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開創西方大學教授治校

開創西方大學教授治校

發布時間: 2025-09-11 03:54:40

『壹』 美國耶魯大學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

耶魯是私立大學。

耶魯大學最初由康涅狄格州公理會教友於1701年創立,1716年遷至康版涅狄格州的紐權黑文(New Haven)。

耶魯大學作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之一,是美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學,其本科生院與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齊名,歷年來共同角逐美國大學本科生院美國前三名,位列2019-20年US News美國大學本科排名第3。

(1)開創西方大學教授治校擴展閱讀:

耶魯最重要的管理特色是「教授治校」,這一特色對美國高等教育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建校初期,經過3代校長的努力,耶魯逐漸形成了董事會不具體參與校務管理、而由教授會治校的法規。在當時的美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普林斯頓董事掌權、哈佛校長當家、耶魯教授做主」。

耶魯素有「總統搖籃」之稱,耶魯擁有眾多極為傑出的校友,共有5位美國總統畢業於耶魯以及19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16位億萬富豪等。

『貳』 蔡元培的民主思想體現在哪裡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畢生致力於中國近代文化和教育事業,為我國廢除封建主義教育制度,建立新型教育體制,奠定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民主管理思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京大學任校長時,蔡元培就摒棄了封建專制的管理弊端,首倡「教授治校」,開創了近代大學民主管理的先河。蔡元培的民主管理思想對今天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發展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產生與實踐的歷史背景
從西方歷史的演變來看,早在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就產生了現代民主的概念,盧梭提出的社會契約論至今仍被認為是民主思想的基礎理論之一。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都對民主的概念都進行了詳盡的闡述,現代社會許多民主形式均源於這一時期的經典理論。而這種對民主的追求也反映在大學管理中,「教授治校」作為一種學校管理制度,集中體現了大學對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追求。「教授治校」起源於中世紀的巴黎大學,後在德國大學的倡導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來,「教授治校」也成了德國大學的傳統,德國的教授在大學各層次中掌握著很大的權力。蔡元培在介紹德國的「教授治校」制度時曾說,德國在革命以前是極端專制的,但是他們的大學卻是十分平民化的,他們的校長與各科的學長(院長),都是每年更選一次,由教授公舉。他的校長由四科(神學、醫學、法學、哲學)的教授輪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他國家大學中民主思想也不斷高漲。以美國為例,從殖民地時期到19世紀末,教授在學院管理中所起的作用甚微;但到了20世紀,教授地位明顯提升。1915年,一些大學教授發起成立了美國教授協會,以此來保護教授的權利。
從國內歷史的演變看,19世紀晚期,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在興起。保守的清朝統治集團,在義和團運動的沉重打擊下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震撼下覺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將「全局糜爛」「潰決難收」。因此,清政府放鬆了對西方思想的抵制,以求在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中國的現代學校基本上就是這個時期開始從西方引進新事物、新思想。而蔡元培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把他從德國學到的辦學方式應用於中國。
從北京大學的歷史來看,蔡元培就任校長之前,北京大學就呈現出典型的科層化組織結構,衙門作風和官僚積習很深。學校實行的管理體制是與封建文化專制相適應的學監制,「是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監主任、庶務主任少數人辦理,並學長也沒有與聞的」①。學校內富足的是腐敗沉悶的空氣,缺乏的是民主和諧的氣氛。蔡元培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之所,應當「讓懂得學術的人來管理大學」,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促使蔡元培效仿德國大學教育管理體制,對北京大學的行政組織進行全面改革。
二、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的產生、實踐與內涵闡釋
