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二級教授
① 臨床醫學檢驗專業是哪類
臨床檢驗診斷學為臨床醫學的重要二級學科,包括微生物檢驗、血液學檢驗、臨床檢驗基礎、生物化學檢驗、脫落細胞學、寄生蟲檢驗、分子生物學檢驗、免疫學檢驗等多個三級學科。該學科主要研究醫學檢驗領域的發展與應用,為疾病診斷提供直接或間接的醫學依據。
該專業畢業生廣泛就業於醫院檢驗科、疾病控制系統檢驗科、檢驗檢疫局檢驗科、海關醫學檢驗科以及中等衛生學校、高等醫學院校,從事檢驗相關專業的教學與實驗工作。
全國高校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排名中,重慶醫科大學位列第一,北京大學緊隨其後,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三。重慶醫科大學培養了近一半的檢驗博士,其檢驗專業設有博士後流動站,並擁有全國唯一的檢驗國家級重點學科,是全國唯一一所擁有檢驗七年制本碩連讀學生培養資格的高等學府。
重慶醫科大學檢驗系的老一代教授如塗植光、尹一兵等為我國檢驗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王小中博士等研究生在不同方面為檢驗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臨床檢驗診斷學屬於醫技類,具體為檢驗類學科,其專業地位與重要性不容忽視。
② 重慶醫科大學排名全國第幾
重慶醫科大學有袁家崗和縉雲2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650畝,其中縉雲校區佔地2100餘畝;設有研究生院和21個學院(系),36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5367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5961人,本科生18436人,留學生664人;有各類教師4500人;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4個重慶市一流學科,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機構44個;有9所直屬附屬醫院、23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和24所教學醫院。
歷史沿革
1956年,根據中央部署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上海第一醫學院重慶分校,後獨立成立重慶醫學院。
1958年9月,重慶醫學院醫務委員會成立,其職責是領導全院教學、醫療、科研和行政。
1959年7月,學院召開了第一次全體黨員大會,商討了教學的主導地位。
在文革中,重醫教學工作受到了巨大沖擊,但廣大教職員工仍取得一定的成績。
1970年7月至1972年7月,學院受成都軍區委託舉辦軍醫培訓班,培訓解放軍學員307名。
1972年-1976年,學院招收了5屆3年制工農兵學員共人。
1975年4月,學院又開辦「社來社去」試點班,學制2年,學員50名。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5年,重慶醫學院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重慶醫科大學,曾先後隸屬於衛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
1988年10月,學校召開了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
1997年5月,學校由四川省教委劃轉至重慶市教委,各附屬醫院也由四川省衛生廳劃轉至重慶市衛生局。
1999年1月,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1年5月,學校啟動新校區選址工作,最後決定落戶沙坪壩區。
2001年6月,教育部確定由華中科技大學對口支援重慶醫科大學。
2002年,重慶職工醫學院、重慶中醫學校並入重慶醫科大學分別組建應用技術學院和中醫葯學院。
2003年起,先後建立3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8年,教育部、重慶市《部市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學校為重點建設大學。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2年9月,學校獲批重慶市首批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市微無創醫學協同創新中心。
2012年12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13年5月,入選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7月,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生示範基地建設高校。
2015年1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共建重慶醫科大學的意見》,標志學校成功獲批為國家衛生計生委(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和省級政府首批共建的地方醫科大學,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6年,成為「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首批立項的地方高校之一。
2017年6月,重慶醫科大學醫渡雲醫學數據研究院揭牌成立,這是國內高校首個針對醫學大數據分析研究建立的二級學院。7月,入選重慶市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9年9月,學校獲批微無創醫學省部(教育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2020年3月19日,重慶醫科大學獲批建設省部共建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外語聯盟。
辦學條件
據2019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973」首席科學家2人、 「長江學者」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9人,以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重慶市「兩江學者」、「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逾百人。教師總數2220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340人。博士生導師239人。此外,學校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28名教師和1個團隊入選首批「重慶英才計劃」。
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聘):周宏灝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謝 鵬、王智彪
「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任 紅、王智彪、唐承薇、楊培增、伍 烽、黃愛龍、龔建平、於廷和
教育部「長江學者」:楊培增(特聘教授)、何通川(講座教授)、宋偉宏(講座教授)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唐承薇、楊培增、黃愛龍、何通川、王智彪、鄭元義
國家級教學團隊:兒科學教學團隊(李廷玉)、臨床檢驗診斷學教學團隊(塗植光)
院系專業
據2019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21個學院(系),並設立研究生院;開設34個本科專業;有直屬附屬醫院9所(綜合性醫院5所,兒童醫院、口腔醫院、康復醫院、中醫院各1所)。
2022年2月,學校新增眼視光醫學專業、精神醫學專業。
合作交流
據2019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近年來,學校與歐洲、亞洲、北美洲、大洋洲的20個國家和地區的44所教育或醫療衛生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包括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國際名校,廣泛開展師生交流和國際科研合作。 同時,與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長學制醫學生的聯合培養。
科研平台
據2019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機構44個,其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實驗動物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3個,重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重慶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6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1個。另設有省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院士專家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