個班?這跟高考考班級前十一樣啊,沒卵用。本科班裡前五全是上海人的也沒見出來吹的。所以上海的外地的都一樣,除非你想畢業就滾回老家,不然想在上海混出點名堂的總得有幾個上海的朋友教你上海的套路。還有,我老師考試從來不出原題,我很奇怪,毛概馬哲之類的課老師節節課點名堂堂課閉卷抽查,臨考了還來個小驚喜,讓你考個選修花一周去復習就叫好老師?選修和公選的老師為了我們能更多的時間去復習自己的專業課犧牲了自己考倒我們的機會好嗎?要求老師學的精,那你自己呢?畢業拿到的是中科院的院士學位?你一年付多少學費?學校是教育機構,不是慈善機構。別站著說話不嫌腰椎間盤突出了!我說自己是二工大的從來沒丟過我父母的臉,比起在那些一本里墊底年年重修,我拿獎學金回家的時候我爸媽都發朋友圈。專科本科同校也好拿來吐槽,我也是醉了。二工大沒有研究生?別的學校難道沒有中高職貫通?就因為這個學校以前是成人夜校所以就瞧不起?你挑學校,學校挑你嗎?學校收你的時候只看成績,有沒有查你祖上三代啊!我的天,二十年前你居然是一隻手指可以捏死的卵子,不收!你的智商沒有過200,不收!你小學的語文有一次不及格,不管你別的成績怎麼樣,不收!是這樣?我二工大學生心裡脆弱?你火眼金睛能看見我的心?不務正業?我告訴你我們專業經常出既拿獎學金又能兼職月薪過萬的學霸怎麼辦?(我就是兼職教日語,自己也是日語專業,靠做家教月薪過萬,專業老師那邊隨便問,他們都知道我)。每個學校都有考前忙一整子一個學期就過完了的專業,不然為什麼說「專業選的好,年年賽高考」,古語誠不欺我!至於學校有人跳樓……我真的不想放校園炮,某橋學院出變態手機都是偷拍女子下體,優等生半夜偷拍女浴室,某理大學每年湖裡死一人。所以這些學校都不好?這些學校畢業的學生都不好?學校的好壞跟學生的素質沒關系的吧?有些人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花,有些人就是天生的壞料子,所以你給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每個孩子心理素質不一樣吧?二工大不能咋樣,二工大就這樣!但是我的母校只能我自己說它不好,但是它有千萬種不好我依然感激它高考之後的收留和畢業之前的培養,並且熱愛它所有好的方面,盡力改善它不好的角落。[我不是單純噴,我們講道理嘛!這個學校畢業或者在讀的學生比那些校門外面的人更有發言權吧!我很氣憤,只在於一些沒有親身體會過的局外人輕描淡寫的抹黑,只在於那些閃光的真相不易被人發現]
㈣ 為什麼有人說老師的工資不高
網友一:
我研究生畢業後在省會城市的大學擔任教輔,學校是一本院校,省屬高校,但是我們的工資並不高,每個月拿到手三千塊左右。我現在工作三年,算上年底的績效,一年大概四萬多,這樣折算一下一個月也就四千,對比一萬五起的房價,每個月至少1千多的生活費,還是感覺壓力山大。
很多人說老師工資高,是考慮課外補課,但是現在管的那麼嚴,在學校任教的老師,其實不太敢在外面上課,相對於教師群體,在外面補課的只是少數。也有人說大學老師多輕松,一周幾節課,工資還高,有的外面還有項目,掙錢很多,這又是道聽途說。外面做項目的有,但那是有的專業,像我們學校,這一類的就很少,我們天天上課,有的老師課是少,但是要做科研,沒有文章,什麼都沒有。
網友二:
教師工資的確很低,但是低工資不是教師流失的主要原因,教師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地位也低,這點從教師的稱呼上就可以體現「臭老九」,排第八的是「娼妓」,第十的是「乞丐」。我曾經當過老師,去動員輟學學生返校上課的時候,學生家長是屠夫,還是鄉鎮的哪種(小村裡)。
家長問我:「老師你一個月工資多少?」我說剛參加工作,一個月1200,早讀沒錢,晚自習一晚上三塊(鄉鎮中學,別說有償補課了,我無償給學生補課,學生都沒幾個願意來)。家長的回答讓我記憶深刻:「你們老師都是讀書人,工資才那麼點,我一個集市就可以賺那麼多了,讀書,讀書有卵用」。然後學生沒回校,然後我覺得家長也說得對,就下定決心轉崗,再也不當老師。
