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講座英語2019
『壹』 考研英語的完形新題型哪個老師講的好呢,怎麼提高這部分的分數呢
《唐遲邏輯英語長難句.pdf》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Oxclu2fzjAnw01Q11yjkYg
『貳』 2019國培第一期簡報2020-01-27
學習 碰撞 成長
-- 國培(2019)初中英語
開篇語
帶著希冀與期盼,帶著憧憬與夢想,我們走進北京外國語大學外研培訓中心-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參加了2019 「國培計劃」國家級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在「聚焦教學重難點問題,助力教師綜合素養與教學四力提升」目標的指引下,我們與大家零距離接觸,通過聆聽專家講座、案例研究、小組討論、下校觀摩、點評指導、總結反思等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拓展了教學思路。在這里,我們,在參與中歷練,在歷練中反思,在反思中收獲,在收獲中成長。
課程設計及解讀
10月30日上午首先文秋芳教授激情飽滿地為我們解讀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國培計劃」課程設計》,讓每一名學員在振奮中期待充實的每一天。
國培十年總結
其次在學術報告廳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王定華書記為我們慷慨激昂的致辭,隨後吉林省教育廳、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師范大學、高教社教師發展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單位先後介紹了他們的十年國培路,最後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作了《明確方向 抓好落實 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型隊伍》的主題報告。上午的培訓直到12:40結束,但我們每個人都意猶未盡,特別是王定華書記的致辭和任友群司長的培訓,給我們每一個人上了很好的思政課,立德樹人、更行理念、示範引領……我們責無旁貸!
第一模塊 思辨英語
總體解讀
孫有中教授,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英語學院院長。從事跨文化傳播、美國思想文化和英語教育研究、英語專業人文思辨研究。2019.10.31孫校長為我們2019英語國培生進行了《理解思辨英語教學》的專題講座。講座引人入勝,精彩紛呈,意義深長
孫校長在講座中主要闡釋三個方面的觀點:
1. Why critical thinking?
2. 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
3.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Think English.
講座期間孫校長既引用了朱熹的詩句,又借鑒了布魯姆-安德森認知能力模型。孫校長深入淺出、旁徵博引的講解使我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講座後,我們仍是意猶未盡,暢享其中!孫校長說,我們都是dreamer!相信我們將在思辨英語教學之路上共成長,努力成為有思辨能力的創造型教師!
思辨英語精讀教學模式
10月31日下午,在外研社會議中心的學術報告廳,來自祖國各地的國培學員與河南班老師們一同聆聽了由北京外國語學院夏登山副教授主講的《思辨英語精讀教學模式》報告。夏副教授依託《大學思辨英語教程 精讀》的具體教學材料及活動設計,與參班教師分享了精讀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思辨能力,如何培養人文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及如何基於跨文化教學原則、實施跨文化能力培養。夏副教授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基於材料和邏輯的內省與反思、以思辨為原則的提問與討論、以知識和實踐為目標的閱讀與匯報,並指出可通過蘇格拉底提問法、為學生搭建腳手架等方法,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最後,夏副教授提出了對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並破譯如何使英語學習不成為一種負擔。鼓勵各位老師基於教學開展相關研究,不斷改進教學。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思辨能力的定義、原則和方法,加深了我們對思辨能力的理解,也對在教育過程中如何進行思辨能力的培養有了更系統、更明確的想法,對自己今後的教學和科研的開展更有信心,為自己以後的個人成長提供了新的學習路徑。從ignorant到confused,再到thoughtful,我們一直在成長……
思辨英語聽力教學
通過今天聽南京外國語大學王艷博士的講座,深深感受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水平的薄弱。原來一直以為自己在家鄉的小天地里是「資深」教師,現在才知道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今天了解了什麼是思辨聽力(critical listening),根據聽力的目的的不同,聽力還分為多種,也了解了聽力的內容還可以多種多樣。從教育目標來看,外語教育不僅要實現提高學生外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標,還要達成人文性目標。也了解了學生聽力中常見的問題。所以在今後的聽力教學中,不僅僅是讓學生僅僅是聽,然後選擇正確答案,還要根據聽到的內容,判斷說話者的意圖,所談論的內容是否可信,詳實,也可以通過對聽力材料的分析,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聽前,老師可以先預設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如果學生聽不懂材料,老師要分析原因,是學生走神,生詞太多,語速太快,聽力話題太陌生等,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下次聽力課時及時改正,做好聽前准備工作,例如准備詞彙,文化背景知識等。在聽的過程中,要反復聆聽,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遇到障礙時,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反映,及時發現學生聽不懂的原因,及時解決問題。在聽力之後,採用多種方法進行練習,比如先小組內討論,或用自己的語言轉述材料,兩人或者小組表演聽力對話等。聽力之後老師要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聆聽更多相近話題的材料。
