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老師邱
㈠ 急,大連理工大學和山東大學哪個比較好
大連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學校以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優秀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為宗旨,秉承「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為基本特質的大工精神,致力於創造、發現、傳授、保存和應用知識,勇於擔當社會責任,服務國家,造福人類。
大連理工大學1949年4月建校,時為大連大學工學院;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60年10月被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6年4月設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1996年啟動實施「211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啟動實施「985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重點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被中央確定為中管幹部學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連理工大學依照「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堅持標准、創新模式」的指導思想建設盤錦校區,與主校區同標准、同檔次、同水平辦學。201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名單。
學校現有教職工4082人,其中專任教師2580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職教師中的兩院院士36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4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0人,「973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16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名師37人,「興遼英才計劃」教學名師2人;博士生導師958人,碩士生導師2371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職稱865人,副高級職稱1158人,學校現有博士生4737人,碩士生13171人,本科生25611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董闖、唐春安、歐進萍、王永學、王偉、滕斌、李宏男、徐永平、沈永明、胡平、申長雨、張洪武、郭東明、張淑芬、全燮、呂小兵、邱介山、彭孝軍、雷明凱、胡祥培、尹寶才、郭旭、程春田、段春迎、劉黎明、賀高紅、李克秋、陸安慧、陳景文、孫希明、亢戰、楊青、王同敏、孫玉文、伊廷華、盧湖川、王博 [23]
」973」首席科學家:申長雨、賈振元、李剛、唐春安、滕斌、王博、伊廷華、張洪武 [24]
「973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博、伊廷華 [24]
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賈振元、陳景文、郭旭、陸安慧、呂小兵、孫希明、伊廷華、段春迎、樊江莉、賀高紅、黃明亮、亢戰、李鋼、梁長海、孫玉文、王同敏、趙紀軍 [23]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洪曉楠、蘇敬勤 [23]
國家教學名師:孟長功、梁延德、陳廷國 [23]
國家青年拔尖人才:劉濤、趙佳飛 [23]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宋鋒玲、伊廷華、寧德志、王正洶、劉濤、樊江莉、張振宇、李鋼、馬玉祥、趙珺、鄒、麗、王治宇、於暢、柳振鑫、劉巍、趙佳飛、張騰飛、江賀、劉永新、任偉民、趙旭東、趙雲鵬、楊明軍、盧一平、杜建軍 [23]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吳微、王友年、張洪武、董闖、李宏男、周晶、彭孝軍、林焰、全燮、胡祥培等 [24]
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王眾托、鍾萬勰、洪承禮、林鈞岫、邱大洪、林 皋、程耿東、楊大智、馬騰才、宋玉普、蹇錫高、胡家升、王永學、李宏男、歐進萍、李洪興等 [24]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董闖、唐春安、歐進萍、郭東明、全燮、張洪武、胡祥培、賈振元、呂小兵、劉黎明、董國海、邱介山、程春田、賀高紅、胡平 [23]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黃明亮、陳景文、樊江莉、郭旭、亢戰、梁長海、李鋼、陸安慧、盧湖川、呂小兵、孫希明、孫玉文、王福吉、王同敏、伊廷華、趙紀軍 [24]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王永學、孔憲京、王延章、周集體、欒茂田、林焰、李廷舉、彭孝軍、殷福亮、王友年、寧桂玲、全燮、郭東明、張淑芬、唐春安、雷逢春、胡平、李洪興 [24]
國家級教學團隊(7個) [25-28]
大連理工大學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 力學、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包括一級覆蓋的二級學科)(21個): 計算數學 等離子體物理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固體力學 流體力學 工程力學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結構工程 水文學及水資源 水力學及河流力學 水工結構工程 水利水電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化學工程 化學工藝 生物化工 應用化學 工業催化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環境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動力機械及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
