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紫金籍
1. 中國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
1、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啟榮,字致本,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3、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4、黃禎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畢生致力於醫學病毒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在世界上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世界病毒學界所公認,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對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的病原、流行規律、免疫診斷、發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了疫苗研製等多方面工作,為我國的病毒性傳染病的控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5、張青蓮(1908.7.31-2006.12.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輔仁、清華、北大等大學教授,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同位素化學造詣尤深,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晚年從事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國際採用為新標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論文集、《無機化學叢書》等。
2. 上饒地區有那些偉人
吳芮、張潛、洪邁、朱熹、辛棄疾、姜夔、江永、蔣仕銓、詹天佑、方誌敏(十大歷史名人) 還有這些:陶侃 、王貞白 、陳康伯、 汪藻 、徐謙、 夏尚朴、 呂懷、 費宏、 胡居仁 、江永齊彥槐、 汪鈜、 洪邁等還有 歐陽自遠 楊惟義 黃家駟等院士
吳官正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陳國棟 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 中顧委委員
陳 紅 電影演員 鄭雲福 革命烈士
李小婉 製片人、導演
周 勇 導演
謝維和 清華大學副校長
楊桂仙 贛劇演員
潘鳳霞 贛劇演員
方誌敏 無產階級革命家
朱 熹 南宋理學大師
姜 夔 南宋音韻學家
楊時喬 明朝官員
黃 道 無產階級革命家
陳 楨 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家駟 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惟義 昆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俞鴻儒 氣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自遠 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文京 用友軟體創始人、董事長
張其德 贛東北蘇維埃政府領導人之一
十大歷史名人吳芮、張潛、洪邁、朱熹、辛棄疾、姜夔、江永、蔣仕銓、詹天佑、方誌敏。
更具體的
上饒為信美之郡,歷史悠久。古往今來,人傑名士燦若群星。江山代有名人出,尤以宋朝最為可觀。文臣武將、英雄豪傑各有所長,或以德才,或行操守,遺惠後人。史載「江西第一人傑」 吳芮,出生在余干縣鄧墩鄉五彩山。吳芮是吳王夫差的十世孫,秦時為番令(時市境大部分屬番邑即鄱陽),大膽革除弊政,輕徭薄賦,興修水利,鼓勵耕種,深得民心,被尊為「番君」。他為上饒的繁榮奠定了最先的基礎。今婺源縣鎮頭仍存有其墓葬。東晉開國名臣 陶侃,以孝廉舉官,受母訓勤政為民,惜時節物,雖位極人臣卻始終廉潔奉公,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典範,其事跡家喻戶曉,流傳甚廣。其母因教子有方,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其故鄉鄱陽鎮今仍存有陶母「截發留賓」的故事遺址。唐朝「茶聖」 陸羽,在上饒客居三年,卻在全市各地留下了茶文化遺跡,也因他著述的《茶經》的介紹,使「婺綠」茶為天下所知。由他首創的茶文化,至今對上饒乃至世界仍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
南宋著名理學大師 朱熹,祖籍婺源,在上饒著書講學、種樹掃墓、整修家譜、游覽題詞,蹤跡遍布全市。以他的事跡和名字命名的景點無以計數。因他的大力倡導及親臨講學,上饒成為書院之鄉,幾乎取代了官學。江西古代四大書院,上饒就佔了三所(包括貴溪),僅朱熹講過學的書院就有20多所,這在國內其它地方是不多見的。由他主辯的「鵝湖之會」,開學術「會講」辯論之風,成為中國書院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式。他對上饒教育事業的貢獻,大概僅次於孔子。宋代名將、愛國詞人 辛棄疾,是南宋文才武略兼具的民族英雄和詞傑,他為官政績卓著,作詞慷慨激昂,是封建官僚文人中不可多得的才子英傑。在客居上饒的20餘年間,他以上饒風物為背景,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詞作,讀來跌宕起伏,盪氣回腸,處處閃爍著愛國主義激情和憂國憂民之心。他一生留下詞作629首,其中355首作於上饒。辛詞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上饒人的驕傲。南宋音韻學家 姜夔,鄱陽城郊人,一生困頓未仕,但在詩詞、音樂、書法、鑒賞、文學理論上均造詣極深,尤其是音樂詞曲的卓越成就,使他成為世界史上罕見的集多種藝術於一身的文學大家,受到眾多大文豪的特別推崇。國際天文學會以姜夔的名字給水星的環形山命名。愛國名臣 洪皓,與其三子 洪適、洪遵、洪邁被稱為南宋「洪門四子」,均有卓越政績和文名,文學領域內各有建樹,尤以 洪邁著述最豐,涉獵最廣,最負盛名。其著作內涵極為豐富,涉及到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甚至醫卜。代表作《容齋隨筆》包羅萬象,堪稱網路全書,為毛澤東生前最愛。宋孝宗帝、大文豪陸游、魯迅等都有高度評價。民族英雄、愛國詩人 謝枋得,宋末元初弋陽人,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與文天祥為同科進士,同是主戰派,同樣毀家紓難,誓死不降。他在亂世之中所表現出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一直是國人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宋代亂世出名臣,如余干籍丞相 趙汝愚、弋陽籍丞相 陳康伯、廣豐籍名臣 施師點、上饒縣籍名臣 徐元傑等,均為治國定邦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玉山籍吏部尚書 汪應辰,「肅吏道,革時弊」,才學品德滿朝文武無不服。朱熹評其「學貫九流,而不自以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為名;道尊德備,而不自以為得;位高聲重,而不自以為榮」。被宋徽宗譽為「江左二寶, 胡伸、汪藻」的胡伸,婺源籍。 汪藻德興籍 ,翰林學士,為官清正,著述甚豐,所著《浮溪集》60餘卷,其中36卷和《浮溪文萃》15卷收入《四庫全書》。曾撰《靖康要錄》16卷,評記宋金和戰等重大史事,後人撰史多取材於此,對史學多有貢獻。此外,還有貶居玉山的唐代丞相、著名宮廷畫家閻立本,貶知饒州太守的北宋名臣、文學家范仲淹等,雖為客籍,但在上饒勤政勉學、政績頗著,留下許多逸聞趣事,活動遺跡至今尤存。
明清時,上饒出了一些頗有遠見的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教育家。明婺源籍吏部尚書 汪鋐,第一個在國內提出「師夷制夷」,引進西方先進武器,整頓海防,第一次擊退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鉛山籍著名文學家 蔣仕銓,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專修官,以戲曲、雜劇著稱。他用史官的獨特眼光,以史為詩,以曲為史,反映社會疾苦,是中國史上屈指可數的戲曲名家,為中國戲曲事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清代第一家」。清代名宦、天文學家 齊彥槐,婺源沖田人,官至蘇州知府。勤政惠民,人稱「齊青天」。工書法、善詩文,通曉天文水利科技。所制天文儀,世所未有,精微之極。還發明了水車,造福農民。還有終身布衣的理學家、教育家 胡居仁(明.余干籍)、 江永(清.婺源籍),及淡出官場、置身教育的 婁諒、婁性父子(明.信州籍),均為著作等身的著名學者。江永著述260餘卷,收入《四庫全書》170餘卷,16種被清廷定為經國治學必讀之書。清末鐵路工程師 詹天佑,婺源廬坑人,主持修建了中國自建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西方驚嘆世界奇跡,被譽為「鐵路之父」,周恩來稱其為「中國人的光榮」。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涌現了 方誌敏、黃道等一大批傑出的無產革命家,在橫峰縣葛源創建了閩浙贛省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蘇區范圍包括贛東北18縣、閩北6縣、浙南3縣、皖南7縣共34縣,游擊區地跨閩、浙、皖、贛四省邊界52縣,總人口達數百萬,並創建了著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和第十軍團,成為全國六大根據地之一,曾被毛澤東稱為「方誌敏式根據地」,葛源也一度成為著名的「紅色省會」。共和國成立後,上饒籍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的有動物學家 陳楨,著名醫學家 黃家駟、昆蟲學家 楊惟義、氣體動力學家 俞鴻儒,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 歐陽自遠等10餘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以輝煌業績書寫著上饒的春秋。
