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教授丁建新
❶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有哪些博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官方網站上明確列出了各專業博士生導師的名單。其中,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包括區鷢、黃國文、王東風、常晨光、曾蕾、丁建新和Peter Swirski。值得注意的是,黃國文、王東風兩位學者同時擔任英語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除了上述提到的黃國文和王東風,還有蒲志鴻、周小兵、Wendy Bowcher和邱雅芬四位博士生導師。
這些導師在各自領域內均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區鷢教授在英語文學研究方面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黃國文教授專注於語言學和翻譯研究,王東風教授則在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樹。常晨光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英語語言學,曾蕾教授則側重於英語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丁建新教授則在外國文學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而Peter Swirski則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語言學專家。
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方面,蒲志鴻教授長期從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周小兵教授則在語言學教學和研究方面有著顯著貢獻。Wendy Bowcher教授是一位在語言學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學者,邱雅芬教授則專注於應用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
這些博士生導師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指導學生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
❷ 中山大學外國學院英語教授有誰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教授名單如下:
童慶生 教授
Peter Swirski 教授
Wendy L. BOWCHER 教授
王東風版 教授
黃國文權 教授
丁建新 教授
戴凡 教授
常晨光 教授
具體簡介在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官方網站可查
❸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有哪些博士生導師
在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官方網站就有說明: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名單
區 鉷、黃國文、回王東風、答常晨光、曾 蕾、丁建新、Peter Swirski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名單
黃國文、王東風、蒲志鴻、周小兵、Wendy Bowcher、邱雅芬
❹ 丁建新的研究方向
