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數學姜老師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數學姜老師

發布時間: 2025-09-08 22:31:33

『壹』 江澤涵的學術生涯

童年時江澤涵進過私塾,後又上過鄉村小學。
1919年初,他的堂姐夫、著名學者胡適回鄉探親,他遂跟胡適來到北方求學。夏天考入天津南開中學二年級,用了三年時間就修完了中學的全部課程。
1922年,江澤涵升入南開大學數學系,開始了他漫長的數學生涯。在南開大學,遇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家姜立夫教授,並從此師從姜立夫先生。
1926年大學畢業後,姜立夫帶他去廈門大學數學系,讓他當自己的助教。姜老先生的言傳身教,使江澤涵在做學問、教學、辦學以至為人等諸多方面都得益匪淺。
在姜立夫的鼓勵和督促下,江澤涵參加了1927年夏清華大學留美專科生的考試,考取了唯一的名額赴美,在哈佛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28年贏得了哈佛研究院數學系「約翰·哈佛學侶」的榮譽稱號。他的博士論文導師是著名數學家H·M·莫爾斯(Morse),那時,莫爾斯的臨界點理論剛問世不久,該理論揭示了拓撲學在分析學中的重要作用,引起江澤涵對拓撲學產生濃厚興趣,從此他專心致力於這門新興的學科。1930年他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隨後到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做S·萊夫謝茨(Lefschetz)的研究助教,跟這位著名拓撲學大師研究不動點理論。
1931年,北京大學理學院新任院長劉樹杞經姜立夫推薦,邀請江澤涵到北京大學任教。當時,萊夫謝茨也曾勸他留下來繼續做研究助教,但他決定學習姜立夫學成回國的榜樣,婉言謝絕了萊夫謝茨的挽留,對他說:「現在國內需要我回去教學,我不能再留下了。」當年夏天他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數學系教授。1934年起,他擔任數學系主任。
1936年,他第二次去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進修一年。1937年他回國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北京大學已遷往昆明,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兩校組成西南聯合大學。江澤涵也舉家輾轉來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任教,還兼任過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1941年,國立中央研究院設立數學研究所籌備處,附設在西南聯合大學校內。江澤涵被聘為兼任研究員。
1946年夏,江澤涵又隨北京大學遷回北平。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饒毓泰教授出國訪問,江澤涵擔任了一年代理院長。不久,他也被教育部選派出國進修。本擬再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1947年夏臨行前在姜立夫和陳省身的勸說下,他改去了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院,跟著名代數拓撲學家H·霍普夫(Hopf)教授進修了兩年。
1949年,人民解放事業的迅猛發展使身居異國他鄉的江澤涵十分高興,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於8月8日回到解放了的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江澤涵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三所大學的數學系合並,成立了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由三位老系主任中最年輕者,清華大學的段學復任新主任。江澤涵接受了這個安排,並一如既往地關心系裡的事務,支持新主任的工作。
江澤涵是中國數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從1935年該會成立時起,他就是副理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仍擔任副理事長職務,直到1983年改任名譽理事長;他從1962年起任北京數學會理事長,1981年改任名譽理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曾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籌備處副主任,親手為北京大學數學系與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的密切合作和相互支持的良好關系奠定了基礎。1955年起他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貳』 北京(高中)特級教師都有誰,越詳細越好,最好有所在學校

市著名特級教師名單(篩選)

龔正行(生物特級教師)
幾十年來他一直在工作中堅持學習不斷研究。在生物學、學習科學,中學超常教育以及學校的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高中生的學習方法與能力培養》課題曾獲北京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他所負責的《超產兒童的鑒別和教育》集體課題,三次獲省部級獎,並為國家培養了200餘名少年大學生
在人民教育雜志上發表了「運用數理化知識教好高中生物學」等多篇文章,他的專著《中學生學習方法指導》被定為北京市高中選修課教材,而《求真務實錄》一書真實地總結了他的辦學思想。
擔任全國超常人才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青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生物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首都師大兼職碩士生指導教師等職。