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是在借鑒西方大學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蔡元培主張在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同時,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中國古代教育與西方教育應相互取長補短,提倡將歐美教育中的優秀思想借鑒到中國,並結合中國文化教育的特點,對封建舊教育進行改革。1905年,蔡元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受到「三民主義」的深刻影響,使他在教育管理上也表現出強烈的民主傾向。1907年,蔡元培留學德國,對德國的高等教育系統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後又到法國等歐洲國家游學和考察,使蔡元培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其中德國「教授治校」制度對蔡元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其提出的「教授治校」的範本。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在他親自起草的《大學令》中最先體現了他的「教授治校」思想,「大學設評議會,以各科學長及各科教授互選若幹人為會員,大學校長可以隨時召集評議會,自為議長。……大學各科各設教授會,以教授為會員,學長可隨時召集教授會,自為議長」②,而這也標志著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的產生。但直到1917年1月,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這一管理思想才付諸實踐。
蔡元培在北大實施「教授治校」的主要目的是使教育免受官僚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干擾,通過改善北大的領導體制,將權力下放,把推動學校發展的責任交給教師,讓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來管理學校。第一,組織教授會,作為各系的管理機構。蔡元培上任時,北京大學設有文、理、法、工商各科,科下設門。各門的教授會是由除助教外的所有教師組成的。至1918年共成立了11個學科的教授會。1919年廢門改系,共設14個系。各系成立教授會,設主任一人,由教授會選舉產生,任期兩年。各系教授會的任務是參與規劃本系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主要包括:課程設置、教材採用、教學方法改良、學生選課指導、學生成績考核等。第二,設立教務處、總務處,統一領導全校教務、事務工作。1919年4月,廢各科學長,成立教務處。教務處由各系教授會主任組成,並從中推選教務長一名,協助校長領導全校的教學工作,任期一年。北京大學第一任教務長是馬寅初。同時成立總務處,設總務長一人,由校長於總務委員中委任,以教授為限,任期兩年,可以續任,主管全校的人事和財物工作。第三,設立行政會議,作為全校最高行政機關和執行機關。行政會議以教授為限,由各專門委員會的委員長、教務長、總務長組成,校長兼行政會議議長。行政會議掌握全校行政的大權,負責實施評議會議決的行政事務。行政會議下設各專門委員會,由教師組成,分管各部分的行政事務。評議會所決定的事項,由行政會議督促、指導各專門委員會負責實施。第四,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最高的立法機構和權力機構。評議會由校長和從各科學長、教授中推選出來的評議員組成。每五名教授中產生一名評議員,任期一年,一年選舉一次,可以公開選舉,也可以在選票上寫好被選人姓名,將選票寄給評議會,然後由評議會定期當眾開票。校長為評議會議長,負責評議會的召集、改選等事務。評議會的主要任務包括:決定學科的廢立、制定和審核學校內部規章制度、審核教師學銜和學生成績、審查學生風紀、提出學校預決算費用方案等。凡學校重大事務必須通過評議會審核通過。
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思想在北京大學的全面貫徹,改變了舊北京大學的官僚衙門作風,使進步的、有威望的教授得以參與到學校的最高決策之中,使教師成為學校管理的主體,充分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效率,促使北京大學從封建腐朽思想和官僚墮落習氣籠罩的學府,轉變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成為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要場所,成為提倡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的陣地。
1925年,在《中國現代大學觀念和教育趨向》中,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教授治校」制度做出了概括和介紹,賦之以准確的內涵:「這一改革,首先是組織了一個由各個教授、講師聯合會組成的更大規模的教授會,由它負責管理各系。同時,從各科中各自選出本系的主任;再從這些主任中選出一名負責所有各系工作的教務長。再由教務長召集各系主任一同合作進行教學管理。至於北大的行政事務,校長有權指定某些教師組成諸如圖書委員會、儀器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和總務委員會等。每個委員會選出一人任主席,同時,跟教授、講師組成教授會的方法相同,這些主席組成他們的行政會。該會的執行主席則由校長遴選。他們就這樣組成一個雙重的行政管理體制,一方面是教授會,一方面是行政會。但是,這種組織形式還是不夠完善,因為缺少立法機構。因此又召集所有從事教學的人員選出代表,組成評議會。這就是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北京大學『教授治校』制」③。
通過深刻理解蔡元培「教授治校」制度的內涵,我們可以了解到,蔡元培「教授治校」的實質是分權。在蔡元培的「教授治校」制度中,教授會、行政會、評議會形成了三權分立的格局,使事務工作、學術工作和立法工作區分開來,使大學的權力在各個層面得以合理地分配。
