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張先正教授郵箱
① 武漢大學張先正論文集錦
在科研的浩瀚星河中,我們常常被那些獨具創新精神的學者所吸引。今天,讓我們聚焦武漢大學的張先正教授,他是一位在生物醫用高分子領域獨樹一幟的大師。張教授出生於1971年,憑借卓越的學術成就,他在化學系的求學之旅始於1994年,最終於2000年在武漢大學完成了博士學位的輝煌篇章。
作為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張先正教授的研究領域集中在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的理論基礎及其在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中的實際應用。他的研究深入到了葯物控制釋放、組織工程、基因治療等多個前沿領域,為醫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在最新的成果中,一篇發表於6月28日的AFM論文</,以「抑制壓力激活信號,提升熱抵抗,增強生物衍生納米葯物的光熱療法」[2],展示了他獨特的視角和創新思維</
這篇論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巧妙地利用了頭發這一看似平凡的生物材料作為遞送載體。張教授的團隊首次嘗試將健康無燙染的黑發轉化為高效的納米粒子,這不僅突破了常規,更展現了科研的無限可能。對於科研新手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極具啟發性的探索,也許,正是這種對材料的重新解讀,讓科研之路變得更近了一步。
文章的核心在於,通過頭發納米粒,他們探討了光熱轉換物質PTA與腫瘤細胞過熱保護機制的對抗策略。黑發中的黑色素和角蛋白,作為天然光熱轉換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易獲取等優勢。同時,黑色素的寬吸收譜和抗氧化特性,以及角蛋白的多功能化特性,使其成為理想的光熱治療平台。
然而,腫瘤細胞的過熱保護機制是治療的一大挑戰。它們能通過如HSP90上調等機制來抵抗熱療。張教授的研究巧妙地將HSP90抑制劑17AAG或p38 MAPK選擇性抑制劑LY2228820與頭發納米粒結合,通過表面修飾實現靶向治療。這種自然衍生的遞送系統,將壓力激活信號抑制與PTT技術緊密結合,實現了分子靶向治療與光熱療法的協同效應。
張先正教授的研究不僅在科學前沿開疆拓土,更在我們對材料的認知和利用上打開了新的視野。他的工作,讓我們看到了科研創新與生活資源的巧妙結合,以及在生物醫學領域應用的無窮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