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
❶ 王大良的人物經歷
1978—1979年,河南省商丘縣張閣公社楊庄大隊回鄉知青、農業技術員。
1979—1983年,河南師范大學(今河南大學)歷史系本科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3—1986年,南充師范學院(今西華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學習,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6—199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扶貧工作隊南召工作組成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漢唐史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研究開發中心研究部主任。
1997—2000年,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學習,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2000—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北京化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研究所所長。
2002—2003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社會工作與管理系教師。
2003—2004年,重慶榮昌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004—2006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2006—2008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圖書館副館長,教授。
2008-2011年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學評估處副處長,教授。
2011-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規劃與教學評估處處長,教授。
❷ 趙秀榮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
趙秀榮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的一位副教授,她在學術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學術積淀。她的求學之路始於1990年至1997年,期間她在內蒙古大學獲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緊接著在1997年至2000年,她在首都師范大學攻讀並成功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趙秀榮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的博士後流動站進行了進一步的學術深造,從2000年開始,她一直在這個學院任職至今。
趙秀榮的研究專長集中在英國近現代史領域。她的代表性著作是《1500-1700年英國商業與商人研究》,這部作品於2004年4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此外,她還參與編寫了《英國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發展研究——16至18世紀中葉》,該書於2002年12月由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發行。在歐洲一體化的歷史研究方面,她的著作《歐洲一體化史》於2003年12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對於歷史人物的研究,她也有所貢獻,如《雄才大略的帝王》一書,出版於2001年1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在期刊上,趙秀榮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如《16-17世紀英國商人與政權》發表在2001年的《世界歷史》第二期,探討了這一時期的商業與政權關系;《16—17世紀英國商業資金的投向》則在2003年的《世界歷史》第一期進行了深入剖析;《微觀考察英國鄉村工業的發展》和《托馬斯·克倫威爾推行宗教改革的強制措施》分別在2003年和2004年的《首都師范大學學報》上發表;最後,《17世紀英國海外貿易的拓展與轉型》在2004年的《史學月刊》上與讀者見面。
❸ 塵埃落定,十餘學者證實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確在山西汾陽
在山西汾陽市,一場紀念杜牧創作《清明》詩1193周年的論壇展開了深入的研討。本次論壇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唐史學會和汾酒集團共同主辦,汾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等領導出席並發言。李秋喜董事長在致歡迎辭時,對與會學者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清明》一詩與汾酒的關系密切,汾酒因此詩而聞名遐邇。為紀念杜牧對汾酒的貢獻,汾酒集團將杜牧尊為「汾酒十賢」之一,立碑紀念。
專家學者們從多個角度論述了杜牧與汾陽的深厚關系,以及《清明》詩帶來的影響。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杜文玉指出,杜牧至少兩次游歷汾州,並在那裡創作了《清明》詩。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安介生提到,山西在唐代政治地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汾州在當地的努力下,溝渠縱橫,水域生態良好,為汾酒以及杏花村的歷史提供了證據。
學者呂世宏經過多年研究,認為杜牧《清明》詩所指之處就是山西汾陽杏花村,並且有大量證據支持這一觀點。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賽時闡述了汾酒的歷史和地位,以及其對汾酒文化的傳播。首都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永平否定了《清明》詩非杜牧所作的說法,並認為汾陽杏花村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授石雲濤討論了杜牧《清明》詩的寫作背景,認為詩中的情感與杜牧的其他作品相呼應。蘭州財經大學敦煌文化研究所教授高啟安講述了「羊羔酒」的歷史,以及其與宋代宮廷的關系。綿山研究專家杜國華提到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曾任汾州太守,而杜牧的《清明》詩則促進了唐朝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增加。
上海大學中文學院教授趙劍敏認為杜牧對並州(太原府)有著獨特的情結,而汾陽則是並州的重要縣份。《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應指汾陽的杏花村。山西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高春平做了總結發言,指出唐朝是中國白酒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而汾酒在明清時期則在全國廣泛傳播。
這場論壇不僅深入探討了杜牧與汾陽的關系,也進一步驗證了《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即位於山西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