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談快樂教育
『壹』 求清華100年校慶化學系教授李艷梅的演講稿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
時間:2011年4月24日上午 地點:人民大會堂 (主席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均出席) 主持人:現在,請教師代表,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艷梅發言。 李艷梅: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校友,老師們同學們,在這充滿希望的春天,我們迎來了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請允許我代表全校教職員工向我們共同摯愛的學校致以最衷心的祝賀和最真摯的祝福。 作為一名教師,我熱愛我的工作,1982年,我考入清華大學,在這里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上學期間,老師們的教育和培養不僅教會我為學為人,更影響了我的職業選擇。在20年的教師生涯中,我像和其他清華教師一樣,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自己的第一職責,把學術研究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力爭把古老的化學知識講得像鮮活的魚兒一樣生動,使每一堂課都變成最精彩的一課。作為一名教師,我熱愛我的學生,清華大學是廣大優秀青年嚮往和匯聚的地方。對於教師而言,每名學生都是唯一,都需要你去發現,去欣賞,去雕琢。我總是微笑的面對學生,希望他們也微笑著面對人生,充滿希望的迎接未來。同學們對我說,不如意,不高興的時候, 總會想起您的笑容。我珍藏著好幾本學生的送我的影集,上面滿是同學們燦爛的笑臉,他們永遠裝在我的心裡。對於教師,最高的評價是學生的肯定,2008年,全校上萬名本科生投票,把我和其他九位老師選為「第一屆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由於我常常鼓勵同學像小熊維尼一樣樂觀向上,同學們在頒獎晚會上,送給我一隻一人高的小熊維尼。每當看到這只維尼熊,我心中都充滿了幸福和感動。 清華園里一批批學生,來時充滿求知和成才的渴望,走時帶著老師和學校的囑托,更帶著清華人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每當得知昔日的學生在事業上取得了新進步,我都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快樂。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將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功,謝謝大家!
『貳』 如何以最陽光的心態教書育人培訓收獲
我接受我快樂
——聽「如何以最陽光的心態教書育人"心理知識專題講座有感
3月25日上午,有幸到新一中學術報告廳聆聽了北京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熊教授的關於「如何以最陽光的心態教書育人」的心理知識專題講座,熊教授以幽默動人的語言和發人深省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博得了聽眾的笑聲與掌聲。同時,在本次講座中,給我們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熊教授真誠而又帶有點調皮的兩個字——「接受」。萬事萬物自有它存在生長的道理,我們既然不能改變自然規律,那就唯有「接受」啊!「接受」既是對自然規律的遵循,也是對自己不坦然接受心理的平衡。唯有從內心坦然地接受,才能擁有自然快樂的陽光心態啊!所以我就以「我接受我快樂」為題來抒發一下我的聽課心得吧。
其實,我捋了捋自己個人的感受,感覺題目跟內容也許還是不很相符的,但也差不多是圍繞主題了吧。聽了熊教授的講座,總結反思有如下幾點:
一是教師如何看待學生的差異性
熊教授開門見山地指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度就是這個人心理感受的快樂度。作為一名教師,每天要面對一大幫存在個別差異的孩子,要讓自己心理時刻保持平衡與快樂,就要正確看待這些學生的個別差異性。他舉了一個例子是這樣的:一位老師整天愁眉苦臉,問他何故,緣是一名學生成績總也提不高,老師每天對他上補下補左訓右訓,他就是原地踏步不前進,真是笨死了。熊教授說,那你就活該愁死,既然你做出了這么多努力,孩子還是老樣子,經過多次檢驗你也已經給孩子下了定論,那你就坦然接受唄,何苦跟自己過不去呢?熊教授說,一個人能跑多遠能飛多高是由千萬個理由決定了的,一個人的智商水平(他指出了多少到多少是高智商,多少到多少是正常水平,多少以下是低智商)也是有許多理由決定了的,一個人天生資質就這樣,你也是改變不了的,既然你無法改變現實那就唯有坦然接受現實,付出努力是你應該做的,但收獲愁苦卻是你不必要做的。你應該放過那個學生,不讓他每天處在「亞歷山大」中,也應該放過自己,不讓自己整天處在愁眉苦臉中(老實交代,我沒有能原樣照搬熊教授的話,但大概意思沒有變)。想想自己,看看身邊周圍的同行,何嘗不是如此呢?自己作為老師同時又作為家長,往往在「恨鐵不成鋼」中一度沉淪,一度埋怨自己,一度夢想孩子能在自己的培育下哪怕有朝一日不能成龍成鳳最起碼也能成為像大家眼中的「有出息」那樣,可現實往往不能順著你的夢想走,因為這塊鐵最終能不能成鋼也是由千萬個理由決定了的啊。快樂是用金錢買不來的,你想快樂就坦然接受既定的現實吧。
