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大學食堂教授

大學食堂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8-20 09:26:06

『壹』 清華大學食堂的前世今生

清華建校之初,有人這樣改編了校歌:「鏟子鏘鏘,鈴兒鐺鐺,全體學生,來到食堂。雞鴨魚肉,燴炒一盤,大家舉箸,杯盤以光。嗷嗷飯桶來遠方,嗷嗷飯桶來遠方,飯菜未剩口尚張,因為要飽必須搶。你搶,我搶,因為要飽必須搶。」
在1911年的清華食堂,八人一桌的飯桌成了拼吃飯速度與技巧的地方。食堂承包給外商供應一日三餐,開飯鈴一響,門口排隊的學生便蜂擁而入,坐到編有自己學號的座位上,有人低著頭不說話,只是拚命地吃飯,也有人會玩一些伎倆:假意讓同桌的人說個笑話,自己則瘋狂地夾菜。
14歲的梁實秋進入清華學校之後,從「中等科」食堂到「高等科」食堂,吃了整整八年,在這期間他與室友打賭進行一個比賽,創下過一頓飯吃十二個饅頭和三大碗炸醬面的記錄。他在自己的小說《胸戰》中描述說:「當啷!當啷!鈴聲振耳,午餐之時屆也。一達李生之耳,即狂奔而出,直赴食堂,連食五碗,鼓腹而出。」儼然是自己的真實寫照。梁實秋一生坎坷,但在「吃」的問題上從不含糊,自況為「治世之饕餮,亂世之飯桶」。王學斌在《民國底氣》一書中這樣形容他:「有錢時隨心所欲,揮金如土,玩命地『作』,窮困時獨辟蹊徑,別出心裁,花小錢照樣能讓盤中之物活色生香。」
梁實秋已是吃貨中的佼佼者,但清華中還有人並不滿足。趙元任妻子楊步偉在自傳中寫道:「清華本校里有兩間大廚房,總是那幾樣菜,而自己家廚子也不好用,沒幾天元任就覺得厭了……我就和幾個太太商量,何不共請幾個好廚子,大家都贊成。」1927年3月14日,楊步偉聘請 「五芳齋」的廚師,在清華園大門前右方、南院對面的小河邊開起一家飯館,河上有小橋,故命名為「小橋食社」。
在封建氣息尚重的北平,許多人對這「文君當壚」的做法並不贊同,但王國維長女王東明對這段往事印象十分深刻:「小橋食社供應的以南方菜點為多,我只記得有一種燒餅,香酥鬆脆,很像現在的蟹殼黃,與北京硬韌的芝麻醬燒餅一比,風味截然不同。」因為楊步偉太過熱情好客,食社成本比收入還高,幾個月之後就關張了。
除了楊步偉,物理學教授葉企孫同樣是一位美食的提供者。1925年來到清華後,葉企孫一直住在原為外國教授住宅的清華北園7號,一個工友負責照顧他的生活。據葉企孫的侄子葉銘漢回憶:「這位工友會做飯,好幾個單身或家不在北京的教授都在那裡吃飯。」教授們借吃飯的機會一同商討學校的教育改革問題,被稱為「北園7號飯團」。這個團體中還有金岳霖、葉公超等學界名流,算是「饕餮未必真名士」的典範了。 2006年以前的清華食堂直接以數字編號,從一食堂到十五食堂,知名博主「北角山妖」說:「當年五食堂、七食堂的茄子、六食堂的麵食,嚴重地影響了大家對美食的品味。直到今天,吃燒茄子還一定要放蒜。」
但後來這些以數字編號的名字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八食堂被改成保齡球館,現在是量子信息中心;九食堂被改成汽車系的實驗室;十二食堂被改成乒乓球館和學生就業中心。2006年以前,清華的1-2食堂為教工食堂,3-15為學生食堂。如今3、4、5、6、12食堂已不復存在,8、9、15食堂建築尚存,但已改作他用。學生區仍在營業的老食堂有:7食堂(清芬園)、10食堂(聽濤園)、11食堂(聞馨園)、13食堂(清青快餐)、14食堂(丁香園)。
在聽濤園的牆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演變史:「1981年7月落成,原名十食堂,2006年12月更名為聽濤園。……清風徐來之際,師生進餐之餘,在此遙聽林濤、坐觀水波,意興悠遠。」
