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教授澳大利亞大學
㈠ 鄭泉水的介紹
樓主您好!以下是鄭泉水教授的最新簡歷,煩請您更新,多謝您!
鄭泉水,男,漢族,1961年3月出生於江西金溪。1982年江西工學院(現南昌大學)土建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本科畢業。1983-85年北京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在職碩士進修(導師為已故郭仲衡院士),1985年獲湖南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碩士學位(導師為楊德品和熊祝華教授),1989年直接申請並獲得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導師為黃克智院士)。1990年1月-1993年5月在英國、德國和法國訪問,為英國皇家學會訪問研究員(1990.1-1991.3);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學者(1991.4-1993.5)。1993年5月起聘為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力學教授,1994年為博士生導師,2000年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2007-2009年間曾兼職澳大利亞Monash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系雙聘教授,2009年起擔任清華大學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2004-2011年間曾任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系主任,2004年起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2010年起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CNMM) 主任。2014-2015年間任清華大學-特拉維夫大學XIN Center 創建主任。
鄭泉水教授目前主要從事微納米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固-固、固-液界面的運動和耗散問題,及其在微納器件和生物體系中的應用;非均勻材料的力學;各向異性力學行為;力學基礎性問題;張量表示和張量函數表示理論。在相關領域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 在本構方程理論方面,鄭泉水教授創建了本構方程的張量函數表示理論體系。至今,該理論體系已被同行(如著名力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Ogden等)廣泛地用來建立復合材料、多功能材料和生物組織等不同材料的50餘種本構關系;於2004年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Eshelby夾雜理論是細觀力學的基石,鄭泉水突破了50多年未能解決的Eshelby夾雜理論的一大局限,即建立了非橢球夾雜的理論。首次建立了一個普遍具有二階精度的細觀力學模型,解決了40多年細觀力學一直所期待的突出問題:建立一個既是解析的,又反應了夾雜形狀、密度和分布函數對多相復合材料有效彈性性質影響的理論。該項研究於2005年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 在微納米界面力學方面,鄭泉水教授領導的課題組發現了石墨自縮回運動現象,在此基礎上,採用石墨晶面和多壁碳納米管,實現了從微米到厘米尺度、大氣環境下、高速(達到25米/秒)的結構超滑實驗的重大突破,提出了范德華類型納米振盪器概念。在固-液界面力學方面,他領導的課題組實驗發現了極小液滴可在具有曲率梯度的固體表面實現自發、高速運動的新現象,並率先研究了超疏水性力學穩定性並建立了臨界穩定壓力關系。於2017年再次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3) 鄭泉水在固-液界面力學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超疏水性是一種奇妙的濕潤現象,在環境、能源、生物、醫學等領域已有重要應用。鄭泉水等最先於2005年以非常簡潔並經實驗證明了的公式給出了超疏水性的臨界穩定壓力和最優尺度的有關預測。被美國貝爾實驗室的Lobaton和Salamon在論文中(附件5.15)評價為:「extremely important,...是研究超疏水性表面在壓力下穩定性的第一篇論文。」
㈡ 日本的道教研究簡介
目錄
1 開創期的道教研究(十九世紀後期至1920、1930年代) 1.1 該時期的學者 1.1.1 小柳司氣太 1.2 為政治、軍事服務期的道教研究(1920至30年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3 該時期的學者 1.3.1 福井康順 1.3.2 吉岡義豐 2 戰後恢復期的道教研究(1945年9月─1972年) 2.1 研究從政治和社會的角度 2.2 研究從民間信仰的角度 2.3 研究從道教方術的角度 2.4 研究從多國比較的角度 3 *** 期的道教研究(1973年─) 3.1 研究的國際化 3.2 研究學者增加 3.3 道教學的獨立 3.4 新材料的發現 3.5 研究范圍的擴大 3.6 該時期的學者 4 總結 5 參考資料 6 注釋開創期的道教研究(十九世紀後期至1920、1930年代)