鄭忠斌(化學特級教師)
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十多年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工作,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努力作到「少而精」和高效率,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擔任北京市化學奧校兼職教練員,所輔導的學生,在北京市、全國和國際競賽中多次獲獎。 被國家教委聘為「高中化學新大綱」編寫組成員,還參與了高中教科書同步輔導的編寫工作。是北京市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西城區中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首師大兼職碩士生指導教師。

王永惠(生物特級教師)
王永惠老師是市、區兩級生物學科兼職教研員,西城區生物學科帶頭人。參加過全國統編高中生物教材、較慘的編寫、修改、審定工作。北京市初中生物教材、較慘的編寫、修改、審定工作。先後在《生物學通報》《學科教育》等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和專業文章;出版科普讀物、教學參考書等;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市區電教館拍攝教學錄像4部(主講),做出了貢獻。兼任首飾大碩士生指導教師。
1994年獲「北京市科技園丁獎」,「西城區科技園丁獎」。1996年獲「西城區優秀科技輔導員」稱號。1991年獲「北京市生物教學研究會教研活動先進個人」稱號。1994年獲第三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優秀教練」稱號。五次獲「西城區生物澳校優秀教練員」稱號。1987年被評為「西城區科協積極分子」。撰寫的論文分別獲北京市一等獎、三等獎。

劉運秀(語文特級教師)
劉雲秀,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任北京八中語文教研組長、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從教於超常教育實驗班的十年中,追求短時高效,並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用四年時間成功的完成了八年的教學任務,所教班級在歷屆高考中名列北京市前茅。多次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授課或舉辦作文系列講座,有六張教學光碟在全國發行;教學論文曾獲全國二等獎、北京市特等獎。主編了《超常少年成長的搖籃》一書,參與了《中學學科教學教法精粹》等三本論著的編寫,在《中學語文教學》、《現代特殊教育》等報刊發表過多篇論文;曾參加過香港、美國、西班牙的國際教育會議並宣講論文。參加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及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新教材的編寫;獨立編寫了《中學超常教育語文教學大綱》。曾被全國中語會教學藝術研究中心評為「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曾被評為西城區首批學科帶頭人、北京市首批中青年骨幹教師,參加首批國家級中青年骨幹教師培訓。

李存(音樂特級教師)
李存同志在教學一線工作四十年,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師德高尚,極為敬業。工作努力、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用音樂特有的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美中陶冶情操。多年來,潛心進行教育教學研究,不斷更新觀念,意識超前。1980年他就為高中開設音樂課,這在當時是全國首例。為了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在音樂教學中,他要求學生逐漸做到會欣賞、會唱歌、會演奏、會創新、會評論。為此,他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編寫了大量相應教材,開展了大量課內外活動。他輔導的合唱團多次在全國、全市獲獎。他堅持讓所用學生參與活動,發展他們的潛質,獲得藝術上的成就感。形成了較完整的、特有的教學藝術思想。他參與編寫多本教材,參加了全國音樂教學大綱的修改工作。2000年參加了教育部《國家音樂教育課程標准》的起草工作,為音樂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被聘為全國音樂教師培訓專家,赴全國各地講學。