2006年十四食堂、風味餐廳分別改名為丁香園、清芬園,三、四、五、六食堂拆遷合並後的飲食廣場、十食堂、陶園餐廳則用觀、聽、聞來命名,東西一線分別是觀疇、聽濤和聞馨。所有的新名字都經過了學校的精斟細酌,聞馨園源出《說文解字》中說的「馨,香之遠聞者也」,清芬園取自「清芬挺秀,華夏增輝」石刻。
在此之前,教工食堂已分別被命名為荷園、寓園、南園、北園等。學校北部的幾個食堂名稱則形成了一個以花草為主的格局:紫荊、丁香、桃李、芝蘭、玉樹。
新聞與傳播學院王健華老師說:「現在許多老清華校友回來找七食堂,問路上的學生,基本沒人知道在哪了,歷史感好像都沒了。」這樣感慨的老校友不在少數,工程物理系2002級學生郭寧在09年的人人日誌中說:「挺懷念當初按數字排號的那個年代,簡單、上口、好記,而且有歷史感。不是我記不住新名字,實在是不想忘記老名字。能不能讓畢業幾十年的校友回來,還能循著名字找到那個當初承載了那麼多記憶的地方?」
今天大部分的清華學子都無法理解老校友們如此深切的懷念,但是他們會記得清芬園改造前長長的隊伍。2013年春季學期,清芬停伙,新來的三字班與四字班學生只知道路口圍起的「南區學生食堂改造工程」,但卻沒有機會遇見那些一邊背單詞一邊等小籠包的清晨了。
不過享受美食的時候,食堂的名字並不重要。我們記住的是桃李的煎餅和紫荊的鐵板,是聽濤的油潑面和玉樹的空心掛面。即便瀾園和寓園離宿舍很遠,工程物理系2012級本科生吳平還是常常要去那裡解饞,「瀾園的水煮魚水煮肉口感不錯,寓園的陝西風味很地道,這兩個食堂沒有補助,在價格和位置上都沒有優勢,但偶爾還是會吃吃。」教育研究院2013級本科生梁瀟在研究生階段進入清華,她對於清華食堂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種類多,可選擇餘地大」。後起的桃李與紫荊如今已是學生的重鎮,「紫荊四層的口碑一直很好,西紅柿炒雞蛋、肉段、土豆都很不錯,」她說,「做得好吃就是王道,但到了最後,吃出來的都是感情。」 在清華人引以為傲的事情當中,豆漿上印著的「產址:清華大學校內」應當算得上一件。
白天里繁忙的新民路和學堂路在入夜後歸於寧靜,駛入校園的貨車也沒有打擾到忙碌一天的學子們的好夢。園子里早餐的故事,就從送食材的大貨車開始。
原先的十五食堂如今是豆製品、乳製品生產車間,所有大豆與鹵水神奇的化學反應都發生在這里了。凌晨一點左右,工作人員穿著深藍色的工作裝,帽子、手套、防水靴,全副武裝。夜裡園子最香甜的地方就在這里,濃濃的豆香中夾雜著微澀的鹵,經過幾道加工和包裝工序,在豆製品灌裝間被加工成為我們捧在手裡熱乎乎的香醇的瓶裝豆漿,在凌晨5點就已經送進各個食堂。
在清華,美食在生產線上奔跑的速度會明顯快於其他地方,食品加工車間大多採用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同時對於各個食堂的食材進行集中加工,保證美食的充分供應。
快要入夏了,紙盒包裝的印有「清華冷飲」的自製冰淇淋已經入住食堂冰櫃。鮮奶、飲用水、白砂糖、蛋粉、食用植物油……簡單的食物配料,卻搭配出清華人一整個夏天的記憶。清華食堂的冰激凌車間採用不銹鋼全封閉自動化生產線,日生產能力達2噸。
相比冰淇淋,怕胖的姑娘們或許更青睞酸奶和酸梅湯,2014年,食堂新推出了桂花酸梅湯,旺季的銷量可以達到每天5000杯。酷暑難耐的時候,一杯酸梅湯一飲而盡,味蕾被酸梅狠狠地親吻了一下。根據飲食中心2014年的統計,自製酸梅湯和酸奶的銷量超過了食堂各類飲品總銷量的70%。
餃子,同樣歡快地奔跑在流水線上。每逢時令節氣,餃子往往供不應求。2011年,飲食中心創建了餃子生產線,原先各食堂的餃子需要60餘個職工才能供應,現在只要9人就能基本完成。冬至時節,北方的同學們總吃著餃子里有股家的味道,此刻最溫暖的事情莫過於咬一口皮薄餡足的豬肉大蔥餃子,掏出手機給遠在家鄉的家人問一聲「天涼多加衣」。