日本的道教研究開創時期,從事道教研究的都是漢學家和一些「中國通」。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日本朝野把目光投向隔海相望的中國土地上的資源和市場,因此,日本開始重視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和宗教的研究。當時的一般觀點認為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先驅,還稱中國過去的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泉和靈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武內義雄的《老子原始(其人和著作)》,津田左右吉的《道家思想及其發展》,幸田露伴的《道教思想》,小柳司氣太的《東洋思想研究》、《白雲觀志.附:東岳廟志》、《東洋思想研究續編》、《老莊思想和道教》等等。
該時期的學者
小柳司氣太小柳司氣太(1870-1940年),日本佛教僧侶。1894年修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漢學科。1921年以《朱子的哲學》取得文學博士學位,同年來中國考察。在中國期間,小柳司氣太住進了道教全真龍門第一叢林 ── 北京白雲觀,取得了道教宮觀生活的第一手資料。1923年,小柳司氣太以授課講義為底本寫成了《道教概說》,出版後不久,就由商務印書館翻譯介紹到了中國。小柳司氣太的主要貢獻是:收集和整理了大量道教的歷史資料,開始運用較為科學的方法,像研究其他宗教一樣,不帶偏見地研究中國的道教。
小柳司氣太提出的許多觀點,諸如:道教起源於神仙家、上古宗教和民間信仰的結合;道教發展史可以區分為開創期、完成期、唐宋期、分派期和衰亡期等,至今仍有影響。
小柳司氣太的研究的明顯缺點是:將道教研究局限在道教自身的范圍之中,還沒有將道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因此很少去探索道教和社會政治、道教和科學文化的關系以及道教和其他宗教的關系。
為政治、軍事服務期的道教研究(1920至30年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從1930年代起,日本軍國主義 *** 加緊了對華侵略的步伐,日本的道教研究也納入了對華戰爭的需要。設在沈陽的「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和設在上海的「東亞研究所」就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風俗和宗教作了全方位的研究,收集了大量侵華戰爭需要的情報。其調查研究的成果就包含在戰後出版的《中國農村風俗調查》(六卷本)中。當然,這一時期也有些學者仍然從事著嚴肅的宗教研究,包括道教研究。作為這一時期的道教研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平野義太郎的《道教的經典》、《功過格》,五十嵐賢隆的《太清宮志》,橘朴的《中國思想研究》、《道教和神話傳說》,福井康順的《太平經的一個考證》、《道教的基礎研究》、《東洋思想史研究》,吉岡義豐的《道教的實態》、《道教研究》、《道教經典史論》、《道教和佛教》(多卷本),等等。這些代表著作中有些出版在戰後。
該時期的學者
福井康順福井康順(1898-1991年),日本佛教僧侶。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哲學科,並在該校大學院修業完畢後,到中國留學,師承著名歷史學家津田左右吉(1873-1961年)。津田左右吉當時在中國東北的「滿鐵調查部.東洋協會學術調查部」任研究員,後因著作中比較客觀地論述日本古代史,被誣侵犯皇室尊嚴而判罪。他的一些古代史研究著作也被禁止發行。津田左右吉的史學觀點和治學方法對福井康順有明顯的影響。福井康順以《道教的研究》一書獲文學博士學位,著有《靈寶經的研究》、《列仙傳考》、《老子道德經序訣的形成》等論著,1987年出版了《福井康順全集》(六卷)。福井康順之子福井文雅是當代日本道教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福井康順的研究方法的最好的承繼人當推吉岡義豐。
吉岡義豐吉岡義豐(1916-1979年),畢業於智山專門學校(今大正大學),在中國學習期間,曾繼小柳司氣太之後,住進了北京白雲觀。他寫的關於道教宗教生活的回憶,被公認為具有珍貴價值的親身體驗。福井康順和吉岡義豐,他們都比較徹底地改變傳統的將道教附屬於儒、佛的觀點,而是將道教作為一種獨立的宗教系統來研究。並且其道教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研究,即道教研究的領域已經擴大到了歷史、考古、文獻、方誌和年表等方面。他們的研究方法比較嚴謹,明顯地受到我國乾嘉學派治學方法的影響,其對於《道藏》的歷史以及《靈寶經》、《周易參同契》、《列仙傳》等研究都是旁徵博引,互相參照,細致考證,鉤稽異同,言必有據,多有發見的。但是,他們的研究眼光只是局限在宮觀中的和書本上的道教,方法上也由於過分重視考據,因此還沒有將道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尚未來得及深入到道教在中國社會、文化、科技和民俗領域中的作用和地位。
