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兩會聲音
Ⅰ 教師不再有編制了嗎
一、教師編制不會取消國家1月31日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打造高素質、專業和黨和人民滿意的創新教學隊伍。振興國家,首先要加強師資力量。《意見》對新時代師資隊伍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
文件明確2022年教師將取消編制,公立中小學教師是國家官員,社會政治地位得到保障。國家公職人員不可能不配備吧?
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小學教師的主體仍將是有建制的教師!由於編制不夠,將適當補充部分聘任制或合同制教師。當然,為了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實行聘任制的教師可以同工同酬,同工同酬。
目前,國家已經下發了高校教師和醫院身份改革的文件。文件規定,高校教師和醫務人員不再納入編制管理,由高校和醫院獨立聘用。機制更加靈活,需要的人才可以根據需要及時補充。
2022年教師將取消編拆鋒制
而且,不再納入事業單位的設立和管理後2022年教師將取消編制,高校和醫院將能夠自主調整工資,高校教師和醫務人員的工資將大幅增長,這對高校和醫院來說是一件好事。醫院,以及高校教師和醫務人員。這也是一件好事。中小學教育是公益性基礎教育,事關千家萬戶。首先要保證師資隊伍的穩定。因此,對於中小學教師來說,在工資不能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一個編制就成為了師資隊伍穩定的重要因素。
師資制度改革細分為兩類改革:一是義務教育,保留職業制度,強化公益性。可以簡單的說,中小學教師還是由機構管理,不會丟掉自己的職業生涯。二是高等教育,取消非營利性醫療公共服務。簡單地說,大學教師將被取消。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教師招聘仍以設立招聘為主。但有些地方由於編制比較嚴密,改為採用招聘制。沒有取消教師編制這回事。
因此,目前,雖然部分地區因人手不足而採取了聘任制補充教師,但招聘制仍是主流。系統教師的工資不低於培訓教師的工資,可以更具吸引力。
在很多地區,特別是農村,教師工資不高,不可能實行合同制或聘用制。否則,就會出現沒有人報考,導致師資短缺的情況。
因此,如果你正在准備參加中小學教師考試,那麼就可以開始好好准備了。而且,兩會再次強調,要提高教師工資,今後教師這個職業仍將是一個熱門職業,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職業。
2022年教師將取消編制
所以,我相信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是會有一批中小學教師。
二、什麼是教師准備
編輯部教師所擁有的機構是職業編輯部,即編輯部的教師是該機構的工作人員。非在職教師是臨時雇員或合同工。作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入職後,按照有關規定,合同期限一般為五年(實踐中一般只簽一份合同),按照有關規定享受工作事業單位的福利,但我們一般指的是合同工。臨時工。非編輯教師一般稱為代課教師。簡單來說,機構內的教師是終身制的,機構外的教師隨時面臨被開除的風險。
三、教師備課的優勢
1.不同的好處
編旅配晌制的教師屬於全資機構設立,享受機構工作待遇。工資由基本工資、補貼、職稱工資等部分組成。職稱的工資可以隨著職稱的增加而增加,資歷的工資也隨著教齡的增加而增加。
2022年教師將取消編制
很多人抱怨教師的基本工資每月只有2000-4000元,太低了。不能說對教師的待遇不能只看基本工資,其他「隱形福利」也不容小覷。這是給你的清單:
帶薪休假:享受3個月的寒暑假,照樣帶薪;
各種補貼:住房補貼、燃料補貼、伙食補貼、取暖補貼等;
其他便利服務如:免費員工宿舍、免費低價食堂等。
無編制的教師沒有固定工資,在職稱晉升和服務年限方面普遍沒有保障。雖然近幾年進行了改革,但實際操作和在編的老師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簡單的說,事業單位的工資是全額出資,即工資由國家支付,不怕拖欠工資,享受賣明「五險一金」和帶薪假期。校外教師的工資由學校支付,工資是否有保障與學校的發展息息相關。
2022年教師將取消編制
2.工作穩定性強
有可以調動的機構,有相應的職稱和工資,可以晉升,退休後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但是,沒有編制的學校教師往往是臨時雇員,不能晉升或調動。也就是你只是某個學校的臨時工(俗稱代課老師),而且往往沒有職稱,更沒有職稱工資。退休後按與原單位簽訂的合同辦理。
在民辦學校,由於學校必須幫助教職工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繳納社保,他們一般在退休後享受社保待遇。對於公立學校的臨時工,由於經濟困難等原因,一般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或只繳納部分社會保險,如工傷保險等。
3.超長假期,幸福感強
除了教學,還有什麼職業可以一年最多3個月的假期,照常工資?假期里,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看書、學習、旅遊、照顧老人、陪孩子......想想你就會很開心。
其次,當老師有一種幸福感,叫做存在感和歸屬感。憑借自己的努力,看到學生的進步和父母的認可,也是一件很充實的事情。
Ⅱ 大學生兩會思想匯報範文1500字
敬愛的黨組織:
