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楊光兵教授
㈠ 湖州有哪些名人
湖州市是浙江省下轄地級市,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 、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地處浙江省北部,東鄰嘉興,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建制始於戰國,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如莫干山、南潯古鎮等。湖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有雙瀆雪藕、太湖百合等土特產品,同時也是近代湖商的發源地。
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洛陽人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縣),出生地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唐代著名詩人。 祖先世居洛陽 (今河南洛陽),少時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
趙孟頫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沈約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錢三強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錢秉穹 ,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在核物理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特別是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科學的解釋。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
㈡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是怎樣獲得諾貝爾獎的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鳳陽府。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楊振寧1938年至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楊振寧的學士論文的導師是吳大猷,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年至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6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該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楊振寧於1956年與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因而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為人們正確認識微觀粒子世界開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大大促進了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另外,楊振寧還是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諸多領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驅和奠基人。
1971年以來,他多次到中國探親、訪問和講學,同時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在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華大學授予楊振寧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1994年6月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兒,她是楊振寧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教書時的學生。他們於1950年結婚,生有兩子一女:長子楊光諾、次子楊光宇和女兒楊又禮。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著名的物理學貢獻有:李模型、高能重離子物理、量子場論的非拓撲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謎。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李政道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首屆畢業生。李政道曾在東吳附中,江西聯合中學等校就讀。因抗戰,中學未畢業。1943年因以同等學歷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學之路,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軍入侵貴州,時在貴州的浙江大學被迫停學。1945年他轉學到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就讀二年級,師從吳大猷、葉企孫等教授。1946年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教授。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的研究。三年後,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開辟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1984年他獲得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現在,他的興趣轉向高溫超導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陣,以及解薛定諤方程的新途徑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奮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線,不斷發表科學論文。
自20世紀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開始回國訪問,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積極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學術機構,設立私人教育基金,對藝術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個人亦喜隨筆作畫並積極倡導科學和藝術結合。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義大利科學院院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等十幾所大學的名譽教授;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紐約市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中國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十幾所大學的名譽博士。
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早年在中國上學。1949年隨其父去台灣,1956年去美國。1959年密歇根大學畢業。1960年、1962年先後獲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78年獲榮譽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由福特基金資助在日內瓦的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物理學講師,1965年至1967年任助理教授。1966年在聯邦德國漢堡任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小組負責人(他後來發現J粒子用的新探測術是在漢堡試驗成功的)。1967年至1968年任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馬斯·達德利·卡伯特講座教授。1970年任美國物理協會粒子和場研究項目顧問,並任《核物理通報》副主編。1975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74年他與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教授里希特幾乎同時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這種粒子的壽命等於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種誇克的束縛態,因而同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
1978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藝術科學學會會員。除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外,主要還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和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漢堡)工作。
1975年以來多次應邀來中國訪問並進行學術交流,受聘為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教授。1977年秋,在訪華期間,向鄧小平同志建議中國科學院派遣物理學家參加他在德國漢堡進行的MARK-J實驗。1978年1月,中國10位物理學家到漢堡,參加了MARD-J實驗的國際合作。此後先後有一百多名中國物理學家和研究生到他領導的實驗組工作和學習。在他的領導和幫助下,中國科學家在L3探測器的設計、製造和數據分析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國際高能物理實驗中佔有一席之地。1992年7月4日被中國科技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94年6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獲1996年度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003年4月18日擔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1960年他與美國人凱·路易絲·庫恩尼(Kay Louise Kuhne)結婚,生有兩個女兒
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
1936年 出生於新竹,父親為知名畫家李澤藩先生
1943年 入新竹小學
1949年 入新竹中學
1955年 考入台大化工系,次年隨及轉入化學系
1958年 入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化學組碩士班,指導教授為兵口博先生
1961年 留清華擔任助教一年
1962年 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追隨Manan先生
1966年 在哈佛從事博士後研究,指導教授為Herschebach先生
1968年 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其間於1972年返台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半學年)
1974年 轉任加州柏克萊分校教授
1979年 獲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十三屆院士
1986年 獲美國最高榮譽國家科學獎章
1986年 與哈佛大學Herschebach博士及多倫多大學John Polany博士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3年 受推薦接任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1995年 主持教改會
簡介
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中國台灣省新竹市,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1968年,受聘於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教授雖然科研、教學工作繁重,仍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參與國際學術團體、美國聯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學的多種委員會咨詢工作。李遠哲始終關心家鄉祖國的科學與教育的發展,近十年來每年回國多次,奔波於海峽兩岸,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尤其對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籌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遠哲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同時決定放美國國籍,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體現出他濃郁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㈢ 海城有哪些名人
海城文化發達,人才輩出。海城遠在漢朝、大文學家管寧、邴原、王烈等投遼東平州牧公孫度曾隱居海城,其軼聞迄今為人們所傳頌。南北朝的諫議大夫高道悅,唐朝的監察御史李璀、明朝的大司馬楊科波、總兵周顯時,清朝的平南王尚可喜、武勛王楊占利、直義公費英東等,均為海城官宦世家。民國時期有北洋軍閥首領張作霖,奉系將領汲金純、馮麟閣和愛國將軍張學良。當代的軍政要人有政協全國副主席呂正操、政協全國常委閻寶航、國家經委主任呂東和中央統戰部部長閻明復以及張學思、寧武、丁貴堂、盧廣績、陳一帆、王鐸、倪偉、常恩多、王肇志、趙承金等;教育名流,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尤明哲、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龐有仁、西安工業大學教授白玉蘭、鄭建華、北京大學教授殷寶成、吉林大學教授於省吾、遼寧大學教授劉春生、遼寧師范大學教授錢希哲、閻恆凱、東北農學院教授龐士銓等;文化名人,有著名畫家趙敏、孫恩同、馬天棋,書法學家徐熾、姚哲成,戲劇作者王肯,民間詩人霍滿生等;科技專家喬奎多、董玉華等。 海城籍的革命烈士,有犧牲在南京雨花台的陳景星;損軀在承德地區,曾任抗日支隊副司令、聯合縣長的姚鐵民;殺敵(日本侵略者)、燒廠(日偽紡織廠)的尚吉文;戰斗在國民黨息烽監獄里的楊光、趙力耕;戰死在解放戰場上的戰斗英雄孟慶印和死在國民黨屠刀下的蓋縣縣長羅長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