戰後恢復期的道教研究(1945年9月─1972年)
這一時期,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朝鮮戰爭的爆發,世界范圍的對華研究的加強。同時,戰後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理論的發展以及對於綜合研究的重視,日本道教研究迅速得到恢復,並且有了許多發展。這一恢復和發展的標志是1950年日本成立了日本道教學會。
日本道教學會在它的成立聲明中稱:「道教被認為是一種滲透在中國人的全部生活之中的宗教。對每個東亞專家來說,特別是漢學家,它的重要性無疑是明顯的。考慮到對於中國作系統研究的趨勢正在發展,道教研究不能再被忽視了,所以,我們和我們的同事組織了日本道教學會。學會的任務是艱巨的。道教研究本身是一個龐雜的領域,但是,如果沒有對東亞其他宗教的廣泛研究以及對其他學科的相應研究,那麼就不可能對道教有任何透徹的理解。在詳細調查了道教研究的現狀以後,我們決定採取將各個方面綜合在一起的方法。」
日本道教學會的成立,把原來屬於日本的中國佛教史學會的道教學者都吸收進來並固定在日本道教學會之中。據報道,現在日本道教學會已有會員達600餘人。學會成立後的第二年,就出版了機關刊物《東方宗教》,持續刊行至今。從1989年起,日本道教學會開始頒發每二年一次的日本道教學會獎,獎勵年輕的新研究者。
作為這一時期研究的代表學者和著作,除了福井康順、吉岡義豐及其著作以外,還有:金谷治的《老莊的世界 ── 淮南子的思想》,木村英一的《中國民眾的思想和文化》,宮川尚志的《六朝史研究.宗教編》、《六朝宗教史》,大淵忍爾的《道教史研究》、《敦煌道經目錄》,酒井忠夫的《近代中國的宗教結社研究》、《中國善書研究》,澤田瑞穗的《增補寶卷研究》、《校注破邪詳辯》,福永光司的《莊子》、《老子》、《氣的思想》、《道教與日本文化》、《道教與日本思想》、《道教與古代日本》、《道教的鏡與劍》,窪德忠的《庚申信仰的研究》、《庚申信仰的研究 ── 島嶼篇》、《道教史》等等。從這些研究成果中,人們不難看到戰後恢復期的日本道教研究出現了四個特點:
研究從政治和社會的角度
第一,對於道教歷史的研究已經從文化史的角度深入到從政治和社會的角度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例如:著名的六朝史專家宮川尚志教授對於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研究,大淵忍爾教授的《黃巾的叛亂和五斗米道》,窪德忠教授的《中國的宗教改革》中對於全真教出現所包含的政治和社會內容的探索,以及其他作者寫的關於民間宗教和秘密會社的研究文章。這些著作都把道教現象作為農民階級或者士大夫階級的叛逆者的社會運動來研究和討論,結果就加強了對群眾運動的宗教外衣的分析。宮川尚志就分析過道教之所以稱為庶民宗教,就是因為六朝時期的道教傳道人,大多出自寒門。這個寒門階層中的叛逆者,利用圖讖自稱為帝。以張陵、張魯、張角為代表的道教教團也是如此。以宮川尚志為代表的論點代表了一種關於道教社會作用的有意義的新論點。
研究從民間信仰的角度
第二,對於道教史的研究已經從一般的書面文獻研究深入到從它同現實的民間信仰、迷信、風俗、節慶等聯系的角度進行觀察研究。例如:著名的窪德忠教授對於中國民間信仰作了許多令人感興趣的調查,像灶神、城隍、土地和後土信仰的調查,就加深了人們對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群眾的宗教信仰習慣的認識。窪德忠(1913-),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戰後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長,退休後歷任駒澤大學教授和大正大學教授。他在連續七次印刷的《庚申信仰》一書中,就日本本土、沖繩和朝鮮南部的「守庚申」民俗作了廣泛的調查和比較研究,指出這一民俗出自中國道教。窪德忠教授的著作不僅從民俗學的角度研究道教,而且對於道教在東北亞、東南亞的傳播研究也作了重要的貢獻。窪德忠教授在他獨特研究的基礎上吸收各家之長編寫的《道教史》一書,被收在山川出版社的《世界宗教史叢書》之中,並已出版了中譯本。由於它比較多地從中國民俗和中國文化發展的角度進行論述。因此,與以前的道教史著作相比更加生動。
研究從道教方術的角度
第三,對於道教的歷史研究,已經從一般文化的角度深入到了道教多種多樣的方術,諸如:醫學、葯物學、煉丹術以及道教的法術,連同占卜、占星、堪輿等等,進行觀察和分析研究。道教的煉丹術就是追求長生的一種方法,而另一方面,非科學的方術作為道教的宗教活動形式一直傳承不止。這些非科學的方術,被一般人稱為迷信。這一時期中,日本加強了道教和科學的關系研究,並以此作為中國科技史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這對於加深對道教本質的認識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前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藪內清以及他周圍的專家學者,這一時期發表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研究》、《中國中世紀科學技術史研究》、《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和《明清時代的科學技術史》等著作,為日本的道教研究增添了新的有意義的篇章。例如:關於陶弘景的研究,在1930年代,小柳司氣太認為陶弘景的學說大多來自佛教,《真誥》一書有的出自《四十二章經》,有的脫胎於「如是我聞」之句,等等。在1960年代,宮川尚志對於陶弘景的研究,其觀點有了發展,認為陶弘景不是一個獨創的深邃的思想家,而是一個佛教、道教和神仙家等各種學說的綜合家。在1970年代,由緟內清主持的研究室編輯的《中國的科學和科學家》中發表有赤堀昭的論文《陶弘景和〈集注本草〉》,論文指出陶弘景的隱居只是一般地追隨六朝時代的社會潮流,而不是完全與世隔絕。他只是利用隱士的名聲來達到列身於官僚的目的。陶弘景的思想體系不僅是佛教思想滲透進了道教的體系,而且是由道、佛、醫、葯和天文等等范圍廣闊的思想所構成的。