北京市特級教師名單
姓名 性別 工作單位 任教學科
白 潔 女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地理
唐桂春 女 通州區教師進修學校 地理
丁博敏 女 西城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地理
韓 磊 女 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地理
石桂梅 女 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 地理
李俊和 男 北京市第四中學 英語
王淑香 女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英語
趙書梅 女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英語
申小瑾 女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英語
鄭寧華 女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英語
趙 科 男 順義區教育研究考試中心 英語
馬志雄 男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 英語
季 燕 女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 英語
蘇明義 男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物理
劉 敏 女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 物理
許鐵成 男 延慶縣第一中學 物理
王 琦 女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物理
王 鋼 男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物理
周 崗 男 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物理
張 國 男 北京匯文中學 物理
梁學軍 男 順義區第八中學 物理
段寶明 男 平谷區教育科研中心 物理
張世義 男 通州區潞河中學 物理
徐偉念 男 北京景山學校 化學
白無暇 女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化學
吳 瓊 女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化學
趙向軍 男 順義區第一中學 化學
商曉芹 女 懷柔區第一中學 化學
王淑香 女 大興區興華中學 化學
田玉鳳 女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化學
陳 紅 女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歷史
成學江 男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 歷史
范桂英 女 北京市第十五中學 歷史
姜淑琴 女 懷柔區第三中學 歷史
蘇萬青 女 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中 歷史
王樹清 女 順義區第一中學 歷史
邢 軍 男 北京市第九中學 歷史
江建敏 女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生物
荊林海 男 北京市第一○一 中學 生物
劉啟憲 男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生物
馬延年 男 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 生物
宋 立 女 崇文區教育研究中心 生物
田樹林 女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生物
王偉光 男 北京市第十四中學 生物
谷 丹 女 北京市第四中學 數學
何乃忠 男 昌平區第一中學 數學
蔣金生 男 北京匯文中學 數學
金寶錚 男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數學
李有毅 女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數學
連春興 男 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 數學
梁麗平 女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數學
劉美倫 男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數學
陸劍鳴 女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數學
孟宜安 男 延慶縣第一中學 數學
邱繼勇 男 北京市日壇中學 數學
隋麗麗 女 北京市第十五中學 數學
王保東 男 密雲縣第二中學 數學
王文傑 男 北京市第二中學 數學
王燕春 男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數學
吳江媛 女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 數學
張 毅 女 北京市第五中學 數學
張 鶴 男 北京市十一學校 數學
高 萍 女 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數學
柏繼明 女 昌平區城關小學 數學
姜利民 女 大興區第二小學 數學
李耀民 男 西城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數學
劉可欽 女 海淀區中關村第四小學 數學
趙美榮 女 通州區教師進修學校 數學
周愛東 男 順義區教育研究考試中心 數學
諸葛梅 女 門頭溝區大峪第二小學 數學
田麗利 女 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 數學
白素雲 女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語文
邊 境 女 西城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語文
董華林 男 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 語文
董曉平 男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語文
付 華 女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語文
李玉華 女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語文
劉德水 男 順義區牛欄山第一中學 語文
穆秀穎 男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 語文
王大堃 男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語文
吳繼烈 女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 語文
楊建宇 男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語文
張 傑 女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語文
袁志勇 男 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 語文
吳偉民 男 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 語文
李樹方 男 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 語文
李明新 男 北京小學 語文
馬麗英 女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語文
喬亞孟 女 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二部 語文
唐富春 女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語文
薛曉光 女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 語文
楊德倫 男 密雲縣教研中心 語文
楊紅兵 女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 語文
張增甫 男 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 語文
鄭小平 女 密雲縣第二小學 語文
朱凌霞 女 懷柔區教科研中心 語文
梁志順 男 北京市平谷中學 綜合實踐
徐 瑋 男 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 校外教育
張 軍 男 北京市第八中學 信息技術
張文清 男 豐台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教育學
趙子余 男 延慶縣第一職業學校 烹飪
周 放 男 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科學
周又紅 女 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 科技、環保教育
馮惠燕 女 北京市第一幼兒園 幼教
汪亞勤 女 北京教育學院西城分院 品德與社會
姚春平 女 豐台區第五小學 品德與社會
周德林 男 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 特殊教育
朱小娟 女 北京市第五幼兒園 幼教
杜毓貞 女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政治
高玉麗 女 北京小學 德育
張 泉 男 朝陽區芳草地小學 德育
崔占國 女 北京市平谷中學 政治
梁 俠 女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政治
劉 進 男 延慶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德育
靳忠良 男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政治
馬丁一 女 東城區西中街小學 思想品德
沙曉燕 女 房山區良鄉中心小學 思想品德
王 蘋 女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 政治
蔚國娟 女 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二部 政治
吳國通 男 北京小學 德育
閆長珍 女 北京市第五中學 政治
於榮學 男 懷柔區紅螺寺中學 德育
趙 錚 男 北京市第三中學 德育
張民蘭 女 通州區潞河中學 政治
韓 玲 女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體育
胡凌燕 女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 體育
林德森 男 北京匯文中學 體育
索玉華 女 北京石油學院附屬中學 體育
文 岩 女 北京市幼兒師范學校 體育
薛 貴 男 通州區潞河中學 體育
張建中 男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體育
高 華 女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音樂
任 弘 女 北京市育英學校 音樂
譚天靜 女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音樂
張亞紅 女 北京市第八一中學 音樂
李桂英 女 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音樂
何墨榮 女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美術
胡明亮 男 東城區和平里第四小學 美術
劉存惠 男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 美術
劉月娥 女 西城區展覽路第一小學 美術
楊廣馨 男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美術
楊瑞珵 男 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 美術
王 平 女 宣武區少年宮 美術
張文琦 女 北京市第八中學 美術