網友三:
先從編制老師說起,老師的工資不是全國統一的,即使是同一個省份的,不同市的工資也不一樣的,如果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同等級別的老師,普遍比一般發達地區要高個好幾百,甚至一千多元。
我在的一個小縣城,如果是剛剛考試編制的教師,可能會低一點,這個先不說。一般編制教師都是在3000以上,如果是教齡高的教師,工資基本都是4000+了,甚至5000的都有。
老師暑假和寒假還有避暑和取暖費。教師的工資上漲很快,國家對教育也是越來越重視,工資幾年會漲一次,每次也不多。教師這個職位只要考試上編制,基本衣食無憂,工作穩定,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非常體面,考試教師編制的難度也會越來越高。
網友四:
合同制代課老師工資比較低,沒辦法,都是一起上課,工作也沒少干,工資就是沒有正式老師拿得多,這個不討論。
還有一種是私立學校的老師,這類老師相對編制老師工作量要大,會很累,但是收入會高不少,一般5000以上。這個會和升學率和成績提高量有掛鉤的,私立學校收費高,教學質量也有保證,不然很難招到學生,這點教師也要有保證,會高薪挖好的老師,也會高薪留著老師,私立老師在當地一般都是高收入人群。
還有暑假和寒假能自己開辦補習班或者去補習班上課,一個假期掙個八千五千的,也不少的。這點編制老師很羨慕,教育局有規定的,是不能外出補習或者開補習班的,私立教師就會沒有限制的。最後,教師這個職業收入不低,也不會是最高,他們小日子過的並不苦的,並不會想問題中說的那麼寒磣。只有老師收入高了,才有尊嚴在課堂上培養一批又一批的祖國未來。
網友五:
給個工資條(標准)大家看看,16年9月份新招的教師,這是17年一月的工資標准。跟我一起考進來的老師畢業後工廠合同工人,比這高1000多,現在他都想走了!我之前私立學校當老師的,唉,現在都拿不到以前的一半!
網友六:
作為一名高校的年輕老師,忍不住回答一下,教師的工資和地域,學校有直接關系,但是這些好的學校,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教師的工資應該是中低收入。
就我知道的來說,城鎮小中學教師的工資在國家的扶持下,已經算是中等收入,這個收入主要是和房價對比的。而高中的老師工資福利一般也都不錯,起碼在我上高中的時候,10年前,他們的工資在當時已經算是比較不錯的,我當時上的學校只算是二流的學校,重點學校應該會更好一些。不過一些鄉鎮的教師工資真的很低,當老師一輩子,留下的只是窮酸氣。
Attention:
當教師就要教英語,這樣工資才高。建議你瞧一瞧上圖右下角,那個地方有外語社群,有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的人在那裡跟大家交流,這樣進步很快,找到它就能進去噢!有啥想說的,歡迎留言!
㈤ 教育部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為什麼讓很多教師紛紛叫苦
教育部作為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國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心。開學季,教育部下發了一個通知,學生和家長們紛紛叫好,很多教師卻直呼好日子到頭了。這個通知到底說了些什麼內容呢?原來,這則《教育部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正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讓一部分高校教師心情沉重——淘汰“水課”、打造“金課”。
對於教育部這個規定,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