江西籍中國科學院院士40位
(01)吳有訓(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科學先驅,中國物理學界「四大名旦」之一,中國物理學會特設「吳有訓物理學獎」。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02)余瑞璜(1906-1997)江西宜黃人,物理學家,生前歷任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教授,吉林大學物理系主任、一級教授和吉林省人大副主任。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03)饒毓泰(1891-1968)江西臨川人,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四大名旦」之一,中國物理學會特設「饒毓泰物理學獎」。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04)吳學周(1902-1983)江西萍鄉人,物理化學家。1948年當選為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05)楊惟義(1897-1972)生於江西上饒,昆蟲學家,生前歷任江西農學院院長、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江西分院副院長。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06)吳征鎰1916年生於江西九江,植物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07)陳楨(1894-1957)祖籍江西鉛山,被譽為「一代宗師」的動物遺傳學家。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08)黃家駟(1906-1984)江西玉山人,享譽中外的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中國胸外科學奠基人,生前長期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09)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獸醫學家,生前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一級研究員。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10)程孝剛(1892-1977)江西宜黃人,機械專家,解放前夕曾任上海交大校長、教授,解放後任上海交大副校長、教授。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11)蔡方蔭(1901-1963)江西南昌人,建築工程專家,生前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12)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傑出的文史學泰斗和學界大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13)郭大力(1905-1976)江西南康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和廈門大學原校長王亞南在中國最早翻譯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14)鄧稼先(1924-1986)祖居地江西波陽,生於安徽懷寧,著名核武器理論和理論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被贊譽為「兩彈元勛」。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5)吳式樞1923年生,祖籍江西宜黃,理論物理學家,現任吉林物理系名譽系主任、一級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6)陳述彭1920年生,江西萍鄉人,地理、地圖和遙感應用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歐亞國際科學院院士。
(17)劉恢先(1912-1992)江西萍鄉市蓮花縣人,結構工程和地震工程專家,生前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和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8)徐采棟1919年生,江西奉新人,有色冶金物理化學專家,歷任貴州科學院名譽院長、教授,貴州省副省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潘際鑾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焊接專家,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和南昌大學名譽校長、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機械繫主任以及南昌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王梓坤1929年生,祖籍江西吉安,數學家(概率論專家),曾任南開大學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1)胡仁宇1931年生,祖籍江西玉山,「兩彈一星」功臣,實驗核物理學家,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2)熊大閏1938年生於江西吉安,祖籍江西南昌,天體物理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3)江元生1931年生,江西宜春人,物理化學和理論化學家,曾任吉林大學教授,現任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4)陽含熙1918年生,江西南昌人,森林生態和植物生態學家,現任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5)游效曾1934年生,江西吉安人,無機化學家,現任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所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6)歐陽自遠1935年生於江西吉安,祖籍江西上饒,地球化學與天體化學家,現任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7)楊叔子1933年生,江西湖口人,機械工程專家,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8)俞鴻儒1928年生,江西廣豐人,氣體動力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9)高鎮同1928年生,祖籍江西都昌,疲勞和可靠性設計專家,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所所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0)黃克智1927年生,江西南昌人,現任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所所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1)謝光選1922年生,江西南昌人,「兩彈一星」功臣,液體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專家,「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和地地中近程導彈總體主任設計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2)鄧從豪(1920-1998)江西臨川人,物理化學家,生前曾任山東大學校長、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3)徐性初1934年生,江西南昌人,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現任北京機床研究所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4)簡水生1929年生,江西萍鄉人,光纖通信技術和電磁學專家,現任北方交通大學光纖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5)徐建中1940年生於江西吉安,工程熱物理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6)林皋1929年生,江西南昌人,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專家,現任大連理工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7)劉高聯1931年生,江西奉新人,工程熱物理專家,現任上海大學,上海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8)朱中梁1936年生,江西南昌人,電信專家,現任西南電子電訊技術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9)溫詩鑄1932年生,江西豐城人,機械設計與理論專家,現任清華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0)黃春輝女,1933年生,祖籍江西吉安,無機化學家,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西籍中國工程院院士10位
