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丁鋼教授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丁鋼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8-17 20:01:24

① 男孩危機的產生原因

現行教育模式忽視了男孩與女孩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女孩不同,男孩更傾向於以運動、實驗操作、使用計算機、參與體驗和實踐等方式學習。
性別教育專家邁克爾·古里安認為,男孩的大腦與女孩大腦相比,更多地依賴動作,更多地依賴空間物理的機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圖表、圖像乃至空間、運動物體的刺激,而不易接受語言刺激。同樣面對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男孩的大腦就要比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厭煩、分心乃至抗拒,他們也更容易表現出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為。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丁鋼等人認為,以政治學意義的平等觀念取代了教育學意義上的平等觀念,從而導致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男女生之間的界限變得比較模糊,加之其它因素,最終造成了對男生發展權利的部分剝奪和發展機會方面的不平等。
正是由於人為忽視了自然的性別差異,所以,我們往往關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權,而無意之中忽視了男孩,男孩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其危機不斷惡化而不為人所關注。
《男孩的腦子想什麼》曾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相關研究指出,並非真的是這些男孩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模式出了問題。該書在回顧了現代學校制度產生的背景後一針見血地指出:被大自然賦予力量、勇氣和活力的男孩,本應通過狩獵、保護家人、耕作、大量的實踐等身體力行的方式進行學習,而工業革命後產生的工業化教 育模式——學校,卻開始通過印刷品、書面文字和講授等方式教育男孩。那些過去通過和親屬打獵、管理農場、修理機器等方式來學習和掌握必要生活技能的男孩,現在被裝進了盒子似的房間里,需要通過他們最不擅長的閱讀、寫作、坐在位子上的方式來學習。
杜克大學的瑪格麗特·蓋爾與教育顧問休·奧斯本曾在《讓我們消除學習工廠》一書中指出:最初的工業化教育模式是由工業家們設計的,其目的是讓孩子們為工廠生活作好准備。孩子們伴著鈴聲穿梭在學校中,好似生活在傳送帶上一樣,特別是他們要學習遵循指令,以便能夠在迅速擴張的工廠中工作。
邁克爾·古里安認為,學校對工業化的盲目崇拜導致其教育與學習模式從一開始就註定缺乏人性因素,然而時至今日我們才開始認識到其中可能存在瑕疵。這種瑕疵對男孩和女孩的教育都不好,但是相比之下,對男孩的殺傷力更大。
男孩天生的學習方式和學校給予他們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嚴重不搭配的。
以前教育男孩的方式有多種,如學徒、輔導、行動和手工實踐,而現在只有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語言來學習,而沒有其他肢體運動(只能做在椅子上)。
在農場、集市和旅途中進行日常學習的方式幾乎絕跡,手中的書本卻在逐漸加厚。
過去人們認為坐立不安和肢體運動表示精力旺盛、充滿活力,願意隨時起身跑到需要學習的地點,而現在這些都成了缺點和不足。 《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8》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狀況進行了分析,報告稱,中小學教師性別比不均衡問題仍然非常嚴重,報告顯示女教師比例高於男教師,尤其是東部女教師比例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地區,城市女教師比例高於農村,特別是城市小學女教師的比例高達79%。北京市2006年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9個區縣180所學校中,女教師比例高達81.3%,男教師比例僅為18.7%。

