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反駁學歷越高越幸福
1. 哈佛財商課
先記住這句話,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不停的獲得負債。
這本書的核心也是這句話,這本書會告訴你,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簡單來說,資產就是產生錢的東西,讓錢不斷流向你的東西。負債就是讓錢遠離你的東西。經濟學家把那些每月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去償還各種債務的人定義為高債務者。
要想賺到錢,就必須了解錢,以及錢的產生原理和機制,看過這本書後,想必對金錢就會有全新的認識。
什麼是財商?財商是一種對金錢的態度,是指一個人在這個經濟社會里的生存能力,是判斷一個人對掙錢的敏銳性,是會計、投資、營銷、法律能力的綜合反映。
財商主要要求兩方面的能力。認識金錢規律的能力、正確應用金錢規律的能力
財商和你賺多少錢沒有關系,財商是測算,是錢為你工作多久的指標,隨著年齡的增大,你的錢能夠給你買回多少自由、幸福、健康、如果這些都增加了。那麼你的財商也在增加,如果你越活越累,越活越不幸福,那麼你的財商就在下降。
比如,美國的淘金熱,很多人不惜一切的去淘金,但真正發財的卻是那些賣牛仔褲的。還有拳王泰森,90年坐擁數億美元的財富,但最後買了一堆的負債,05年就申請破產。只剩下3000英鎊,負債卻高達1400多萬英鎊,其中900萬英鎊都是所得稅。這些都是財商的一種體現。所以,賺多少錢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把這些錢用來幹了什麼。如果缺乏財商,給你一筆錢恐怕將是一場災難。
哈佛教授說財商與智商和情商,並列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三大素質,如果你有高學歷,你就具備智商,如果你在職場能夠快速升值你就具備情商,如果你很早就實現財富自由你就具備財商。如果你沒有高學歷,在職場中也混不開,那麼財商是你翻盤的唯一機會。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有這個自信,「即使你把我的衣服扒光放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沙漠里,只要有一個商隊經過,很快我就又會成為百萬富翁。」
財商不止賺錢理財,花錢也是一種財商。有人總是花小錢辦大事,而有人總是稀里糊塗,錢不知道怎麼花的就沒了。哈佛財商教育,鼓勵大家從小對小孩進行財商教育,先教會他們花錢,比如把壓歲錢交給小孩保管,除此之外不再額外給付,讓孩子從小養成儲蓄計劃,花錢有預算的習慣。
很多人都在抱怨我們沒有一個好爹,不是富二代。其實有個富爸爸的真正好處,不是他給了你多少錢,而是他會告訴你金錢背後的密碼,而窮爸爸則通常只會告訴你,多讀書,上好學校,將來努力找個好工作。最後你會發現,清華北大畢業,世界五百強工作又怎麼樣,反而比不過從小逃學打游戲的張二狗,人家現在已經是大老闆了。甚至有些同學40歲剛過就能實現財富自由,而你還得為延遲退休而憂心忡忡。
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金錢只是個工具。如果你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那麼對不起,你將失去的是藏在金錢後面的東西,追求金錢並不是我們的目的。
哈佛的教授說,金錢本沒有錯,而錯在金錢上滋生的那些貪婪和恐懼還有無知,這些才是不道德的,如果一個人把金錢當成了目的,他也就不再是工具,那麼金錢也就會徹底變了味道。
錢這個東西是一個人生的基本門檻,錢不能買的東西的確很多,但這些都是基於你有錢之後,你的人生要去追求的其他目標。
換句話說,你的世界有了錢,你才有權利去追求愛情,友情,親情,以及思想道德上的解放。相反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那麼對不起,你的世界裡就只剩下了錢這一個目標。那麼你怎麼才能賺到錢呢,首先你得充滿了對錢的熱愛,而且是表現出這種熱愛,而不是像窮酸書生一樣,恥於談錢,你覺得有錢是件丟臉的事情,那麼他就真的不會光顧你。
哈佛大學教授研究稱,工業化之前,歐洲農民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生產,其他時間都很懶散。他說正是因為不努力工作而導致了他們貧窮,但這個結論已經越來越不適用了,現在我們的周邊經常有一些人號稱忙成狗。但依然很窮。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