研究從多國比較的角度
第四,對於道教的研究深入到了從中國與東北亞、東南亞鄰國的關系史和文化交流史的角度進行比較研究。二次大戰以後,隨著宗教學特別是比較宗教學研究的進展,以及現代社會的國家和地區關系的加強,日本學者開始注意到中國的土生土長的道教向海外傳播的歷史以及道教對海外華人至今具有的影響問題。前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著名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學者福永光司就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中國道教對於日本歷史和文化的影響的研究論著。福永光司(1918-),1942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哲學科,自青年時代起就對中國哲學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在無奈隨軍下南洋時,隨身戎裝中,一直帶著一部《莊子》。戰後,福永光司先後在多所大學任教。福永光司教授在他主持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期間發表的《道教的天神降臨授誡》一文中,指出了道教具有完整的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他認為:在對於道教神學或者教義作為基軸進行思想史的分析考察時,我們堅持認為道教神學同中國思想史的不同時代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它是中國的民族的具有超時空的絕對的皈依宗教的感情、信仰和祈求、思維和思辨的歷史的博大的蓄積。
正是從這一科學而客觀的立場出發,福永光司教授一反過去日本學者鄙視道教的立場,發表了有關日本的天皇制度和社會文化同道教的關系的論著,出版了《道教和日本文化》、《道教和古代日本》、《道教和日本思想》、《道教和古代的天皇制》等書籍。其中對於道教的神學思想、儀式和象徵物同日本「天皇」和神道教的神學思想、儀式和象徵物所作的客觀而令人信服的研究是日本學術史上具有開拓意義的成果。福永光司的研究,在日本,贊同者有之,批評者有之,在日本的史學界、道教學界中,曾經引起過不少爭論。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福永光司教授的研究,對於中日關系史的研究,對於日本思想史、日本政治史、道教傳播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 期的道教研究(1973年─)
1972年9月,中國和日本恢復了邦交關系。日本學者的道教研究的視野和興趣、目的都有一些發展和變化。日本道教研究的 *** 期的主要特點有:
研究的國際化
1972年以前,日本道教研究與歐美的道教研究接觸交流比較少。1968年在義大利舉行的首屆國際道教研究會議就沒有日本學者參加。1972年,在日本召開第二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以後,日本的道教學者進入了國際學術交流的行列,同歐美各國的道教學者有了廣泛的接觸,道教研究的國際交流非常興盛。日本學者承認,歐洲人對於道教研究起步較早,積累了大量材料,並且建立了很好的學術傳統,有不少第一流專家。研究的國際化擴大了日本學者的視野和思考領域。
研究學者增加
日中邦交恢復以後,日本國民對中國的歷史和社會關心程度大增。因此,對道教感興趣的中青年學者越來越多。在日本道教學會成立35周年紀念討論會上主要發言人中有7名學者的年齡在55歲以下,其中40歲以下的4名,最年輕的只有32歲。近年來,除日本道教學會以外,日本各地還成立了一些新的團體,如:大正大學的「道教談話會」,關西地區的「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研究會」以及關東地區的「道教文化研究會」等。
道教學的獨立
日本道教研究長期依附於中國哲學和佛教研究之中。1974年,京都大學的福永光司教授受聘於東京大學,擔任該校中國哲學中國文學第三講座「道教」的講習,首次開設了「道教學」專業課程,培養了一批新一代學者。到了1983年,在第31屆國際東洋學會上建立了「儒教和道教」作為獨立的第四部會。1985年,在巴黎大學舉行了題為「道教和日本文化」的日法學術討論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又召開了「道教儀軌及音樂國際討論會」。所有這些都表明,不論在日本或者是在世界范圍,道教研究作為一個學科已經從其他學科中獨立出來。
新材料的發現
多次重印的《道藏》、《續道藏》和《道藏輯要》,為道教研究的展開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關於敦煌文書的目錄和圖錄也相繼整理出版,特別是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以及其他帛書文獻的發現和出版,對於道教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研究范圍的擴大