(01)劉天泉(1927-2000)江西萍鄉人,采礦專家,生前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1994年當選為首屆中國工程院院士。
(02)周鏡1925年生於江西南昌,岩土工程專家,現任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94年當選為首屆中國工程院院士。
(03)袁隆平1930年生,祖籍江西德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作物育種專家,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04)鍾掘女,1936年生於江西南昌,冶金機械專家,現任中南大學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05)朱伯芳1928年生,江西余江人,水工結構專家,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06)艾興1924年生,江西東鄉人,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專家,現任山東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07)劉友梅1938年生,江西上饒人,電力機車專家,現任湖南株洲電力機車廠高級工程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08)邱定蕃1941年生,江西廣昌人,有色金屬冶金專家,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副院長、高程工程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09)曾慶元1925年生,江西泰和人,橋梁工程專家,現任中南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0)程書鈞1939年生於江西玉山,腫瘤醫學家,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鷹潭市委台辦曉凡摘)
3. 清朝以前的江西籍的名人有多少
湖北東南,湖南,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一,江南的前沿
唐朝以前--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朝--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宋朝--荊湖北路(武昌)、荊湖南路(湖南)、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附近)、兩浙路(浙江,蘇南三市,上海)、福建路(福建)
明朝--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南京(安徽,江蘇)
清朝基本與現在相當(上海在當時屬於江蘇)
二,語言
江南主要方言有湘語、贛語、閩語、客家話、吳越語、官話
三,經濟
1》發達的有
古兩浙地區(浙江、上海、蘇南的蘇常錫地區),古江東地區的蘇南,古福建⑴
2》發展的有
古荊湖北路(武昌)、古荊湖南路(湖南)、古江東地區的(皖南、贛東北)古江西地區(江西大部、湖北東南部)⑵
四,文化
江南各省的文化名人數不勝數,古代文化發達
注:⑴、⑵的古主要指宋朝
4. 中國近代史上的科學家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繫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於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闖過了航天事業初創時期一系列技術難關。1956年梁守槃(40歲),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為首批科技工作者,為「兩彈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組織研製成功亞音速、超音速、小型固體三個系列岸對艦、艦對艦、空對艦多種海防導彈,C801超音速固體反艦導彈,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c101,東風一號,東風2號導彈,鷹擊8號等一糸列導彈。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辦者協會初始會員,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獲國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榮譽。獲一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中國一糸列導彈從梁守槃開始。他不是兩彈一星成員,但他是兩彈一星的奠基者。破除萬難為航天事業初創奠定基礎,一生共獲兩次一等功勛,純金功勛,閃閃發光,可見他在導彈和航天居功厥偉。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氣動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學家,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業開拓者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院士。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1年,清華大學成立航空工程學院,沈元被任命為院長。1952年,中國將8個大學的航空系合並成立北京航空學院,沈元參加組建工作並任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在培養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空氣動力學方面有卓越建樹。在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辦學方針確定、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訂、師資及實驗條件建設、科研教學組織領導以及計算機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他參與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預見到宇航事業和火箭、導彈工業需要人才的緊迫性,率先在全國高校中創建了火箭、導彈等方面的一整套新專業,這些專業的許多畢業生如今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棟梁之才。他率領全校師生在北航自行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中型超聲速風洞,在教學和科研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輕型旅客機、探空火箭、無人駕駛飛機等型號的研製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華中學任教,其間教過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著名數學家的陳景潤,他是陳景潤開始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濃厚興趣的啟蒙老師。60年來他一直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從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實際及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獲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榮譽獎,獲航空航天工業部勞動模範稱號榮譽獎,獲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獲1993年世界傑出知識分子」榮譽稱號及金質證章。北航高等理工學院也叫「沈元榮譽學院。北航最高榮譽獎叫「沈元獎章」 。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旁和金錢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在中國極度需要科普的時候,為中國創作了400多篇科普論文,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對祖國近代天文尤其是科普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為了記念他的功績,把國際上的一顆星命名為高魯星。