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艾滋
Ⅰ 張林琦的研究經歷
張林琦博士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即被英國愛丁堡大學選收為分子遺傳學系博士研究生。張林琦博士現任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病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研究員。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強中美雙方在HIV/AIDS領域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合作。張林琦博士二十多年來主要從事AIDS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先後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科研機構的研究資助8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科技重大專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創新型粘膜疫苗」首席科學家。作為第一和第二申請人獲得的資助經費達1047萬美元。他在國際上率先與何大一教授一起從HIV-1病毒學、宿主免疫學、遺傳學(如基因突變和多態性特點)等方面,闡述了HIV-1感染和發病機制,而且建立了動態模型並提出了艾滋病的客觀評價指標,對臨床療效和預後的判斷作出了重要貢獻。1993年起在何大一教授領導的美國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主要從事 HIV感染者治療前後體內病毒學基因變異、宿主基因多態性和免疫學特徵等課題的研究。首先報道了人體不同細胞中HIV-1協同受體CCR5和CXCR4的分布特點,發現T淋巴細胞群表面協同受體的表達水平最高。同時指出HIV-1病毒亞型與協同受體CCR5和CXCR4之間相互結合的關系,提出了是病毒表型而不是病毒基因型決定了病毒與協同受體CCR5或CXCR4結合。此外他在何大一教授指導下,通過長期觀察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體內的靜止細胞中儲藏的殘留HIV的動態過程,提出了病毒復制及其動態變化的模型,為徹底改進抗艾滋病的葯物治療的方針策略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臨床醫學權威雜志New England J. Medicine、Nature等,連續五年被SCI檢索為引用頻次為國際上最高的前五名論文之列。
1998年張林琦博士被洛克菲洛大學校長任命為副教授和高級研究員,承擔多項重要研究課題。由於胸腺是體內產生T淋巴細胞的主要器官,對胸腺在HIV感染過程中的研究就顯得格外地重要。他和他的同事利用實時PCR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定量出體內胸腺的活性,並對HIV對胸腺活性的影響進行的初步的研究。這個省時、高效、高精確度的定量方法直接可以從病人的血液中得到胸腺活性的指標。更重要的他發明了多種病毒學及免疫學定量指標和方法,特別是通過胸腺細胞中RTEs基因產物的研究,提出了RTEs基因產物減少與艾滋病患者CD4 T細胞降低的速率相關的學說。這些成果為目前廣泛推廣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療後的免疫重建模式奠定了可靠的定量依據。同時對進一步的開展葯物治療與免疫治療相結合的治療方案提供了科學的線索。這些病毒學及免疫學定量方法,對於HIV/AIDS臨床治療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近年來他分別在國際上最著名的雜志(如:Nature Medicine、Nature、J Clin Invest、Lancet、New England J Med, Science和J.Exp.Med)發表論文,被SCI收錄83篇。檢索其中的31篇在近五年來被引用1891次。影響因子高達293目前,張林琦教授多次被國際會議和國內大學邀請作學術報告和合作研究,是艾滋病領域年富力強的實力派科學家。
2008年張林琦博士全職回國,現任清華大學基礎醫學系主任,清華大學病毒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長江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