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北大教授
㈠ 北大哲學系出了哪些牛人
朱 自 清 (1898-1948)
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江蘇揚州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著作有《詩言志辨》、《略讀指導舉隅》(與葉聖陶合著)、《經典常談》、《標准與尺度》、《語之零拾》、《論雅俗共賞》、《新詩雜話》,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出版有《朱自清全集》。
馮 友 蘭(1895-1990)
河南唐河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建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張 國 燾(1897-1979)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又名張特立,江西萍鄉人。1916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來曾參加五四運動。原為無政府主義者,後轉信馬克思主義。1920年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49年移居香港後轉赴巴西和加拿大。1979年12月因病去世於多倫多。
牟 宗 三(1909-1995)
宇離中,山東棲霞人。中國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27年人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1933年畢業後,曾先後在華西大學、中奪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以講授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為主。1949年去台灣,任教於台北師范大學、台灣東海大學。1995年4月病逝於台北。
張 岱 年(1909-2004)
字季同,別署宇同。 河北省獻縣人。 1933年畢業於北平師 范大學,1933年秋在清華大學哲學系任教,後任教於私 立中國大學,1946年任清華大學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 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中國哲學發 微》、《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和《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 凡》等著作。
任 繼 愈(1916-2009)
1 9 3 4 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1 9 4 2 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擔任教師。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從 1 9 8 7年至今,任北京圖書館館長,兼北京大學教授。其主 要著作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 《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老子今譯》和《墨子》等。
㈡ 他們是祖國送出去的4位數學天才,學成後全都一去不返,現狀如何
在我國的發展初期,其實人才是非常緊缺的,雖然我們一直致力於人才的培養,奈何很多知識和技術不如其他國家先進,因此只能舉全國之力尋找出非常優秀的人才,送他們去往國外學習,希望他們學成歸來之後建設自己的祖國。當然那個時候被送出去的人才大部分都選擇學成之後回來奉獻自己的力量,但也有小部分人並沒有回來,選擇留在了國外,那麼他們的現狀如何呢?
朱歆文
朱歆文的數學非常的厲害,從小就對數字非常的敏感。高中時期的朱歆文就拿下了全國數學聯賽的一等獎,也正因為如此他進入了國家奧利匹克競賽的培訓隊。在培訓隊中,他的數學成績依然是拔尖的存在,高考的時候,他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錄取。來到大學後,朱歆文開始跟著一些有名的導師研究數學,後來又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的朱歆文就一直留在了美國,剛開始在哈佛大學任教,後來又到了美國西北大學任教,為美國培養了非常多的數學家。
很多人才都沒有回到國內,真的令人惋惜!
㈢ 北大有多少教授
73個教授。比較著名的有馮友蘭。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陸散生,出鄭陵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他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20世紀中早叢氏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1990年11月26日,這位中國一代大哲安然地離開了這個變幻的世界。
㈣ 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出國深造後卻全都留在美國,現狀如何
北京大學的數學系一直以來都是王牌專業之一,這里集中了來自全國的數學天才,廣大學子也以能考上北大數學系為榮。在21世紀伊始的時候,北京大學的數學人才更是呈井噴式浮現,一時間這里甚至成為了全國的數學人才中心。在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里,曾有四人被稱為四大才子,他們都是來自各地的天才少年,也被稱為了中國數學的希望。但讓人遺憾的是,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卻在出國深造後全部留在了美國,現狀如何?
總體來說,這四位學霸都在美國功成名就,實現了他們自己的價值。然而這在國人看來,他們都是中國人出身,卻為美國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這不禁是讓人遺憾的。其實,這么多學霸選擇留在美國可能並非偶然,我國也將正視自身的原因。相信總有一天,國家能夠完整地留住自己的人才,防止人才再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