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海南師范大學叢教授

海南師范大學叢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9-09 00:21:47

㈠ 清代宋詩選本研究作者簡介

謝海林,1979年10月誕生於江西省吉安市,是中國文學領域的學者。他在學術道路上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07年6月,那時他在廣西師范大學完成了文學碩士學位的學業。在他的學術導師鞏本棟教授的指導下,謝海林進一步深造,於2010年6月在南京大學順利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

目前,謝海林在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擔任教職,專注於唐宋文學與文獻以及清代詩學的研究。他的學術成果豐碩,已經在多個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其中包括《中國典籍與文化》、《中國詩學》、《文學評論叢刊》、《文藝評論》、《古典文獻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以及《武漢大學學報》等,這些刊物都見證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研究成果。

㈡ 方漢文的學術背景

方漢文,1950年生於西安市,祖籍安徽,出身於大學教師家庭,本人曾經是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當過農民、工人、教師與幹部。
1973 - 1976 長安大學(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汽車系畢業。
1981年考取陝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師從外國文學專家馬家駿教授,獲廣州暨南大學世界文學專業碩士學位。後考取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生研究生,師從黃葯眠教授,博士生副導師為童慶炳教授,黃葯眠教授遽歸道山,由山東大學周來祥教授指導博士論文。獲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獲國際基金資助,赴美國圖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New Orleans)攻讀英文系博士後,指導教授為圖蘭大學英文系主任,著名的英國文學專家斯克勒頓教授。
從1984年起在陝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任講師、副教授與教授,曾在海南師范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87 - 1990 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學位:文學博士
1993 - 1996 美國圖蘭大學 (Tulane University) 英文系比較文學博士後。比較文學專業留美博士後。
自1999年起,任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特聘專職研究員,蘇州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美國、日本與韓國與中國台港地區多所大學的講座教授、特聘教授等。
方漢文教授是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是一門國際新學科,方漢文在留學美國期間接觸這門學科,開始了漫長的研究進程。2003年,他所寫的中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統的介紹比較文化學學科的理論專著《比較文化學》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被國際比較文明學會評價為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的肇始之作,代表著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學科的開端。
(圖為國際比較文明學會通報介紹方漢文教授的專頁)
這也是為數不多的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受到國際組織介紹,《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2,15)等報刊報道了這一進展。方漢文教授連續發表了近十部比較文明文化學研究的專論著,為中國這一學科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被稱為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的奠基人或是比較文學文明文化學之父。
一、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之父
在比較文明文化學科中,方漢文為本學科定名,主要作出了以下重要貢獻:
1、首創比較文明史學科:2008年,《淘泥文明》一書在中國出版,這是世界首部按時代劃分的比較文明史,作者在該書的《前言》中闡明本書的寫作的全部意義,就在於要為一種歷史文明揭開面紗,使它的精彩紛呈,使它的功勛與價值不致磨滅,使它的意義得以舒展:
從距今一萬余年到近四千多年前,也就是從舊石器時代後期到金屬時代到來之前,曾經有一條巨大的陶泥文明帶橫亘在地球上,古代陶器的刻符文字與泥板文字表現了人類意識與精神的飛躍,我們稱其為「陶泥文明」。它分布在北半球的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東起中國的長江與黃河流域,向南到喜馬拉雅山南坡下的印度河平原,向西穿越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直達到地中海岸邊,甚至在歐洲中部與中美洲地區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古代陶泥文明遺址。[1]