『叄』 寫姜亮夫的作文

下面有3篇,依次是-----1 姜亮夫介紹,2 我接觸的姜亮夫,3 姜亮夫:清華可以這樣考
1
姜亮夫名寅清,字亮夫,晚號成均老人,出生於1902年5月19日(農歷四月十二日)昭通城內一個頗有名的書香世家。家有兄弟二人,先生居長,其弟姜直清,字正夫,是一位退休老教師,昭通市政協常委。父親姜思讓,字叔遜,是清末京師大學堂學生,學法律,維新人物。武昌起義後回到昭通,領導地方「光復」事業。護國運動中,在昭通領導募捐濟軍反對袁世凱。
姜先生在私塾飽讀詩書,16歲以後就到了昆明,在雲南第二中學、成都高等師范學院(四川大學的前身)、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班、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清華畢業後,1927年先生到江蘇南通、無錫做中學老師。1929年,到上海大夏大學任教,之後在暨南大學、復旦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大學、雲南大學、昆明師院、浙江師院、杭州大學等校任教授及系主任和學院院長等職。其中,曾兩次受聘於雲南大學。1995年12月4日逝世於浙江杭州,享年九十三歲高齡。
姜先生除在校園內做教育工作外,還曾任北新書局編輯,《青年界》主編,1949年5月擔任雲南省教育廳廳長。雲南和平解放後,任雲南軍政委員會文教處長,1953年國家教育部把姜先生調到了浙江師院任教務主任,從此定居杭州。姜先生也曾擔任過教育部顧問。在杭州大學,姜老曾擔任過中文系主任、古籍所所長、博導。先後任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浙江省語言學會會長,《漢語大辭典》、《漢語大字典》、中國韻文學會、中國訓詁學會顧問,中國吐魯番學會語言分會會長,《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卷先秦分冊主編等。
姜亮夫先生是我國享譽中外的著名楚辭學家、敦煌學家、語言學家、文獻學家。先生一生博學多才,博古通今,著作頗豐,在國內國際上享有盛譽。
2
姜亮夫教授系雲南昭通縣人,其父曾任省立昭通中學校長,可謂出身文化世家。姜教授畢業於清華國學院,受教於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四大導師。名師出高徒,經過終身研讀,他成為了楚辭學、敦煌學、歷史文獻學和語言音韻學的著名學者。
姜教授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留學歐洲,曾任教於濟南、復旦、大夏、河南、東北、英士和雲南諸多大學。在雲南大學,任文法學院院長。
1945年9月9日,國民黨政府在雲南鎮壓中共領導的民主運動,史稱「九九整束」。之後任省教育廳廳長的國民黨中堅分子王政(雲南人,曾留學美國)眼看國民黨政權行將崩潰,舉家逃亡美國。教育廳廳長職位出缺,省主席盧漢便任命姜亮夫繼之。三個月後,盧漢宣布起義,成立了省臨時軍政委員會,姜亮夫出任該委員會文教處處長。因熊慶來校長出國未歸,盧漢又委派姜亮夫教授為雲南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
1950年之後,作為一位知名教授,僅擔任過三個月的教育廳長的姜教授便失業了。他的妻子陶秋英已應聘出省任教於某大學。之後,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來函,請姜教授前往任教,可是不知何種原因,姜教授被禁止出省。
因姜教授的顯赫學術地位,家父以弟子身份曾就教於他,稱他為「老師」。我見過他一兩次,稱他為「太老師」。
大概在1954年初,李德家教授引領姜教授到省政府辦公廳,要我向郭影秋省長反映,批准姜教授出省任教。這兩位教授,不了解我這個低級幹部不可能越級向省長言說,而且我曾耳聞姜教授任教於英士大學,有人說他還擔任過該校文理學院院長、教務長或校長。英士大學是國民黨右派陳果夫、陳立夫弟兄為紀念他們的叔父陳英士開辦的大學。再者「九九整束」後,姜教授出任過教育廳廳長三個月。所以我猜想姜教授不能出省多少有「政治」原因。
