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搞機床的老師
① 王俊元的生平
1991年吉林工業大學機械製造專業本科畢業,1996年華北工學院測試技術專業碩士畢業,2008年太原理工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博士畢業。1998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信息驅動的先進製造技術」研討班學習。本科畢業後來中北大學任教。先後任機械工程系數控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教務處副處長,機械工程系總支書記,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總支書記。擔任校大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先後主講過《專業英語》、《機械繫統故障診斷》、《現代控制工程基礎》等3門碩士生課程。自2004年以來,共指導碩士生30名。
主要論著
教學科研: 學術研究及成果
(一)已發表論文:
1、王俊元,關世璽,彈翼翼型面的數學處理與CAD/CAM技術研究,彈箭與制導學報,2008.4,28(2),p224~226
2、馬維金,王俊元,熊詩波,重介質旋流器運行狀態振動檢測和故障診斷方法研究,選煤技術,2008.2,p1~3
3、王俊元,劉剛,刀具幾何參數光學測量系統設計與分析,測試技術學報,2007.12,21(6),p510~514
4、王俊元,蔣紅琰,杜文華,復合式高速電主軸在線動平衡裝置的開發(EI收錄),中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2,28(6),p491~495
5、王俊元,王素慧,2A12鋁合金真空電子束焊接工藝研究,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2,21(4),p51~55
6、蔣紅琰,王俊元,一種新型高速轉子在線動平衡頭,新工藝新技術,2007.12, p40~43
7、曾志強,王俊元,復雜系統故障診斷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機械管理開發,2007.10,(5),p78~79
8、王俊元,回顧黨史談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義,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21(專輯),p32~35
9、 Wang Junyuan, Ma Weijin, Xiong Xiaoyan, Xiong Shibo,Study on Method for Sound Signal Characteristic Extraction Based on Modal Analysis (ISTP收錄),In,Edited by T.D.Wen,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ISTM/2005(Volume 1),Beijing,China,2005.6,p76~79
1 0、王愛玲,魏源遷,祝錫晶,王俊元,吳秀玲,油膜水滴加工液的磨削性能(EI收錄),機械工程學報,2005.1,41(1)
11、陸春月,王俊元,機械故障診斷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機械管理開發,2004.12,(6),p85~86
12、杜文華,王俊元,高等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矛盾與發展模式,現代教育科學,2004.4,(2),p76~79
13、張記龍,王俊元,可燃葯筒粘結質量聲脈沖診斷技術與系統(EI收錄),兵工學報,2002.11,23(4),p529~532
14、王愛玲,王俊元,冷長林,面向對象的生產系統及應用,中國機械工程,2002.9,13(17),p1486~1488
15、王愛玲,王俊元,張吉堂,基於模糊理論的輥彎模具反求技術及其應用(EI收錄),兵工學報,2002.8,23(3),p380~383
16、王俊元,王旭東,段能全,工業設計與工業設計教育,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6,(2),p28~30
17、王俊元,梁義維,螺旋孔型斜軋變形的有限元分析(EI收錄),華北工學院學報, 2001.12,22(6),p413~415
18、王愛玲,王俊元,生產系統反求及其應用,同濟大學學報,2001.12,29(12),p1490~1494
19、張記龍,王俊元,可燃葯筒粘結質量聲脈沖診斷方法(EI收錄),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1.12,9(4),p389~393
20、王愛玲,王俊元, 丁愛玲,輥彎生產系統的反求設計及其應用,華北工學院學報,2001.8,22(4),p308~312
21、王俊元,關於深化普通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高等教育學報,1998.12