三、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對現代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啟示
民主化、科學化、專業化是現代大學內部管理的目標。民主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其中,民主化是科學化和專業化的前提條件。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為實現大學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專業化提供了歷史依據及可供借鑒的經驗,對當前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
1.進一步明確劃分了管理的許可權。目前,我國大學的領導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從總體上看,大學的組織治理機構包括領導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領導機構是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大學校長及其所領導的校務會或校長辦公會是大學的執行機構。教職工代表大會目前是我國大學起監督作用的機構。《高等教育法》第43條規定:「高等學校通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形式,依法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然而目前的問題是:現行的法律法規對黨委、校長和教代會的許可權只是給予了一般性的劃分,客觀上造成了黨政不分,關系不明,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難以發揮,從而使得他們的決策缺乏民主性和科學性。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蔡元培的「教授治校」思想給我們以啟示。在蔡元培的「教授治校」中,校長、評議會行使決策權,行政會、教務處、總務處行使指揮權,全校師生員工對上述人員和機構都有監督權。將評議會作為學校最高的權力機關並設立行政、教務、總務共同管理學校各項事務,這種科學民主的組織管理形式為學術進步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要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黨委、校長和教代會的權力范圍,使決策權、指揮權、管理權、監督權相分離。
2.進一步改革治理機構。如前所述,在我國大學治理機構中缺乏學術領導機構。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存在不平衡及不協調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行政權力過大、學術權力過小」④。教授作為大學的辦學主體,沒有充分發揮其在學術上的領導決策作用,學術管理往往被行政管理所代替。例如,關乎學校發展的一些重大決策,一般是由非學術人員討論通過;關乎教師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如教師考核與聘任等,也多是由非學術人員制定。這使考核的科學性受到置疑,使大學教師們壓力沉重,為了完成考核任務,在發論文、作課題之間奔命,學術腐敗、學術浮躁也油然而生。在蔡元培「教授治校」制度中我們發現,「教授治校」不僅僅是由高學歷者擔當領導職務,而且關鍵是按學校事務的性質,設立相應的機構,使學校的管理機構和組織系統形成一種多維的結構。
3.管理主體多元,權力下放。高校的民主管理是要從三個方面理解的:一是政府要充分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二是在學校內部管理中,充分發揮廣大師生的民主參與和監督的作用;三是實現社會力量對高等教育參與過程的民主化。學校的教師、學生既是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才能實現辦學目標。要把學校管理放在全校動員的層面上,使參與管理的對象由黨委、行政擴大到教代會、教育工會、學生會、離退休人員協會等組織;讓黨委和校長從瑣碎的微觀管理中解脫出來,把工作重點放在宏觀和中觀管理上;將學校的管理權力下放,分配給不同的組織、機構與當事人,放手讓他們行使自主權,這樣將有助於提高學校管理機構的靈敏度和靈活性,增強隨機處理事務的能力,提高基層管理機構的創新能力。讓真正懂得教育的人才來管理教育,既調動了專家學者的積極性,防止校長權力過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教學質量。
4.堅持以人為本,通過人本管理來喚醒人的主體意識。在大學管理中,通過人性化的關懷,使教師和學生成為大學管理的主體。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學校的管理,一方面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管理的質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使教師和學生重新認識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喚醒了他們的主體意識,為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學作為知識分子的聚集地,實行民主管理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大學只有大膽探索學校管理民主化體制,從而實現大學管理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知識分子的創造熱情,更好地實現大學的科研、教學和服務三大基本社會職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叄』 如何理解教授治學,教授治校