根據上述,我只得告知姜教授,請他寫個書面申請,經秘書處處長、辦公廳主任、秘書長層層轉請郭省長批示。我向姜教授說,請他千萬別談及他與家父認識,我又對李德家教授說,請他別談及李馬兩家的世交關系。兩位教授知道我這個小幹部有為難之處便允諾了。
過了幾天姜亮夫把他所寫的申請交給了我,我上交了。過了些時,我得知此申請已層層轉遞,到達了郭省長處。
過了許久,未得郭省長批復,兩位教授又來向我詢問結果,我難以答復。此時李德家教授當著姜教授的面對我說:「老薑是受『三堂會審』。」所謂「三堂」,即指三個強勢人物與姜教授在雲南大學任教時期有夙怨而散布姜教授與國民黨有特殊關系。因「三堂會審」沒有任何依據,即便有依證,這涉及重量級人物,我吃了熊膽也不敢向上反映。
過了些時,盧漢的秘書馬子華從北京來昆明。馬子華的父親與我祖父稍有認識,由於這關系,我稱馬子華為「馬叔叔」。有一天我與馬子華偶然相遇,閑聊中,我向馬子華探聽姜教授歷史上有無政治問題。馬子華說,盧漢將起義,任命姜亮夫為教育廳廳長,是搶先一步以防國民黨中央派其心腹掌握雲南教育行政,以免給起義帶來麻煩。姜亮夫一輩子做學問,與國共兩黨都沒關系。對他的任命不外他是位知名學者,再則與盧漢是同鄉。至於說他與「CC」有關系更是無中生有。
我斗膽地把馬子華對姜教授所談情況向張子齋秘書長匯報,遭到批評。張秘書長說我進行非組織活動,我無言以說,只有承受下來了。不過張秘書長對我的批評,我分析他有為難之處,也就是說「三堂會審」他也只得閉上嘴。
當時,我心想,姑不論姜教授是位知名學者,如若他是個國民黨的中堅分子,反對過中國共產黨,但他參加了起義,按黨的政策也應「既往不咎」。不過我的工作是信訪工作,起義人員遭罪,難以窮盡,不再多言了。
3
1926年,後來成為學界泰斗的姜亮夫從成都高師考取北師大國文研究科,著實興奮不已。然而姜亮夫進入北師大不到兩個月,聽說清華大學更不錯,又萌生了考清華的想法。有同學告訴他,考清華很難,況且現在已是十月,早過了清華考試日期。姜亮夫覺得既然清華還未發榜,何不試試呢。於是他就給時在清華任教授的大學者梁啟超寫了封信,表示很想進清華讀書,但因為知道消息遲了,沒來得及報名參加考試。不知是不是可以給他一個補考的機會?
本來就是抱著試試的心情寫信的,所以姜亮夫也沒有抱太大希望。幾天後,他卻意外地收到了清華教務處約他去面試的通知。那天,他按約來到清華,想不到接見他的正是梁啟超先生。這讓他喜出望外。坐定後,梁先生就姜的讀書情況向他作了進一步了解。然後說,現在讓你補考。請你以《試述蜀學》為題,寫一篇文章。隨即,姜便在規定時間寫出了一篇2000字文章。梁先生當場閱後對姜說,「你這篇文章說明你在四川讀書時是個用功的人,許多四川老先生的書你都認真讀的,文章寫得也有趣味。」一番交談後,時間已近上午11時。梁先生對姜說,你先休息一下,過一會有人來領你去吃午飯,飯後稍事休息,接著考王靜安先生的課。王靜安即王國維。此時的姜亮夫又激動又有點忐忑。激動是今天能接受大學者梁啟超、王國維的考試;忐忑的是不知自己能否考及格,尤其是很快又要接受王國維先生的考試。王的學問屬另外一路,更為偏。
果然,下午考試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王先生即對姜亮夫說,我出的題目都是「小學」(即文字學)。拿到考卷,姜亮夫很快就克服了緊張,用他的話說,「在這之前,太炎先生的《章氏叢書》我曾反復精讀,有一些心得,所以靜安先生問我的許多問題,我都沒有答錯,但都是一家之言」。交上考卷,王先生閱後,忍不住問姜可是章太炎先生的學生?姜答不是。王先生先是驚訝,繼爾臉露喜色,起身去隔壁辦公室,因為只一板之隔,聲音傳來很清晰,姜亮夫後來才知道,王先生那天是請助手趙萬里「去跟任公(梁啟超)先生講,姜亮夫這個學生我看可以(錄)取」。不過梁先生沒有馬上表態,他過來對姜說,現在考完了,你回去聽消息吧。之後姜亮夫便在不安的等待中,於兩天後等來了清華的電話通知,要他准備好筆墨,去接受復試。
復試有點出乎姜亮夫意料,考的多是普通常識。這是他的軟肋。比如有一題為「寫出十八羅漢的名字」。結果姜亮夫一個也寫不出。又有一題為寫出二十幾個規定地名,結果姜只寫出十六個。除此之外,其他諸如漢語學、哲學、思想史之類,姜則答得胸有成竹。最後他被錄取了。
此時,梁先生告訴他,「你這次錄取只好說你運氣好,因為我們正取生中有二名不來,已經到美國去了,所以拿你備取生第一名遞取的」。姜亮夫後來成為學界泰斗,應該說他是深深銘記住了當年梁先生這番語重心長的話的。