2014年6月進行的首次高等院校師范生培養狀況調查顯示,中國27所師范院校中,女生達65.3%,男生僅佔34.7%。師范大學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教師的比例。這就意味著,由來已久的男教師危機,將進一步加劇。可見,高中優秀的男生就讀師范專業的意願不強,幼兒師范專業男生更是基本無人問津,導致師資隊伍性別結構失衡,男教師稀缺,陽剛教育缺位。許多人認為,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已從多方面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學校、老師、家長也憂心忡忡。
教師隊伍性別結構矛盾突出、男教師稀缺的問題與「不當孩子王」等觀念有關,倒不是男性在教師職業中沒有平等發展的機會及相應的資源,而是他們不屑於來干這個「待遇偏低、社會地位不高、職業發展受限」的職業。我國應該提升教師的待遇薪資,吸引更多優秀的男生加入教育行業、報考師范大學。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吳曉茅認為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衡的原因在於教育本身和教師招聘方式雙重疊加的因素。
如今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要想根本解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教師地位和待遇。強國之策,教育為本,國家應該提升教師地位,並提高教師待遇,吸引更多男性步入教育行業。
第二,增加教師職業的前途性,並給予高層次教師應有的社會地位。
第三,改革中高考體制,讓教師能夠運用自己的教育理論,在教書的同時,更加重視育人,從而在學生心中提高教師的地位,也讓教師們提升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認同感,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為教師提供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會,完善和保障教師的終身學習機制。 選秀文化盛行,陰盛陽衰,導致性別混亂:
--童話大王鄭淵潔:「『超女』男性化,『超男』女性化,我們距離無性繁殖不遠了。愚預言,由清一*性組成的評審團評選出的『好男兒』,無需做變性手術,即可直接跨界。」
--80後作家韓寒:超女選出來一個「男」的,好男兒選出來一個「女」的。」
--一位重點中學的校長發出這樣無奈的感嘆:「男生說話細生細氣,動作扭扭捏捏;女生裝扮男性化,言行粗獷潑辣……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這樣的情況在中學校園里已經不是少數現象。」
--網路上有人這樣調侃:「我們發現街上分不清楚性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長頭發的男孩子若不是有喉結真以為他是女的,平頭的姑娘若不是胸前駝峰還不知道她是女的。」
心理咨詢人員觀察到:走進咨詢室里咨詢性困惑的男孩多了。
選秀文化,可謂是商業社會和媒體製造出來的怪胎,此風長行,後果將很嚴重。
選秀文化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某種形式的性別混亂:男孩越來越娘娘腔,男孩越來越缺乏陽剛,排骨男越來越多,肌肉男越來越少。在性別形成過程中,模仿是一個重要途徑,在缺乏正確榜樣的情況下,許多男孩直接把這些所謂「好男兒」作為模仿的榜樣,直接復制他們的外部特徵,因而性格陽剛不再,陰柔有餘。
我們現行的性別哲學背後隱藏著這樣一種認識,即性別是可以人為塑造的。實踐表明,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這違背了性別形成的規律。性別形成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對性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要以尊重遺傳為前提。實際上,性別是人類的第一類別。性別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我們無法消滅它,我們只能接受它,正視它的影響。