22、王俊元,加大改革力度,調整課程體系,加強數控技術教育,數控技術教育改革創新工程研討會論文集,1998.12
23、王俊元,從機械的非周期動態響應中提取瞬態信號的新方法,《機械繫統動力學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4
24、王俊元,《液壓傳動》課程的教學體會與探索,高等教育學報,1997.4
25、張記龍,王俊元,多通帶線性相移濾波器的數字模擬及其應用,華北工學院學報, 1997.1,18(1),p28~32
26、Zhang Jilong,Wang Junyuan,A Method of Testing Adhesive State of Metal-to-nonmetal by Acoustic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Feature(EI收錄),In,Edited by D.H.Pan,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ISTM/1995,Taiyuan,China,1995.6
(二)主要著作:
1、《數控機床維修技師手冊》,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參編,15.3萬字
2、《現代數控機床伺服及檢測技術》,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副主編,15.1萬字
3、《現代數控機床故障診斷及維修》,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參編, 5.9萬字
(三)取得的科研成果:
1、基於輥彎成型的生產系統反求技術研究,2003.12通過省級鑒定(排名第二),2004.11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
2、重型回轉機械扭轉振動的間接測量,2004.7通過省級鑒定(排名第五)
3、可燃葯筒粘接質量聲脈沖診斷技術與系統,1998.8 通過省級鑒定(排名第一),2002.3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
4、21世紀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01.9獲山西省教學成果三等獎(排名第三)
5、先進製造技術與跨世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00.3通過省級鑒定(排名第三)
6、汽車門框、密封條、雨槽輥輪模具CAD/CAM,重慶益民機械廠,1999.10通過工廠驗收(技術負責人)7、機械類跨世紀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1999.10通過部級鑒定(排名第二)
8、125mm可燃葯筒粘接質量自動診斷技術及設備,1996.11通過部級鑒定(骨幹成員)
(四)申請專利:
1、可自動對版的高速曲面印刷機,國家發明專利,2007.12.15
2、高速主軸在線動平衡裝置,國家發明專利,2007.11.15
(五)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刀具幾何參數檢測系統開發,企業橫向項目,2007-2008
2、NTO安全精製熱過濾成套設備設計,企業橫向項目, 2006-2007
3、125精密裝配機研製,企業橫向項目,2006-2007
4、××飛行器的結構技術研究,合作項目,2006-2007
5、焊接機器人開發和工藝研究,企業橫向項目,2006-2007
6、壁厚差檢測工裝與模具研製,企業橫向項目,2006-2007
7、超硬鋁合金缸筒加工性能研究,企業橫向項目2004-2005
8、大型機械繫統早期故障智能預示理論與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3-2006
9、某製造系統診斷技術,企業橫向項目2003-2004
10、機床數控技術開發及應用,企業橫向項目,1999-2003
11、基於學生個性的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計劃優化的研究與實踐,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1997-1998(六)教學經歷先後主講過《液壓傳動》、《伺服系統》、《測試技術》、《專業英語》、《機械故障診斷》、《現代控制工程基礎》、《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計算機圖形學》、《感測器與檢測技術》等11門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生課程。先後指導本、專科生畢業設計130人,指導碩士研究生29名。
(七)榮譽獲獎情況
1、2007.9,山西省「興晉挑戰杯」優秀指導教師
2、2007.7,中北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
3、2007.7,中北大學教學評估先進個人
4、2006.11,山西省優秀政工幹部
5、2006.6,中北大學優秀政工幹部
6、2005.11,中北大學優秀黨員7、2004.