批評語言學是丁建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批評語言學又稱「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評性語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話語研究」(Discourse Studies)。批評語言學是現代與後現代話語批評的重要範式。他認為:「關於語言與社會的研究,核心的問題是話語語境化問題。這需要一種理論,解釋話語作為體現差異與不平等(inequality)場所的復雜性。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人種學(ethnography)的問題:語言與語境以及人類活動緊密相連。考察語言的不平等,需要考察語言以及其他的符號形式賴以存在的社會系統的歷史與結構,照顧其多中心性與層級性,走出純粹語言分析的巢臼,融合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科學、文化批評學的諸多養分。這樣的學問,我們稱之為「話語批評」-----一門整合的關於話語的社會科學。」
丁建新2001年發表的「批評話語分析述評」一文(《當代語言學》第4期)是批評語言學在國內傳播的最早介紹之一。之後,他在批評語言學領域發表一系列頗具影響的研究論文,包括「語言、現實與夢幻世界:童話敘事中的非互動模式及其意義」(《現代外語》2005/4)、「斷裂的語篇:童話敘事中的隱性對話的批評性分析(《外語學刊》,2007/5)、「童話敘事中的性別問題:社會符號學的視角」(《江西社會科學》,2007/11)、「視覺的語法:童話插圖中情態的社會符號學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07/5)、「童話敘事中互為話語性的批評性分析:以愛麗斯漫遊記為例」(《深圳大學學報》2007/6)等等。他相繼出版了批評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批評視野中的語言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預制性語言在廣告語域中的話語分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和《敘事的批評話語分析:社會符號學模式》(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這些著述正是他話語批評思想的體現。2010年11月,丁建新在中山大學主辦「中國批評語言學首次高層論壇:從話語批評到文化批評」,標志著他的學術從話語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轉向。他主編的論文集《批評語言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是國內這一研究領域的第一本論文集。 丁建新一直強調功能語言學的社會學與人類學本質。他認為,韓氏理論的精髓之一在於「功能進化」。同樣地,在當代語言學形式主義、心靈主義佔主導地位的今天,功能主義者是反抗教皇的「新教徒」。(參見Newmeyer 2000:13)丁建新認為,我們可以感到欣慰的是,功能語言學這一來自於漢語、得益於中國語言學養分的語言理論,在過去三十年中反過來又在中國語言學界能得到很好的傳播、驗證與發展。在強調本土、反對一極、審視長期以來西方範式的科學研究的今天,他認為韓禮德的語言理論為語言科學所做的貢獻還遠沒有被人完全認識到。
在功能語言學方面,丁建新發表了「語篇分析與語用學的相互依存性」(《山東外語教學》,1997/2)、「語法家之夢——『詞彙作為最精密的語法』述評」(《現代外語》,2000/4)、「發展語用學關於兒童話語能力的研究」(《外國語》,1999/2)、「英語小句復合體投射系統之研究」(《現代外語》,2000/2)、「英語雙賓及物結構的功能句法分析」(《外國語》,2001/1)、「對話、殷勤之意與語篇聲音:關於旅遊廣告中習語表達的話語分析」(《現代外語》,2004/1)、「話語中的時間、時間表達和時間連貫」(《外語學刊》,2004/4)、「英語-ing非限定小句意象圖式中句法象似性的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6,與秦勇合作)。他試圖挖掘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源泉,深入研究了Benjamin Lee Whorf的語言相對論思想,並在國內最早介紹Whorf的「隱性范疇」思想,並陸續發表了系列相關論文,如:「沃爾夫論隱性范疇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與黃國文教授合作)、「語法、思維與認知:語言相對主義視野中的語言多樣性及其對認知的影響」(《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4)。丁建新教授對功能語言學核心思想的理解集中體現在「功能語言學的進化論思想」(《外國語》,2009/4)、「主體間性、功能進化論與社會生物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6)等系列論文中。 