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高魯集中西觀象學術之大成,對當時中國的科普以及他的天文知識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後在葉凱士天文台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於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可見他在國際天文學界的地位之崇高。中國天文學的最高獎—張鈺哲獎,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家,科學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恆星天文、航天和中國天文學史等方面,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後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在醫學院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增設病理、物證、人證、化驗等研究室,添設所用的儀器設備,為培養法醫人才、接受檢案和法醫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他編審法醫學教材,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法醫檢驗人才。他為醫本科學生或者將從事司、檢、法工作的學生上法醫課時,編著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醫學教材。如《醫師用簡明法醫學》、《法官用法醫學講義》、《犯罪偵察學》、《犯罪心理學》等。他主要論文有「二十年來法醫學之進步」、「最近法醫學界鑒定法之進步」、「疑案鑒定實例」、「法醫學史」等40多篇,分別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北平醫刊》、《法醫月刊》等雜志上。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同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旋即轉習物理。1927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應聘為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助理及西屋電機製造公司工程師。1935年9月,應邀為美國俄亥俄大學電機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了論文《應用於三相電路的並矢代數》,引起國際電工理論界的強烈反響,被認為是開拓了電機工程的一個新研究領域。獲得美國的「1937年度理論和研究最佳榮譽獎。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電機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採用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棄高薪厚祿,回國報效中國。他以非凡學識、才智,高尚修養為中國教育貢獻巨大。並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第一次榮譽獎章。中國物理學開拓者,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雙奠基人。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將他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並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他在國際上,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原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Society)會員,以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1949年)和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生物化學界一代巨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我國天文界步入國際合作的創舉。並且是我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1908年震旦大學畢業後赴比利時留學,並獲比利時雙卜羅大學農業氣象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派出學農的留學生之一。1912年11月,蔣丙然學成回國後,應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之邀,到北京中央觀象台任技正、氣象科科長,並兼航空署氣象科代理科長。還在參謀總部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講授氣象學。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於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並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義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陳俊武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陳俊武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攻堅克難,急國家之所急;矢志創新,與國家共奮進,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使命擔當。陳俊武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陳俊武的典型事跡樹立了不忘初心、科技報國的典範。新時代奮斗者都應像陳俊武那樣,以關愛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用信仰的力量、擔當的力量、奮斗的力量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之力。為中國開創了石油煉制、煤化工領域的多個世界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時代楷模」榮譽獎。最美奮斗者獎。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把石油科學帶到中國,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在應用的基礎理論方面,都有了進展和突破。「頁岩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為了探求以頁岩油為原料,製取優質油(包括機油)的途徑。開展硅酸鋁裂化催化劑的研究,為石油和催化科學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一個被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科學巨人,他才是那個真正改變國家之一的人物,填補了中國石油方方面面科學的空白。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籍貫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製「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並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指揮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為爭取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組織領導了遠洋測量船隊的組建和洲際導彈、潛地導彈、通信衛星的研製試驗。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張震寰還主編了《中華氣功大典》。他還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體科學會理事長。由他全面負責組織和指揮的億次計算機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巨型機的國家之一。他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為加強國防科技事業決策的科學化、現代化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負責成功地研製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綬琯奉命接受了國家急需的「提高時號精確度」的緊急任務,在二年時間里完成了這一任務,同時也為打下時間、緯度等基本天體測量研究的基礎創造了條件。當時引進的光電中星儀及超人差棱鏡等高儀技術還為爾後中國發展的光電等高儀起了先導作用 。