教授治學與教授治校:一個似是而非的爭論


關鍵詞:教授治學;教授治校;治理;學術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15)01-0064-05
收稿日期:2014-11-20

教授治學與教授治校在我國學術領域一直是一個長期爭論的話題,迄今為止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2010年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這是教授治學概念第一次在國家官方教育文件中出現。這一提法鮮明地突出了教授治學,淡化了教授治校。有學者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教授治學』是個非常巧妙的概念,它一方面安撫了教授要求參與大學管理的意願,另一方面又不破壞大學中的基本領導結構,保護了現有權力者的既得利益」[1]。官方對教授治學的肯定與學界對教授治校的呼籲產生了一種理念沖突和概念矛盾,進一步加劇了教授治學與教授治校的爭論。對教授治學與教授治校關系的辨析,既要擺脫將兩者完全對立的框架,又要避免將兩者絕對等同的模式,更要超越治學與治校的話語之爭,看到兩者背後本質是對中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的思索和探尋。
一、治學、治校與大學治理
歷史上來說,教授治校起源於中世紀大學的學者自治,並一直作為西方大學的治理傳統。而教授治學則更多作為一個本土化的概念出現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有著深刻的中國語境和現實背景。「我國大學教授治校制度的建立還是以政府為主導, 而不像西方大學教授那樣,通過自己的斗爭來爭取」[2]。教授治校理念在中國最早見於民國初年頒布的《大學令》。1912年,時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的蔡元培主持並頒布了《大學令》,當時教授治校在制度上主要表現為評議會和教授會的設置。《大學令》規定評議會由校長、學長及各科教授代表組成,審議事項包括:(1)各學科之設置及廢止;(2)講座之種類;(3)大學內部規則;(4)審查大學院生成績、及請授學位者之合格與否;(5)教育總長及大學校長咨詢事件;(6)凡關於高等教育事項,評議會如有意見,得建議於教育總長。教授會由學科內教授組成,其審議事項包括:(1)學科課程;(2)學生試驗事項;(3)審查大學院生屬於該科之成績;(4)審查提出論文、請授予學位者之合格與否;(5)教育總長、大學校長咨詢事件[3]。該條令自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後開始正式實施。
然而,教授治校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僅曇花一現,1930年蔣夢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就迅速被教授治學所取代。蔣夢麟上任後,便拋棄蔡元培「教授治校」的理念,出台《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將學術事務和行政事務分開,並提出「校長治校、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的辦學方針[4]。蔣夢麟主政北京大學時取消大學評議會,代之以校務會議,由校務會議和行政會議決定包括大學預算、院系設立廢止以及大學內部各種規程等重大事務。《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規定:校務會議「以校長、秘書長、課業長、圖書館長、各院院長、各學系主任及全體教授、副教授選出之代表若幹人組成之,校長為主席」;行政會議「以校長、院長、秘書長、課業長組織之,校長為主席」;此外還規定「各學院院長、秘書長、課業長、圖書館長均由校長就教授中聘任之」[5]。這一系列規定將大學治理中的人事權與決策權集於校長一身,教授在學校事務中的治理地位日漸衰微,越來越限定於治學術而非治學校。蔣夢麟校長認為學術和行政是兩類完全不同性質的事務,治學者和治校者需要具備不同的素質,大學治理中學術事務與行政事務應當截然分開,讓學術的歸學術、行政的歸行政,從此開啟了中國大學教授治學與治校對立之濫觴。
教授治學的合法性來於專業權威,即高深知識權力。學術事務中的權力主要來源於高深知識,高深知識不僅是構成學術組織的基本元素,也是治理學術的前提和基礎。無論大學處於什麼發展時期,「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規的組織,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識和方法的社會機構。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構成各民族中比較深奧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關技能」[6]。作為高深知識的掌握者,教授群體對於如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學術事務的理解和把握更為深刻,最清楚高深知識的內容,因而最有發言權。與之不同的是,教授治校的合法性基礎則來於利益相關者理論,教授群體作為學術組織內部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有權利、有必要對學術組織事務進行治理。治學是學術人員的自然權利和本職工作,也是學術組織的內在要求,因而較少產生分歧和爭論。當前紛爭的焦點主要圍繞在教授要不要治校,以及治學與治校的關繫上。
事實上,治學與治校從源頭上並沒有直接和必然聯系,兩者產生關聯是起源於學術活動的組織化。治學表示對學術事務的治理權,是一種知識權力;而治校則指向對學術組織的治理權,是一種組織權力。大學本質上是一個集體性的教學與科研活動組織,也就是組織化的知識生產和傳播場所。如果按照學術自由的原則,純粹的學術活動應當歸屬學者個人管轄,不應納入學術組織的管理范圍。學術人員的個體活動之所以受到約束,是因為其使用了學術組織中資源,因此必須承擔與之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只有當學者必須在學術組織中進行研究,即治學必須在學術組織中實現時,研究學術才與治理學術相關聯,治學才與學術組織治理(治校)產生聯系。