你沒有智慧
沒有野心,不想成為富人
沒有勇氣
太懶
太安逸,只想穩定,安於現狀。
書上說的大概就是這幾點。
在猶太人的世界裡,有一個故事,職員問老闆,我該怎麼更加勤奮,才能像您一樣成功,老闆聽完哈哈大笑,他說你怎麼知道我很勤奮?當年我給別人打工的時候,確實比你們都要勤奮,但是我現在早就不那麼勤奮了,但卻賺到了更多的錢。所以發財不是靠勤奮,而是靠我能夠找到一個機會,提供讓別人勤奮起來的崗位。讓別人更加勤奮,遠比自己勤奮起來更加重要。所以這就是猶太商經塔木德里說的,與其埋頭苦幹不如多動動腦子。
就比如說同樣是打工,有的人選擇去麥當勞,有的人選擇去送快遞。而有腦子的像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他們都選擇了去高爾夫球場當球童,賺錢都在其次,在這里可以接觸到更多的富人。時間久了就會被傳染上各種富人思維。所以這就是同樣在努力,努力的地方不同,結果就截然不同。
書里還提及到了賺錢的核心要素,誠信。在經濟社會中,信用其實比生命更重要,一個人一旦喪失了信用,也就意味著經濟死亡,別說發財了,恐怕生存都會成為問題。比如俄羅斯,當年欠了美國對沖基金的錢,然後果斷不還,表面上看佔了大便宜,但還不到30年,俄羅斯的經濟已經落伍了,經濟規模甚至還不夠我們廣東省大。
高學歷跟財商沒有關系,相反低學歷的人他們更早接觸社會,知道了金錢的重要性,,往往他們的財商反而更高。比如正泰集團的董事長南存輝,他是個鞋匠的兒子,小時候為了吃飯早早就得跟著父親去街頭做生意。幫別人修鞋。由於手藝好,而且做生意比較實誠,所以生意紅火了起來。之後他找人一塊搞了櫃台賣低壓電器,也沒賺到什麼錢,但他就是覺得這是個生意,竟然還把家裡的房子抵押進去搞了個開關廠,就這么一路摸索,一路做,還把家裡的資產都搭進去了,才有了日後的正泰集團。估計但凡他當時有個正經工廠的工作,也不會去干這么不靠譜的事。所以人有時候是要逼自己一下,才會有潛能。日子過的太安逸,就離落伍不遠了。
財商跟年齡也沒有關系,比如一些老人,把金錢花在了不重要的地方,結果生活越過越緊迫,一生節儉,最後發現還有好多新衣服都沒穿,錢也沒攢下來,反而被通脹吃掉了一大半財產。
說了那麼多,那到底賺錢的能力怎麼產生的呢?
作者說這個跟學游泳一樣的,只有你反復在水裡練習,等你對水有感覺了,你才能學會游泳。這里講到了一個故事,一個窮人來到一個富人的家裡,說我可以在這工作三年嗎,不需要工資,管吃住就行。富人一聽,隨即答應。三年後,窮人離開了,後來他竟干成了一番事業,比富人更加的富有。原來窮人知道自己缺乏商人思維,於是到富人哪裡上了免費的三年大學,而這些東西在課堂上是學不到的,老師如果真懂這些,那麼他早就不教書了。所以最好的學習財商的辦法就是混到富人堆里去。
隨趨勢而動。80年代的首鋼工人風光無限,但30年過去了,首鋼工人還是首鋼工人。而80年代下海經商的人早已搖身一變。但要確認你是隨趨勢而改變,不是被趨勢而改變,被趨勢而改變你肯定是最後一批人。
獨立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格雷厄姆就說,在華爾街成功有兩個條件,第一就是正確思考,第二是獨立思考,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的頭腦就是你的資產。富人發跡之初,無一例外都是逆向思考的。1967年香港社會不穩定,大家都選擇逃港,樓市暴跌,但李嘉誠卻轉戰房地產,大量收購地產,最後就有了四大天王的地位。比如當年劉永行兄弟沒考上大學,回到家鄉養鵪鶉,結果賺了錢。於是十里八鄉都看到了,紛紛都去養鵪鶉,結果這兄弟幾個實在是財商太高了,他們果斷上岸,自己不養鵪鶉了開始提供賣飼料,結果就是由於養鵪鶉的太多,所以都沒錢可賺了,但劉家兄弟的希望集團卻賺了大錢。還有這兩年互聯網把傳統產業沖擊的七零八落,各個行業全都受到不小的影響,企業家們簡直心累啊,這時候有人出來做了爆品訓練營,給你們講講互聯網公司做成功產品的案例,帶著你們進行互聯網化改造。於是企業家們趨之若鶩。反正不管最後你轉型成不成功,人家都已經成功了。