1966年以來,王綬琯負責成功地研製出了米波16面天線射電干涉儀、分米波復合射電干涉儀、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等重要射電天文觀測設備,並在相應的觀測研究中取得多項創見性成果。20世紀90年代,王綬琯與蘇定強等一道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為國家「九五」期間大型科學工程項目 。中國為了記念他,於1993年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綬琯頒布小行星命名書:謹以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 。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於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國立編譯館各項工作中最可稱道的是其對科學術語譯名統一的領導與推動。隨著各學科文獻翻譯量的增多,許多有識之士很早就認識到譯名統一的重要性:「譯述之事,定名為難。而在科學,新名尤多。名詞不定,則科學無所依倚而立。」(《科學》發刊詞,1915年)早期的譯名統一工作主要由個別學者或學術團體進行,國立編譯館成立後,在編訂、統一、推廣譯名上具有了性,編譯館制定了詳盡的編訂譯名計劃,成立譯名委員會各學科組,與各民間學會、協會密切合作,先後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80個學科領域的譯名審定統一工作。統一公布的名詞,由編譯館正式出版付印為圖書的有《化學命名原則》、《葯學名詞》、《天文學名詞》、《物理學名詞》、《礦物學名詞》、《細菌學免疫學名詞》、《數學名詞》及《社會學名詞》、《經濟學名詞》等20餘種。這些工作在翻譯傳播外國先進科學知識和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審定公布的許多科學譯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學領域統一譯名的巨人,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中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必不可缺的倚靠。賦予新中文無可估量的價值,讓身懷中文的學者能站在世界競爭之顛。
李儼(1892-1963),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史學家、中西數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史研究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與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為基礎,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豐,是該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通過國內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數學等大專課程;同時開始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珍本與手稿本圖書館的資料,在1915—1917年間,即當李儼剛剛開始中國數學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與著名的數學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擬提綱,書名為《中國數學史》,再由當時正在美留學的茅以升譯成英文轉交史密斯。但這一編寫計劃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此後,1917年發表了《中國數學史余錄》,1919年又發表了《中國數學源流考略。一生前後共發表了論文百餘篇,專著十餘種。可以說,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本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李儼編寫《中算史論叢》1—4集(商務印書館,1933、1935、1947)。到《中算史論叢》最後編定,前後歷經30餘年,可稱為是他畢生的得力之作。其中包括分數論、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約術、大衍求一術、縱橫圖、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賈憲三角形)研究、方程論、級數論各篇。中算史新資料的發現,以及明代算書志、清代中算著述集錄等。明清時期傳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關於對數、三角術、割圓術、圓錐曲線等方面的研究。編寫《微積分學初步》(1936年)《中國數學大綱》上、下冊(1958年,《中國古代數學史料》,《近世幾何學初編》。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局面。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 。田昭武主要從事電化學研究,重視與數理及其他化學學科的結合,研究領域包括光電化學、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三維微加工技術、晶元生化實驗研究、譜學電化學和量子電化學等 。1949年,開始獨立主講《物理化學》和《物質結構》兩門主幹課。他還承擔國家部委委託廈門大學舉辦的全國性電化學培訓班、研討班擔任主講 。田昭武提出多孔電極極化的「特徵電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創立電極絕對等效電路的新解法和測量電極瞬間阻抗的選相調輝技術。設計和推廣多種電化學技術和儀器,如新一代的離子色譜抑制器、微區腐蝕測量系統和中國國內第一台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等。在化學電源、金屬腐蝕和電化學分析方面,都有結合生產實際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後獲得國際發明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共35項,其中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為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共七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 生物化學家、核醫學家,中國核醫學事業的創始人。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歷任美國愛荷華大學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核醫學中心主任,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核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從1940年代開始,王世真對甲狀腺素做了大量系統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在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他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1956年在軍委衛生部領導下,他創辦中國第一個同位素應用訓練班,第一批核醫學骨幹從這里走向全國。在中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他在甲狀腺激素(TH)的系統研究中,解開了TH作用機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在異軍突起的核素示蹤技術的研究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實驗核醫學領域內以穩定核素作為示蹤原子進行生物醫學及葯學研究。他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工作者。特別是他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任標記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間,在他的領導下,從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產了總計多達100多種的標記化合物,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許多基礎與臨床學科科研工作的開展。他籌建了正電子發射X線體層攝影(PET PECT)中心。在我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核醫學就是運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科學。對於普通人來說,知道PET、SPECT、甲功儀、腎圖儀、放射性活度計以及用於放射性治療的伽瑪刀、後裝治療機、模擬定位機、直線加速器等設備,就不難明白核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他所開創的中國核醫學綜合實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成為亞洲核醫學領域的領跑者。
5. 請列舉出20位科學家,謝謝!