『肆』 德國的現代化大學校長是怎樣產生的

在德國,大學校長不是教育部門任命的,而是由教授獨立選舉產生,這叫教授治校。
德國的教育專部門存在的目的屬並不是管理學校。教育部門的職責是負責給學校撥款、制定教學規則和標准、給學校提供其他必要的支持。德國大學並不欠教育部門什麼,因為資金來自納稅人而不是教育部門。
大學校長並非由教育部門任命,德國大學校長並沒有特別大的權力,因為真正的權力都掌握在下面教授的手中。比方說,任何一個教授都可以在本領域和外國大學開展項目合作,不需要校長的簽字批准,當然,涉及到校級層面的合作除外。
教授的權力很大,他自行決定做什麼科研項目,有權僱用和解聘工作人員、決定資金的具體運用,任何人均無權干涉。

當校長和當教授有什麼區別?
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因為一直在給學生上課,也在持續發表論文。如果非要說出區別的話,那就是當校長後知名度更高了,因為校長是大學評議會選舉出來的,而評議會的成員都是學校的教授。能夠當選校長,說明教授們對你的肯定,如此而已。

『伍』 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制度

美國大學的學術核心是其教授學者隊伍,他們既是學校的「地心」也是學術的支柱。這一隊伍的特色包括學術自由精神、終身教授制度、教授隊伍的自我延續以及對學校治理的積極參與。

終身教授制旨在授予教授終身教職,以保護他們在科研與教學上免受外界干擾。這一制度與學術自由精神密切相關,常被一同提及。1915年,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AAUP)成立並發布了《原則宣言》,強調教授委員會有權審評教授,而非行政領導;只有教授和系主任才有權決定新教授的聘用。

因此,終身教授的選拔和審評均由教授委員會負責。終身教授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可能被解僱,如因行為不當受到學術界譴責等。終身教授制為有能力和資歷的教授提供了終身就業保障,即「鐵飯碗」,這在當今社會較為罕見。

美國實施終身教授制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教授享受學術自由和穩定的經濟收入。終身教職確保教授有表達觀點和自主開展研究的自由,即使他們的觀點與主流或權威觀點相悖,或選擇非主流課題,也不必擔心被解僱。在終身教授制的保障下,教授們敢於提出新穎觀點,學者們也有足夠的自主權探索感興趣的領域,並向社會如實公布研究結果。

高校希望通過終身教授制吸引有能力的人才。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和美國高校聯合會於1940年聯合發布的《關於學術自由與終身教授制度的聲明》強調,學術自由和經濟穩定,即終身教授制,對於高校履行對學生和社會的責任至關重要。

美國高校教授分為三個等級:終身教授、終身軌教授和非終身軌教授。終身教授是教授中的最高等級,指已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獲得終身教職意味著該教授不能被輕易解僱,除非有不可抗拒的原因或遇到特殊情況下(如教授行為不當等)。對於這些教授來說,除了自己辭職、退休外,被終止教職的幾率非常低。

終身軌教授包括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一般是經過正式聘用程序、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新晉教授。終身軌教授職位是終身教職的預備階段,即考核期。新晉教授在這一階段不斷積累資歷和工作成果,並接受年度考核、階段性考核以及終極審核評估。考核期滿後,符合標準的終身軌教授便可獲得終身教職,晉升為終身教授。

有少數具有相當資歷的學者一經聘用便拿到終身教職。也有少數學者因學術業績優異,提前拿到終身教職,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從終身軌教授到終身教職一般都有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很多終身制教授在尚未獲得終身教職前便已積累了很深的學術造詣,有些甚至已成為研究室的負責人、學術帶頭人,其學術地位不亞於終身教授。