善於經營人脈,不但能夠交到朋友,還能讓其他人為我所用。家都知道比爾蓋茨是首富,但很少有人知道,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的董事,他正是通過母親的關系才拿到了第一筆大訂單。巴菲特的老爸更是一個國會官員,能直接找到高盛CEO的那種。儲備人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虧,說白了就是讓別人欠你的。老話講吃虧是福,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總是吃虧,就會讓別人欠他的人情越多最後等到他要用的時候,這些人脈會零存整取。而最倒霉的就是那些從來佔小便宜不肯吃虧的人,把小便宜都占盡了,結果最後要用人的時候,別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愛佔小便宜的人,所以沒人會幫他。最好儲備幾個萬事通的,也就是那種善於結交關系的人。他們可能認識很多人,而你只需要跟他保持好關系,他就能源源不斷的給你介紹有用的人脈。這樣的人是你開拓人脈的捷徑。現在通信非常發達,各種圈子都在建立,那麼你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混到什麼圈子裡面去,如果你的朋友圈,全都是遛狗大媽,充其量你也就是個居委會主任,或者廣場舞組織者。最後,給自己的人脈分個類,那些人對我有用,那些人是消耗我的,我該向那些人學習。
美國總統林肯說過,我們消滅敵人的唯一辦法就是把所有敵人變成朋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賺錢生意別去做,雙贏才能長久,所謂大生意都是成就別人的同時給自己帶來財富。如果你想到發財的招,但以損害別人為代價,那麼肯定做不長。幫助別人也是,成就自己也是財商的一種體現,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把自己手上870萬美元的土地捐贈給了聯合國,等聯合國搬進這個土地之後,周邊土地價格立馬飆升,洛克菲勒因此賺了幾倍捐贈土地的錢。
借雞生蛋。窮人更多的是把錢借給富人,幫助富人發財。窮人一般到銀行里問這個產品是否保本保息的,把錢借給富人,自己收點利息。而富人借錢給別人的事時候通常要的股份或可轉債,等你賺到大錢,我還要賺得更多。不過,借錢賺錢是一種財商的表現,而借錢消費,則還是敗家的表現。借錢之前,一定要有確定性的保險。想想銀行的房貸,光有你的收入證明還是不夠的,他還要拿你的房子作抵押。所以你也應該跟銀行學,見到賺錢的機會,一定要再找一個保障。
學會理財,運用復利的力量。越早開始越好,第一,越早開始,你以後的時間就越長。用復利產生的收益就會越大。第二,你越早開始,由於本金少,交的學費就會少。等以後你錢多了再想學投資理財,結果很可能會損失慘重。那能不能學好知識在去投資,不虧錢行不行。答案是不行。炒股和做生意一樣,永遠不要等准備好了再下水,事實上你永遠不可能准備好,只要有意向,就可以盡快行動,很多事情都是做著做著就做出來了,如果總想著萬事俱備,那麼你就永遠也開始不了。那麼就要樹立細水長流的思想,切忌太貪心。一定要知道什麼才是合理的收益率,比如借貸類產品給你15%的收益率,這就是不正常的,他的合理收益率只有5%而已。而股市也是在長期來看才有10%的年化收益,短期還有可能會虧錢。金融詐騙這幾年越來越多,說到底還是社會浮躁導致的,太多的人想賺快錢。但要知道,你看到的是利息,而人家盯住的是你的本金,正是利用了你的貪念,給你點甜頭,你就屁顛屁顛的上當。
基金定投就是普通投資者最好的理財手段(投資有風險,保證你的錢最少五年不用你才能進入市場,股市短期看收益波動很大,長期看平均收益年化%10左右,而且定投也不是瞎投,它需要知識和技巧),他的原理就是不賺快錢,不賭方向,慢慢來,買相對低點,賣相對高點,從而賺取中段的收益。有人統計你把錢都投入到所有的基金之中,死拿著不放,現在基金給你的平均回報率是年化19%,那麼為什麼這么簡單的事,大家還是搞不定呢?不但沒賺到錢,反而賠了錢呢?主要就是因為貪婪,巴菲特說貪婪和恐懼,這兩種傳染病會在投資界永遠出現,李嘉誠就說,1%的貪婪,將毀掉你99%的努力,很多人都是如此被摧毀的。
這種投資適合給孩子存教育金,給自己存養老金等。十年之後才會用。比如,每年拿出1萬塊錢來進行投資,投資回報率不高只有8%,30年之後你就有113萬,屆時每年8%的收益率為你產生9萬塊錢的收入,這大概是你養老金的2倍,此時你只有55歲,應該可以提前退休了。記住,收益越高,風險越大,短期投資就是賭,風險極大。
冒險可以,但賭博就不行。冒險說的是這個事成了有幾倍利潤,如果虧損的話最多百分之三十,這件事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這叫冒險。而賭博,賺跟賠一樣的概率,做不做得成我不知道,概率不超百分之五十。簡單來說如果概率超了百分之五十就是冒險,沒超過百分之五十就是賭博。
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你的成就就在哪裡,如果你想學習投資,那麼起碼閱讀500本關於投資的書。如果啥也不懂,就進入市場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韭菜!