當這本書傳播到日本時,世界比較文明學會主席伊東俊太郎教授寫信給方漢文,信中寫道。」[2]伊東俊太郎是世界比較文明研究的著名學者,曾任國際比較文明學會主席,出版了20餘部論著,其中《比較文明》(1986)等早已為中國學者所熟悉。
2、建構了新的學科理論體系,這是國際比較文明文化學發展百年來所不曾有過的貢獻,
與以往所有的比較文明文化的定義不同,筆者指出,這一學科是對世界不同文明文化的同一性與差異性的研究,它是以東西方文明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世界不同文明體系發展的規律性為關注中心,以辯證觀念為指導的比較研究。
3、首次提出了能涵蓋全球主要民族文明的體系論,對比較文明的研究意斍是十分重要的。
1、亞洲太平洋文明體系:也可稱為環太平洋文明或亞太文明,包括東北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到美國的西海岸,如今尚沒有這種文明起源與遷移的具體路線,估計這種文明體系在亞洲大陸起源,在遠古時代經過白令海峽到了美洲,另外它還分布於東南亞到南太平洋的廣袤地區。
2、南亞文明體系:從南亞到東南亞與亞洲太平洋文明體系交叉,以印度半島與印度洋為中心的文明體系,它同樣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古代曾經有過較大影響,達到東亞與西亞的部分國家與地區。
3、地中海大西洋文明體系:從地中海向北與向西,包括了東歐、北歐、西歐直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種文明起源於地中海,以後中心西移大西洋沿岸,其中東西歐洲、南北歐洲都有一定差異,但基本類型是相同的。
4、中東阿拉伯文明體系:從阿拉伯半島、西亞到歐洲的土耳其、東南亞部分地區與南亞巴基斯坦、伊朗甚至包括了阿富汗、非洲埃及和突尼西亞(它們在歷史上與西亞和地中海文明有密切關第)等地。這是以伊斯蘭教的傳播為主要劃分的文明體系。
5、北美大洋洲文明體系:北美洲包括美國、加拿大到澳大利亞、紐西蘭,主要是由於16世紀以後海上交通發展形成的當地文明與外來文明相結合的文明,外來文明主要是歐洲移民所帶來的地中海-大西洋文明傳統,在北美地區這一文明佔有主流地位。
6、拉丁美洲文明體系:以拉丁美洲為主體,傳統的美洲三大古代文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與印加文明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所毀滅後,混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明體系。
7、非洲文明體系:非洲古代文明歷史久遠,聖經中就已經記載了非洲的古代強國,北非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環球海上航線開通之後,東西非、南部非洲和中非地區,在古代文明傳統與宗教、民族的同一性基礎上所形成了非洲的區域文明體系。
8、猶太文明體系:以色列是古老的猶太文明重新建立的國家,這一文明以以猶太民族與宗教為主要構成,除了以色列之外,尚有大量的猶太人分布於世界其他國家主要是歐美地區,他們相當大程度上保持了猶太文明傳統。
4、方漢文提出了世界文明形態歷史的第三種看法:第一,世界文明歷史形態起於陶泥時代,
即以生活器具陶器與泥板文字的使用作為文明起源的標志,突破了西方學者以治煉工業青銅器為標志的理論禁臠。第二,將世界文明起始期提前到新石器時代中的陶泥期時代,大約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從公元前3000年以後,青銅時代來臨,這一時代大與鐵器時代的銜接為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21年前後,據張光直考據,中國秦始皇時代是鐵器時代的真正開始。
[1]方漢文:《淘泥文明·前言》,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2] 日本比較文明學會會長伊東俊太郎教授2009年5月13日寫給中國蘇州大學方漢文教授的英文信。
5、首先提出:從超越單一國家與民族的界限而論,現代歷史四次大的文化復興運動,具有世界性的影響,這就是拉美文化復興、猶太文化復興、伊斯蘭復興與儒學的復興。
二、中國比較文學「新辯證論」的代表人物
方漢文在其所著的《比較文學高等原理》等十部論著與近百篇論文中,建構中國比較文學新辯證論理論體系。關於是一理論體系的建構,可以參見核心學術刊物《中國社會科學》、《國外社會科學》、《外國文學評論》、《馬克思主義研究》、《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文學評論叢刊》、《學術月刊》、《光明日報》、《文匯報》及《史學月刊》、《中州學刊》、《四川外語學院學報》、《比較文明研究》、《人文雜志》、《學術界》和各重點大學學報等發表的學術論文。

熱點內容
大學生人生規劃論文 發布:2025-09-09 04:57:44 瀏覽:815
女大學生家裡失蹤 發布:2025-09-09 04:57:37 瀏覽:210
北京私立大學招聘退休教授 發布:2025-09-09 04:46:13 瀏覽:452
大學生當員 發布:2025-09-09 04:45:38 瀏覽:902
大學生淺交往 發布:2025-09-09 04:44:03 瀏覽:412
大學教授沒有實踐經驗 發布:2025-09-09 04:32:44 瀏覽:71
班級評語大學生 發布:2025-09-09 04:32:01 瀏覽:171
新大學生嫩 發布:2025-09-09 04:24:52 瀏覽:288
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職稱 發布:2025-09-09 04:23:12 瀏覽:11
女大學老師視頻 發布:2025-09-09 04:19:39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