總之,聽完本節課後,受益匪淺。
思辨英語寫作教學
---慎思以促寫 明辨以成作
11月1日,我們和各位教師代表們齊聚在學術報告廳,聆聽了張蓮教授的講座——思辨英語寫作教學。
報告大會上,張蓮教授結合多年北外英語寫作教學和改革實踐的實際情況,全面闡述了英語教師應如何進行英語寫作課程重構,以實現實現學生語言、思維和學科能力的協同發展。
第一,調整課程目標。將寫作知識技巧和跨文化思辨能力作為顯性學習目標納入教學進行重點培養。第二,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復雜思維能力。第三,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視角對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進行二次思考,在課堂上創設交互的社會文化情境,引入並配置恰當的中介工具,為學生量身打造寫作能力發展的活動系統。第四,寫作教學評價應將多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真正實現從「教學的評價」、「為了教學的評價」到「評價即教學」的轉變。
聆聽了張蓮教授的報告,我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要不斷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唯有辨證思考,知行合一。這樣才能在英語寫作教學、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中學階段夯實英語基礎、學到更多實用的本領。
第二模塊 中考復習備考
語篇層面的初中英語總復習
蔣京麗老師從什麼是語篇層面的教學到為何要開展語篇層面的教學以及到底要如何進行語篇層面的教學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精彩講解。這堂課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操作,讓老師們獲得了一場語篇教學理論和技巧的盛宴。
從蔣老師的課,我們得知:語篇是一種使用性語言,既可以是對話、獨白,也可以是短文或口頭語構成語篇的三個基本要素是話題、語境和語義。在交流的過程中,語言的意義是根據語境來確定的。也因此,閱讀教學離不開語篇,閱讀命題也離不開語篇。
詞彙及寫作備考指導
11月2日下午,朝陽教育研修中心劉潔新老師為我們做了題為《詞彙和寫作備考指導》的精彩報告。劉老師依據課程標准,結合個人二十多年的一線從教經歷,理論聯系實踐,讓現場教師切實感受到了小小詞彙的大學問。她首先給大家呈現了詞彙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例如:單元詞彙教學不分主次,不分順序,平均分配時間,造成學生詞彙記憶負擔過重,詞彙教學效率低下;詞彙教學求深而不求廣,導致學生的詞彙量難以有效擴展;詞彙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語境,導致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詞彙教學重記憶、輕運用,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等。然後劉老師給出了明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詞句結合,詞篇結合,在語境中深化;以新帶舊,以舊學新,溫故而知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在運用中掌握;訓練策略,形成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課內課外並舉,拓展詞彙學用渠道;建立學生自己的字典。劉老師通過大量的詞彙教學實例讓老師們體驗詞彙教學的藝術魅力,理解詞隨意生、意隨境生的教學理念,堅定讓學生在語用中有效掌握詞彙的教學方式,而不是記「單」詞或「單」記詞。
關於寫作,劉老師指出,作家就像演員和運動員,要天天訓練,訓練寫作肌肉,如果缺乏訓練,肌肉就會僵硬了,所以一定要鼓勵學生天天寫,養成寫的習慣,而且要反復修改,Rewrite the same thing ten times, twenty times. 在寫作訓練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寫作主體性,通過機批進行自主修改,然後通過小組批閱交流進行二次修改,最後教師批改,有必要的話進行面批,學生進行第三次修改。另外,在指導學生話題寫作時,可以按照邏輯順序列出與話題密切相關的問題,尤其在備考階段,這種寫作訓練方式會更有實效。
初中英語命題與測試要求
英語課程標准中界定的英語聽說讀寫的四大技能,聽居首位,聽是英語學習的先導。在現實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們也都在做聽力教學,比如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listen and check, listen and number, listen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 等等一系列聽力活動。聽力劉潔新老師的講座,讓我們對聽力教學有了重現的認識和定位,反思我們以往的聽力教學只能被稱作是聽力訓練,而不能稱之為教學。
聽力教學的目的是在真實的語境中體驗語言,培養語感,培養學生去模仿,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培養聽的策略。聽力教學也應該從三個環節展開,Pre-listening,While-listening and Post-listening。在每個環節都承載著不同的任務。
一、Pre-listening
聽前活動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輸入新的知識和技能做准備。聽前活動能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熟悉話題,預測內容,同時要處理關鍵詞彙、句型,最後要布置任務,明確聽的目的。