清華食堂的食材來源很廣,我們極有可能吃到從自己家鄉運送來的綠色食品。2005年6月,飲食服務中心在長白山地區設立了首個綠色食品采購基地,主要供應木耳,之後又先後在黑龍江慶安、內蒙古烏蘭查布、山東蒙陰、寧夏中寧等地建立了12個基地。肉類、麵粉、雞蛋、土豆、胡蘿卜等等原材料的直接供應使得清華食堂的物價一直維持平穩,2007年的新京報上甚至出現過《北大食堂菜價上漲,部分學生到清華吃飯》的標題。
「我記得那一夜入夏的紫操,亮著燈的小橋和月色正好」,《慧曉天下》主題曲《會笑的青春》如此唱道。在各食堂美食不斷挑逗舌尖的人間四月天,夜色下的小橋前也排起長長的隊伍,停著眾多靜默等待主人的自行車。從魷魚、蟹排到鵪鶉蛋和豆腐,它們從「嗞嗞」的鐵板上被送入饞涎的口中,香味飄過小橋,流入月色。 有時候也會厭倦千篇一律的「中國第九大菜系」食堂菜,好在新食堂或是新菜品總能及時地安撫我們。
「下午四點半多我們就過去了,拿到了1號,終於等到啦!」生命科學學院三字班的李明茜說道。「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芝蘭園小火鍋從4月3日開始營業,備受同學青睞。「試營業第一天下午5點左右我們就去了,排號排了半個多小時還沒排到。」她回憶說,「上周末晚上我們又去了,人太多了,坎坷的吃貨路!」
李明茜與土木工程系的男友邱實都是美食的愛好者,用她的話說,「作為兩個吃貨,哪裡出新品,哪裡就有我們的身影,玉樹二樓的菜品基本都吃過。」盤點玉樹美食,她如數家珍:「夜宵推薦紅豆湯圓,各種粥都不錯,各類面點都軟軟的還不錯。糯米雞比較辣比較油,但是肉質很好。蘑菇包外形好。」
從吃香鍋到老碗魚,從去清青披薩到玉樹排夜宵,李明茜笑著說:「食堂是我們的第二媒婆,自從兩人在一起後,只要吃飯就一起吃,可以有效提高見面頻率。我們在美食充斥的園子里相互陪伴著養肉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然後就辜負了我的體重。」
早在2001年,學校就有意將快餐品牌引入校園來適應師生需求。但為了保證價格的優惠,飲食中心在2002年開辦了清華自己的西式快餐店,取一個清華的「清」字和青年的「青」字,命名為清青快餐廳。此後,參照永和大王的清青永和、參照必勝客的清青比薩、參照仙蹤林的清青休閑餐廳以及芝蘭自助餐、清青面吧、玉樹風味快餐也先後出現在校園里。
「名廚進清華」和「中華小吃美食節」活動都在學生的強烈呼聲中留下了一些保留窗口,近幾個月在生權的微信公眾號「艾生權」上,食堂上新的通知更是一條接著一條。校學生會生活權益部部長郭燁表示:「可能是之前報道的比較少,不過最近學校提供新菜品的速度確實在加快,食堂很用心。」
「和學校飲食中心的溝通渠道很暢通,有問題直接和老師反映,同學對於新增菜品的需求也會與老師溝通。」 郭燁這樣說。今年的第一次校領導接待日上,生權提出了「食堂增加鮮牛奶供應」的提案。而當4月底清華104周年校慶的時候,純牛奶已經躺在食堂的飲料窗口了。清華學子與食堂的交集里,從此又多出一袋溫熱的牛奶。在清華,美食就是護身符,保護我們走到天涯海角,披荊斬棘,仍念念不忘。泛著油光的麻辣小火鍋里翻滾著小肥羊的香味;脆皮炸鮮奶一口咬開,能不能甜點再甜點;老瓦罐里小蔥濃湯的美味早已經包裹不住了……它們每天都在食堂的各個角落裡等你,等待與熱愛生活的你相遇相知。
從食堂好壞來看一個大學的質量,似乎是一個有些荒誕的剖析面,可你又不得不承認,當你回首大學時,總有很多記憶與食堂有關。那些呼朋引伴的聲音,那條焦急等待的隊伍,讓所有的時光都變得可感。美食在變,食堂的位置和名字在變,穿梭而過的人在變,和食堂密不可分的青春故事卻在每一個清華人的學生時代上演。