專家們警醒家長:對男孩來講,所謂的中性化,更多的是男孩女性化,其危害甚深甚廣。 男孩也會有各種情緒,父母不能忽略了他們的心情變化。兒童心理學家說,孩提時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精神抑鬱。
很多研究告訴我們:男孩在情感上面顯得更加脆弱;只要是輕微的、小小地的壓力就會讓男嬰感到更不安;父母離婚對男孩的情感傷害更大。
為什麼男孩比女孩感情更脆弱?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男孩負責自我控制的大腦區域(尤其是大腦額葉)的發育速度較女孩更為緩慢,男孩的自製力較差,因此,他們對正面或負面的事件反應更為強烈。
缺乏情感表達的技巧也是男孩情感脆弱的重要原因。男孩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情緒,而是善於用運動、打鬥等劇烈的身體活動來發泄情緒。當這些情感長期受到壓抑時就很可能造成男孩心裡狀態的異常。 不少老師認為:男孩缺乏男子氣,很大原因在於父母長輩對其嬌生慣養,導致自理、自立能力的缺失。
有研究發現,幼兒園男女生的智力差異並不大,但女生在學習習慣、努力程度和社交能力上領先於男生,這個觀點跟日常生活經驗吻合。一般情況下,女孩往往比較乖、靜得下心來學習。相對而言,男孩花在作業上的時間更少,而花在網路娛樂上的時間更多。男孩在學業上的落後很可能是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換句話說,是社會文化對男孩的縱容,導致男孩在學業和體能方面均落後於女生。
對這一點,教育專家孫雲曉也表示,獨生子女問題確實是重要原因,嬌生慣養使男孩運動量嚴重不足,肥胖或瘦弱,缺少男孩陽剛氣質。 男孩充滿著自信、生機勃勃。他們喜歡集體生活,並善於根據自己的實力和能力來估計自己在所處集體中的地位,更喜歡主宰、控制環境和其他因素。男孩喜歡競爭和超越,在競爭環境中他會覺得興奮,男孩也願意接受挑戰,甚至有不為任何理由就去冒險的傾向。
男孩體內的睾丸素使男孩更具攻擊性,心理學家稱之為「有攻擊性的小機器」,但同時,睾丸素也是男孩好動、好競爭、敢冒險,渴望成為最強壯、最勇敢、最堅強的男子漢的重要原因。在運動能力方面,男孩的爆發力和猛烈程度擁有天生的優勢。
男孩擅長抽象思維,具有很強的立體空間認知能力,4歲的時候就已經擅長三維空間的游戲了,這正是將來學習工程學所必備的技能。
男孩的目的性很強,他們會注重結果而不是過程。在復雜的情況下,男孩比較善於單刀直入地解決問題,而忽視感情或其他充滿著對人類的愛的因素。
男孩富有個性,他們喜歡張揚與眾不同的做事方法,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有自豪感。男孩擅長實踐,所以他們總是把家裡的東西搞壞,又突然間修好了許久不用的鬧鍾。 感官
男孩的所有感覺器官(包括直覺)天生要比女孩遲鈍。觸覺最敏感的男孩也比不上觸覺最不敏感的女孩。在視覺方面,男孩對移動物體更感興趣。在聽力上,男孩的敏感度也大大低於女孩,所以有的家長會抱怨「為什麼我的話你聽不見?!」而事實上男孩可能真的沒有聽見。
耐心
由於體內的睾丸素的作用,男孩對於某種需求或願望,比女孩需要更快更及時的滿足。因此,男孩的耐久力較女孩差,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要比女孩短,做事也更毛躁,他們經常沒聽清指令就行動,因而錯過很多重要步驟。如果家長希望男孩做什麼,就要盡量用簡單的語言,直截了當對男孩更有效果,不要期待他們對暗示有什麼反映。
表達能力
男孩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滯後,可能會比同齡女孩晚一年,在閱讀方面,男孩會3倍困難於女孩。男孩在事發的時候不能立即體會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事情結束很長一段時間以後(有時甚至滯後一周),他才能體會到自己當時的情感是什麼。也就是說,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產生學習和行為問題,所以補課班裡,往往有2/3的男生。男孩不善於察言觀色。家長可以通過給男孩講故事、唱童謠的手段,幫助他彌補語言和閱讀方面的不足。
動作協調
男孩的發育比較緩慢,學會爬行、站立和走路都比較晚,他們身體發育的速度通常要到高中時才能追上女孩。
男孩的細微動作協調能力差,手工可能是男孩的弱項。扣紐扣、系鞋帶、拿剪刀這樣的動作,他們總是顯得笨拙。男孩經常會因為書寫差而失去信心,家長要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多拿鉛筆或彩色筆塗塗畫畫,以提高他們的興趣和信心。