作為一名在校的大學生,尤其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應該積極的在思想,本領,作風上找差距,爭取能夠早日達到一名合格黨員所要求的標准。每年的兩會都應該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通過每年舉行的兩會,可以使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准確的認識到黨和國家的發展要求和工作方向,是我們及時調整,准確修正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確指導。通過學習兩會精神,從而了解國際國內形勢,認清大局,明辨是非,站對立場,堅決擁護黨中央和國家所做出的科學決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自覺踐行兩會精神,自覺履行學生幹部應盡的義務,積極帶動同學參與到兩會精神的學習、討論和實踐中去。
今年3月,偉大的祖國隆重召開了全國兩會,共商國事,關注民生,深謀發展,不斷開創美好的未來。「兩會」上,「改革創新」是代表委員們談論最多的主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著力抓好9項工作,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勇於探索,不斷改革創新。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代表委員們有著深刻而又清醒的認識: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要讓中國這艘巨輪沿著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航道前進,持之以恆的改革創新是推動巨輪前行的不竭動力。改革創新為發展注入前進動力,發展反過來又「點燃」新一輪改革創新的「火花」。這樣一對作用力顯現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方方面面。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過程中,要想技術創新,首先必須制度創新。張兆安代表用「四不」總結了在營造良好改革創新氛圍時必須進一步完善的方面:操作層面不清晰、微觀層面不支撐、體制機制不協調、多層目標不統籌。要改現狀,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跟不上,自主創新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馬興瑞委員也提到,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機構的競爭力,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對支柱產業的支持很大。現在我國自主創新的政策很好,但是難以落實,需要通過政府體制的改革推進自主創新。代表委員們疾呼,時不我待,必須加快改革步伐,探索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機制與體系。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出台,可視作政府營造良好改革創新氛圍邁出的第一步創新要有堅韌不拔的勇氣。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邁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是一場堅韌的長跑,需要我們堅定信念,將改革創新貫穿於始終。不停頓的改革創新,需要不停頓地解放思想。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深刻的變革,當代中國也在發生廣泛而又深刻的變革,不適應這種變革的需要,挑戰面前不解放思想、 1 2 ;
Ⅲ 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看待「兩會」
伴隨著兩會的勝利閉幕,我們的政府工作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兩會」已經成為我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時時關注。
「兩會」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每年3月份「兩會」先後召開全體會議一次,每5年稱為一屆。「兩會」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加以了解的,因為它次次會議、條條議案都是圍繞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何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社會更加和諧。它時刻關注著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用實際行動實踐著「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治國理念。
今年在兩會期間,我始終關注兩會的進展情況,認知學習和聽取了政府的年度工作報告,也在網上看到了委員們提出的一些寶貴的建議和想法,在新的時代大背景下,當代大學生也應當充分把握新時代的契機,緊跟新時代大潮流,志存高遠。 從而本人將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
第一,要提高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覺性。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理論,是黨章規定的共產黨員義務的第一條。共產黨員必須懂得: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政治上的清醒來源於理論上的堅定。有些同志在重大問題上政治不敏銳,甚至失去辨別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應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理論上貧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永遠保持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共產主義純潔性。