邊緣話語與社會是丁建新的一個研究話題。對邊緣話語的關注體現了批評話語研究的社會關切。丁建新認為人文關懷與社會關切是作為一個語言學者不可或缺的胸襟與視野。批評話語分析以揭示話語實踐中隱含的權力關系與不平等為己任,將統治階級「自然化」到語言中的意識形態揭露出來,從而消除話語霸權,使得更多的人能夠獲得「有效的公民權和民主資格」。這對於推動公民社會的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對邊緣群體的話語研究正是他這種思想和精神的體現。其代表性論文如:「作為社會符號的「反語言」——邊緣話語與社會系列研究之一」(《外語學刊》,2010年第2期)、「台灣的憂郁——邊緣話語與社會系列研究之二」。丁建新以囚犯語言、黑幫行話、引航員俚語、卡車司機車載電台語言、大學校園俚語、說唱音樂等反語言或半反語言形式為例,說明這一另類話語及其構建的另類世界。他認為反語言是一種相對於主流語言來說具有不同詞彙的語言形式,是反文化群體用來反抗、抵制、擾亂、從而遠離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一種話語實踐。相對於主流語言,反語言具有寄生性與隱喻性。反語言生成反社會,反社會是主流社會的有意識的替代。反語言是構建身份認同、尋找「有意義的他者」的重要手段。反語言作為邊緣話語的一種極端形式,對社會符號學研究話語與社會的關系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他對《海角七號》與《1895》兩部台灣電影的分析是他將邊緣話語與社會的理論運用到電影批評與文化評論的成功嘗試。
丁建新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敘事的社會符號學研究」(200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語言相對論視野中的英漢隱性范疇及認知模式比較研究」(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翻譯學理論的整合性與系統性研究——認知語言學途徑」子課題(2008)、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後期資助項目「體裁研究」(2009)、廣東省台灣辦公室「台灣的語言政策及其政治」(2009)、澳大利亞澳中理事會「澳大利亞華人文學新視野」等重要課題。並參與2010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跨文化互動的邏輯認知機制與計算機模擬研究」(2010)等重大課題。
丁建新教授先後在國內許多高校做學術講座,其中包括:深圳大學、西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商業大學、青海師范大學、河南科技學院、洛陽師范學院、韶關學院等。
❺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怎麼樣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是依據教育部教發20038號文件《關於規范並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
由中山大學申請,經廣東省教育廳、教育部專家組評審通過,報教育部批准(教發函200687號)創辦的獨立學院性質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❻ 丁建新的個人簡介
丁建新,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攻讀碩士學位(1996-1999)、中山大學外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9-2002)。2002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入選中山大學人才引進「百人計劃」、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2004年曾到香港城市大學做短期訪學。2009年到劍橋大學英語與應用語言學中心做短期學術訪問。在劍橋期間,作學術散文集《劍橋札記》。兼任天津科技大學特聘教授(2010-2013)、江西師范大學特聘教授(2011-2014)等。
現任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主任。