1、張衡:張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 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野派昌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2、沈括: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像
[1],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 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羨沒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葯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沈括自幼對天文、地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少年時代他隨做泉州州官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當時的一些見聞,均收入《夢溪筆談》。在天文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經製造過我國古代觀測天文的主要儀器——渾天儀;表示太陽影子 地磁偏角示意圖
的景表等。為了測得北極星准確位置,他連續三個月,每天用渾天儀觀測北極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到的北極星方位,分別畫於圖上,經過精心研究,最後得出北極星與北極距三度。這一科學根據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的記載。《夢溪筆談》中還記載了沈括在數學方面的貢獻,他發展了《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創造了新的高等級數求和法——隙積數。幾何學中,他發明了會圓術,即從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高度來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為此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曾給予沈括以極高的評價。 《宋史·沈括傳》稱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和「中國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 1979年7月1日為了紀念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在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 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是第一個人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曾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3、郭守敬: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 郭守敬
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頌扒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當時,有楊恭懿等來參予共事。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歷,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歷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歷法,吸取各歷之長,力主制歷應「明歷之理」(王恂)和「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郭守敬),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取得許多重要成就。 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
郭守敬(12張)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制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史書記載稱13種,有的研究者認為末一種或為星晷與定時儀兩種)。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二百次的晷影測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他又結合歷史上的可靠資料加以歸算,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個值同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一樣。
4、牛頓:牛頓(Sir Isaac NewtonFRS, 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是一位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里
牛頓像(21張)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從而消除了對太陽中心說的最後一絲疑慮,並推動了科學革命。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之原理。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並基於對三棱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在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進行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牛頓被認為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更具影響力。
5、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於波蘭。她是法國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作為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 她被人稱為「鐳的母親」「放射性元素的母親」,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研究鐳的過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個月才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0.1克的鐳。但在其中年時期,丈夫不幸喪生在馬車的車輪底下。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所以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中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她能說出世上每克鐳的所在地,這是她最傑出的地方。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她死後40年,在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鐳射線在不斷釋放。
6、愛迪生:
愛迪生(1847~1931)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科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世界發明大王」。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及公司員工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1879年,愛迪生創辦「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1880年,白熾燈上市銷售,1890年,愛迪生已經將其各種業務組建成為愛迪生通用電器公司。1891年,愛迪生的細燈絲、高真空白熾燈泡獲得專利。1892年,湯姆·休斯頓公司與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合並成立了通用電氣公司,開始了通用電氣在電器領域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地位。 愛迪生同時被譽為「光明之父」「現實中的普羅米修斯」「發明大王」,他擁有白熾燈、留聲機、碳粒電話筒和電影放映機等兩千多項發明專利權。