二是應該培養興趣愛好提高自信
一個人若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並且在某一個興趣愛好中能有與別人不一般的表現,那你的自信心肯定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在孩子的童年時代,培養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能幫助他提高自信心,也能讓他在與同伴的相處中更加快樂自如。我們也常常發現,有些孩子在學校里表現出心理學上說的人際交往障礙,這也許有很多原因造成,但其中也不乏孩子沒有興趣愛好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我那讀學前班的兒子每天從學校回來不是滿身灰塵就是滿頭大汗,再看好友的小孩,從上到下乾乾凈凈,我就開始數落兒子了,可他反而投訴我說,那誰誰都不跟我們玩的,叫他一起做游戲他也不會。再一了解,那孩子下課或是游戲課都是看別人玩,根本不往人群里湊,別人都是玩這玩那,可他卻提不起興趣來,同時也就失去了很多和同伴在一起玩的樂趣了。擁有某種過人的興趣愛好或者直接說是特長吧,也是能夠提高個人的自信心的。你能在某種愛好中表現突出,自然能在同一愛好中受人歡迎,受歡迎指數高自信心就足,與人交往的底氣也就自然足,哪還存在人際交往障礙呢?熊教授說,任何興趣愛好都是可以培養的,雖然有些是人與生俱來的,比如某人愛好寫字,某人愛好唱歌,但更多的是靠後天的培養。我們很多老師當中,也有缺乏興趣愛好的,我們在工作學習之餘,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是必要的。當所有人都參與某項活動,而你卻遠遠觀望時,你必定是落伍的,必定是不受歡迎的,必定在交往中也會是不自信的,結果的結果也可能會走向孤獨抑鬱的,而抑鬱的結果又會怎樣怕是不必再啰嗦了,因為現實中有太多的案例。所以,熊教授說,教師們強迫自己參與活動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是在抑鬱路口處拐彎的最好途徑。
三是挖掘職業不倦怠的動力源泉
我曾經在《愛的教育》中譯本夏丏尊先生的譯者序言中看到這樣幾句話:「教育好比掘地,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我感受特別深刻,教育是對人的教育,這其中每天都會發生不一樣的事情,這些人也每天都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如果我們對這些都熟視無睹的話,那便對教育就沒有了興趣,那我們也就成了每天對著這些花花樹樹修枝剪葉而不露出半點喜好與欣賞的普普通通的園丁了,呵呵,那我們也就跟「職業倦怠」四個字交上朋友了。如夏先生說的,掘池塘,方或圓不重要,重要的是水。那我可以這樣理解,一位老師優秀或不優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在這份職業生涯中幾十年如一日地對你的學生傾注你的關心,你的愛護?我也可以這樣理解,學生從我們這里習得了多少方法技能也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傳承了多少善良與正直,勇敢與誠實,因為這才是我們從事這份職業的真正價值所在。我還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教育者最終能否成為教育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一直堅持從教之初的夢想與憧憬,讓當初那股子熱情與激情永遠伴隨在我們的教育行程中,我們要做就做既懂得技術又懂得欣賞的園丁,我們要做就做快樂的永不懈怠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四是正確看待教師的付出與勞動
熊教授這份精神套餐既然是送給我們老師的,那必定能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滿足,同時提出我們要在精神上獲得滿足與快樂,就要正確看待我們的付出與勞動。熊教授說,付出就是成長。蘇格拉底也說:「教師是最大的付出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付出就是成長,成長了自己,也就提升了自己。如享譽全國的魏書生老師、李鎮西老師,他們就是教育戰線上最大的付出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呵呵,我當然沒有他們的天生資質,但我也可以對自己的付出與勞動高興地說,我在收獲成長的喜悅啊!
