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教授周懷北
① 周懷北是誰
周懷北,湖南湘潭人,吃菜就怕不辣,為人爽直熱情,治學嚴謹踏實。1990年周懷北赴美攻讀博士學位,10年後才第一次回國,兩年後舉家遷回武漢,2005年41歲的周懷北競聘當上武漢大學國際軟體學院院長,同時婉拒了學校的百萬年薪。
一年半回了五次國
1990年周懷北赴美攻讀馬里蘭大學無線電物理博士學位。2000年在出國10年後,第一次回國,他驚異於國內的變化。此時他剛去美國時的夢想都實現了:進入中產階級,有車有房,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但他與許多留學生一樣在這個階段感到迷失:沒有新目標,個人能力也幾乎只發揮了1/3。
在之後1年半的時間里,周懷北回國5次。充滿活力,充滿機會的祖國強烈地吸引著他。2002年他說服妻子,賣掉房子和車,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回到了第二故鄉武漢。
對留學人員來說,進大學是人生的第一個轉折;留學是第二個轉折,回國則是第三個轉折。到底自己適不適合回國、回國做什麼、怎麼做、期望值是多少、將來能不能取得成功?周懷北的答案是:回來是因為中國需要我,這里有我的機會、發展空間。
兩年時間內,周懷北創辦了一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聘請美國29個博士為中心顧問,其中3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在擔任湖北省留學人員創業園主任時,一年時間吸引20多家高科技企業入駐;任武漢大學教授時,指導20多個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從事無線通訊和軟體工程方面的研發。2005年,周懷北與30多名海內外優秀學者競聘,經過嚴格的專家評審和面試,當選武漢大學國際軟體學院院長。
一百萬元是一種激勵
武漢大學以百萬年薪對全球招聘國際軟體學院院長,周懷北上任後主動申請調整薪金,只享受特聘教授的待遇。周懷北坦率地說:"人民幣一百萬,在美國不算多,在國內外企謀職也能賺到這個數。但是我周懷北在學院剛剛就職,付出的時間和努力與百萬薪金還不匹配。辦教育也要講成本核算,薪酬標准必須與創造的業績相符。百萬年薪在我周懷北看來可以作為一種激勵,我周懷北會爭取有一天我創造的價值能與一百萬相配甚至更多,因為辦教育是綜合系統的過程,靠的是一個團隊,而非一個人的力量所能實現。"
回國創業更讓周懷北感到踏實,因為這里需要他,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發揮潛力,實實在在做點事情。周懷北說:"我是在歸途中追尋目標,在創業中享受生活。"歸來創業者最終獲得的是一種事業的成就感,這種力量比一時的薪酬待遇更有意義。
周懷北還積極吸引海外精英回國創業,周懷北兼任北美中國學人國際交流中心執行理事,2004年周懷北作為優秀歸國人員在第五屆北美留交會上講話時,華盛頓的演講廳里座無虛席,許多留學人員站在過道上聽他演講。幾年來,周懷北先後吸引了數十名人才回國。在采訪的過程中不斷有電話插入,商量近期舉行的華創會(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事宜。周懷北認為"國內的需求與海外留學生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已經回國的人才用好。"榜樣的力量會吸引更多的鸞鳳還巢。
現在是辦教育的時候了
周懷北在美國大公司里工作多年,回國後沒有開公司、進外企,卻選擇了教書、帶學生。出身於教育世家的周懷北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現在是辦教育的時候了!"近20年的經濟發展已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教育改革卻趕不上經濟的步伐。周懷北由衷地感到辦教育是一條歸國創業的新路,因為這可能影響一代甚至於幾代人,由此推動整個國家的綜合發展。
留學歸來,周懷北發現,在國內經費、設備不是問題,但有兩點制約著研發的推進:一是文化,一是效率。他認為觀念的改變比投資更重要,辦教育正是出人才、改觀念的源頭活水。改善大學的教育科研環境,建立一種包容、寬松、平等、具有創造性的大學文化,這是周懷北回國後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周懷北心中的中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在物質上逐漸發展的中國也得有教育發展相應的文化。
做個踏實肯乾的人
不少留學生回國後對國內的環境感到不適應,人情社會太復雜、法律體系有待完善。周懷北始終認為,社會不可能十全十美,歸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把腳步僅止於跨回國門。要用心來感受祖國的脈搏,把在國外積累的經驗、先進的理念帶回來服務於社會才是留學的初衷。周懷北說:"創業的挑戰性就在於當條件不具備時獲得成功。"不能希望政府能符合每一個人的要求,不能希望很快讓政策和流程都變得非常完美,歸來正是為了改變那些"看不慣"的情形。在外生活多年的留學人員,比較熟悉國外企業的運營、政府的運作、大學的管理、政策的制定;在思想觀念上,他們也有優勢。要把
這些優勢發揮出來,留學人員首先自己得做個踏實肯乾的人。
周懷北一直喜歡"Be Persistent!"這句話。他回國的感受是:在當代中國你有多大的能力,就可以找到多大的舞台,它充滿朝氣,有做不完的事情等著你去做,與祖國同步,我們才有希望。
② 周懷北為什麼會辭掉武大百萬年薪
當武漢大學給予周懷北博士百萬年薪時,周懷北主動申請調整薪金,只享受特聘教授的待回遇。他認為答自己在學院剛上任,付出的時間和努力與百萬薪金還不匹配。
辦教育薪酬標准要與業績相符。百萬年薪可以作為一種激勵,但他希望自己創造的價值能比一百萬更多。
人家更多的是享受工作的過程與創業的激情,立志於為國奉獻,而非一味的索取薪酬,眼界高的不是我們一般平民老百姓所能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