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山東大學美學教授周來詳

山東大學美學教授周來詳

發布時間: 2025-09-10 15:20:56

① 呂熒的人物佚事

執教山東大學
1950年,呂熒應邀到青島山東大學任中文系主任、教授,主講文藝理論課程。當時還是山大中文系學生的李希凡先生回憶道:他高高的身材,臉龐白皙而清癯,戴著一副深度的近視鏡。
我記得,他開始給我們上課時,似是初春季節(可能是1951年的3、4月間),學生們的春裝已經上身,可呂先生仍然是全副冬裝——大衣、絨線帽,棉鞋,外出時還要戴著口罩!那身體衰弱的情況,確如碧野同志在文章中所說,誰也難以想像,我們的呂先生,在當年的北京大學的跳遠比賽中曾獲得過第一名!不過,他身體雖然衰弱,講課時聲音不高,卻沉穩有力,哪怕是坐在後面的同學也聽得很清楚。他的講課言簡意賅,條理分明,正像他的論著一樣,高度概括,很少水分,如濃縮的結晶品,但又決不枯燥,讓你明白地把握到原理,並能引起你舉一反三的聯想。他講授的文藝學,在那時就已有了系統的理論體系,貫串著鮮明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例證、分析,都出自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和體會,這些都是我們從當時已有的一些文藝理論教材中難得見到的。(李希凡回憶錄:《呂熒文藝與美學論集·編後記》,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1951年11月的《文藝報》(第5卷第2期)發表了山東大學中文系某幹事(後調離)的來信《離開毛主席的文藝思想是無法進行文藝教學的》。這封信指責和批評呂熒先生在文藝學教學中所謂的嚴重脫離實際和教條主義的傾向。這封信在文壇引起了軒然大波,由此引發了「關於高等學校文藝教學中的偏向問題」的大討論。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這類的「文藝批判」總是和「運動」聯系在一切的。
因此,這封來信不僅在山大中文系引起了思想震動(不如說是引起混亂),而且還造成了一種『運動』的聲勢」(李希凡語)。盡管呂熒先生在《文藝報》上極力為自己辯護,指出:「XX同志沒有去聽過文藝學的課,可是他引了我在課堂上講的話。這些話經他一寫之後,和原意正正相反。還有一些話我根本就沒有講過」,表明自己的文藝理論教學不但不是對馬克思主義採取「教條主義態度」,而且盡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來解釋文藝現象,盡管在運用過程中不是那麼純熟和全面,但當時寧左勿右的思想大勢,卻使呂熒先生不得不接受《文藝報》(1952年第2期)上「編輯部的話」里概括的定論:「在該校的行政領導下,該系同學經過了熱烈的學習和討論之後,大都明確地認識了呂熒同志教學中脫離實際、脫離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教條主義的錯誤,並迫切要求改進」。
呂熒的性格倔強執拗,他自是很難接受這樣的「批判」,山東大學校長華崗愛呂熒的才華,他為了保護呂熒,曾幾次勸說他,只要做一點自我批評就可以了。但以呂熒的個性,是不肯做這樣違背自己心願的事的。這樣,他終於不辭而別,拂袖而去了。
事過三十年後,當時參加這次批判「運動」的學生李希凡先生曾懷著深深的自責和懺悔談到這次批判運動,他認為:「實際上學生只是被運動起來給先生提意見,批評先生的『教條主義』。事情過了三十二年,這場我們所獨有的『運動』,似也可以看清楚了,即它反映了十七年文藝思潮中『左』的傾向,或者也可以叫做『左』的傾向的萌芽……這場批判運動,並不是張祺同志一人的過錯,這種『左』的不實事求是的學風,在我們這些學生們身上也是存在的……而我們卻很快懂得了,這樣的『左傾』幼稚病,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多麼好的師長,也給我們那未完的文藝學學習造成了怎樣的損失!」
美學討論中的「主觀派」
離開山東大學後,呂熒來到北京。在馮雪峰任社長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任高級翻譯員。在此期間,他參加了文藝界正在進行的美學大討論,並卓然成為「主觀派」的代表人物。
探討美的本質問題,也就是回答什麼是美的問題。在當時的美學界主要有四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美是主觀的,「美是觀念」,持這種看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呂熒和高爾泰;第二種看法以蔡儀為代表,認為美是客觀的,「美在物本身」;第三種看法認為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其代表人物是朱光潛;第四種看法主張美是客觀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這種看法的代表是李澤厚。他們當時就美的屬性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辯。
呂熒早在《美學問題》(1953年《文藝報》第16期)一文中提出:「美是人的一種觀念」。他說:「美,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對於美的看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個東西,有的人會認為美,有的人卻認為不美,甚至於同一個人,他對美的看法在生活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原先認為美的,後來會認為不美;原先認為不美的,後來會認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觀中的反映,是一種觀念。」「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本身無所謂美醜,它們美或不美,是人給它們的評價」。
1957年,呂熒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美是什麼》一文,又進一步提出:「美是人的社會意識」。他說:「我仍然認為:美是人的社會意識,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現象」。他在《美學書懷》中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這一定義作了這樣的解釋:「美是通過生活概念被人認識的」。「美和善一樣,是社會的觀念」。他認為自己的美學觀是依據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他認為「宣稱『美的觀念』是客觀事物的美的映像,用以肯定美是物的屬性時……美學就必然離開社會生活的基礎,只能限於物本身立論,在物本身尋找美的規律(即種類典型),走生物學的美學道路了。因此,「辨證唯物論者認為美不是物的屬性或者物的種類典型,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或評價」。
呂熒「美是觀念」的主張,在當時許多「唯物論」者看來,頗有些「唯心論」的嫌疑,這當然得不到多少人的贊同。但呂熒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對真理的探求,反而極力為自己的主張辯護。這種「獨戰眾數」的精神,凸現出呂熒崇高人格,這也為他後來在胡風落難時敢於力排眾議為朋友辯護埋下了注腳。
而在另一方面,呂熒先生的美學研究,也奠定了山東大學美學研究的精神傳統。
呂熒先生在山大教書時的學生,後來在美學研究上卓有成績的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周來祥先生曾深情地回憶起呂熒先生給他授課時的情景。
周先生承認,他對於美學興趣和愛好,正得之於呂先生的啟蒙和指導。周先生認為,呂先生對於真理的探求精神,治學的嚴格與嚴謹態度,尤其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介紹,都對自己後來的治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山東大學的美學研究之所以在全國舉足輕重,呂熒先生有開啟之功。
公開為胡風叫屈
1955年,「胡風反革命集團」案發。胡風和他的戰友們如路翎、魯藜、阿壠、綠原、曾卓、牛漢、賈植芳、彭柏山、王元化、冀汸、張中曉等紛紛被捕入獄。
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憤怒聲討和深入揭批胡風反革命集團的群眾運動。但不知為什麼,這一年5月13日「關於胡風反革命集團的第一批材料」公布後,曾經和胡風關系密切的呂熒,沒有被列入逮捕的名單。
5月20日的《人民日報》上,他還發表了一篇《評明朗的天》的評論文章,分析曹禺新作的優劣。
早在1937年初,呂熒與胡風就開始聯系了。1953年胡風全家由上海搬到北京後,呂熒便成了胡風家中的常客。在胡風夫人梅志的印象中,「他比過去見得更為古板了,學究氣更重了。他在我們家聊天很少有開懷暢笑的時候,只有文文靜靜地說點什麼,他年紀並不大,但看去已沒有了青年人的朝氣,成了一個老成持重的學者。」但「老成持重」的描述,絕對與1955年5月25日的呂熒掛不上號。
5月25日,中國文聯主席團和作家協會主席團召開聯席擴大會議。郭沫若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辭。他的題為《請依法處理胡風》,第一次向人們透露出胡風等人已經遭受的結局,第一次向人們透露出即將全面開展的「肅反」運動的信息。到會的700多人以熱烈的掌聲表示出對郭沫若講話的歡迎,700多人舉手通過了把胡風開除出文聯和作協、並依法懲處他的決議。接著,有20幾位代表發言,異口同聲重復著報上的語言、郭沫若的建議。
在這700人中,也包括呂熒。將胡風等一下子打成反黨、反革命集團,呂熒忿忿不平。他一直將胡風的問題視為文藝問題,過去對胡風的批判,雖然已經令他反感,但畢竟限於文藝范疇,他還能夠接受,可如今……這時,呂熒走了上去。
他坐到了郭沫若、周揚的中間,對著話筒,振振有辭地說,「胡風不是政治問題,是認識問題,不能說他是反……」
他的話未完,會場頓時一陣喧嘩,誰也不會想到,時到如今,他還會站出來說出這樣的話,和他平時的少言寡語,判若兩人。人們更多的是氣憤夾雜著驚奇,這樣一個神聖、嚴肅的會上,怎麼能容忍他說出這樣的話,明目張膽為一個全國聲討的反革命集團頭子鳴冤叫屈。不等呂熒再往下說,便有人跑了過來,在此起彼伏的斥責聲中,呂熒被帶下台去。暫時未上逮捕名單的呂熒,隨即被帶回家中,從此不讓他出門,軟禁一年後,才恢復行動自由。
新華社報道5月25日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主席團聯席擴大會議的消息中,提到了這個與700多人不同的人—呂熒。「會上,胡風分子呂熒在發言中為胡風集團辯護,遭到會議一致的駁斥。」
十幾年後,在文革中,呂熒被捕入獄,罪名是手持刀威脅革命群眾。起因是因為生活瑣事他與人爭吵,吵架時他拿著手中的水果刀胡亂比劃著—他正用它削蘋果。
1969年,呂熒冤死於獄中,他再也無法看到他為之辯護的胡風後來終於平反出獄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於1979年5月31日作出的《關於呂熒同志被收容強制勞動問題的復查結論》說:「……呂熒同志在林彪、『四人幫』干擾和破壞下,於1969年3月5日在清河農場含冤病亡,現撤銷原收容呂熒同志強制勞動的決定,推倒一切不實之詞,予以平反,恢復政治名譽。」