最後講一個故事。一個農夫救了一個大地主,地主為了報答他,地主說,日落之前你跑到的每一寸土地都歸你,於是農夫拚命跑,2小時後,他已經擁有了一生都用不完的土地,但他不滿足,跑不動了也繼續強忍著,最後累死在路上了。
2. 高曉松入職哈佛被嘲諷,他的有趣你沒懂
前天,高曉松正式在哈佛大學入職成為研究員,任職東亞語言與文學系。
在微博里,他曬出了工作證,有些激動地說,自己要認真做點研究,努力做個好的知識分子。
本是值得高興的事,誰知,粉絲的祝福還沒送完,爭議就來了:
這個「研究員」的職位,到底夠不夠「高級」?
有網友注意到,高曉松貼出的圖,顯示自己在哈佛的職位是associate,於是「科普」道:哈佛大學的associate要求是本科學歷以上,有系裡教授的邀請信,本人簡歷,英語水平聲明。待遇:永遠不發工資,不算哈佛大學雇員,不享受任何福利,每期至少三個月,可無限期延長,每五年院長評審一次。
本科學歷、有推薦信、不發工資、是臨時工……言外之意,去哈佛做研究員,門檻實在太低了,也值得說道?
其實,去年就有人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的圖書館見到了高曉松。
高曉松曬出的截圖里提到的FAS(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囊括了哈佛的本科、工程學院、進修學院,和最大的研究生院GSAS(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他在的東亞語言與文學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就隸屬於GSAS。
按照高曉松以往的經歷來看,他此次「訪學」,雖然無法確定是由學校外派,還是憑其他渠道,但至少可以確定,此行對高曉松沒有很高的學術水平要求,也與教授、研究生等學術職級無關,他只是去獨立做學習、研究的。
有人「看不慣他雲淡風輕裝X」,但喜歡他的人依舊喜歡。
不是每個人都像他,走過萬里路,去過幾十個國家,最大的愛好是滿世界跑著玩。
不是每個人都像他,讀過萬卷書,「成長的年代沒微博,也沒電視,收音機天天播《岳飛傳》,大家是讀書長大的。當時我家有好多書,走廊里都擺滿了書。」
很多時候,他就只在節目里坐著,拿一把扇子,談他去過的那些地方,談他遇到過哪些有趣的事兒,卻也值得玩味。
聊歷史,古今中外,任意一個話題,都能侃侃而談。
談世界盃,他能從足球強國的國旗,文化,歷史,講到它們之間的恩怨情仇。
《奇葩說》有一期話題,談到了生死:「痛苦的絕症病人想放棄生命,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高曉松的回答是,我會鼓勵你撐下去,但也尊重你的選擇,我要告訴你一句話:
你是那顆星星
我是你旁邊的這顆星
我的整個軌跡是被你影響
即使有一天這顆星星熄滅了
它變成了暗物質
它變成了看不見的東西
它依然在影響著我的軌跡
你的出現永遠改變著我的星軌
無論,你在哪裡……
把現場的嘉賓都聽哭了。
他自己說,聊這些話題的時候,就把東西串起來了,自己腦子里的知識,形成了一個越來越完整的結構,能感覺到, 自己在變得大而整。
曾經母親教育高曉松,說過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這話像釘子一樣釘在高曉松心裡,長大以後,他把它寫進歌詞。
很多人都問高曉松, 遠方有什麼?