❼ 廣州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人民醫院的專家的名字
劉鈞澄 (小兒外科) 周李 (小兒外科) 謝家倫 (小兒外科) 李穗生 (小兒外科) 莫家聰 (小兒外科) 劉唐彬 (小兒外科) 李桂生 (小兒外科) 姚書忠 (婦產科) 王吉甫 (胃腸胰外科) 董文廣 (胃腸胰外科) 韓方海 (胃腸胰外科) 石漢平 (胃腸胰外科) 陳項朗 (神經外科) 莫家驄 (兒科) 黃奕華 (肛腸外科) 陳國銳 (血管外科) 林勇傑 (血管外科) 詹世光 (血管外科) 陳明振 (神經內科) 陳碩朗 (神經內科)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包含的科室
科室
醫生
婦產科
孫良玉李大慈方悅行姚書忠游澤山巫岳鵬梁潤彩梅卓賢李國梁孔秋英黃順英方群庄廣倫周燦權柯佩琪梁曉燕王子蓮楊國奮鍾依平何勉王瓊黃建昭王寧寧徐艷文謝洪哲朱波楊建波李潔陳玉清蔡堅牛剛歐建平徐成康沈宏偉 羅艷敏馮麗萍宗琳如湯鳳姿陳凌峰
心血管內科
劉東紅陸堃鄭振聲張苗青麥煒頤吳杏羅初凡廖新學周玉芳張育君葉慧膺闕緒光金思欖杜志民馬虹陳國偉胡承恆高修仁曾群英陶軍唐安麗董吁鋼吳素華程衛王業松何建桂楊惜泉龐家傳王禮春曾武濤伍貴富
神經內科
周列民盛文利劉衛彬方燕南蘇鎮培張成黃如訓徐評議錢采韻劉焯霖梁秀齡陳理娥陳碩朗陳明振方瑩瑩洪華黃帆陶玉倩李玲黃海威何東升潘勇輝呂健敏劉海榮黎錦如李中周珏倩曾愛瓊李洵樺豐岩清吳琪陳玲戴啟麟
骨科
楊軍林徐棟梁符氣禎陳立言劉少喻楊忠漢沈靖南廖威明李佛保韓士英顧立強鄭召民傅明萬勇王晉彭挺生李永彪陳柏齡盛璞義張渝生於濱生梁春祥黃綱彭新生何愛珊謝君鶴陳裕光龍厚清鄒學農
兒科
黃柳一莫恩明許郁熹丘福珊劉克明黃啟彬何兆珏關智平唐雯丘小汕陳述枚杜敏聯莫家驄李格麗陳瑋琪李曉瑜蔣小雲沈皆平朱延力王慧深魏仁桂莫櫻羅學群陳國楨陳東平馬華梅陳紅珊黃越芳蔣小雲覃有振庄思齊
腎內科
沈清瑞尹培達陳偉英紀玉蓮李志堅楊念生朱蘭英姜宗培鄭智華余學清陽曉吳培根李幼姬黃鋒先姜儻張滌華楊瓊瓊陳雄輝潘健濤陳崴許元文毛海萍
婦科
陳玉清黃建昭譚麗君馮麗萍何勉謝洪哲徐成康
放射科
楊智雲鄭可國郭燕黃兆民羅柏寧陳偉李子平楊建勇孟悛非黃勇慧周旭輝劉明娟陳境弟沈冰奇李向民江利江波庄文權楊有優李家平
胃腸胰外科
王吉甫詹文華何裕隆黃奕華蔡世榮陳創奇陳正煊董文廣宋新明 石漢平韓方海馬晉平王昭崔冀吳暉張常華彭建軍羅凝香黃漫容郭少雲
小兒外科
劉鈞澄周李謝家倫李穗生莫家聰劉唐彬李桂生佘錦標蘇誠劉文旭
肝膽外科
呂明德殷曉煜甄宇洋葉維基彭寶崗汪謙梁力建吳志棉陳國泰譚敏孫來保歐建平何曉順匡銘葉小鳴黎東明李紹強何強賴佳明
中醫科
陳澤雄吳國珍秦鑒丘瑞香李俊彪黃業芳林佑武張詩軍伍新林賴慧紅金明華張炳球莫穗林李瓊陳朝坤揚承祥張柄球
消化內科
劉思純俞純山陳秀梅胡品津廖振爾崔毅林金坤陳旻湖鄧會芬高翔王錦輝朱森林何瑤任明王錦萍曾志榮
耳鼻喉科
陳錫輝柴麗萍李添應許庚文衛平蘇振忠張湘民史劍波陳冬徐睿陳合新蔣愛雲黨華熊觀霞郭潔波
血液內科
洪文德溫春光羅紹凱李娟陳運賢譚恩勛童秀珍許多榮原耀光彭愛華張國材鄭冬周振海
血管外科
詹世光林勇傑陳國銳呂偉明李曉曦王深明石漢平劉奕山王勁松李松奇常光其吳壯宏葉財盛黃燦芝
心胸外科
唐白雲殷勝利王治平張希鍾佛添羅紅鶴吳鍾凱孫培吾顧勇徐穎琦巫國勇陳振光童萃文
泌尿外科
李曉飛梁月有鄧春華丘少鵬戴宇平陳煒陳凌武鄭克立陳瑞坤曾金雲陳俊星塗響安
口腔科
馮崇錦冉煒丁學強陳松齡連克乾張春元匡代軍郭冰黎熾彬鍾小龍楊軍英王安訓
皮膚性病
韓建德佟菊貞章星琪楊建盧念祖廖綺曼高謙曹光玲凌宏忠何定陽羅迪青
內科
馬中富廖曉星簡振剛詹紅荊小莉黎國堯李玉傑丁美琳何文
呼吸內科
吳俊景鄭文蘭容中生曾勉謝燦茂黃心玉張常然張孔郭禹標周燕斌
外傷科
許揚濱劉均墀勞鎮國劉小林朱家愷吳志棉譚敏朱慶棠鄭朝旭
神經外科
耿軍王海軍黃正松陳項朗齊鐵偉陳碩朗劉金龍吳新建林佳平陳明振夏之柏黃權
麻醉科
譚潔芳孫來保林志華吳昌彬陳秉學靳三慶徐康清肖亮燦黃文起
燒傷科
祁少海朱家源謝舉臨唐冰朱斌徐盈斌利天增劉旭盛
眼科
何紹達周奇珍吳善宏駱榮江廖瑞端馬翠萍陳詠沖陳雪梅
康復醫學科
李燕玉黃東鋒卓大宏王於領毛玉瑢王楚懷丁建新
內分泌科
肖海鵬胡國亮修玲玲袁敏生李延兵曹筱佩秦婉文廖志紅姚斌
整形美容科
程鋼於國中蘇愛雲龐水發黎志明許揚濱
器官移植
何曉順陳立中費繼光王國棟王長希朱曉峰
肛腸外科
黃奕華周德林鄭章清傅仁祥詹文華覃建章
微創外科
李智勇勞鎮國李平劉鈞墀顧立強
葯學部
楊威宋啟洪鄺翠儀黎曙霞陳孝
超聲波科
謝紅寧萬廣生李麗娟林紅謝曉燕
急診科
廖曉星王維平詹紅曾漢
針灸科
鄭佩儀阮經文鄭沛儀
核醫學科
岳殿超梁宏胡平
中毒、急救
陳娟歐陽彬管向東
風濕免疫
楊岫岩許韓師梁柳琴
體檢中心
庄梅
醫學檢驗部
劉敏鍾武平
預防保健中心
曾亞輝
外科
黃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