② 哪裡教育學導師最牛

中國教育學九大牛校名導師介紹=====

王英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北師的比較教育學全國最牛,和此人在此坐鎮有很大關系。此人曾師從顧明遠教授,並於1991—1992年獲福布來特獎學金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講學。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兼漢語教育學院院長、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北師大外國教育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審組召集人、聯合國教科文教育研究所(漢堡)管理理事會候補理事、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比較教育組成員、中華美國學會理事、全國比較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教育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近十年來主持了十餘項課題,出版專著10餘部,在國內外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若能跟著此師攻讀三年,不論在學術方面或是其他方面,收獲肯定不一般。
張斌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主要專業特長是: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政治學、現代西方大學學術體制、學術職業研究。自1986年以來,先後擔任本科教學課程:外國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現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國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學,等;擔任研究生課程:教育史專題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先後主持過十餘項國家科研項目,並有十餘部專著出版和20餘篇學術論文在國內權威期刊上公開發表。
裴娣娜,北京師大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兼)。國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方向的頂級權威。現任: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評審專家,第五、六屆國家圖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國家教育圖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全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華東師大基礎教育研究所、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等文科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師大價值與文化研究所文科基地專職研究員,北京師大比較教育研究所文科基地兼職研究員,曲阜師大、哈爾濱師大兼職教授,北京市海淀區、西城區顧問專家組成員,等。其科研成果在國內獲獎無數。其1999年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一書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社科圖書類優秀暢銷書獎。已經完成了十八項國家級重點課題。在裴教授主持下正在進行中的課題還有七項。已出版的專著有十五部,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
王炳照先生,國內教育史方面的頂級權威。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院長,連任第三、第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和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史學科組組長,人事部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此外還擔任《教育學報》主編,《高等師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中國教師》等雜志編委會成員等職。先後協助陳元暉先生完成《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協助毛禮銳、沈灌群先生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六卷本)以及《中國教育家評傳》(三卷本)等。此後,教育史界的老前輩們相繼辭世,先生勇挑重擔,組織全國各地教育史研究隊伍,完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通史性質的重大項目,主編了《中國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中國書院史》、《中國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歷代教育論著選評》、《中國私學?私立學校?民辦教育研究》等著作。如今先生雖已年過古稀,但壯心不已,仍堅持在教育史理論研究與教學第一線。不僅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教育大網路全書」教育史分卷的主編、教育部「211」第二期重點項目「中國社會教育通史研究」項目負責人和主持北京師范大學校史編撰工作等多項國家及教育部重大課題的負責人,而且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教育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先生一直親自指導研究生,為教育史學科隊伍建設盡心盡責,至今已培養了十餘屆博士研究生,已獲博士學位者30多人華東師范大學
葉瀾,也是中國教育界的重量級人物,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論,基礎教育改革研究等。曾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師課程與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兼教育學原理學科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出版論文數十部,所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多數都成為後人學術研究的權威參考資料。
丁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學會心理學分學位委員會主任、教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站長、"紫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教育、中國文化與教育、教育文化與哲學、中外教育關系研究、教育敘事研究,以及師范教育、課程與教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等。先後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和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如:「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全球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劃」、"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的研究"、"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研究:歷史與現實的比較探索"、"教育目標與社會需要相契合的指標體系研究"等,以及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如:"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和發展研究"、"上海市基礎教育的行動策略研究」等。並且參加與擔任子課題負責多項國際研究合作項目。著、編有《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書院與中國文化》、《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中國教育的國際研究》、《近世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等專著多部,在海內外用中英文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為《中國文化與教育研究叢書》(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編,國際性中國教育研究集刊《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主編。
倪文錦,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權威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多部語文教學方面的專著出版。主持教育部課題「九五」課題「港台與大陸語文教育比較」,職業高中語文課程開發,1999年全國中考語文試題評估等,目前正在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語文學科能力結構及其測評的研究。
北京大學
陳向明,教授,博導。是國內質的研究方法方面的權威專家。影響比較大的學術論文有《關於參與式教師培訓的若干問題》、《不同的視角 不同的聲音——教師和學生對大學本科課程的看法 》、《文化主位的限度與研究結果的「真實」》等。獲獎科研成果有《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研究中質的研究方法》等。
陳洪捷,研究領域主要是高等教育知識論、研究生教育、德國高等教育、中國高等教育史、中德學術交流史。北大的高等教育學在全國排名第二,估計此人功不可沒。獲獎科研成果有《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等。
南京師范大學
馮建軍,是南師大教育哲學方面比較牛的老師。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自1993年上研究生以來,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80餘篇,出版了《現代教育原理》(2001年,南京師大出版社),《當代主體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4年修訂版),《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學術專著,主持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1項,省教育科學重點項目1項,省高校人文社科資助項目2項。
許卓婭,南師大學前教育專業排名全國第一,許卓婭先生又是南師大學前教育研究方面的NO.1。所以想考南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不可不關注她。
許卓婭先生現任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兼學前教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省級以上課題《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心理學研究》等4項,出版《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等專著、教材近20種,發表論文《再論音樂與音樂的人本價值》等近200篇。教學與研究成果獲江蘇省人文社科三等獎、教育部優秀教育改革成果二等獎、江蘇省教育廳優秀教育改革成果樹勛獎一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教育音像製品二等獎。
西南大學
靳玉樂,西南大學的課程與教學論排名全國第三,如果想考這個專業,你一定要去關注靳玉樂教授。因為他手裡科研項目一直不斷,你不必擔心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會虛度。靳玉樂西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市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帶頭人,重慶市重點文科研究基地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教授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編委會副主任。2000年到現在主持科研項目七個。出版專著八部,主編學術著作20餘部。
華南師范大學
黃甫全,現任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是課程與教學論。並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近幾年來主持了中小學學習化課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等7項課題,出版了專著7部,公開發表並產生廣泛影響的論文10餘篇。
浙江大學
田正平,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浙江大學中外教育現代化研究所所長。浙大教育史全國排名第三,多虧有此人在此坐鎮。田老師研究方向中國教育現代化史、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國高等教育史、中國留學教育史、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史、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史等。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和主編的學術著作主要有:《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黃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國教育近代化研究》(7 種)、《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卷)》、《近代教育與社會變遷研究》(5種)、《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國小學常識教學史》等多種。在《文史》、《教育研究》、《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集刊》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