其實他自己就做過解讀:讀書,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太苟且的人。 什麼叫「詩和遠方」?就是讓自己更遼闊。 讀書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一個過程。
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遼闊,這是高曉松很久很久之前給自己的定位。
△
帶刺的自由不羈
做研究員是為了更好地探索遠方,眼前的生活倒也不能過得無趣。
自拍淪為表情包這事,高曉松異常看得開。
他說自己一直是個活潑的文藝青年,只不過這幾年社交媒體發達了,才被別人發現, 但 從沒想到過顏值還能成為生產力。
「憑什麼只能長得好看的人自拍,我們就不能自拍?」
因為長相問題受到調侃,他反而很開心:「自從我開始發自拍,就沒什麼人罵我了,人家覺得你自己都把自己弄成這樣了我還罵你幹嘛?」
最後煞有其事地分析出了一個道理: 人不能高高在上,高高在上肯定要罵你的。
他的有趣,這么多年好像也沒變過。
一天,大學時期的高曉松興致沖沖地回到宿舍,「哥們今兒當了一回陳世美!」
結果上鋪的兄弟問,「陳世美是誰?幾年級課本里的?」
高曉松後來用「誇張」二字來形容室友的無趣。
之後,這個從沒看過課外書的室友每天都問高曉松一個問題。也引得高曉松在多年以後,因為一通和老同學的電話,就寫出了《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睡在我寂寞的回憶
你曾經問我的那些問題
如今再沒人問起
2009年,跑調的曾軼可在參加《快樂女聲》時受到極大的爭議,評委包小柏因為她進了20強,留下一句「她留我走」後就憤然離場。
當時還在美國的高曉松收到了電視台寄來的歌曲小樣,立刻飛回中國,到節目現場支持當時只有19歲的曾軼可,隔空與包小柏「對著干」。曾軼可被淘汰時,高曉松說,「回去好好休息,下周開工做專輯,我做你製作人,我挺你到底。」
他說,「 爭議 總會結束,只有感動會落地生根。 」
高曉松被曾軼可感動了。也毫不避諱地相信自己的音樂可以感動他人。
「所有反對曾軼可的人,他們一輩子寫出來的歌加在一起,還沒有曾軼可兩首歌有質量。」稍停頓一會,他又補充了句,「 更別說跟我比了。 」
有人說,高曉松在90年代寫了幾首校園民謠後,就沒什麼亮眼的作品。
但他對音樂的敏感與品位,還是讓人折服。
薩頂頂是中國首位被格萊美邀請的歌手,2007年,她的專輯《萬物生》入圍「最佳時節音樂專輯獎」,主打歌曲就是高曉松填詞的。
薩頂頂說,自己非常感謝高曉松,因為在沒人對這種音樂感興趣的時候,他第一個說「非常好」,而且找了很多詞作家來助陣,他也親自出馬,所以才有了之後的《萬物生》。
他做事,講究的就是隨性和從心。
高曉松說,如果我的錢只夠做一件事,在旅行和買房子之間,我會選擇旅行。
年輕的時候,是到一個地方,買一輛車。玩膩了再把車賣了,去下一個城市。
幫人彈琴,跟人賣藝,到處跑到處彈唱,到荷蘭、到西班牙、到丹麥……
他心中的自己,該是永遠隨性而自由的。
他每年給自己定一個掙多少錢的指標,指標完成了,剩下的時間便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
既痴情也無情
作為別人家的孩子,高曉松也早戀。高一時,他和當時的女友分手了。
女孩給了他一個日記本,日記本的最後一篇是絕命書,寫著「我要先去我們約會的每個公園都看看。」
嚇得高曉松以為女孩出事了。全校老師分頭去那些公園找,都沒有找到那個女生。
高曉松回家後告訴母親,那個女孩自殺了。
母親卻說:「放屁!她要是為你死,我早就為你死了。」
女孩果然沒有自殺,那天只是待在家裡。
後來在廈門流浪、做搖滾的日子,他又戀上了一個小姑娘。「 拉著手在夜涼如水的東邊社幽深小巷裡,接了10分鍾41攝氏度的吻。 」
沈歡是高曉松的第一任妻子。
1999年的7月3日晚,駕車在街上閑逛的高曉松,在對外經貿大學門口見到了沈歡。與所有俗套的才子佳人故事一樣,高曉松對她一見鍾情。
他的求婚,非常戲劇性。
樂評人李皖在《兩個高曉松》一文中回憶:
有次我們一起吃飯,旁邊坐著記者,高曉松一手抱著歡子(沈歡),一手給我看他腕上的傷,幾枚灰藍色的印痕,清楚刺激。這些印痕是高曉松向歡子求婚時,用煙蒂一次一次燙上去的。燙到第三次時,歡子同意了。
兩人從認識到結婚,不過四個月而已。 三年後,兩人分道揚鑣。
對「自由」的追逐讓高曉松看起來沒有「專情」這種品質。愛了,就轟轟烈烈,不愛了,便抽刀斷水,斷得干凈利落。
第二段婚姻,情定洛杉磯。正在迪士尼遊玩的高曉松,突然就向徐粲金求婚。當晚,兩人就去了市政廳領證。
美國結婚需要證婚人,兩人和另一對前來結婚的情侶,互相當了證婚人。就這樣,徐粲金嫁給了比自己大了19歲的高曉松,他們有了一個女兒。