大連理工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 自1949年成立以來,大工人不忘初心,為社會各行各業貢獻力量。以下是我校部分知名校友在我校就讀或工作的情況(排名不分先後):
大連理工大學學術界
錢令希,原校長,國內計算力學學科創始人,工程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畢德顯,中科院院士,我校電機系和電信系系主任,中國雷達工程專業的主要創始人。
張大煜,中科院院士,化學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物理化學家、中國催化科學的先驅者之一。
萬立駿:中科院院士,材料學院(原材料系)畢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中國僑聯主席、黨組書記。
鍾萬勰:中科院院士,1962年加入大工,計算力學專家,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常務理事。
王立鼎:中科院院士,1998年加入大工,著名精密機械和微納機械專家。
林皋:中科院院士,1954年我校畢業後留校任教,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專家。
邱大洪:中科院院士,1951年加入大工,海岸工程和近海工程學家。
程耿東: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申長雨:原校長,1990年力學系計算力學專業畢業,中科院院士,塑料成型及模具技術專家。
郭東明:中國工程院院士,1992年機械製造專業畢業,現任校長。
趙國藩:中國工程院院士,1950年加入大工,土木建築結構工程學家。
王眾托: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加入大工,系統工程與管理科學專家。
徐性初: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機床及工具專業專業畢業,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
殷國茂:中國工程院院士,1953年機械製造專業畢業,原成都無縫鋼管廠廠長。
陳佳洱: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就讀於我校物理系,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
李琳,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982年電子工程系畢業,英國華威大學教授,激光加工中心主任。
崔占峰,1987年畢業於化工系,英國牛津大學首位華人教授、細胞與組織研究中心主任,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俞鴻儒:1953年機械繫本科畢業後留校,空氣動力學家,氣動實驗專家。
陳國慶,1995年計算力學專業畢業,現任內蒙古大學校長,教育部科技委數理學部委員,內蒙古數學會理事長,內蒙古青聯副主席。
大連理工大學政界
尉健行,1953年機械繫機械製造專業畢業,中共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常委、書記,中共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書記、常委等職務。
聞世震,1965年機械學院畢業,原中共遼寧省省長、省委書記,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葉連松,1954年在船舶內燃機專業學習(後並入上海交大),原河北省省長、省委書記。
高德佔,化工學院畢業,原吉林省省長,天津市委書記。
戚元靖,1955年土木學院畢業原冶金工業部部長,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
王兆國,曾在管理學院學習,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福建省委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主任。
趙樹叢,管理學院畢業,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國家林業局局長、黨組書記。
大連理工大學商業和文體界
傅育寧,土木學院畢業,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兼任招商銀行董事長、蛇口工業區董事長、招商國際董事長、招商輪船董事長。
許憲平,機械學院畢業,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總經理、董事、黨委常委,兼任一汽股份、啟明星股份董事長。
向文波,材料學院和管理學院畢業,工程機械專家、高級工程師,現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倪潤峰,電子工程系畢業,原四川長虹集團董事長,中共十四大代表、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劉長春,1950年任我校教授,國內高校第一位體育學教授,第一個代表中國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被稱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盧偉光,船舶工程學院畢業,安信地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國際商會副會長。
㈡ 灞變笢澶у︽硶瀛﹂櫌鐮旂┒鐢熷嶈瘯鍚嶅崟
灞變笢澶у︽硶瀛﹂櫌鐮旂┒鐢熷嶈瘯鍚嶅崟
娉曞緥錛堥潪娉曞︼級 錛氭潕鑿 鑻忔柊鉶 寮犺姺娑 浠樺啲闆 鏍楄悕 閭鏂屾澃 闅嬪織嫻 鏉ㄦⅵ杞 浠繪煰钃 瀛欏叾淇 閭墊檽灝 杞︽亽 瀛欎腑鑻 寰愬夐湠 寮犳槑鏈 閭卞寲鐞 琚佸叴寮 瀹嬫槬棰 宕旂戶鍙 妯婄幃鐞 瀹嬫棴 寮犺幑 闄堜寒 楂橀槼 閮戞搗濡 閮鐓 鐢版儬鍏 鏉庤儰鎱 闄堥挵濠 寮犲舵旦 鐢頒匠鏃 涓佸浗鏂 閭遍洴闆 榛勬嘗 寮犳ū棰 鍒樻暚鎱 鐜嬮懌钀 奼茬劧 濮滈洦褰 璧甸湱鑺 寮犲┓濠 寮犺垝瀹 鐜嬮懌閼 鐜嬪畤鐞 鍏沖跺煄 闄堢澘鏅 鏉庤搗瀹 鐜嬫櫠 鐜嬫″績 鐜嬫旦鐒 鐜嬬厹姊 寮犺秴 楂樺悰瀹 鍒樻傝崸 鐜嬫柊瀹 鐜嬩匠濠 瀹嬪浗楣 闊╁啺 鐜嬩竴鍝 寮犻泤鏂 鐜嬮泤鍊 鍗滄濋仴 瀛欏皬鏂 闂娉撴粩 瀛欒壓鑿 鐜嬫柊瀹 鐜嬮摥 椹鏅ㄦ櫁 瀛欐磥 閮囩帀濞 瀛欓欒姽 璧電孩宀 鐜嬭秴 椹涓借悕 寰愰栨 榛勫唹
㈢ 邱健的介紹
(1927—)原名邱尉雲,筆名鐵嬰。女,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山東大學新聞系,原《今日中國》雜志中文版主編,高級記者,首都女記者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