第二,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一個基本原則。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學以致用。最重要的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改造主觀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為人民謀福利的自覺性。評價一個共產黨員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麼樣,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下功夫,實現學於用、知與行、說與做的統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和本領。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對社會,對經濟影響愈來愈大。所以,我們要把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掌握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和本領,提高到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來認識,從而增強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總的來說,我們不但要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要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努力創造一流的成績。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更好的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新的精神指導下再樹新的人生目標,加強自我修養,勇於創造實踐,為國家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Ⅳ 2022大學生兩會感悟是什麼
理想信念是漫漫人生路上的「燈塔」,作為當代青年,要始終保持「心有所信」,方能行穩致遠。
「心中所信」植根於「跟黨走」的堅定信仰。「天下之德,莫過於忠。」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實踐的。曾有人問鄧小平:「長征那麼艱難凶險,你是怎樣走過來的?」他堅定地回答道:「跟著走!」在長征最艱難之時,許多人不知道部隊明天要開拔到哪裡、最終將落腳何處,但紅軍將士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這種忠誠信仰的力量,何嘗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看齊和追隨。時代在變,但對黨忠誠的理想信念不能變。「心有所信」,就要堅定對黨忠誠的信仰,跟著理想信仰走,向著光明的前途走,讓心中有定力、行動有動力。
「心有所信」體現在「敢幹事」的擔當勇氣。「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理想信念不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的,而是要詮釋在行動上、體現在崗位上、抒寫在危急時刻。泰戈爾說,「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廣大青年挺身而出,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就有1.2萬多名是「90後」。這份「向險而行」的勇氣,把青年人的擔當抒寫得淋漓盡致。「心有所信」,就要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做到直面困難不怕吃苦,迎難而上勇於擔責,以理想為膀、信念為臂開辟出康莊大道。
Ⅳ 兩會時刻 大學生最關心什麼
【導讀】對科研和文旅產業興趣濃厚的高銘遙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的大三學生。最近,一向關注時事的他,收看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直播和代表、委員通道采訪的直播。
早在幾年前,張寒就開始關注民法典的制定工作。5月22日一早,她就起床等待民法典審議的信息。「微信群都是同學、老師發來的各種信息,大家都期待早點看到民法典的相關內容。」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1606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89.9%的大學生表示關注全國兩會,18.8%的大學生表示非常關注今年兩會,41.2%的大學生比較關注,29.9%的大學生表示一般關注,另有10.1%表示不太關注。
就業、教育和經濟發展在大學生心裡排前三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就業(65.7%)、教育(61.4%)和經濟發展(50.2)是大學生最關注的3個議題,疫情防控(45.3%)、收入水平(40.4%)、文化(21.9%)、醫療(16.7%)、社會保障(14.7%)、脫貧攻堅(14.2%)、環境(14.2%)等議題也受到一定的關注。
福建農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廖陽欣今年大二,除了與本專業息息相關的民生保障議題,他還特別關注就業問題,「有些擔心就業和考研的整體壓力會不會延續到明年」。他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國家政策的保駕護航,讓他對未來的就業更有信心。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在教育相關議題中,59.2%的被調查者關注研究生、專升本擴招相關新聞。其中,女生(61.2%)對升學的關注度高於男生(54.8%)。