日本的道教研究原來比較著重經典和歷史。在這一時期中,中國大陸道教、台灣道教、香港道教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社會中的道教,都已成為日本的道教研究的新對象。同時,開始重視對於道教科儀的研究。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早稻田大學的福井文雅的《中國思想研究和現狀》、《歐美的東方學研究和比較論》、《道教的歷史和構造》等;東京大學教授田仲一成的《中國鄉村祭祀研究》、《中國的宗族與演劇》、《中國巫系演劇研究》等;東京大學教授蜂屋邦夫的《中國道教的現狀 ── 道士、道協、道觀》、《中國的道教 ── 它的活動和道觀的現狀》、《金代道教研究》等;京都大學教授麥谷邦夫的《道家、道教中的氣》、《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及其它》、《老子想爾注索引》、《真誥索引》等。
該時期的學者
蜂屋邦夫蜂屋邦夫(1938─),196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部,196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大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原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退休後任大東文化學院教授。蜂屋邦夫的專業活動原來集中在中國思想史,著有《儀禮士冠疏》、《儀禮士昏疏》、《關於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讀老莊》等。1980年代以後,蜂屋邦夫多次訪問中國,親眼看到中國大陸道教的復甦,於是,對於道教倍加關心。1987和1988年,蜂屋邦夫兩次到中國調查,在1990年發表了《中國道教的現狀 ── 道士、道協、道觀》。1990年以後,又四次來中國調查,在1995年發表了《中國的道教 ── 它的活動和道觀的現狀》。蜂屋邦夫認為,「同佛教寺院相比較,道教的特色呈現出外觀的多樣性。以殿的配置、聯額的表現和祭神的組合等情況而言,在八十所道觀中各有個性。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總體的具象。以道士的信仰和生活等內層方面而言,它們似乎沒有像可以見到的道觀的外在方面那樣有顯著的不同點。但是,就主要神格的地域特色、交流地區的范圍和信徒朝拜情況,以及道士的生活面而言,各個道觀也是有程度不同的特色的。」[1]
麥谷邦夫麥谷邦夫(1948─),1972年畢業於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系,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業是中國思想史,一直以中國道教的思想作為研究對象。主要著述有:《陶弘景年譜考略》、《初期道教中的救濟思想》、《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義學管窺》、《道教中的各種天界說》、《道家、道教的氣》等。從1974年起,麥谷邦夫就在道教研究中使用計算機技術編制道教經籍索引。已經出版的就有《老子想爾注索引》和《真誥索引》等,極大地方便了各國學者的道教研究工作。
丸山宏丸山宏(1959─),畢業於築波大學比較文化學科,1989年取得築波大學大學院歷史人類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現任東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丸山宏曾多次赴台灣考察道教儀禮。由於語言才能出色,能說普通話、閩南話和英語,能閱讀法語文獻,因此,在道教研究中視野開闊,並且力圖結合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方法,同時又注意吸取傳統研究方法的優點。在日本新一代道教研究學者中,丸山宏著作豐碩,立論穩妥,頗為令人注目。他的《玉壇發表科儀考 ── 台南道教儀禮的歷史譜系探索》,發表於1991年,當時他年僅三十二歲。此文在1991年獲得了日本道教學會頒發的第一屆道教學會獎。由本田濟教授簽署的「評審結果報告」指出,「該論文在對於當今台 *** 南縣和高雄縣的正一派道士進行的玉壇發表儀式進行精密調查的基礎上,對於行儀技法上溯至古代東晉,特別是對其最具特徵的取天氣罡法的研究,以文獻證明它與宋代開始的天心正法相一致。也就是說,該論文是以實地調查和文獻考證相結合而組成的。根據實地調查進行研究,以前也是有過的。但是,該論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組合了歷史文獻的驗證。就這一點而言,它開拓了以前研究中未曾見過的新的方法論」。
總結
日本的道教研究經過近百年的積累,按照道教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其獨立的道教學大致已經形成十個門類:
