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學教授李玖瑾
⑴ 李玫瑾為什麼被罵
李玫瑾說「11刀」或許是自殺,這裡面可能有學術之傷,但李玫瑾身後的斷裂之殤其實遠甚於此,這一點需要被釐清,更需要被放大。深入觀察可以發現,斷裂並不僅僅在專家與公眾之間,也在權力者的態度與圍觀者的期待之中。「彈鋼琴說」也好,「自虐式自殺」也罷,公共事件的發展前期,面對呼之難出的真相,公眾往往充滿了焦慮,而權力者或司法者卻遲遲不回應,這自然會讓他們情緒百生,此時李玫瑾再不合時宜地出來表態,也就點燃了公眾本來就蠢蠢欲動的憤怒,李玫瑾也就必須被挨罵。我們需要在李玫瑾的被罵中看到這樣一個危險的信號:有太多的斷裂正在無聲無息地產生。沒有共識就沒有和解,一味地爭議與謾罵,只會把不明真相繼續引向沒有航標的河流
⑵ 世界上最厲害的犯罪心理學教授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長期致力於犯罪心理學與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她不僅是研究生導師,還擔任了中國警察協會學術委員、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及中國心理學會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她的研究工作涉及犯罪心理的深入分析,通過大量的個案研究,她提出預防犯罪的關鍵在於對未成年人的教育。
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南與李玫瑾教授深入探討了馬加爵的案例,從他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和學校生活等多個維度出發,剖析了這位年輕殺人犯的心理特徵。李玫瑾教授指出,馬加爵的成長經歷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社會適應能力的不足以及心理上的自我認同危機,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的犯罪行為。
在分析中,李玫瑾教授特別強調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認為,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應該注重情感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引導。同時,學校和社會也應該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與指導,幫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發生。
李玫瑾教授還指出,對於已發生的犯罪案件,心理干預同樣至關重要。她建議,對犯罪者進行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正,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避免再次犯罪。在這一過程中,專業的心理治療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通過本期節目的探討,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預防犯罪不僅需要法律手段,更需要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李玫瑾教授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預防青少年犯罪。
⑶ 李玫瑾人物信息
李玫瑾,197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自1982年1月起在享有盛譽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擔任教職,致力於教育與研究工作。
她的專業領域廣泛,主要聚焦於犯罪心理學,特別是犯罪心理畫像的研究,深入探討了公安社會心理調查與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預防的理論與實踐。此外,她還對有組織犯罪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為打擊這類犯罪提供了心理學視角的洞見。
在學術上,李玫瑾教授在犯罪心理分析和畫像研究方面獨樹一幟,同時擔任犯罪心理及測試專業方向研究生導師組組長,是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學科的領軍人物。在專業職務上,她晉升至專業技術二級警監,體現了她在業界的高水平和影響力。
在社會活動方面,李玫瑾活躍於多個專業組織,擔任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的常務理事,以及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學研究會的常務理事。這些職務彰顯了她在推動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法律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公安大學教授李玖瑾擴展閱讀
李玫瑾目前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警察協會學術委員,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