2007年結婚,2013年離婚。高曉松的愛情沒能走過七年之癢。
離婚後的徐粲金把自己比喻成一個「大病初癒、死後重生的人」。「一切猝不及防,我像從童話世界被忽然扔進傾盆大雨,渾身濕透。」
後來她解釋,這種感覺不是因為懼怕別人的嘲笑和詢問,而是因為內心深處,無法接受婚姻失敗這件事。
她依然感激高曉松帶來的一切。
「當我遇見曉松,我充滿熱誠拼盡全力去愛。 他教會我認識這個世界,為我打開很多扇窗戶。」
和平分手後,兩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精彩。
△
胸懷不止遠方
《奇葩說》第一季海選現場的舞台上來了一個清華的博士生,叫梁植。
他說自己本科法律、碩士金融、博士新聞學,希望導師給出意見,自己以後適合找什麼樣的工作。
作為導師的高曉松當場被激怒,他說一個名校生對於國家、社會沒有自己的想法,反而糾結於工作,沒有胸懷國家的格局,甚至直言「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問我們你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在高曉松的眼中,名校是「鎮國重器」,梁植拿到了畢業生的學歷,卻沒有做到一個名校畢業生胸懷天下的格局。
清華學子的選擇應是「胸懷天下,改造國家」,這是高曉松的執著。
雖然他也喊自己是「戲子」,但沒有一味地投身大熱的娛樂節目,而是做起了文化脫口秀。
別人都說這種節目不會紅,他卻堅持做,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的工作生活變得有趣一點。
「在互聯網時代,你們為了理想去奮斗,沒有時間讀書,那我來替你們讀,你們沒空聊天,我來替大家聊天。」
不僅如此,除了綜藝節目,他還在互聯網公司任「文娛戰略主席」、做書館,少年開始入行,摸爬滾打,輾轉在音樂、電影、電視、出版、互聯網,內容行業的各個領域,「對行業是有很多感情,為了行業更好,即使花很多精力,也覺得值得。」
在高曉松看來,這個行業應該更好,更向前進、更與時俱進,更被人尊重。「 一起努力能夠把這個社會、國家、世界向前推進,是個很幸福的事。 」
就像他在《曉說》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遠方。
一地雞毛與詩和遠方或許從不曾真正對立,就像月亮與六便士,彎腰撿便士也可以抬頭賞月,獨善其身時也可以考慮兼顧他人。
高曉松不是神人也不是大家,筆名「矮大緊」被無數網友戲謔為: 長得不高,臉大,穿衣服還緊,他的自拍更是慘不忍睹。
但也有人說:如果說高曉松外表的顏值來打分只有60分的話,那麼他內心中那個無比浪漫的詩意世界的顏值,配得上120分。
不得不說,這個拼顏值的世界裡,即使你可以拒絕吳彥祖的顏值,卻無法拒絕高曉松的才華。印證了那句「好看的皮囊有很多,有趣的靈魂卻難求」。
欣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理由,因為有趣,所以喜歡,僅此而已,但也夠了。
3. 哈佛新生46%是超級富二代,真正的教育其實是在拼爹。
01
前不久,Apple學長看到了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一個背景調查,調查包括學術、生活及家庭情況。學校超過一半新生參與了這項調查。結果發布在The Harvard Crimson校報上。其中有兩組數據,Apple學長看了之後覺著非常的扎心。
我們先來看第一組數據: 近30%的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
大家都知道,作為一所享譽全球的頂級學府,哈佛大學簡直是人才培養皿。它培養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133位諾貝爾獎得主、18位菲爾茲獎得主、13點陣圖靈獎得主。
就連沒有畢業的輟學生也是很牛的大咖,比如臉書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比如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之前有數據統計過,哈佛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薪為146000刀,大多在政、商、科研領域大有作為。
能畢業於哈佛的人,不說未來有多牛X,也不說ta有多天才,但在社會中一定是不折不扣的精英。而精英的成功,從來不止是令自己受益。他會有足夠的影響力讓整個家庭,都因他而正向發展。