7、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照片(20張)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之一,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在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擔任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對的。」但愛因斯坦的理論不是這一哲學式陳詞濫調的重復,而更是一種精確的用數學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學的度量是相對的。顯而易見,對於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依賴於觀測者本身。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大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 他的廣義相對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有很大的影響。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堅守著「上帝不擲骰子」的量子論詮釋(微粒子振動與平動的矢量和)的決定論陣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 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水星近日點的進動(這是牛頓引力理論無法解釋的),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
8、達爾文: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2.12—1882.4.19),英國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斗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問世,初版1250冊當天即告售罄。以後達爾文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搜集資料,以充實他的物種通過自然選擇進化的學說,並闡述其後果和意義。 作為一個不求功名但具創造性氣質的人,達爾文迴避了對其理論的爭議。當宗教狂熱者攻擊進化論與《聖經》的創世說相違背時,達爾文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寫了另外幾本書。《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報告了人類自較低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證據,報告了動物和人類心理過程相似性的證據,還報告了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證據。
9、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25日-1642[1])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 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士。恩格斯稱他是「不管有何障礙,都能不顧一切而打破舊說,創立新說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於比薩,歷史上他首先提出並證明了同物質同形狀的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下降速度一樣快,他反對教會的陳規舊俗,由此,他晚年受到教會迫害,並被終身監禁。他以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亞里士多德諸多觀點。因此,他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之父」 及「現代科學之父」。他的工作,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球同時落地」的著名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1609年,伽利略創制了天文望遠鏡(後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並用來觀測天體。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並親手繪制了第一幅月面圖。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志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藉助於望遠鏡,伽利略還先後發現了土星光環、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動,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恆星組成等等。這些發現開辟了天文學的新時代。 伽利略為牛頓的牛頓運動定律第一、第二定律提供了啟示。
10、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母親是以發現淋巴管而成為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魯德貝克的後裔(yì)。他從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那裡學習了工程學的基礎,也像父親一樣具有發明的才能。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在俄國擁有大型機械工廠,1840—1859年其父在聖彼得堡從事大規模水雷生產,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於克里米亞戰爭。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設計製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5月,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勛章。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影響和引導下,諾貝爾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
諾貝爾一家於1842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同當時正在聖彼得堡的父親相團聚。他的299種發明專利中有129種發明是關於炸葯的,所以諾貝爾被稱為炸葯大王。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多麼質朴無華的語言!卻道出了真諦。奢華的語言,包裹著華麗外衣的語言,有時候是不管用的。
11、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加州理工學院教授。錢學森1923年9月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34年6月考取清華大學第二屆公費留學生,1935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成為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的學生,並很快成為馮卡門最得意的弟子。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並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0年,錢學森同志爭取回歸祖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5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同志終於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自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2、門捷列夫:1834年2月7日生於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1907年2月2日卒於彼得堡(今聖彼得堡) 。1848年入彼得堡專科學校,1850年入彼得堡師范學院學習化學,1855年取得教師資格,並獲金質獎章,畢業後任敖德薩中學教師。1856年獲化學高等學位,1857年首次取得大學職位,任彼得堡大學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1860年參加了在卡爾斯魯厄召開的國際化學家代表大會。1861年回彼得堡從事科學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藝學院教授,1864年,門捷列夫任技術專科學校化學教授,186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1866年任彼得堡大學普通化學教授,1867年任化學教研室主任。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長。189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國會員。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在彼得堡(今列寧格勒)與世長辭,享年73歲。門捷列夫對化學這一學科發展最大貢獻在於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繼承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大量實驗事實進行了訂正、分析和概括,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單質和化合物)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現根據國家標准稱為相對原子質量)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既元素周期律。他根據元素周期律編制了第一個元素周期表,把已經發現的63種元素全部列入表裡,從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統化的任務。