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鄭教授
Ⅰ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肝病主治醫師是誰我找肝病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科目前的專家名單如下:
科室專家:
主 任: 陳敏山 教授
副主任: 元雲飛 教授,兼一區區長
郭榮平 教授,兼二區區長
科秘書: 徐立副主任醫師
其他專家:
李錦清 教授
張亞奇 副主任醫師
李昇平 教授
林小軍 副主任醫師
鄭 雲 副主任醫師
石 明 副主任醫師
勞向明 副主任醫師
Ⅱ 鍾南山說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是的,鍾南山今年85歲,早過了退休年齡,但從未停下。他已經很多年沒休息過。「我有周六和周日,但我要幹活。」他說。不論身兼多少職務,獲得多少榮譽,鍾南山總會不斷重復一句話:「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1936年,鍾南山出生於一個醫生世家,父親鍾世藩曾任南京中央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中山醫科大學一級教授,是中國著名兒科專家。母親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高級護理專業,曾任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
童年時期,鍾南山常在醫院里,耳聞目睹父親和別的醫生對病人的態度以及做法。晚上常有家長帶著孩子到他家看病,孩子康復以後,家長非常高興,父親也很開心。「那個時候給我一個感受:當醫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會得到社會的尊重,有很強的滿足感,這是當時熱愛醫學的一個原因。」
父親自費買來小白鼠在書房做實驗,家裡的三樓都是老鼠,鍾南山的醫學啟蒙由此開始。他每天都去喂小白鼠。有人來找他父親,向鄰居打聽住址,鄰居說,「聞到什麼地方老鼠味道大,就是他們家。」
1955年,鍾南山考入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比起醫學,他的體育成績更為突出。大三那年,鍾南山作為運動生代表參加了北京市高校運動會,獲得400米跑第一名。
第14屆全運會舉辦期間,關於「鍾南山在1958年8月首屆全運會的測試賽中打破當時400米欄全國紀錄」的消息被網友們興奮地轉發,迅速登上熱搜。當年比賽後,他拒絕了北京體委的邀請,留校從事放射醫學教學。行醫之路一直求而不得。
「我上大學時做師資,從事新專業,後來搞放射生物化學。一直都服從分配,從來都是標兵、先進。所以,從1960年到1971年,整整11年我都沒做醫生。做醫生是我的願望,但不是我所能選擇的。」鍾南山回憶。
鍾南山帶領醫護人員抗擊「非典」疫情:
「非典」疫情暴發後,鄭伯健教授曾與鍾南山一起研究SARS病毒。他回憶,重症患者都要把氣管切開,很危險。但鍾南山那裡重病號的死亡率都得到了控制。他的措施被證明有效,雙管齊下,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達到87%。
至2003年4月中旬,呼研所收治的101名重症病人,已有87人康復出院,搶救成功率為87%。而在整個廣東,至5月31日止,累計報告「非典」病例1511例,治癒出院1441例,死亡57例,死亡率3.7%,創全世界最低「非典」死亡率紀錄。
鍾南山對每一個攜帶「非典」病毒的病人進行了檢查,讓病人忍住不咳嗽,觀察了他們的口腔,發現這些病人的咽喉部沒有症狀,而臨床發現,大量使用應對衣原體的抗生素對「非典」病人均沒有效果。這與當時北京專家公布的病原體為衣原體不符。廣東省決策層採納了他的意見,堅持並加強了原來的防治措施。
2003年遭遇「非典」疫情,是從醫31年、已經67歲的鍾南山人生眾多轉折里最具傳奇色彩的一筆。在疫情最先暴發的廣東,作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呼吸科的代表人物,原本只在行業內享有盛名的鍾南山被推到了台前。
在這次嚴重的危機中,鍾南山主張及時公開披露,提供了准確的信息,拿出有依據的治療措施,迅速成了抗擊「非典」的「領頭人」。他的每一句發言都能占據媒體醒目的版面,他的一舉一動成了「非典」疫情的風向標。他被貼上「敢說真話」的標簽,同時也成了「非典」時期醫療工作者的最佳代表。
有關他的傳記《勇敢戰士——鍾南山傳奇》排在「非典」時期暢銷書前列。媒體多用「鬥士」或「戰士」來描述,《人民日報》形容他擁有「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拯救生命於死神的博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