② 傅謹的個人履歷

1979年3月考入浙江師范學院,在大學期間即開始關注與從事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蔡良驥副教授,1987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美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周來祥教授,1991年獲博士學位。1990年8月至浙江藝術研究所工作,1996年5月調杭州大學中文系。1997年10月調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後在戲曲研究所及《文藝研究》編輯部工作。2004年8月任北京市特聘教授,調入中國戲曲學院。從事研究工作十多年來,研究對象橫跨美學與戲劇兩個領域,近二十年主要研究中國戲劇。

熱點內容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斯坦福訪問 發布:2025-09-10 17:35:38 瀏覽:686
同濟大學金融考研經歷 發布:2025-09-10 17:34:54 瀏覽:459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老師王紅 發布:2025-09-10 17:25:44 瀏覽:45
遼寧大學天使考研 發布:2025-09-10 17:14:29 瀏覽:286
法碩只招本科生嗎 發布:2025-09-10 17:13:48 瀏覽:234
2016中國有多少本科生 發布:2025-09-10 17:05:02 瀏覽:258
大學博士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0 17:03:25 瀏覽:830
研究生見導師准備什麼 發布:2025-09-10 16:27:36 瀏覽:783
南昌大學市政工程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9-10 16:26:14 瀏覽:2
揚州大學的教授蔡守華 發布:2025-09-10 16:22:32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