他還在表中留下空位,預言了類似硼、鋁、硅的未知元素(門捷列夫叫它類硼、類鋁和類硅,即以後發現的鈧、鎵、鍺)的性質,並指出當時測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數值有錯誤。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沒有機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數值的順序排列。若干年後,他的預言都得到了證實。門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稱為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3、拉瓦錫:法國著名化學家。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1743年8月26日生於巴黎,1794年5月8日卒於同地。 1743年8月26日生於巴黎。 763年獲法學學士學位,並取得律師開業證書,後轉向研究自然科學。他最早的化學論文是對石膏的研究,發表在1768年《巴黎科學院院報》上。他指出,石膏是硫酸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熱時會放出水蒸氣。1765年他當選為巴黎科學院候補院士。 1768年他研究成功浮沉計,可用來分析礦泉水。 1775年任皇家火葯局局長,火葯局裡有一座相當好的實驗室,拉瓦錫的大量研究工作都是在這個實驗室里完成的。 1775年,拉瓦錫對氧氣進行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實際上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這就是徹底推翻了燃素說的燃燒學說。1778年任皇家科學院教授。1794年5月8日於巴黎被處死
14、安培:
1775年1月20日生於里昂一個富商家庭,1836 年6月10日卒於馬賽。1802 年他在布爾讓-布雷斯中央學校任物理學和化學教授 ;1808年被任命為法國帝國大學總學監,此後一直擔任此職 ;1814 年被選為帝國學院數學部成員;1819年主持巴黎大學哲學講座;1824年擔任法蘭西學院實驗物理學教授。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對電磁作用的研究 。1820年7月 ,H.C.奧斯特發表關於電流磁效應的論文後,安培報告了他的實驗結果 :通電的線圈與磁鐵相似 ;9月25日,他報告了兩根載流導線存在相互影響,相同方向的平行電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電流彼此相斥;對兩個線圈之間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討論。通過一系列經典的和簡單的實驗,他認識到磁是由運動的電產生的。他用這一觀點來說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質的磁性。他提出分子電流假說,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有了實在的內容,已成為認識物質磁性的重要依據。為了進一步說明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1821~1825年,安培做了關於電流相互作用的四個精巧的實驗,並根據這四個實驗導出兩個電流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公式。1827年,安培將他的電磁現象的研究綜合在《電動力學現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 ,這是電磁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論著,對以後電磁學的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安培在電學上的傑出貢獻,電流的單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15、焦耳: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Prescott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國物理學家,出 生於曼徹斯特近郊的沙弗特(Salford)。焦耳自幼跟隨父親參加釀酒勞動,沒有受過正規的教 焦耳
育。青年時期,在別人的介紹下,焦耳認識了著名的化學家道爾頓。道爾頓給予了焦耳熱情的教導。焦耳向他虛心的學習了數學、哲學和化學,這些知識為焦耳後來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道爾頓教誨了焦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方法,激發了焦耳對化學和物理的興趣,並在他的鼓勵下決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他的第一篇重要的論文於1840年被送到英國皇家學會,當中指出電導體所發出的熱量與電流強度、導體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系,此即焦耳定律。 焦耳提出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能的總量保持不變,奠定了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不滅原理)之基礎。 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由於他在熱學、熱力學和電方面的貢獻,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獎章(CopleyMedal)。
16、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維指導下進行化學研究。1824年1月當選皇家學會會員,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實驗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學教授。1846年榮獲倫福德獎章和皇家勛章。用兩個理由足以說明這項發現可以載入史冊。第一,法拉第定律對於從理論上認識電磁更為重要。第二,正如法拉第用他發明的第一台發電機(法拉第盤)所演示的那樣,電磁感應可以用來產生連續電流。雖然給城鎮和工廠供電的現代發電機比法拉第發明的電機要復雜得多,但是它們都是根據同樣的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 法拉第的一生是偉大的,法拉第其人又是平凡的,.他為人質朴、不善交際、不圖名利、喜歡幫助親友.為了專心從事科學研究,他放棄了一切有豐厚報酬的商業性工作.他在1857年謝絕了皇家學會擬選他為會長的提名,他甘願以平民的身份實現獻身科學的諾言,終身在皇家學院實驗室工作一輩子,當一個平凡的邁克爾·法拉第。
17、林奈:1707年生於瑞典。林奈的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他對園藝非常愛好,空閑時精心管理著花園里的花草樹木。幼時的林奈,受到父親的影響,十分喜愛植物,他曾說:"這花園與母乳一起激發我對植物不可抑制的熱愛。"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林奈經常將所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其父,他父親也一一詳盡地告訴他。有時林奈問過父親以後不能全部記住,而出現重復提問的現象,對此,其父則以"不答復問過的問題"來督促林奈加強記憶,使他的記憶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鍛煉,他所認識的植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在小學和中學,林奈的學業不突出,只是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愛好。他把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於到野外去採集植物標本及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系和雙名制命名法。在他看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自然系統》一書是林奈人為分類體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困難重重。其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二是植物學名冗長;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採用雙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18、 萊布尼茨19、 阿基米德 20 、歐姆
6. 誰有錢學森的資料啊
錢老師:從無產階層到財富自由網路網盤免費資源在線學習
鏈接: https://pan..com/s/1RXvoX2NGUIOw7ghFSc-UaQ
錢老師:從無產階層到財富自由 039-極少投資科技股的巴菲特,為什麼現在重倉蘋果?.mp3 038-【直播回聽】職業投資人在讀什麼?.mp3 037-【第30期】無形價值所帶來的財富效應.mp3 036-【第29期】信託真的值得你託付嗎?.mp3 035-【第28期】新聞聯播里隱藏的投資機會.mp3 034-【第27期】A股賺錢秘訣:在什麼樣的市場,就該投資什麼樣的股票.mp3 033-【第26期】怎樣在A股里撿到便宜貨?.mp3 032-【第25期】什麼樣的公司值得投資?.mp3 031-【第24期】A股也會送你錢?.mp3 030-【第23期】A股購物節有哪些投資機會?.mp3 029-【第22期】走近神秘的交易員.mp3 028-【第21期】大宗商品的投資邏輯.mp3 027-【第20期】數據是如何騙人的?.mp3 026-【第19期】如何守護你的財富?.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