關於道教的一般著作; 道教史; 道教和民俗、信仰、歷法,道教和文學; 道教和科學; 道教和儒教、佛教; 道教思想和哲學; 道教經典和文獻研究; 道教的傳播; 道觀、道士和科儀、節慶; 學術動向。在 *** 期中,日本道教研究的重點,在思想史方面是三教關系史的研究、「氣」的研究、道教定義的研究;在道教經典方面是道藏研究、道藏目錄的編制、道教文獻、敦煌出土文書、道教史料和新修道藏的問題;在道教文學方面是確定研究的范圍和方法;在道教民俗方面是重點調查中國大陸的民俗、道教儀禮以及文獻和儀禮實際的比較研究;在道教和中國科技史的研究方面是加強煉丹術和養生術的研究。因此,這一 *** 期的研究規模比較過去要大得多。
㈢ 走進悉尼大學 在建築與文化藝術的殿堂中穿越
是什麼樣的城市四季花開?是什麼樣的大學美輪美奐?
是什麼樣的學府先後培養出7位諾貝爾獎、八位總理、一位國王、23位最高法院法官?
培育出101名羅德獎學金獲得者、聯合國大會主席、國際法院院長、世界銀行總裁、澳洲央行RBA行長等知名政商界人士的搖籃究竟是哪所學院?
答案就是被譽為 「南半球牛津」的悉尼大學,它不僅僅顏值爆表,更是實力擔當: 多項發明和科研成果造福世人,從心臟起搏器,B超,黑匣子到CPAP呼吸機,人工耳蝸,再到真空玻璃和WIFI無線網路技術等,成為了世界每天億萬人口生活的必須品,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有著如此厚重的歷史,如此驕人成績的高等學府,怎不令人心嚮往之呢?
悉尼大學是坐落於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悉尼的一所世界頂尖研究型學府。始建於1850年,建築風格獨特,環境優雅,原始建築校舍至今保存完好,堪稱西方傳統建築藝術的典範。被世界權威機構多次評為全球最美校園。
大學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極具魅力的風景線,這個周末,我們一起相約,再次走進這所具有170年歷史的悉尼大學,在古老建築與人文學術中穿越,品味這場文化與藝術的盛宴。 悉尼大學被稱為"澳大利亞第一校",全球排名第39位,在世界范圍內亦是最優秀的高等學府之一。悉尼大學共有17個學院,100多個系,21個圖書館,70多個研究中心,有八大校區及多所分校,悉尼大學現有學生五萬多人,吸收了來自全球各個國家的八千多名國際學生。
是否上過大學,通常是一個人受教育層次的標志。身為國人更知內地莘莘學子考大學之苦,與進大學之榮耀。雖然上大學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價值和高度,但是好的大學能夠提供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好的平台與資源是毋庸置疑的。 誰不想人生中最美的那幾年,能在一個歷史悠久、建築優美、名師雲集的校園里讀書,誰不願在青春璀璨的年華尋覓一個純凈安全,充滿良知與智慧的學院度過呢? 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人若沒有智慧和眼界,再遠的遠方,也只是荒蕪之城。
不負時光,也不負自己
懷著敬仰之情走進被眾權威媒體譽為世界最漂亮的大學校園,發現它竟然沒有圍牆,也沒有富麗堂皇的校門,僅僅兩根有年頭柱子而己,其他任何標志都不見。 全開放式的校園,任何人可以自由的出入的學校,既是在上課時間,遊人依然可在學校里自由參觀、拍照。
由於疫情影響,悉尼大學還沒有正式開學,我們來到的校園顯得更加恬靜、安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三層哥特式塔尖建築,猶如歐洲的城堡宮殿,莊重典雅,美侖美奐。這幢主教學樓就是出了名的哈利波特樓,這里是哈利波特魔法學院的取景地。
這座建築的設計師是愛德門•布萊克特(Edmund Blacket),屬於哥特式風格,主樓設計為長方形,中央是方形鍾樓,內置一組54鈡的排鍾。排鍾在每周日和學期內的周二有定期表演,並在重要儀式前演奏,主樓最壯觀的部分是兩座禮堂:仿威斯敏斯特廳的大禮堂(Great Hall),和原為圖書館閱覽室的麥克羅蘭堂(MacLaurin Hall)。兩座禮堂都擁有精美的花玻璃和雕塑裝飾,以及壯觀的托臂梁屋頂。建築和塔樓於1862年竣工,用料則選用了悉尼本地產的砂岩。
哈利波特樓砂岩建造的牆磚籠罩著一層魔幻的色彩,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的特點有隔音、吸潮、抗破損、戶外不風化、水中不溶化、不長青苔、易清理等優點,是一種使用很廣泛的建築石材,如巴黎聖母院、羅浮宮、英國皇宮、美國國會等都是用砂岩建成,歷時幾百年依然完好無損。
門前的巨大的草坪、散落的木椅,每一處都非常的英倫風,還帶著一股清新范兒。 站在哈利波特樓前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美好和諧;小男孩子在草地是蹦跳而來,就是一幅圖畫;一個女孩捧著一本書坐在長椅上靜靜品讀,就是一段好時光,一對情侶在爬滿青藤的牆壁旁拍攝婚紗,就是一個愛情故事;站在這幢一百多年前的大樓前,環顧四周,才意識到自己的周圍竟然都是那麼夢幻而美麗,都是畫卷。
走進這個氣勢宏大的大樓好像走進了哈利波特的故事中,就是那般奇巧的石雕和造型。一扇扇拱形門廊間,綠樹掩映,時不時有幾個學生在某個角落看書學習。 哈利波特樓的電影感非常強,無論往哪一個角度看,都是細節無可挑剔。紅磚牆搭配綠色條紋的屋頂,彷彿置身在奇幻的電影里。走進大門,一個尖尖的門洞,向我們劇透了同樣魔幻的內部。正正方方的中庭,四面都被建築圍了起來,小心翼翼呵護著。
悉尼大學連續數年被世界多家權威機構評為全球最美校園,它的上榜理由:校園內綠地圍繞,被列為歷史遺產的砂岩建築與現代先進復雜的樓宇比肩而立。繁華熱鬧的中央商業區與美麗迷人的悉尼海灘近在咫尺,譜寫著文化與風景的交響曲。
校園的美麗不吸引很多人都到這里拍攝婚紗,今天,當我們在校園內流連忘返的時候,偶遇三對新人在這里拍婚紗照。