不同學校和院系對從終身軌教授晉升到終身教授的標准各不相同,但主要考核內容一般包括:學術成就、教學成果及公眾服務成績。頂尖研究型大學的標准比其他學校更為嚴苛。因為授予終身教職對於學校來說意味著一種承諾,即對教授終身投資的承諾。一流大學對這種終身投資的回報持很高期望,因此在決定是否投資時相當謹慎,通常要求評審對象是業內首屈一指的人物。

晉升終身教授的評審過程相當正式、嚴謹。在美國高校的章程、教工手冊和工會合同等官方文件里,對終身教授的評審原則、步驟等都有詳盡的規定說明。其中的關鍵環節是由同行教授組成的評審委員會按照規定標准評估申請者的各項指標,評審結果由評審委員會上報學院,再由院級領導上報給校領導,最終由董事會簽批。

對於高校終身教授制度,各界爭議已久。終身教授制度的支持者認為,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學術自由,是對學術自由精神的一種傳承。學術自由對於教授學者們來說,是一種思維習慣,而終身教授制度為這種思維習慣提供了生存發展的沃土。教授們成為終身教授後,可以不用再擔心丟掉飯碗,因此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選擇自己關心的、有意義的課題展開研究。很多時候,尖端的研究或許富有爭議、或許需要冒險、或許相當艱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有結果。比起其他人,終身教授們可以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進行這些尖端課題的研究。

終身教授制度的批評者則認為,教授們在評上終身教授後,由於沒有了關於工作穩定性的競爭壓力,便從此鬆懈下來,變得不思進取,不再努力,開始「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一旦評上終身教授後,學術成果就會驟減。盡管很多學校都堅稱,擁有終身教職的教授學術質量不過關的情況基本不存在,但仍然比較重視這些反對意見,紛紛加強對終身教授的監督和管理。

例如,為了保持教授的創造力和競爭力,大學除了在聘用時精挑細選、在評終身教授時高標准、嚴要求,還會對已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進行系統評估。大學每隔4到6年會對終身教授進行一次工作成果評估,以檢驗其在教學、科研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表現。雖然這樣的評估對於終身教授而言並不存在升職、工作穩定性等方面的壓力,但也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有助於保持「學術核心」的質量。一些州政府就明確要求大學定期對終身教授進行系統評估。

另一方面,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也容易不服從領導,變得難以管理。有許多擁有終身教職的老教授資歷很老,已經基本不做研究,在科研上很難與年輕教授競爭,但他們在教學和指導學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大學的評價標准普遍是科研至上,老教授容易感覺被邊緣化,其結果就是導致老教授群體成為行政人員實行變革的最大障礙。

審視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制度,從1940年正式誕生,到1972年相關主張被美國最高法院認可,如今已成為美國大學的一項常規性制度。如何革新除弊,是終身教授制度面臨的重要難題。

『陸』 我國現代大學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1895年建立天津大學開始的。
天津大學(TianjinUniversity),簡稱天大,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開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經國家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沿用至今。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天津大學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天津,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教育部、天津市、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重點建設大學,「卓越大學聯盟」成員高校,「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學聯盟」合作高校,中國著名的「建築老八校」之一。
截至2013年末,學校佔地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8.9萬平方米,並正在天津市津南區興建北洋園校區。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8710人,其中本科生15620人,碩士研究生10139人,博士研究生2953人。擁有57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將天津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熱點內容
考研選老師能選博士生導師嗎 發布:2025-09-11 06:08:05 瀏覽:160
畢業大學生入伍當兵 發布:2025-09-11 05:57:26 瀏覽:627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楊明教授 發布:2025-09-11 05:42:01 瀏覽:331
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教授 發布:2025-09-11 05:37:00 瀏覽:230
研究生導師推薦意見短語 發布:2025-09-11 05:36:59 瀏覽:909
大學生辱罵外賣小哥評論 發布:2025-09-11 05:27:50 瀏覽:655
汪德根教授蘇州大學 發布:2025-09-11 05:13:23 瀏覽:169
成都大學博士老師待遇 發布:2025-09-11 05:08:45 瀏覽:181
東北大學考研實習 發布:2025-09-11 04:50:17 瀏覽:123
大學生近視可以參軍嗎 發布:2025-09-11 04:24:47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