1. 聽前活動形式:自由討論、思維導圖、小組討論、游戲、引導下提問、和預測。
2.聽前存在的問題:聽前時間不能過長,導致後面的時間不足;鋪墊不夠,學生的語言知識基礎與經驗沒有調動起來;為熱身而熱身,與聽力無任何關系。
二、While-listening
聽中主要是語言的輸入、信息提取、加工、整理的過程,同時也是新知識建構與內化,語言知識與技能訓練,舉一反三的過程。
1. 聽中的活動形式:核查預測、聽主旨大意、將說話人和所說內容配對、聽細節並填寫信息、聽重點詞、聽並排列順序、聽並做筆記、聽並判斷真偽、回答問題和抓詞。
2. 聽中存在的問題:有待明確聽懂與通過提取信息的區別;每次聽都是從頭到尾,缺少分層、分段集中,獲取特定信息;每一遍聽的目的不明確;聽力技能、策略培養不足;關注語篇整體意義不足。
三、Post-reading
聽後要積極創設新的語境,實踐和使用語言,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進行鞏固和綜合運用。
1. 聽後活動設計:討論、根據聽力內容進行口、筆頭轉述、寫出梗概、利用聽到的信息,以同一話題為主,從另一個角度寫出一段文段、角色扮演、辯論、訪談。
2.聽後存在的問題:缺乏有效的語言與信息內化活動;不明確聽力課的落腳點,活動組織形式單一;為了教聽力而教聽力。
聽力教學是在真實語境下體驗語言;培養語感;去模仿;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操練;使用語言;創設新的語境通過說這種方式去使用語言。
惟願我們所有的學員都能把劉老師關於聽力教學的諄諄教導在課堂上落地。
第三模塊 教學研究
英語教師行動研究
10月30日下午和11月4日上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張虹分別做了題為《行動研究: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和《行動研究中質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的報告。
張教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結合自己的研究實踐,把行動研究這一高大上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聽起來妙趣橫生,毫無晦澀之感。張教授詳細地介紹了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並讓參會老師進行了實戰操練。行動研究共分七步:發現問題——確認問題——相關文獻梳理——行動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調整——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行動研究的效果分析——總結與反思。在《行動研究中質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中,張教授則用詳實具體的案例為老師們講述了三級轉碼的具體操作方法,大家受益匪淺。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行動研究是把理論轉變為實踐的最佳方式。作為一線教師,課堂就是我們的field,要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要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通過調研確認問題,並用相關文獻作指導來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教師是研究的設計者、實施者、評價者和使用者,不僅要對自己的教學行動進行系統觀察和反思,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分析和評估效果,繼而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使教學研究呈螺旋狀持續發展下去,達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即研究者」,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它既能夠提升教師能力,又能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職業發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教學之路都並不是那麼簡單,一路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只有行動研究才能拯救我們那苦澀的職業靈魂,讓我們遠離職業倦怠,讓教書育人成為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行動研究的過程肯定是辛苦的,但沒有研究的行動會更加辛苦,而且是沒有盡頭的辛苦!教學職業生涯中,沒有人能夠拯救我們,只有行動研究才能拯救自己,拯救學生!也只有行動研究才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職業教育的幸福和心靈的歸宿所在!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Don』t wait any longer! Just do it! Come on, my friends!
附:培訓花絮:
張教授在著作上簽名留念 學習的唯一途徑是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 部分參會教師和張虹副教授合影留念
階段小結
銀杏謝了秋黃,太匆匆,無奈晚來寒雨又加風!我們的國培(2019)初中英語培訓第一階段即將結束。在即將踏上歸途的時候,在今晚這個飄著小雨的夜晚,突然感到一絲不舍。這次培訓,是我們經歷過的所有培訓中課程設計最為合理,最能滿足學員需求的一次培訓。以文秋芳教授為首的團隊不僅為我們作了詳細的課程設計,還針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詳細的安排。在此,我們一組成員,向所有的教授們和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
短暫的別離,是重逢的序曲!對於再次的會面我們充滿了期待與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