10,中北大學優秀班主任8、2002.12,華北工學院教學評估先進個人
9、2000.9,華北工學院「三育人」先進個人
10、1997.9,華北工學院「三育人」先進個人
11、1995.11,華北工學院優秀班主任
12、1995.9,山西省優秀班主任
13、1993.9,太原機械學院「三育人」先進個人
14、1992.10,太原機械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
②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發展歷史
1932年夏,清華大學工學院成立,內設機械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和土木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由庄前鼎先生籌建並擔任系主任,以「造就各項機械工程專門人才,適應國內社會需要」為宗旨,建系之初設立3個學科組:原動力工程組、機械製造工程組、飛機及汽車工程組。
1933年,機械工程館(位於現二校門東側,現熱能工程系系館)動工。
1934年,飛機及汽車工程組更名為航空工程組,而其中的汽車工程部分則並入原動力工程組。
1935年春,機械工程館落成,其一層為熱工實驗室。在一院(清華學堂)東邊建有金、木、鍛、鑄等機械製造工場。當時的實驗室設備大多從歐美購置,「比之歐美各大學機械實驗設備,實不相上下,堪稱國內最完備之機械實驗室」。
1935年秋,全國機械工程界擬籌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7位發起人中,有清華機械工程學系4位教授:劉仙洲、庄前鼎、李輯祥、王士倬,籌備處設在清華大學。1936年5月該學會正式成立,庄前鼎先生曾連任前幾屆副會長,直至1945年後由劉仙洲先生擔任該學會的副會長。
1937年抗戰爆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長沙臨大又西遷昆明成為西南聯大。在西南聯大期間,機械工程學系是工學院中規模最大、學生人數最多的系。長沙臨大和西南聯大期間的系主任是李輯祥先生。
1945年抗戰勝利後,組成西南聯大的三校分別北返,次年10月清華大學復學。復學後的機械工程學系有學生340人,為全校最大之系。此後兩年內,機械工程學系除恢復了原有的熱工實驗室及金工廠外,還新設了金屬學實驗室。1950年李輯祥先生病休,庄前鼎先生再任系主任。
1949年北平解放時,機械工程學系大部分教師和工作人員都留在學校,參與了建國初期清華大學的建設。新清華機械工程學系的第一屆系主任是庄前鼎先生。至1952年夏,每屆機械工程學系學生為100人左右,不分專業,不分小班,前三年級一起上課,第四年級才按原動力組、製造組分組選課。1951-
1952年原動力組分為動力組和汽車組。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兩校的機械繫轉入清華大學,與清華的機械工程學系合並組成了機械製造系和動力機械繫。新成立的機械製造系系主任是來自北大的李酉山先生,系內設4個專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機床及其工具、鑄造機械及鑄造工程、金屬壓力加工及加工機械,同時設置兩個專修科:金工工具,鑄造工程。動力機械繫系主任是庄前鼎先生,系內設有2個專業:熱力動力裝置專業(後改名為熱力發電設備專業)和汽車專業(後改為汽車拖拉機專業),兩系除專業教學外,分別承擔全校的一些技術基礎課,如機械制圖、機械原理與設計、金工實習、熱工學等。
1954年,留美知名學者、清華校友吳仲華教授回到動力機械繫工作,於1956年建立了燃氣輪機專業。同年,又由王補宣教授負責新建工業熱工專業,1957年底改名為工程熱物理專業,1960年,該專業轉到工程力學系。
1955年,建成鑄造、鍛壓、焊接及金屬熱處理實驗樓(即焊接館)及鑄造和鍛壓試驗基地。
1956年,機械製造工程專業與金屬切削機床及其工具專業合並為機械製造工藝、金屬切削機床及工具專業。同年「汽車樓」和汽車試驗室、發動機試驗室落成。
1958年,機械製造系增設精密儀器製造專業。
1960年,機械製造系分為「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系」和「冶金系」,分別負責冷熱加工兩類專業的教學工作,但兩系仍建同一黨總支,精儀系系主任為鄒致圻先生,冶金系系主任為李酉山先生,部分行政工作統一管理。1960年10月,在動力機械繫原有汽車拖拉機專業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業機械繫,系主任是李輯祥先生,但與動力機械繫合署辦公,同一黨總支、同一行政領導班子,庄先生和李先生輪流主持每周系務會議。1962年7月庄先生去世後,李先生兼動力、農機兩系系主任。1963年,兩系改名為動力與農機系。
1965年,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系系館(9003大樓)落成。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系和冶金系完全分開。
1970年初,動力農機系和冶金系撤消。汽車拖拉機專業改為汽車專業,與冶金系各原有專業、精儀系的機械製造專業和學校機械廠合並,成立清華大學汽車廠,「以廠帶學」。原動力機械繫的熱點專業改稱鍋爐專業,並與燃氣輪機專業並入當時的電機系(改稱為電力工程系);熱工量測及自動控制專業並入自動控制系;熱工教研組轉到化學工程系。
1971年,校汽車廠停止生產汽車,恢復校機械廠,而計劃入廠的冶金系各專業(鑄、鍛、焊、金屬材料)連同汽車專業、機械製造專業合成為機械製造系。同年,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系改稱精密儀器系。
1972年,精密儀器專業改為陀螺導航與自動控制專業。
1977年,汽車專業連同1970年被歸屬於電力工程系的熱能電力裝置、燃氣輪機兩專業回歸動力機械繫建制,機械製造專業也回歸精密儀器系。於是,機械製造系只留下了原冶金系的4個專業:鑄造、鍛壓、焊接和金屬與熱處理,系名改為現在的機械工程系。
1978年,動力機械繫更名為熱能工程系,熱電專業改名為熱能工程專業,並增設內燃機專業。
1979年,供熱與通風專業從土木工程系轉入熱能工程系,更名為空氣調節工程專業。同年,實驗電廠歸屬熱能工程系,鍋爐教研組改名為熱能工程教研組。
1980年7月,由熱能系的汽車專業和內燃機專業組建汽車工程系,但仍與熱能工程系合署辦公,共有一個系黨委和一套行政班子。
1984年,精密儀器系更名為現今的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
1989年,精密儀器專業和光學儀器專業合並為精密儀器儀表專業(1995年改稱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1997年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增設工業工程專業。
