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中國教授
⑴ 歐立德:追憶我的老師魏斐德
歐立德(Mark C. Elliot)耶魯大學學士、碩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師從魏斐德,專攻清史。曾執教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和密歇根大學。2003年起至今執教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任中國與中亞史講座教授,現任哈佛大學副校長,主管國際事務。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傑出的現代中國歷史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洲研究名譽教授,於2006年9月14日因癌症逝於俄勒岡州奧斯維戈湖,享年68歲,離開了他的妻子梁禾,他的妹妹蘇·法誇爾(Sue Farquhar),三個孩子:弗雷德里克三世、馬修和莎拉,以及兩個孫輩。
歐立德(右一)與魏斐德(右二)
魏斐德被學界親切地稱為「斐德」(Fred),是幾十年來美國漢學的領軍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研究者、完美的故事講述人、循循善誘的導師,自1966年執教以來,培育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魏斐德在中國思想發展和社會制度發展方面,尤其在引導重建1970年和1980年代中美學者學術交流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魏斐德於1986年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獲古根海姆獎(Guggenheim fellowship)等許多其他享有盛名的獎項。他是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主席(1986—1989)和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92),並在1990年到2001年間的11年間任伯克利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在他2006年5月退休之際,學校授予他伯克利最高獎章,作為他光榮的職業生涯的恰當總結。他廣博的歷史視野、深入分析的能力、清楚闡明復雜問題的天賦,以及他偉大的幽默感和個人魅力,使他永遠是一個廣受歡迎的作家、評論家、顧問和發言人。人人都意欲擷其才華之一葉,卻又往往望其項背,不能與之比肩。
⑵ 李浩的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
1964年12月生,四川安縣人。1985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通過李政道項目赴美留學,獲麻省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博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 早期在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理論等研究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博士期間發展了用場論技術計算在長關聯液體中兩個任意形狀物體之間的熱力學 Casimir force 的一般方法(Li and Kardar, Phys. Rev. Lett 1991),得到廣泛應用。博士和博士後期間在薄膜臨界現象,高分子,以及非彈性碰撞的多粒子體系等方面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1990年代後期轉向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及系統生物學研究。在蛋白質折疊與設計, 基因組分析,以及基因調控網路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成為早期少數幾位在全美前幾名醫學院獲得終身教授的物理學家之一。 1996年運用統計物理的方法分析蛋白質折疊和設計問題,提出蛋白質折疊的可設計性原理,在該領域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應用(Li et al. Science 1996)。 2000年提出通過給基因組建字典的方法識別基因組功能片段(Bussemaker et al. PNAS 2000),曾被美國PBS公共電視網的「基因的秘密」系列電視節目報道。 2009年提出了一系列定量方法研究基因調控網路的動力學行為及其進化(Tuch et al. PLoS Biology 2008; Chin et al., PLoS Biology 2008)。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Packard基金會(Packard Fellowship),Sandler 基金會的支持。 2010年獲得競爭非常激烈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創新基金(NIH director』s transformative R01 grant),被NIH刊物、UCSF 刊物和舊金山商業時報等報刊報道。先後在科學,自然,自然遺傳學,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Phys. Rev. Lett. 等雜志發表論文60篇, SCI總引用次數超過3700 次。
⑶ 中國五位頂級晶元專家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強大取決於一個高科技人才團隊的努力。美國之所以這么強大,當然是吸收了全球各行各業的精英為其服務,這也是美國今天這么強大的原因。似乎科技才是控制世界的主宰。誰掌握了科技制高點,誰就控制了世界。 隨著美國對華為的限制施壓,切斷華為在全球的晶元,讓華為舉步維艱。同時,它喚醒了我們的人民,並發誓要勵志。一定要做出自己的中國芯才是硬道理。那麼美國晶元這么發達,都是哪些團隊做的? 第一名:他叫楊培東,出生於1971年。他是中國江蘇省蘇州市人,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美國加州大學副教授。在頂級晶元材料領域取得了世界第一。 榜單第二名:尹亞東,江蘇人,同樣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就職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倫茨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後進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現為終身教授。這是尹亞東,納米材料世界排名第二。 第三名:黃宣儀教授,出生於中國台灣省,畢業於美國紐約皇後學院,現任台灣省清華大學教授。在六位頂尖科學家中,他是唯一一位不是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生。 排名第四:夏友南,現為美國公民,就讀於江蘇靖江中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在美國在搞納米技術研究,對世界影響很大。 第五名:孫玉剛,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走出的學生。2006年起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從事獨立研究,成為終身研究員,同時也是納米材料合成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他在納米復合材料方面獨具特色,深深影響了世界,位居世界前列。孫玉剛的網路資料不多。 排名第六的是吳屹影,他仍然是中國公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他的具體信息不得而知。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終身教授。吳屹影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電池和低維納米材料的光電轉換的合成與設計,並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他是當今世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科技強國是根本。只有留住人才,祖國才能更快發展。也希望留學生早日學業有成,回到祖國的懷抱,強大中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只東方雄獅一定會站在世界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