在主樓的走廊處,有一堵特別的牆,牆上有悉尼大學校徽圖和英文的悉尼大學字樣,被稱為「畢業牆」。來自世界各國的莘莘學子在這里完成學業後,都會在這堵牆前留影。
1858年2月27日,維多利亞女王授予悉尼大學——皇家憲章,使其與英國的大學擁有相同的地位。悉尼大學的紋章由幾部分組成。上部三分之一(紋章學稱「主帶」)是同時象徵英格蘭和劍橋大學的「行守之獅」。此外,校徽上的中央位置上則放置了一本象徵牛津大學的打開的書。紋章下方是載有校訓的綬帶。古老的校舍,優越的條件,良好的傳統,造就了悉尼大學古往今來,長盛不衰。
悉尼大學的校訓極富哲理:繁星縱變,智慧永恆。
由於受疫情影響還沒有開學,校園里顯得很清靜,只有各種鳥在草坪上悠閑的曬太陽,還有三三兩兩像我們一樣被這群古老的哥特式建築深深吸引的遊人。來到主樓前碩大的草坪,秋風習習,陽光正好,唯有青春與美景不可辜負:趕緊抓住青春的尾巴捧起了書,中間的姐姐手裡讀的竟然是我的書《紅袖添香》,呵呵,拙作出現在悉尼大學校園內,是否有些高攀啊。
古典的大樓像教堂一樣,人文薈萃、學養深厚,很多課室、大廳都是開放的。在精英聚集的學術城堡里,和自各國的學子同窗上課,感受世界名校的授課模式與課堂氛圍,該是多麼幸運的事啊。
悉尼大學的砂岩建築還有多個,學校的尼可遜博物館,館內收藏了許多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珍貴文物,包括許多世界級珍寶。還有多個久負盛名的博物館,常年對外開放,免費參觀游覽。 隨意走進裡面的一間教室,發現教學樓不僅外觀古樸,內部裝潢也很精緻。長廊的穹頂是圓弧形狀,上面有很多浮雕,樓梯間和教室內的彩繪玻璃窗像教堂里那樣精緻。琺琅玻璃彩繪的內容非常豐富,除了有聖經人物更有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走廊的扶手和轉彎處有一些石雕,都是一些吉祥動物和怪獸,一定有什麼寓意蘊含在裡面,值得好好品味。
學生上課的教室有的古樸,一排排木質的長凳和桌子散發著油亮的色澤,陽光透過窗戶上的浮雕玻璃照射進來,有一種在時光隧道的穿越感,腦海中突然浮現出席勒曾經說過一句話:時間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去永遠靜立不動。
有的教室則充滿現代氣息,多媒體的電子設備一應俱全,階梯式桌椅依次排列,在這里,莘莘學子聆聽教授與大師的傳承與教誨,迸發智慧的靈感,揮灑青春的汗水,這里記錄下刻苦努力,見證過堅定決心,遇見真摯愛情,放飛最純粹的夢想,相信經過這幾年的磨練,未來的年輕人才無所畏懼,世界因為與他們而充滿希望。
悉尼大學每個院系均有自己的計算機房,學生只要記住自己的unikey,就可以借用電腦上網查看自己的課程安排,列印上課內容、查閱文獻等。計算機房布置也非常人性化,裡面有好多地墊或者大的沙發床,學生可以形態各異地坐著、躺著窩在沙發床上,聽著音樂看書、復習。
這所孕育了無數學霸和精英的學府,圖書館可謂是功不可沒,悉尼大學的圖書館系統由一個總圖書館——菲舍圖書館(Fisher Library)和14個分圖書館組成,其中Fisher圖書館是南半球最大的大學圖書館,一共4層,佔地53000平方米,內部的設施相當齊全,24小時不間斷開放,方便學生挑燈夜戰。每一層樓還備有自動販賣機小廚房和微波爐,方便學生在此用餐。更有趣的是,學校考慮到學生們在一上午的課程或是學習後難免犯困,在二樓還配備了睡眠艙,所有人都可以免費在裡面睡上一會兒。
如此高大上的悉尼大學圖書館不僅對公眾開放,任何校內外人士都可以免費閱讀和查閱資料,且任何人士都可以辦理借閱卡。 除了圖書館,悉尼大學有多個校內博物館,其中對公眾開放的有尼可遜博物館(Nicholson Museum)、麥克雷博物館(Macleay Museum)和大學美術館(University Art Gallery),這些博物館常年對外開放,並且可以免費參觀游覽。
穿梭在這個集文化氣息和精美建築為一身的大學校園中,彷彿回到了中世紀的城堡。我們凝神在一所所古老的學院里,只見古樹參天綠草如茵,石凳上長滿青苔,四周分布著神話般的建築。有綠意盎然的「秘密花園」,有些階梯教室,浸透著時光的痕跡;樓裡面吱吱作響的樓梯,古老的桌椅板凳,還有那透露著歷史氣息的教室和考場,彷彿打開門之後就是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悉尼大學還有一處極具個性的地方,那就是塗鴉通道。經常有學生在那裡盡情作畫,一個短短的通道,有著一代又一代同學放肆揮灑藝術的痕跡。一層層的噴漆圖案,有情感的誇張,有個人思想的張揚,有不羈的發泄,牆上撲面而來不僅僅是藝術的沖擊,更是一種對學校文化的贊同。彷彿對世人說著:這就是USYD!
在主樓院落的拐角處,有一棵88年歷史的藍花楹樹。可惜這顆18米高88歲高齡的藍花楹在2016年一場暴風雨中被連根拔起,所幸之前悉尼大學將被稱作「考試樹」的藍花楹進行了克隆,2017年與藍花楹「科隆體」一同入駐悉尼大學校園的還有一棵火焰樹,我們在悉尼大學中漫步,看到新的樹苗已經茁壯成長。一紅一紫,自待到十月初夏的來臨,大家可以在看到一片大紅大紫,爭奇斗艷。
我們慢慢行走著,討論著,欣賞著或新或舊的建築,悉尼大學設有文學、法學、經濟、工程、醫學、理學等十個學院,還有眾多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我們正在游覽的主校區面積72公頃,除此之外還有九個分校區。 僅憑一雙腳很難一次將整個校區丈量,僅來一次也不可能深度解讀一所170年厚重歷史的學院,今天是我第三次來到悉尼大學,依然感到是那麼的生疏而親切,熟悉而陌生,一路感受著空曠校區散發出來的寂然與安謐,體驗著大學里獨有的那份神聖。 於古樸和雄渾中無言的訴說著悉尼大學170多年的歷史。