『肆』 清華大學公管畢業的姜哲夫到底是何許人也

清華大學復公管畢業的姜哲制夫是「清華學習法」創始人。
他的課是著力培養尖子生的,清華TSDC主動本質學習法體系的應用,成果顯著,揭示了學習的奧妙和考試的技巧,,包括:
1學習效率極速提升的奧妙
2學習的本質
3 命題四大陷阱
4秒殺小題的考試技法
5大題突破的奧秘
清華畢業後,多年從事學習能力研究工作,對每名受試的清華學習進行長達10小時專業測評。姜老師將數百名清華學子成功學習經驗,凝練而成「主動性本質學習法」

熱點內容
雲南大學陳俊副教授 發布:2025-09-09 16:33:13 瀏覽:41
考研報考江蘇的大學多少錢 發布:2025-09-09 16:19:19 瀏覽:388
內蒙古大學在職攻讀博士 發布:2025-09-09 16:17:29 瀏覽:671
中南大學經濟學博士點 發布:2025-09-09 16:17:25 瀏覽:265
日本大學多一個博士老師有錢 發布:2025-09-09 15:59:42 瀏覽:387
美國研究生導師工資 發布:2025-09-09 15:53:49 瀏覽:629
西南政法大學的法學博士怎麼樣 發布:2025-09-09 15:24:56 瀏覽:902
本科生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發布:2025-09-09 15:24:01 瀏覽:384
日照鋼鐵廠機械本科生 發布:2025-09-09 15:17:46 瀏覽:684
讀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後 發布:2025-09-09 15:14:37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