這個家庭里的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崇拜他,模仿他,學習他,並沿襲他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方式去成長。
因資本驚人,資源過人,見識又超人,這就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連鎖效應,哈佛校友身邊的孩子被哈佛錄取的概率自然也會升高。
還有一組數據是關於2021屆哈佛新生的家庭經濟收入的。
據統計,新錄取的哈佛新生里,46%來自超級富豪家庭,比例遠超去年的26.6%。
哈佛的錄取何其艱難。去年它的錄取率僅為5.3%,創下了歷史新低。可在這已錄取的人數當中,仍有近一半學生,都是超級富二代。
這說明,在更大的概率上,父母學歷越高,經濟能力越強,孩子的教育資源越好,成為精英的概率也直線提升。
所以有人說: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在拼爹。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什麼人。
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也是一種天長日久的模仿,更是一種來自生靈魂深處的引領與被引領。
父母擁有的優秀品質,不會隨著生命消失而消失,它會遺傳,會被繼承,會在子孫後代身上,一代代繼續下去。
02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只是哈佛的特有現象,並不能說明什麼。
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在我國,同樣存在這樣的概率。
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報道稱,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
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3成落至1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佔17%。
研究人員總結說:隨著高考競爭激烈程度的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績除了與考生本身努力有關之外,考生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教育資源也至關重要。而現在,隨著貧富差距正在加大,階層固化,馬太效應加強,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
清華大學有一位教社會學概論的教授,叫晉軍,每年都會對新生進行背景調查。結果發現,相比全國而言,越來越多的清華學生來自富人家庭。
晉軍教授說,「家庭背景決定了學生接觸的資源、學習環境、眼界和見識......你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
晉軍教授的學生張小林,也曾在知乎上說:並不是努力就能上清華北大的。短期來看有運氣的影響因素,長期來看有家庭環境的影響。
一個人的家庭環境會對ta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決定你來到清華北大的,不僅是自己的努力,還有你的家庭環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願意及能夠為教育付出的時間、金錢,你的眼界和視野,你能接觸到的一些資源的機會。
這些事實,其實我們早已心知肚明,只是少有人去接受,去面對。對於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選擇努力是唯一改變命運的方式,但殘酷的現實是,我們大多數人早已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03
2017年,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接受采訪時,曾經說了這么一段話:「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熊軒昂的這段話並不是無病呻吟,而是道出了現實的心酸。
他的父母是外交官,年紀非常小的時候,就已經周遊列國。英語好到爆,眼界與見識,更是非同一般。
而父母對他的成長,也是極盡尊重。他們會讓他成為自己。而不是控制他,辱罵他,毆打他。他們給他自由,也給他科學的引領。
試問,這樣家庭的孩子都不成才,那誰會成才?