『貳』 大學有哪些崗位

大學中的崗位多種多樣,涵蓋了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多個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大學崗位:
教學崗位
1.教授:

負責教學和科研工作,通常需要具備博士學位和豐富的教學經驗。
2.副教授:
協助教授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也需要具備較高的學歷和教學能力。
3.講師:
主要負責教學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學歷和教學能力。
4.助教:
協助教師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通常是研究生或本科生擔任。
科研崗位
1.研究員:
負責科研工作,通常需要具備博士學位和較強的科研能力。
2.副研究員:
協助研究員進行科研工作,也需要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
3.助理研究員:
負責輔助科研工作,通常是研究生或本科生擔任。
管理崗位
1.校長:
大學的最高行政負責人,負責大學的全面工作。
2.副校長:
協助校長工作,分管大學的某一方面工作。
3.院長:
學院的最高行政負責人,負責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全面工作。
4.副院長:
協助院長工作,分管學院的某一方面工作。

5.系主任:
系的最高行政負責人,負責系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全面工作。
6.系副主任:
協助系主任工作,分管系的某一方面工作。
7.教務處處長:
負責全校的教學管理工作。
8.學生處處長:
負責全校的學生管理工作。
9.財務處處長:
負責全校的財務管理工作。
10.人事處處長:
負責全校的人事管理工作。
服務崗位
1.圖書館員:
負責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2.實驗室管理員:
負責實驗室的管理和維護工作。
3.宿舍管理員:
負責學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4.食堂工作人員:
負責食堂的餐飲服務工作。
5.保安人員:

負責校園的安全保衛工作。
6.清潔工:
負責校園的清潔衛生工作。
以上只是大學中的一部分崗位,實際上大學的崗位種類繁多,每個崗位都有其特定的職責和要求。

熱點內容
四川農業大學申請考核博士 發布:2025-10-20 08:58:11 瀏覽:981
福田雷沃重工本科生待遇怎麼樣 發布:2025-10-20 08:53:49 瀏覽:575
華為要本科生嗎 發布:2025-10-20 08:25:41 瀏覽:550
2008年青島本科生工資 發布:2025-10-20 08:04:24 瀏覽:444
東北大學藝術考研 發布:2025-10-20 07:38:35 瀏覽:299
我的大學生活txt 發布:2025-10-20 07:35:28 瀏覽:25
人民大學外語系考研 發布:2025-10-20 07:31:12 瀏覽:894
上海交通大學考研輔導班 發布:2025-10-20 07:24:54 瀏覽:420
華中農業大學細胞生物學考研群 發布:2025-10-20 07:09:36 瀏覽:558
南京大學2016考研線 發布:2025-10-20 06:43:12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