今天我們出門時候的天氣預報是多雲,大多時候悉尼的天空都像經過Photoshop處理過的樣子,藍的精湛,白的通透,美的那麼不真實。 如果有人用「今天的天空很悉尼」來贊美一處的天空,那應該也是超級美了。好在今天的天空一會雲朵飄來,一會兒又飄走,陽光一會明媚,一會兒多雲。 在悉尼大學這個學霸雲集,如詩如畫的校園里徜徉是一種享受,能夠在最美的地方讀書學習更是一種幸運。 聞名遐邇的悉尼大學,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地方,可惜我們這些五零後、六零後的,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飽嘗人生苦澀,與知識的聖殿擦肩而過,成為心頭永遠的遺憾。
澳洲八大之一名校之首的悉尼大學,當仁不讓成為眾多學子的不二選擇。我們無法重來的青春已逝,只能坐於草地上,或者長廊的石階上擺拍一下讀書的樣子,用以慰藉充滿羨慕與遺憾的心靈。 暢游在建築藝術的長廊,使用著由這所大學師生發明的WIFI無線網路技術,自由地聯通著世界,這是一種幸福,這些學者的智慧與發明已成為世界億萬人生活的必須品,亦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心底對他們充滿了感激。 建築與建築之間有走廊,坐在這樣的古老而優雅的門洞中讀書、聽音樂、聊天,是多麼美妙而浪漫的好時光。
幾乎所有在悉尼大學讀書的學生,都特別期待他們的畢業典禮,這既是學業完成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走上社會的一個重要轉折。舉行畢業典禮的大會堂很象一座教堂,它是根據倫敦著名的WESTMINSTER教堂縮建而成,41米長,14米寬,最高凈空22米,大會堂四周懸掛著悉尼大學歷任校長和一些名人的畫像,整個大會堂彌漫著宗教的聖潔感,使人對自然與科學心生敬意。
悉尼大學是實力與顏值並存的大學,它的LOGO,很有皇家風范。典禮正式開始,全體起立,在庄嚴的奏樂聲中,校領導和學術權威們踏著紅地毯緩緩步入會場,並在主席台就座。其中一人雙手緊握一個一頭帶錐的東西,那是悉尼大學的寶物一一權杖,並庄嚴肅穆地把它水平安放在桌子上的支架上。
權杖是1854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通過新南威爾士州州長頒發給悉尼大學的鎮館之寶,是學校元老院權力的象徵。它是由一個銀質的皇冠裡面鑲嵌一整塊的黃金原石組成的,外飾有皇家盾徽和玫瑰花等,做工精美,下面還用英文刻有座右銘:讓教學促進美德。權杖只有在學校舉行重大活動時才會請出來呈現。
參加畢業典禮的畢業生在前排落座後,司儀讓大家起立,歡迎校長及校委會成員。風琴悠揚的響起,隊伍從門外魚貫而入。當先兩人手執權杖,校委會成員緊隨其後,最後是校長,所有人身著袍服,面帶微笑。在校長簡短致辭後,所有畢業生按照博士、碩士和學士的順序依次上台,從校長手中接過證書,與校長握手,接受他美好的祝福,四周掌聲如雷,鎂光燈如炬,最後是一位獲得專項學術榮譽教授的加冕儀式及發表獲獎感言。
從這里走出的畢業生中,有諾貝爾獎得主,有政府總理、國王,有商界巨擎;年復一年,悉尼大學的畢業生象河流一樣流淌著,奔流不息,共同鑄就了母校的光輝和榮耀。
《歡樂頌》的音樂響起,校長及校委會成員首先退場,畢業生尾隨其後。鍾樓的鍾聲緩慢而沉穩,響徹悉尼大學,行人自動停下腳步,向畢業的隊伍注目行禮。這一刻,教育的力量跨越了一切,象那鍾聲一樣經久不息。 整場活動近二小時。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國留學來豐富自己的底蘊。 我們在悉尼大學走過開闊廣袤的原始自然風光,到達清湛碧藍的湖濱花園,看鴿子閑庭信步,賞野鴨湖水沉浮游弋,漫步於古香古色的校園,遨遊在精英雲集的頂級全球化學府。這真是一次絕佳體驗,是一場文化和風景的頂極盛宴。
古樹參天的綠樹像一條碧色的紐帶,巧妙的將各個學院連接在一起。歷史悠久的經典建築比比皆是,庄嚴肅穆的課堂和爬滿青藤的主樓矗立在綠樹紅花間。各學院的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將古典和現代完美結合,彰顯著深遠的文化底蘊與發展創新。
大樓兩邊步道中盛開著絢麗多彩的花朵,粉紅色的花瓣落了一地,美的令人心醉。女人如花花如夢,看見花兒總是難以移步,觸景生情地嚮往醉卧花叢的浪漫感覺。 安娜姐姐更是席地而坐,在花瓣間綻放著明媚的笑顏,人比花嬌。
已經是第三次到訪悉尼大學,每一次,我都會站在哈利波特樓前,抬頭仰望風兒吹動白雲在蔚藍天空上變幻出的花朵,那一刻,方才明白: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天堂。 放眼四望,整座悉尼大學悠然橫卧在一片英式田園之中,分不出哪裡是城市,哪裡是大學。難怪,悉尼大學被譽為大學中有城市 ,城市裡有大學,徜徉於幾百年積淀的歷史文化中,領略哥特式古建築的魅力,感受悉尼大學發展的傳奇...... 開放包容、自由往來。
也許,悉尼大學就是在這種開放與自由的氛圍中成長為世界名校。古老的校舍,優越的條件,良好的傳統,也造就了悉尼大學古往今來,長盛不衰。
一汪安靜的湖泊將學院與城市隔離開,坐在湖邊,看海鷗飛過,遠處高樓的燈光,混雜著咖啡館飄散的香氣,還有川流不息的車流將 一個真實的世界推到我們眼前:門內,是中世紀的古樸,門外,是新世界的繁華。彷彿世紀輪回,一步之跨,便是千年。
也許,正是在這樣的歲月流轉中,人類在一天天進步,社會在一步步繁榮。 回望悉尼大學低調的校徽和沒有圍牆的大門,才知道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
我們在悉尼大學行走,漫步,尋覓,也在時光的隧道中思考: 什麼是文化、創新與傳承? 什麼是智慧、真理與永恆?
知識是一束光,給人帶來溫暖和力量。
漫漫人生,願有歲月可回首,且有書香伴左右。