1990年,熱能工程系和汽車工程系的黨政機構正式分開。熱能工程系設有熱能工程、熱力渦輪機(現為動力機械工程)、空調3個專業。汽車工程系設有汽車和內燃機2個專業。
1993年,熱能工程系的熱力渦輪機專業改稱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汽車工程系的汽車、內燃機2專業合並成汽車工程專業。1997年汽車工程專業改名為車輛工程專業,仍包含發動機方向。
1996年1月,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與教育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機械工程學科的教學、科研水平,學校決定由機械工程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和汽車工程系組成機械工程學院。金國藩院士擔任學院第一任院長,副院長由各系系主任選任;設立院學術委員會,由各系著名教授組成;設立機械工程學院辦公室,協調處理學院公共事務。原由各系負責的教學、科研、行政、人事等工作仍由各系分別進行。
1998年10月,為了加強學科建設,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學校又決定將熱能工程系和工程力學系並入機械工程學院。熱能工程系各專業、工程力學系的工程熱物理專業以及汽車工程系「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的研究生均屬於「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汽車工程系「車輛工程」學科的研究生則同機械工程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各專業的研究生同屬於「機械工程」一級學科。1999年1月,過增元院士擔任學院第二任院長。
2001年8月,為了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內部科學管理、落實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技術創新等重大舉措中發揮作用,學校決定成立工業工程系,隸屬於機械工程學院。
2004年5月,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成立,工程力學系從機械工程學院劃轉入航天航空學院。
2008年7月,由機械工程系和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相關教師成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二級學科,掛靠機械工程系。
2008年1月,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系主任尤政擔任學院第三任院長。同年11月,學校調整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的隸屬關系,將該中心由清華產業系統劃轉至機械工程學院。至此,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形成了目前以機械工程學科為主,包括機械工程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熱能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工業工程系以及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的局面,開始了新的發展時期。
2012年12月,為更好的推動儀器與光學學科的發展,學校決定成立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由原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儀器與光學學科組成。並由原機械工程系和原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中機械工程學科教職工組建新的機械工程系,同時撤銷精密儀器與機械學建制。
③ 劉辛軍個人簡介
姓名:劉辛軍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職務:清華大學精儀系製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教育背景:
1990.9-1994.7,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機械繫,本科
1994.9-1996.7,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996.9-1999.12,燕山大學(原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工作履歷:
2000.1-2002.2,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製造工程研究所,博士後
2002.3-2003.3,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中韓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客座研究人員
2003.4-2004.1,韓國首爾國立大學,「BK21」博士後
2004.2-2005.4,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機床控制工程與製造單元研究所,德國「洪堡學者」
2006.7-2006.8,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Merit訪問學者(魁北克省教育部資助)
2007.8.1-8.31,德國開姆坭茨機床與成形技術Fraunhofer研究所,訪問學者(國家教育部和德國DFG基金會資助)
2011.12-,清華大學精儀系製造工程研究所,教授
2010.4-,清華大學精儀系製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主管科研工作)
2009.9-,清華大學精儀系製造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2005.5-,清華大學精儀系製造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