王妞多次提到「研究生擴招」。開設她就讀專業的學校不多,招生名額也較少。「雖然競爭激烈,還是希望高校結合市場需求,對人才稀缺的專業進行擴招。」
經濟發展和就業形勢息息相關。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高銘遙一直很關注文化旅遊產業對經濟的帶動。一次在東北農村的調研經歷,讓他認識到文化旅遊產業對村民增收的促進作用。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主席黃建盛的提案讓高銘遙印象深刻。黃建盛委員的提案圍繞「抓住冬奧契機發展冰雪運動」。高銘遙說:「這和家鄉的發展息息相關。黑龍江人本來就非常熱愛冰雪運動,這里也有豐富的冰雪資源,適合發展相關的文化旅遊產業。」
社交網路和電視成主要關注渠道 公共衛生受關注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大學生關注兩會使用最多的渠道是微博(70.99%),其次是電視(60.34%)、微信公眾號(60.87%)、手機新聞App(39.82%)、報紙(18.33%)、電腦端新聞網站(16.18%),還有部分大學生通過嗶哩嗶哩、抖音等新媒體平台獲取相關信息。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大學生對疫情防控、公共衛生、醫療等相關議題的關注度較高,排在各個議題中的第四位。
復旦大學大二學生童宇對疫情防控較為關注。「摘口罩的條件有哪些?」「未來還會有哪些防控措施?」都是他日常關心的話題。
上海電機學院的王寅怡提到了在校大學生醫療報銷的問題。她曾因為牙疼,著急預約醫院治療,後來找校醫院開轉院單時,才發現因就診醫院不是指定醫保醫院,治療費用不能報銷。她希望,大學生的醫療需求被更多地關注,「比如加快HPV疫苗的預約速度」。
西北政法大學的王靖梓也將自己今年的兩會關鍵詞鎖定在和HPV疫苗有關的議題。「現在了解HPV疫苗的人越來越多,國內接種途徑也在不斷完善,接種疫苗的花銷也相對減少。期待今年兩會『將HPV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計劃』的建議能被認真考慮。」王靖梓表示。
大學生參與社會事務討論積極性高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大學生關注的議題不止是學習、生活,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脫貧攻堅議題與許多大學生密切相關。因疫情「宅」在家中的武漢大學傳播學博士生李華偉,就將目光聚焦於家鄉的脫貧攻堅工作。
「之前有人住在山上的危房。現在居民的住房有了保障,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鄰居前不久還全款提了新車。」李華偉既看到了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感受到家鄉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我的家鄉,父輩一代人外出打工的較多,家庭經濟收入有所提高,但本地的發展相對滯後。」李華偉期待在兩會中看到更多關於脫貧攻堅的措施,例如政府層面的政策扶持、資金扶持、招商引資機會等等。
因為有家人在扶貧一線掛職,浙江大學研究生蕾蕾非常關注脫貧攻堅如何啃下「硬骨頭」、完成「加試題」。蕾蕾了解到,受疫情影響,部分幫扶工作開展遇到困難。「一方面是如何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讓貧困戶順利渡過難關;另一方面是讓扶貧幹部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脫貧攻堅戰。」
去年參加「三下鄉」活動時,廖陽欣負責用照片記錄當地生活。在他拍攝的照片里,一棟黃土坯搭建的老房子和一棟磚砌的二層小樓形成鮮明對比。二層小樓是當地政府幫助貧困戶建起的新房,比同樣是二層的老屋高出一倍,合金的窗框也比老屋的木窗大了兩三倍。「在那裡能體會到脫貧攻堅是怎麼落實的。」廖陽欣說。
在大學生群體中,關注住房議題的人群比例佔到29.8%,其中男生(38.0%)關注住房的程度要高於女生(26.0%)。
本科生對創業一體的關注程度隨年級增高下降,大一到大四的關注比例分別為13.3%、11.2%、11.2%、5.3%。到了研究生階段,非畢業班學生對創業的關注比例為1.8%,畢業年級則對創業議題格外關注(14.3%)。
對師德師風、信息安全等領域,大學生的關注程度基本隨年齡增長而提高。本科大一到大四學生對師德師風建設的關注程度分別為25.0%、27.9%、36.1%、30.7%,研究生非畢業和畢業年級則分別為39.3%和42.9%。信息安全的相關數據則分別為18.6%、18.1%、24.5%、25.3%、21.4%、28.6%。可見隨著學校開展教育的深入和學生社會閱歷的增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在逐漸增強。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研究生龍泠宇表示,他對民法典的審議工作非常關注。他曾遭遇過網路詐騙,這讓他意識到制定針對網路詐騙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
在青島大學法學專業學生張寒看來,民法典的制定不僅是法律行業的事情,更關乎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民法典草案規定了App不能違法違規過度收集、處理個人信息。在使用網路時,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著信息泄漏的風險。它關繫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背景下,個體在新技術時代的基本權利。」張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