五是我們如何讓大家都陽光快樂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矣。」其意是:因此,知道滿足,就不會自取其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殆,可以長生久視。 呵呵,此意最終的告白當然就是:人啊,萬萬不可有貪求!熊教授說,我們緣何經常感覺不到快樂呢,那就是因為我們有太多太多的貪求啦,貪念使得我們常常不能心安理得,貪念使得我們常常不能坦然接受現實。知足,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啊,它既快樂了自己也快樂了別人,何樂而不為呢?最後,讓我借用李鎮西老師的經典名言來結束今天的聽課心得吧,當我們每個人都心存這個善念時,我們就都是天底下最快樂最幸福的人了!
「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叄』 李玫瑾: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讓她活的快快樂樂
李玟瑾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因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而為大家所熟知,但她更因切實有效的 育兒 理念受到家長的熱捧。
李玫瑾教有個女兒,她曾說過: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讓她活的快快樂樂。
她表示她並不很看重女兒的成績,女兒上學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有次數學考試,150分的總分,她女兒只考了15分,面對女兒數學差時,並沒有像有些父母那樣暴跳如雷,責怪她不努力;也沒有對女兒大失所望,從此不管不問。反而是很淡定的接受女兒數學不好這個事實。
她心平氣和的和女兒談話,從談話中,她知道女兒雖然文化課上沒有什麼天賦,但很喜歡音樂。李玫瑾教授努力培養女兒的愛好,最終女兒通過音樂上的優勢,考上藝術類院校,後來成為一名普通的音樂老師。
她的女兒並沒有因媽媽的優秀就表現突出,沒有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而是成為了一名普通的音樂教師。但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並在這個職業上發光發熱,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件成功的事。
《小歡喜》中喬英子是個品學兼優的「學霸」,不僅成績好,而且對未來也是非常有規劃,完全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她媽宋倩為了更好的照顧她,辭去金牌物理老師,去做培訓老師,以便有更多時間照顧她。宋倩一直給英子灌輸我都是為你好的觀念,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英子。
對於宋倩的好,英子並不能完全接受,她很不快樂,導致她得了抑鬱症,幾乎每天都面臨失眠的困擾,最後更是離家出走,想要逃離這個家庭 。
好在英子是幸運的,在海邊,看到女兒的痛苦,宋倩及時醒悟,讓英子找回了久違的自由和快樂。
11月1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演講了《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中提到: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如無意外,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這樣的事實,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輕易接受。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造就許多家長的焦慮;老拿孩子和其他人對比,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比自家優秀,因為家長總喜歡拿自家娃的短處和別家娃的長處比,越比越嘆。
從出生就開始報親子班,到幼兒園給孩子報了一堆的課外班興趣班,但孩子依舊逃不出越來越平庸的影子。
導致孩子成為普通人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孩子很努力,但是他們卻很難成功,因為他們沒有擁有一個好的智商;有些孩子即使擁有高智商,也很努力,但是缺乏運氣和發展機遇,最後也不可能很成功;還有些孩子天賦並不在父母希望的方面,愛運動的孩子卻讓他學畫畫,愛音樂的孩子讓他學理化等等,方向是反的,越努力越失望,家長累,孩子更累。況且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時擁有高智商和好的發展機遇。
其實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只不過是和父母想要的不一樣而已,父母不能因為孩子沒達到自己預期效果就認為孩子很失敗,很平凡。
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接受自己和他人對孩子平庸的事實。畢竟99%的人會平凡度過這一生,剩下1%中的1%才會有可能成為成功人士。
成功人士並非代表孩子就幸福,普通人也未必說明生活不幸福,孩子的心性和品質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李玫瑾教授,即使自己是一個教育專家,但也允許自己女兒的平凡,快樂過一生也是父母成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