③ 學校文化主要包括什麼內容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信仰等);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個性的理解(校服、校旗、校徽、校報等);對學習、工作的態度(優良的校園文化又培養了優秀的人才);對集體的看法(看到自己的成績,找出自身不足)。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信仰、教風和學風等方面。

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於調動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對個性的理解:為營造鮮明的校園文化,每一所學校最好有自己獨特的標識,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報等。這些標識一方面突出了學校的整體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師生員工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對學習、工作的態度:校風是學校全體成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精神狀態和作風。優良的校風是一面旗幟,激勵著教師為人師表,辛勤育人,也鞭策著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

對集體的看法:正確地把握自身條件,看到自己的成績,找出自身不足,明確學校的最近發展區,提出重點發展項目,落實切實可行的措施。



組成部分

學校文化由觀念文化、規範文化和物質文化構成。

觀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辦學的指導思想、教育觀、道德觀、思維方式、校風、行為習慣。觀念文化可分解為四種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理想成分。觀念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是學校組織發展的精神動力。

規範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種確立組織機構、明確成員角色與職責、規范成員行為的文化。規範文化有三種表達方式:組織形態、規章制度、角色規范。規範文化發揮著育人職能的制度保證。

④ 現在中性人為什麼那麼多

怎麼你歧視這類人?無顯著性別特徵的、男女皆適用的服飾、發式等。傳統衣著規范強調兩性角色的扮演。男性需表現出 穩健、莊重、力量的陽剛之美;女性則應該帶有嫻淑、溫柔、輕靈的陰柔之美。男性藉以扮演角色的服裝道具有西服、領帶、硬領襯衫等;富有女性特色的服飾則有裙子、高跟皮鞋、絲襪、文胸等。 20世紀之初,風起雲涌的女權運動為中性服飾的流行掃清了一道路障。盛行於60-70年代的"搪皮風貌"將中性裝扮導人了流行高潮,以致於你僅以背影根本無法分辨出性別。80年代初,留著長長的波浪型發式,穿花襯衫、緊身喇叭牛仔褲,提著進口錄音機的國內青年曾被視為社會的不良分子,成為各種漫畫嘲諷的題材。90年代末,中性成了流行中的寵兒。社會也越來越無法以職業對兩性作出明確的角色定位。T恤衫、牛仔裝、低腰褲被認為是中性服裝;黑白灰是中性色彩;染發、短發是中性發式……中性在未來世紀的變化將更為活躍。 女人逐漸男性化,除了沒有鬍子、胸毛外,舉手投足趨於男性特徵,包括言談、著裝、身材、長相等;男人逐漸女性化,身材纖細,面部白凈,胡須稀少,腔調柔軟,陰柔過剩,缺乏陽剛之氣。 傳統觀念認為,男人應該是鹼性的,骨骼健壯、皮膚粗糙、行動有力、不苟言笑,甚至皮革煙草味、汗臭味、腳臭味也是男性的一個標志。而女人呢?當然是酸性的。柔若無骨,膚若脂膏,力不縛雞,嫣然淺笑,最好真的像《還珠格格》里的那個香妃,花香四溢,蝶影相隨。可是,不知什麼時候,猛然間發現身邊正在茁壯成長的男人們和女人們彼此的酸鹼度在減弱,他們的PH值都錨定在「7」上,呈現中性樣態。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中性並非一個隨隨便便的概念,並不是男人翹起蘭花指,女人登上大頭鞋那麼簡單,它是一種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是酸鹼中和後的最佳性比,是「過猶不及」的經典詮釋,也許只有這樣的男人和女人才更純,更符合時尚。如果非讓我們用兩個詞來定義男人和女人的話,中性的男人應該是「精緻」的,中性的女人應該是「剛柔」的。男女性別刻板印象深深的影響日常生活中兩性互動的關系。許多發展心理學家都指出:男女在出生時是極為相似的,後來性別角色差異逐漸形成,其實是後天社會化過程不斷被塑造出來的。 女人除了沒有鬍子、胸毛外,舉手投足趨於男性特徵(這里僅指被傳統看待成的所謂男性特徵,事實上這些特徵本來就並非男性獨有,僅僅是被社會製造出來的束縛人性的框架),包括言談、著裝、身材、長相等;男人逐漸身材纖細,面部白凈,胡須稀少,腔調柔軟,陰柔之氣。以上就是所謂的中性化傾向,社會之大,每個人都有其與眾不同的個體特徵。我們不能夠因為其中一部分男人或女人是怎樣的,就強迫另一部份男人或女人也一樣,如果那樣的話,既是對個體差異的不尊重,也是對人的一種壓制。從某個角度講,中性化是對傳統刻板印象對人性壓迫的宣戰。一個社會對中性化傾向的接納程度,既是這個社會對個人選擇尊重程度的體現,也是這個社會文明自由程度的體現。