《中國青年報》報道過一個北大學生的案例。他叫李林,來自底層農村。在鎮上念小學、初中,在縣城上高中,高考後進入一所985高校,後來考入北大研究生。
他說:
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他的同學來自寒門的比例,佔98%。
高中同學中,寒門比例佔了50%左右。
而在985院校里,出身寒門的學生只佔到5%左右。
進入北大讀研後,寒門學子所佔的比例小於1%。
也就是說,隨著學校層級的升高,寒門貴子比例越來越小。而且這些寒門貴子進入社會後,還會因外在原因和心理原因,落後於來自精英家庭的孩子。
「寒門再難出貴子」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悲哀,而是這個時代的現實和趨勢,即便是那些通過自己努力考入名校的寒門學子,他們所擁有的眼界和格局,與精英家庭考入名校的學子相比,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為一個人的眼界與格局,來源於其從小生活和受教育的環境。
04
看到這里,你一定會覺著非常喪氣。
然而,更令人扎心的事實並不是在教育的起跑線上,因為「拼爹」,你已經輸掉了。而是那些靠「拼爹」進入名校的人,卻活得比你更加的努力。
2018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會場主持人李思思,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很多人都知道這張年輕的面孔從2012年到2016年連續五年都擔任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會場的主持人。
但鮮有人知道2005年時,李思思就曾以大一學生身份參加央視三套《挑戰主持人》節目,並成為該節目史上第一位八期女擂主。2006年,她再次參加CCTV《挑戰主持人》綜藝節目主持人全國選拔賽,並榮獲季軍。
而更早在2000年時,她曾獲導演張藝謀影片《幸福時光》女主角提名,參加張藝謀親自面試。
同為央視主持人的撒貝南,同樣畢業於北京大學。撒貝南父母都是軍人,在部隊從事文藝工作,從小到大都被藝術熏陶,自幼熱愛演講的他曾創下了演講的神話,多次在演講比賽中拿下大獎。
大二時撒貝南就搞戲劇社,還拍電視劇,獲得了中央台「理想杯」二等獎,大三時作為合唱團團長率隊遠征西班牙,在國際比賽中勇奪第一,大四被保送研究生。後來在主持生涯中一路高歌猛進,成為備受人們喜愛的主持人。
而那些輝煌背後,李思思,撒貝南不知道背了多少台詞,練習了多少次演講,流過多少淚水與汗水。
台前的光彩並非一蹴而就,這背後都是常人所看不到的付出與堅持。
一個優秀的人並非天生的,作為一個有著精英血統的人從來都那麼努力的生活著,你還有什麼資格不努力呢?
05
幾天前,有一位同學跟Apple學長閑聊。她說自己現在大三了,但心裡一直都覺著很自卑,剛進大學的時候,因為身邊的好朋友都考進了985,211,而自己進了一個二本院校,朋友聚會的時候總是有種抬不起頭的感覺。
後來,在大學里發現室友們不是學習非常好,就是生活都很豐富,參加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而自己老是與她們格格不入,每日只在寢室里追劇。
現在還有一年就畢業了,看到身邊優秀的同學很多,考研的每天備考到深夜,公考的在參加各種培訓刷題,找工作的同學也開始在四處投實習簡歷了,自己也還是得過且過,突然間覺著心裡很慌,感覺未來很迷茫。
難道天生優秀的人就註定優秀到底?沒有精英家庭背景的人就註定要接受平庸的一生嗎?
同學,當你深夜還在游戲中尋找刺激,在追劇中尋求快樂的時候, 那些比你優秀的人正在偷偷地超越你。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距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拉開的。
「沒有傘的孩子需要比別人更努力的去奔跑!」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有些東西天生就註定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比如格局,眼界,見識。 但對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一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
所以,如果說人生的上半場拼的是家庭的資源和教育,那麼人生的下半場真正拼的,是你所付出的努力。 只要你願意從此刻改變自己的態度,你就能在未來用自己的努力去換回輸在起跑線上的格局,眼界,見識。
寒門再難出貴子,但不代表不能出貴子。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一直都在自己手中,只是看自己願不願意去改變。
一直很喜歡一句話:人生最有意義的事並不是你天生手裡就擁有了一副好牌,而是你可以微笑著把手裡握著的一副爛牌打成好牌。
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態度,就決定了過什麼樣的人生。
最後,Apple學長想告訴同學們一句話:不要因為你的父母不夠優秀,就對生活感到遺憾,對自己感到自卑。恰恰相反,因為你的父母不夠優秀,你才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只有你變得更優秀,將來你的子女才會更優秀。
-END-
關注 「蘋果學苑」 即送大學成長超級大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