中性化之智慧篇
中性化是一種生存智慧。 三分剛強、七分柔韌加上十分細致,一定比只得三分剛強更有競爭力和創造力。這么簡單的數學題,何需心理學家來給答案。在現代職場,柔弱、粗心、沒有責任感,對於男女都是弱點,直接被淘汰掉,才進入決賽,比拼能力和創造力。令人驚訝的是,不少教育專家給中性化把脈,開的葯方是側重培養男生堅強勇敢,女生溫柔細膩。這實在是誤人子弟。 好的品質不分性別。對女性來說,多點堅強勇敢不無小補;對男性來說,溫柔細膩有助事業,在愛情上也有優勢。拼盡IQ和EQ,得了十分的人生;睿智地向另一性學習,會有十二分,是為超越。英國作家伍爾芙有句名言,純男性的腦子和純女性的腦子都不能創作,像莎士比亞那樣偉大的腦子,是半雄半雌的。這一洞察適用於歷史上無數偉人。 家長擔憂兒子愛照鏡子,女兒好舞槍弄棒,只是表面。真正憂心的,是子女偏離了傳統規范,徒添白眼和挫折。要是社會能接納和肯定,當何幸!不合傳統又何妨。說到底,掌聲和成功也不重要,子女人品好,開心做自己,父母何憂之有? 做自己,循著愛好和氣質來打扮,不會導致性別認同的偏差。性別認同,從悅納自我的獨特性開始。男女的氣質如光譜,強弱不一,硬要分開塞進兩個框框,修剪齊整,才是違背人性。中性化和氣質多元化是人類回歸自然的表現,是人類自如地表達自我、完善自我的標志。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法則是多姿多彩,以參差為美。孔子說:「文質彬彬,是為君子」,溫柔與剛強、文雅與曠達相結合才能鑄造理想人格。——柯倩婷
中性化之職場篇
「酷兒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認為,性別本身是被社會人為地建造著,我們所理解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其實是被社會制約的表演,中性氣質是女性對性別兩分結構的一次挑戰。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日日夜夜不休地爭斗,我們深得其樂,同樣也深受其害。 隨著「後女性主義」的盛行,女性越來越不受傳統性別角色的限制,急欲掙脫傳統角色,在事業中尋找自身價值。於是「中性主義」開始顯山露水,男人越發注重自己感性溫柔的一面,女人卻越發注重自己的獨立自強。 工業化和高科技,使男人的體力優勢漸漸趨弱,智慧與才華成為職業生涯的決定因素,越來越平等的就業機會,為女性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有了經濟地位的女性,並不滿足於金錢上的富有,而是要得更多:平等、自由、地位、權力。於是,柔弱的小女人成了精明強悍的大女人,毅然奪過了男人的一半天下。而男人起初有些不習慣,總覺得由此喪失了男人固有的權威。但漸漸地他們便發現:給女人一半江山也沒有什麼不好,自己的肩膀上陡然少了一半壓力,活得不那麼累。以前,女性用她們的奮斗證明了:男人能做的事情,她們也能做。現在她們要證明:我們能用女性的方式,把事情做得更好。 如今,走進辦公室,我們更多地嗅到了「中性」的氣味。在辦公室,性別已經退到了相對次要的地位,決定你身份、職位、工薪的是你的業績。沒有人因為你是女人就降低對你的要求,給你大開方便之門;也沒有人因為你是男人,就平白無故地信任你,委以重任。一切正趨於靠實力說話。 面對一些嶄新的職業,女人能夠和男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些主要集中在服務產業的新行當,多是以人為工作對象的,更側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協調。女人因為與生俱來的敏感、包容、忍耐、合作和善於傾聽的氣質,在這些領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中性化之爭議篇
最新調查顯示,在職場中性格男性化的女子和女性化的男子反而不容易在自己的事業上取得成就,甚者,還會取得完全相反的效果、最後葬送自己的事業。 80名年輕男性和女性於在美國攻讀MBA期間填寫了關於他們個性特徵的問卷。約8年後,研究人員與這些人取得了聯系,詢問他們的職業發展情況。 一本由英國心理學會出版的期刊報告說,這些人中有的人已經獲得五次升職,而其他人則只有一兩次。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化」的男性和「男性化」的女性,要比那些男性特徵與女性特徵明顯的人升職次數少。 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在工作崗位中貌似「男人婆」的女員工們認為壓抑自己的雌性激素就能實現事業上的飛躍,然而事實上,她們因太過壓抑自己的女性特徵:比如敏感、細膩、還有溝通能力強等,反而會讓自己的事業停滯不前。同樣,男性員工也因為削弱了自己的男性特徵:比如勇敢、果斷和堅韌不拔的作風等,降低了自己的競爭力,導致事業滑坡。 來自倫敦大學的教授PaulaNicolson認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在職場中能充分利用自己性別獨有的特點,會能在領導崗位上走地更遠。」
編輯本段教育學的中性
根據教育界的雙性化理論,一個人的性別傾向可以分為四種: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和中性化。雙性化理論認為雙性化是一種理想的性別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優點,雙性化個體在心理健康、自我評價和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優於單性化者;不過也有研究表明,具有過多異性性別特徵的兒童,往往處於被同伴拒絕的邊緣,自尊水平較低。本姆認為:「中性化」可以說是「無性化」,是社會性別最不突出的一類群體,它沒有顯著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 因此,本來是個很好的理念--男女相互學習,有助於男女兩性擺脫傳統文化對性別的束縛,但到了中國,「雙性化」卻被許多人誤讀為「中性化」,被扭曲了,被學過頭了,走火入魔,結出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惡果。在此誤導之下,男孩變得越來越陰柔、越來越「娘娘腔」,而陽剛則日漸遠離。女孩變得越來越剛強,越來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溫柔也越來越稀少了。 建國以後,我們的性別哲學是:「男女都一樣」,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性別差異的存在。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建國以來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口號看出來--「婦女能頂半邊天」和「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看出來。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男童子軍、女童子軍,在日本有男孩節、女孩節,但在中國,我們幾乎沒有考慮到性別差異的影響,即使是體育課,許多學校也沒有考慮到男女不同的體質特點,男女一起上體育課(現在,有一些地區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如北京市從2008年起在初中實行體育分性別上課)。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我們的學校以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方式、統一的標准來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其實這種「男女平等」並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是給男孩和女孩選擇的自由,並在法律上保障這種自由。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丁鋼等人認為,以政治學意義的平等觀念取代了教育學意義上的平等觀念,從而導致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男女生之間的界限變得比較模糊,加之其它因素,最終造成了對男生發展權利的部分剝奪和發展機會方面的不平等。 正是由於人為忽視了自然的性別差異,所以,我們往往關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權,而無意之中忽視了男孩,男孩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其危機不斷惡化而不為人所關注。 我們現行的性別哲學背後可能隱藏著這樣一種認識,即性別是可以人為塑造的。實踐表明,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這違背了性別形成的規律。性別形成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對性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要以尊重遺傳為前提。實際上,性別是人類的第一類別。性別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我們無法消滅它,我們只能接受它,正視它的影響。

熱點內容
黃河清浙江大學人文教授 發布:2025-08-17 22:26:27 瀏覽:301
美國大學比較文化碩士項目 發布:2025-08-17 22:24:41 瀏覽:212
煙台大學計算機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8-17 22:19:38 瀏覽:399
南寧鐵路局本科生一線員工 發布:2025-08-17 21:53:24 瀏覽:820
離婚的大學教授再婚的要求 發布:2025-08-17 21:46:41 瀏覽:639
381野雞大學名單 發布:2025-08-17 21:45:20 瀏覽:238
南京大學教授潘 發布:2025-08-17 21:40:13 瀏覽:159
大學忘記老師評測會怎樣 發布:2025-08-17 21:34:21 瀏覽:931
上海師范大學考研錄比 發布:2025-08-17 21:29:34 瀏覽:421
什麼大學專業熱門 發布:2025-08-17 21:24:15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